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_第1页
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_第2页
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_第3页
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_第4页
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220.2037GuidelinesforconstructionofzerocarbonserviceareasofexpresswaysIDB37/T4779—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25规划 26设计 26.1概要 26.2保温隔热 36.3采暖通风 36.4采光照明 36.5污废处置 36.6清洁能源 36.7植被碳汇 46.8智慧管控 4 47.1概要 47.2施工与验收 58运营 5附录A(资料性)零碳服务区绿化植物参考表 6DB37/T4779—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1DB37/T4779—2024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指南本文件提供了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指导和技术建议。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的零碳服务区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646小型风力发电机组GB/T25127.1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T29772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通用技术要求GB/T29781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30721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34131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GB/T34584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GB/T36558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37480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36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T5136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30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规范JT/T645.1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第1部分:水质JT/T967公路蓄能型自发光交通标识NY/T1137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安装规范DB37/515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零碳服务区zerocarbonservicearea运营阶段全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等于或小于零的服务区。2DB37/T4779—20243.2低碳材料lowcarbonmaterial在全生命周期内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材料。注:低碳材料包括可再生材料、轻量化材料、循环利用材料和高效能源利用材料等。3.3植被碳汇vegetationcarbonsink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注:在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中,主要通过植被绿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手段实现碳汇。4总则4.1零碳服务区建设宜全过程遵循低碳化、清洁化、生态化、智慧化的原则,涵盖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各个环节。4.2零碳服务区建设宜从碳减排、碳替代、碳增汇、碳管控四个维度综合施策。4.3通过实施低碳设计,采用低碳材料、低碳装备、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等措施,提升服务区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区碳排放强度。4.4利用服务区土地及空间资源布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碳替代措施,提高服务区清洁能源利用率。4.5通过提高服务区绿化覆盖率、选用植被碳汇能力强的乡土植物并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增加服务区植被碳汇。4.6通过制定零碳运营管理制度、建立零碳目标责任制,并运用智慧化管理平台等碳管控措施,有效控制服务区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服务区可持续零碳运营。5规划5.1零碳服务区规划宜遵循统筹协调、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各要素的融合与平衡。5.2零碳服务区宜在规划阶段开展建设可行性论证。5.3宜根据交通量预测、建筑面积、能耗类型及用量等因素,对服务区运营阶段碳排放进行预测。5.4宜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可利用空间资源、绿化面积等条件,对服务区碳减排、碳替代、碳增汇措施的碳减排量进行预测,综合评估零碳服务区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5.5零碳服务区规划布局宜结合资源气候特点,宜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碳、清洁能源利用和污废资源化。5.6规划宜注重服务区范围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服务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6设计6.1概要6.1.1零碳服务区宜遵循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原则,降低服务区能耗需求,提升服务区能源使用效率,并符合DB37/5155相关要求。6.1.2宜对碳减排、碳替代、碳增汇、碳管控等措施分别开展专业化设计,并综合预测零碳服务区运营阶段的年度碳排放量。3DB37/T4779—20246.1.3结合服务区所在区域环境特征,从高效节电、柔性用电、冬季采暖、夏季降温、室内通风、人工照明等方面进行节能设计,降低用能需求。6.1.4清洁能源利用设施宜与服务区建筑外观形态、环境景观相协调。新建零碳服务区清洁能源利用设计宜与服务区建筑主体同步设计。6.1.5设计宜优先采用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优先使用低碳材料。6.1.6设计宜充分考虑零碳服务区的绿色低碳宣传需求,并规划设置宣传展示屏。6.2保温隔热6.2.1零碳服务区宜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进行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设计。6.2.2功能布局与外立面设计宜满足主要功能空间的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性能,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6.2.3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外窗及透光幕墙)宜采取措施降低传热系数,提高气密性与断热桥性能,优化外窗及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6.2.4建筑南、东、西向外窗和透光幕墙宜采取遮阳或智能调光玻璃等隔热降温措施,降低夏季供冷能耗。外遮阳宜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及光线调节功能,兼顾冬季被动式采暖需求,并满足抗风性能要求。6.3采暖通风6.3.1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宜采取措施加大建筑冬季被动式太阳能直接得热量,减少设备供暖需求,降低冬季供暖能耗。6.3.2宜采取措施增加建筑可开启窗扇比例,并结合空气净化装置做好自然通风设计。当透光幕墙受条件限制无法开启窗扇时,宜设置自然通风换气装置,降低机械通风与夏季供冷能耗。6.3.3供暖、供冷系统宜根据服务区功能需求分区独立设置,便于运营期根据客流情况及时调整供暖、供冷方案。6.3.4宜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空调系统。有条件时可优先采用自然冷热源、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降低冬季供暖与夏季供冷能耗。机组的选型及节能性能指标宜符合GB55015的相关要求。6.4采光照明6.4.1建筑宜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降低人工照明能耗,可采用反光板、导光管等装置或采取采光天窗、采光侧窗等措施引入天然采光。6.4.2服务区宜优先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和灯具,并根据服务区功能分区进行智能控制。6.4.3室外照明宜优先采用具有集光、储光功能的长余辉蓄能自发光照明系统,优先采用储能装置与负荷装置互联互通的直流微光照明系统。6.4.4服务区标志牌宜采用蓄能型自发光设计,并符合JT/T967相关要求。6.5污废处置6.5.1宜充分利用服务区范围内或周边区域的天然湖塘洼地、沼泽地、湿地等自然水体进行雨水调蓄。宜利用建筑屋面、室外地面及停车位等最大限度收集、处理、存储雨水,并进行资源化利用。6.5.2实施生活污水清洁化处置,采用节能低碳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宜与服务区日产污水量相匹配。处理后可用于服务区景观用水、道路清扫、消防用水、冲厕等。处理后的水质宜符合JT/T645.1相关要求。6.5.3固体废弃物宜分类收集、及时处理。6.6清洁能源6.6.1零碳服务区设计宜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宜配套储能系4DB37/T4779—2024统,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6.6.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宜与服务区的设计同步完成,并符合以下要求:a)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宜采取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BIPV),并宜符合GB/T51368相关要b)光伏组件的安装方位角及高度角宜综合考虑当地太阳辐射照度、纬度、建筑造型及朝向、年降雪量等。6.6.3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宜符合GB/T17646以及NY/T1137有关要求。6.6.4水(地)源热泵系统宜在设计前对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并评估水(地)源热泵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合理确定热泵类型,符合GB50366和GB30721相关要求。6.6.5空气源热泵系统宜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并符合GB37480和GB/T25127.1相关要求,室外温度低于空气源热泵平衡点温度时,宜设置电辅助热源。6.6.6宜根据清洁能源利用情况配置适宜容量的储能设备。电化学储能系统性能宜符合GB/T36558相关要求,电化学储能电池管理系统宜符合GB/T34131相关要求。6.6.7宜设置绿色能源综合供应站,包括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等,并考虑以下因素:a)充(换)电站宜采用光储充一体化模式,为新能源车辆提供绿色电力。新建零碳服务区宜同步设计充电设施,充电车位数量不低于总车位数的25%。充(换)电站设计符合GB50966、GB/T29781和GB/T29772有关要求;b)加气站设计符合GB50156、GB55037有关要求。加气站宜设置在靠近服务区出口侧,保证车辆进出顺畅;c)加氢站设计符合GB50156、GB/T34584的有关要求。加氢站可与加气站、加油站联合建站。6.7植被碳汇6.7.1零碳服务区宜通过优化场地布局、立体绿化等方式增加绿化面积。6.7.2宜充分利用墙壁、棚架等栽种攀缘植物,采用乔灌草相结合,打造复合式植物群落,群落构建可适当增加幼龄树比例,提高服务区植被碳汇能力。6.7.3绿化植被宜选用抗逆性强、生态效益高、维护需求低、固碳释氧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绿化植物见附录A。6.8智慧管控6.8.1零碳服务区宜设置智慧综合管控系统,对空调、照明、污废处置、清洁能源、植被碳汇等系统,进行智慧化系统管控。6.8.2宜设置全天候、多层次、多源智能监测、分析和诊断的碳排放动态监控,实现碳排放精细化管6.8.3宜搭建数字信息展示平台,实现运营期服务区能耗及碳排放动态监测,并对外公开相关信息。7建造7.1概要7.1.1零碳服务区建造前,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设计交底,建立协调机制。7.1.2施工前宜进行施工现场调查,宜以现场情况和设计文件为依据,编制各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方案交底,完工后进行交工验收。7.1.3施工现场宜按照永临结合的理念,结合工程实际优先布设清洁能源发电系统,施工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发电的绿色电力。5DB37/T4779—20247.1.4施工阶段宜使用电气化施工装备,使用新能源车辆进行物资运输,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工法。7.1.5宜选用通过绿色低碳认证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宜选择本地建筑材料。7.2施工与验收7.2.1保温隔热工程中无热桥施工宜重视外墙及屋面保温、外门窗安装及其与墙体连接部位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气密性保障宜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及时进行气密性检测和处理。7.2.2采暖通风工程施工期间宜加强采暖设施及空调设备的防尘保护以及管道保温等方面的细节处理与控制。7.2.3人工照明安装完成后宜及时进行通电试运行,确保正常照明效果。7.2.4雨水入渗工程施工前宜对土壤渗透能力进行评价,雨水蓄水池(罐)宜做满水防渗漏试验,其抗渗等级满足GB55030防水等级为二级的蓄水类工程要求。7.2.5服务区清洁能源系统施工宜注意不同清洁能源施工的相互衔接,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性能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照设计进行核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最佳运行效率。7.2.6绿化施工宜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减少对土壤、水质、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扰动。加强服务区范围表土的清理和收集,结合土方调配设置表土存放场地,减少客土的使用。7.2.7宜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对服务区内的绿化植被进行科学种植与养护,保证成活率、保存率。7.2.8服务区建造宜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建造管理系统,实现服务区建造智慧化、绿色化管理。7.2.9服务区各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检测结果符合相关规范或设计要求。8运营8.1服务区管理运营单位宜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明确碳排放检测、报告、核查与管理流程,加强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8.2服务区管理运营单位宜对清洁能源系统、建筑用能系统以及污废处理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制定专项运行管理方案,并编制相应运行管理手册。8.3零碳服务区运营期间宜建立碳排放监测和评估系统,对碳排放、碳减排、碳增汇、碳管控进行定期跟踪、监测、评估。8.4宜定期检查并保养供暖、通风、空调、照明、污废处置等设备设施,定期对清洁能源系统组件进行清洁,确保系统安全、高效。8.5宜跟踪并分析运营数据,在资源配置、运维效率、碳排放监测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改进。8.6宜充分利用服务区的展示窗口,公示零碳服务区光伏发电量、用电量等相关信息,并在公共空间设置公告牌,明示节能注意事项,向社会宣传绿色低碳理念。6DB37/T4779—2024(资料性)零碳服务区绿化植物参考表零碳服务区绿化植物参考见表A.1。表A.1零碳服务区绿化植物参考表(第1页/共2页)1Ginkgobiloba2Sophorajaponica3Cedrusdeodara4Salixmatsudana5Ligustrumlucidum6Gleditsiasinensis7Ko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