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问点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供应了契机与可能。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①措施:变更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激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结果:农业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改革后期,各种冲突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学问点二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肯定的冲击作用。②使国民经济在肯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渐渐缓慢。(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②各种社会冲突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逆境。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学问点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①内容:制定“加强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吩咐。②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②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峻,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①起先: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②加速:“八一九”事务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③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主题一比较相识苏联的三次改革史料一:苏共中心全会确定:(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依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史料二:现在,进一步改进工业工作的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了。组织良好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威力的基础。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当发展,苏联人民福利的提高,苏联防卫力气的进一步加强都取决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都取决于工业工作的成果。——《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心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史料三:……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实施根本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请分析: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2.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其目的有哪些?3.史料三表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有何特点?结果怎样?答案:1.侧重于农业改革,尤其是重视发展谷物种植。2.强调工业改革的重要性。目的:促进国民经济的顺当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防力气。3.主见根本性的变革。结果:失败。要点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缘由是什么?提示:(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相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爱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起先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要点2: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提示:(1)主动性: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肯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相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要点3: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缘由何在?提示:(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经济发展。要点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要点5: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提示: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肯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看法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主动性不足在肯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主动性安排制度“大锅饭现象”严峻实行物质嘉奖和多劳多得政策要点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提示:[例1]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探讨通过了七年经济安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安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安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持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解析]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探讨通过了七年经济安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可知,该安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白苏联依旧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A项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安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项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合,C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未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限制,D项不正确。[答案]A主题二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史料一: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惋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后来……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经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十月革命:必定性、历史意义和启迪》史料二: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三: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惭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日局面是谁的错?谁应当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起先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干脆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请分析:1.史料一认为苏联解体的缘由是什么?2.史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缘由有哪些?3.依据史料三概括苏联解体的缘由。答案:1.缺乏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2.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缘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安排经济体制的框架。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混乱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要点1: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学问,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的缘由的相识。提示:(1)历史缘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订正,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民族冲突越来越严峻。(2)干脆缘由和主要缘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3)外部缘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化”战略,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要点2: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启示提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须要不断探究,因此改革是必要的。(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困难、艰难、曲折的过程。(3)社会主义改革必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需从国情动身,探究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点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提示:(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缘由,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订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冲突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冲突,从而导致苏联解体。(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例2]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缘由归结为()A.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化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解析]依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答案]D识学问纲要记答题术语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行侵扰”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殊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加,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4.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行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须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1.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吩咐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快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志向。”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C)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变更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峻失调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介绍赫鲁晓夫以行政吩咐手段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虽然种植面积快速扩大,但产量不志向,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也不涉及农、轻、重发展比例问题,解除A、D两项。B项表述与材料相反,解除。2.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D)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年”即可解除推行于20世纪20年头的A项。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D项。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3.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心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动身点是:指令性安排是主要的和有确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B)A.起先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整”,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政策,这是不敬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解除A、C、D三项。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探讨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B)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快速发展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D)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实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安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原有的安排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