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全国卷中,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及其影响,尤其是维新思想,在历年高考中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和开放性题目。试题强调实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试题材料引用史学探讨新成果,反映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如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冲击—反应”模式与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和唯物史观的运用等须要重点关注。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的思想与实践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关注《民报》发刊词。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胡适等一些受过新式教化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在全国卷中所占比例极低。复习本考点时把它放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把握。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是备考时要予以关注的要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1.背景(1)清朝国力渐衰,社会冲突尖锐。(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社会现实。(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4)鸦片斗争中国战败,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2)魏源①著作:《海国图志》。②思想:“eq\x(1)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3)洋务派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影响(1)主动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起先关注世界形势,探究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学问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见,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行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二)维新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3)19世纪90年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核心主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见变法,建立eq\x(2)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5.主要人物及主见(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eq\x(3)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扬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是中国的出路。(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eq\x(4)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6.影响(1)干脆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3)要求建立eq\x(5)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学问,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同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三)民主共和思想兴起1.背景(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eq\x(6)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3)一些学问分子相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4)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2.表现(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见。(2)1903年,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保皇立宪主见,邹容在《革命军》中宣扬反清革命思想。(3)1905年,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确立为奋斗目标。(4)1905~1907年,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eq\x(7)民主共和政体绽开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舆论打算,使很多学问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1.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峻。②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③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eq\x(8)同盟会成立。(2)提出: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第一次明确说明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3)内容①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②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eq\x(9)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eq\x(10)土地问题的纲领。(4)评价①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②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③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④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eq\x(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⑤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孙中山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相识到革命力气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含义①民族主义:突出eq\x(12)反帝的内容;主见国内各民族一律同等,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主见普遍同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夫的生活。(4)意义:是第一次eq\x(13)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二、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2)思想:袁世凯掀起eq\x(14)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3)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学问分子队伍日益壮大。2.兴起(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eq\x(15)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eq\x(16)民主与科学思想。(4)运动中心:北京高校。(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据封建文化的阵地。3.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①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行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行抗拒的潮流。②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同等、独立的原则。②鲁迅在《eq\x(17)狂人日记》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见建设平易、簇新、通俗的新文学。4.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文学革命运动。(2)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起先在中国传播。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切,民族觉悟和爱国热忱空前高涨。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eq\x(18)文化转型运动。(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确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新文化运动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十月革命前①eq\x(19)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②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2)十月革命后①李大钊发表《eq\x(20)庶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②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背景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五四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③工读互助团等社会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起先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2)传播方式①三次论战:eq\x(21)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通过论战,坚决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②组织学会:1920年,eq\x(22)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探讨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探讨会”。他们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实行演讲宣扬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趋势: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向eq\x(23)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表现①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视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②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3)影响①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扬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③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教材补缺]“经世”即治理世事,“致用”即尽其所用。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冲突,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学问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开明地主阶级和先进的学问分子们重新宣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其政治志向,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寻一条救国自强之路。[学问拓展]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认为李鸿章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清政府的奴才”“恒久的倒戈派”;而近代学者蒋廷黻则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教材补缺]“中体西用”的内在冲突“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学问拓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其创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教化等活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易错易混]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披着传统的外衣”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策略,不能只理解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这充分说明白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学问拓展]维新派兴办西学,起先冲破“中体西用”的学问框架,提出全新的以“中西汇通”为特征的近代学问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归纳总结]三民主义的局限1.民族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明确反帝。2.民权主义缺少详细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概念。3.民生主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未彻底解决农夫土地问题。[易错易混]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这里的“相同”指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新三民主义没有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中“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容。[学问拓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学问拓展]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接着,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易错易混]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的实质是激励各种观点在高校里自由发展,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宣扬创建条件。[学问拓展]1.“新文化运动关切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切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家’‘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建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这段材料的主旨是新文化运动注意追求人的特性解放。2.新文化运动出现“教化平民化”主见,促进了教化的发展。[易错易混]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学问拓展]各种救国努力失败后,学问分子处于彷徨苦痛中,而此时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渐渐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缘由: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探究的失败,呼喊新的革命思想、理论。③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④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先进的中国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的希望。⑤先进学问分子的努力。【学习感悟】热考主题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历史概念]1.道器之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应有尽有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详细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以道御器”,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见“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2.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辨别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验了三个演化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仪作标准。3.“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详细的措施。19世纪60年头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主见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纳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化方面的详细方法来挽救统治危机。4.“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始终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5.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驾驭,实行所谓“权能划分”。[史料实证][史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当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更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好像到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时常透露出叛逆色调。——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读史史料一信息“拾取古已有之的变更之道”表明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西学,“透露出叛逆色调”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学否定君主专制。[史料二]读史漫画充分揭示了康有为表面将孔子宣扬为改革家,实质是为宣扬变法削减阻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史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读史史料三信息“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削减改革的阻力。1.依据史料一、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调”在其思想主见上有何详细体现?提示: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缘由。提示:目的:削减变法的阻力。缘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气弱小;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运用它可以削减变法阻力。[系统认知]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见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①详细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反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②主见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详细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2.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见(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确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详细表现。(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排斥的冲突心态,但它终归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说。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峻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剧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懦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①主观缘由: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学问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密联系,其思想相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②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气非常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4.多角度相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趋于汇流从纲领核心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冲突,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阅历,结合中国国情,怜悯人民疾苦,呼喊社会公允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提倡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素养落实]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将来”1.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扬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时务报》发行量在逐步增加,维新派充分利用报纸宣扬维新思想,启迪民智,有利于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故选A项。B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解除;梁启超等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尚未受到清政府重视,故C项错误;《时务报》为文言文刊物,白话文刊物的兴起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D项错误。2.“信”“达”“雅”是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即是译文要精确,不偏离和随意增减原文。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却将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这部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翻译成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作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严复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B.严复误会了赫胥黎的观点C.严复翻译水平达不到他的翻译标准D.严复这样的翻译别有深意解析:严复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当时民族危机加剧,严复想以此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项说法错误,解除。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19世纪末中国先进学问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究救国救民真理;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剧烈的爱国热忱。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因此,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热考主题二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概念]1.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同等、特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2.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记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起先。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接着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史料实证][史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见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华蜜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读史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史料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一、闻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确定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唯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读史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确定不能并存的东西”表明新文化运动主见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史料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变更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中学人民版历史必修三P57读史史料三反映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变更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提示: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阔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提示:评述: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需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确定化与简洁化的倾向。[系统认知]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确定确定和东方传统文化确定否定的局限性。(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缘由(1)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4)资产阶级改良及革命运动的失败。(5)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6)先进学问分子的努力探究。(7)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与中国国情结合,适应了中国革命的须要。[素养落实]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学问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高校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D)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确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观点。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见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反映了(D)A.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B.胡适思想方面守旧落后C.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D.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健将胡适主见从旧有的学术思想中找到与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联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造文明,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具有科学理性的一面,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中“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不符,故解除。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当放在详细的历史环境中辩证看待。上述两题均选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全新的视角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教材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上述两题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对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即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