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一诊)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1.距今约4500年的四川宝墩古城遗址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城中建有多组大型建筑,并筑有内外城墙作为屏障,目前残存的梯形城墙宽二三十米,城墙外侧还挖有绕城深壕。据此可知,当时()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B.处于早期国家阶段C.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较强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500年(中国)。据材料“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城中建有多组大型建筑,并筑有内外城墙作为屏障,目前残存的梯形城墙宽二三十米,城墙外侧还挖有绕城深壕”可知,修造高大的城墙、宽深的壕沟等大型公共设施,需要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成员的等级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私有制、阶级和王权等其他信息,排除B项;在周朝时期,营建城市形成了一套制度,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商代青铜器合金配比特点是高锡低铅,可用于制造兵器。西周研制出高铅青铜器,这是由于当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这说明西周()A.青铜铸造技术倒退 B.现实需求影响治铸工艺C.神权色彩更加浓厚 D.科学技术服务国家政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合金配比特点是高锡低铅,可用于制造兵器。西周研制出高铅青铜器,这是由于当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这说明西周现实需求影响治铸工艺,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而不是青铜铸造技术倒退,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没有涉及神权色彩的内容,排除C项;青铜铸造属于金属冶炼技术,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以下思想与其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立法令者以废私,法令行而私道废”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C.“以兼相爱,以交相利之法易之” 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刑”的意思是对那些带着好的建议而来的人,就用礼节对待他;对那些怀着恶意而来的人,就用刑罚对待他,因此反映的是隆礼重法,属于儒家荀子的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D项正确;“立法令者以废私,法令行而私道废”,属于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A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属于道家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兼相爱,以交相利之法易之”属于墨家墨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4.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C.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 D.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可知,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围,这有利于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加强关中实力,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西北边境的安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5.图1、图2、图3和图4是嘉峪关发现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嘉峪关农业()图1犁地图2耙地图3耱(平整)地图4碎地播种A.具有精耕细作特点 B.以小农经济为主导C.生产经营方式多元 D.革新中原农耕技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由图中内容可知,魏晋时期,牛耕技术传入嘉峪关地区,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说明当时嘉峪关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牛耕技术传入嘉峪关地区,并不意味着该地区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该图只涉及农业生产方面,体现不出嘉峪关生产经营方式多元,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嘉峪关地区革新中原农耕技术,只是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6.《唐律》中婚姻缔结的禁止规定主要有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等,但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赵郡李仲希将女儿嫁给了远亲兄弟临淮县令崔祈,许敬宗之妻裴氏早卒,许以裴氏婢以继室。这表明当时()A.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 B.儒学伦理受到冲击C.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D.唐律权威严重不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律》中明确规定了婚姻缔结的禁止规定,如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等,这些规定体现了传统儒学伦理中对婚姻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然而,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如赵郡李仲希将女儿嫁给远亲兄弟,许敬宗以婢为继室等,这表明在实际生活中,传统的儒学伦理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有违反婚姻禁令的情况出现,并不能得出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排除A项;虽然有违反良贱不婚等禁令的情况,但不能就此得出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唐代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等级差异,排除C项;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不能说明唐律权威严重不足,唐律在唐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只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元朝时,山东济宁路“南船北马,百货萃聚”“高堰北行舟,市杂荆客吴”“人烟多似簇,联耳厌喧啾”。元末时,全国185路商税超过1万锭银的只有七路,济宁路商税额为12403余锭,居全国第四位。当时济宁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京杭大运河的整治 B.政治经济重心的分离C.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D.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山东济宁路南船北马,百货萃聚”“高堰北行舟,市杂荆客吴’‘人烟多似簇,联耳厌喧啾’。元末时济宁路商税额为12403余锭,居全国第四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由于政治中心由长安、洛阳移到北京,华北地区需要更便捷的方式直通经济发达的江南,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南北之间的水运距离,而“运河之都”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日益成为水陆交汇的南北要冲,促进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盛,A项正确;元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济宁路在北方,其发展和政治经济重心分离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不是其经济发展的原因,C项错误;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故选A项。8.明代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若遇地方突发事件,可直接发号施令。尤其是在偏远之地,当发生贼盗或叛乱,巡按即可迅速镇压;偶遇灾害,巡按亦可直接赈济。万历年间钟化民巡按山东,“岁旱,请蠲(减免)振,先发后闻。”这一做法()A.保证了地方赈济高效 B.开创了监察地方的新模式C.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D.提升了地方危机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先发后闻,直接发号施令,迅速镇压,直接赈济,这有利于提升地方危机治理能力,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赈济高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巡按御史的职权,不是监察地方的新模式,排除B项;这一做法提升的是地方危机治理能力,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是1851—1873年晚清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厘金是指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时局变化影响政府税收结构C.厘金制度完善了税收体系 D.关税主权丧失增加百姓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1873年(中国)。从表中来看,1851—1873年,田赋占比下降,厘金和关税比重上升,田赋代表的是传统的农业,厘金和关税代表贸易和商品经济,这时期我国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与中外交流的加强,厘金和关税有所增加,反映出时局变化影响政府税收结构,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商品经济并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税收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和百姓负担无关,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严复在《论世变之》《原强》《辟韩》等文章中强调重民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他指出“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民主自由,天之所界也。”据此可知,严复()A.重视民众的思想启蒙 B.倡导学习西方的政体C.意在减少变法的阻力 D.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题干“在《论世变之》《原强》《辟韩》等文章中强调重民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希望借鉴西学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到对民众思想的解放,并不涉及学习西方的政体,排除B项;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助孔子名义推行变法来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7年3月21日,在的领导下,上海总工会发出罢工指令,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80万。随后,周恩来带领工人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上海各界参加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一行动()A.创建了人民革命政权 B.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C.配合了北伐军的进军 D.探索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27年3月21日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在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与当时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与国民党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阶段,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上海起义成功,帮助北伐军顺利进入上海,因此应选与其关系密切的,即配合了北伐军的进军,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尚未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其建立事件是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的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探索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1937至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64万亩,粮食产量增加了72万石。边区政府三年征收救国公粮82065石,三年共超过计划10615石。救国公粮主要由地主和富农承担,中农很轻,贫农无负担。这说明当时边区()A.政府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B.减租减息政策得到落实C.阶级斗争推动了经济发展 D.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至1939年(中国)。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64万亩,粮食产量增加了72万石。边区政府三年征收救国公粮82065石,三年共超过计划10615石。救国公粮主要由地主和富农承担,中农很轻,贫农无负担”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增加,边区政府征收救国公粮,这说明边区政府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A项正确;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是土地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阶级斗争,排除C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1950年夏,淮河流域水患严重,在党中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掀起第一次大规模治淮的高潮。到1958年,建成一系列水利工程,淮河流域洪水防御能力初步提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新中国治理淮河()A.得益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彻底解决了淮河的水患问题C.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D.显示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年,淮河水患严重威胁百姓安全,新中国掀起治淮行动,到1958年治理淮河取得成效,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百姓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底,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到1957年,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边倒’,争取恢复权益”“紧密联系中间地带至相对孤立状态”“打破封锁,广泛建交”“全面恢复,开辟‘奥运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外交”。这说明体育外交()A.践行了不结盟政策 B.充分体现务实性和灵活性C.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D.落实了“求同存异”方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主要结论,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的几个阶段,密切符合新中国整个外交政策的走向,说明在不同的阶段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了灵活务实的体育外交,B项正确;不结盟政策只是在新中国初期实行,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以发展经济为核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15.1992年,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论断()A.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打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C.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1992年,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等方面的论述明晰了改革开放的诸多重大问题,是一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逐渐打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解析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藏书文化在宋朝空前发展,藏书、读书、印书之风流行。宋朝政府曾多次下诏求书,公布国家所缺书目,规定优厚奖励办法。国家藏书有“四馆”,即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馆阁藏书规模庞大。宋代书院大兴,最著名的四大书院都重视藏书。宋朝私人藏书风气很盛行,欧阳修、李清照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出现了两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一是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以学术类别对藏书进行分类的主张:二是陈振孙撰写的《直斋书录解题》,开创解题目录之先河。——摘编自曾健敏、黄志豪《中国古代藏书文化考略》材料二: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的规模远超官藏,校勘精美的善本也多属于私藏。明代藏书家偏爱俗文学,重视搜集不为前代藏书家所接受的地方文献、小说、戏曲。明代还重视抄书、印书,著名收藏家毛晋的影宋抄本有古今绝作之誉。明末清初,收藏家们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清代藏书家迷恋宋元的珍本、善本,并持续对所藏书籍进行校勘整理。明清两代皇帝多次下令搜集和撰修文化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这一时期官方编纂的代表性典籍。明朝藏书家范钦根据《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思想修建天一阁,成为藏书楼的典范。乾隆时期,仿“天一阁”修建七座藏书楼用以放置《四库全书》,成为文化盛事。明清时期的藏书楼不仅实用性强,且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石冬雪《明清私家藏书目录中的文化取向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藏书文化空前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藏书文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影响。【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书院大兴;文人重视;分类藏书的发展;理学兴起;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宋朝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2)特点:私家藏书的规模大且精美;藏书家偏爱俗文学和地方文献;重视抄书;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官方重视编撰文化典籍;修建实用性强的藏书楼。(3)影响:保护和传承了人类文化;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促进知识和文化普及,推动教育和学术研究,帮助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等。
【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一“宋朝政府曾多次下诏求书”“国家藏书有‘四馆’”,可得出政府重视;据材料一“宋代书院大兴,最著名的四大书院都重视藏书”,得出书院大兴;据材料一“宋朝私人藏书风气很盛行,欧阳修、李清照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得出文人重视;据材料一“一是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以学术类别对藏书进行分类的主张:二是陈振孙撰写的《直斋书录解题》,开创解题目录之先河”,得出分类藏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藏书、读书、印书之风流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宋朝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都推动了藏书文化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的规模远超官藏,校勘精美的善本也多属于私藏”,可得出私家藏书的规模大且精美;据材料二“明代藏书家偏爱俗文学,重视搜集不为前代藏书家所接受的地方文献、小说、戏曲”,可得出藏书家偏爱俗文学和地方文献;据材料二“明代还重视抄书、印书”,可得出重视抄书、印书;据材料二“收藏家们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可得出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据材料二“明清两代皇帝多次下令搜集和撰修文化典籍”,可得出官方重视编撰文化典籍;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的藏书楼不仅实用性强,且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得出修建实用性强的藏书楼。【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和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藏书文化在宋朝空前发展,藏书、读书、印书之风流行”、材料二“地方文献、小说、戏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藏书文化保护和传承了人类文化;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促进知识和文化普及,推动教育和学术研究,帮助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代主题下的近代史学时间概况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刺激了魏源发愤著述,他先后撰写了《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三部爱国主义史著,《道光洋艘征抚记》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详实完整的记载。《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当时国人迫切需要知道的外国史地知识,成为近代先贤学习西方先进真理的起点,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对旧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其理论基础使国民意识得以进化。《新史学》提倡民族主义,高举“史界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新史学时代的来临。20世纪20年代以来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武器:系统研究了中国历史,其文字中跳动着的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激发着那个时代的先进人士不畏革命斗争的艰辛,勇敢同唯心主义作斗争!近代史学出现了第三次飞跃。——摘编自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与时代变革密切相关。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每一次剧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潮流息息相关。首先,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的著作如《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初步转型,他帮助国人了解外部世界,以应对外辱,反映了时代对于变革的渴求。接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新史学》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对旧史进行革新,这不仅影响了文化思潮,也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进步,呼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最后,20世纪20年代以来,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唯物史观促成了史学的又一次飞跃,体现了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与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时代要求。因此,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实际表现出史学内部理论创新与外部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是对时代风潮的回应与促进。【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据材料“时代主题下的近代史学”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史学的研究受到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影响,结合材料中的表格主题可知,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受到近代中国不同时期时代主题的影响,据此可概括论点: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时代变革密切相关。据材料“鸦片战争刺激了魏源发愤著述,他先后撰写了《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三部爱国主义史著,《道光洋艘征抚记》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详实完整的记载”“成为近代先贤学习西方先进真理的起点,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可知,鸦片战争影响了魏源的著述,并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变化。据材料“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对旧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其理论基础使国民意识得以进化。《新史学》提倡民族主义,高举“史界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新史学时代的来临”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梁启超的著作呼应了时代救亡图存的主题。据材料“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武器:系统研究了中国历史,其文字中跳动着的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激发着那个时代的先进人士不畏革命斗争的艰辛,勇敢同唯心主义作斗争!近代史学出现了第三次飞跃”可知,成立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郭沫若应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体现了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与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时代要求。综合材料信息可进行阐述如下: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每一次剧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潮流息息相关。首先,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的著作如《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初步转型,他帮助国人了解外部世界,以应对外辱,反映了时代对于变革的渴求。接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新史学》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对旧史进行革新,这不仅影响了文化思潮,也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进步,呼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最后,20世纪20年代以来,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唯物史观促成了史学的又一次飞跃,体现了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与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时代要求。最后进行总结:因此,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实际表现出史学内部理论创新与外部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是对时代风潮的回应与促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1964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据此,中央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作出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指出:要好好地研究、吸取斯大林的经验教训,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就是教训。沿海各省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而且整个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格局,即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攀钢和成昆铁路开发建设,缩短了金沙江流域与内地50年的差距。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投入2052亿元,约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摘编自胡新民《三线建设:奠定新中国生产力布局坚实基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答案】(1)历史因素:工业布局严重失衡,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实因素:国家安全环境的严峻。(2)特点:主导者一由政府推动;区域一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一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或基础工业),涉及领域广泛;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数量多、规模大等。意义:改变了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力量;巩固国防安全;拼搏奉献精神激励后人。【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现实因素:国家安全环境的严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历史因素上看:工业布局严重失衡,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央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作出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可得出特点“主导者由政府推动”;根据材料“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投入2052亿元,约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信息可得出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根据材料“沿海各省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而且整个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可得出“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数量多、规模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业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或基础工业),涉及领域广泛。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投入2052亿元”、“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力量;巩固国防安全等;根据材料“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可得出拼搏奉献精神是宝贵财富,激励后人。202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考试(一诊)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1.距今约4500年的四川宝墩古城遗址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城中建有多组大型建筑,并筑有内外城墙作为屏障,目前残存的梯形城墙宽二三十米,城墙外侧还挖有绕城深壕。据此可知,当时()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B.处于早期国家阶段C.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较强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500年(中国)。据材料“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城中建有多组大型建筑,并筑有内外城墙作为屏障,目前残存的梯形城墙宽二三十米,城墙外侧还挖有绕城深壕”可知,修造高大的城墙、宽深的壕沟等大型公共设施,需要具备强大的社会组织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成员的等级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私有制、阶级和王权等其他信息,排除B项;在周朝时期,营建城市形成了一套制度,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商代青铜器合金配比特点是高锡低铅,可用于制造兵器。西周研制出高铅青铜器,这是由于当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这说明西周()A.青铜铸造技术倒退 B.现实需求影响治铸工艺C.神权色彩更加浓厚 D.科学技术服务国家政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合金配比特点是高锡低铅,可用于制造兵器。西周研制出高铅青铜器,这是由于当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这说明西周现实需求影响治铸工艺,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而不是青铜铸造技术倒退,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没有涉及神权色彩的内容,排除C项;青铜铸造属于金属冶炼技术,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以下思想与其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立法令者以废私,法令行而私道废”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C.“以兼相爱,以交相利之法易之” D.“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刑”的意思是对那些带着好的建议而来的人,就用礼节对待他;对那些怀着恶意而来的人,就用刑罚对待他,因此反映的是隆礼重法,属于儒家荀子的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D项正确;“立法令者以废私,法令行而私道废”,属于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A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属于道家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兼相爱,以交相利之法易之”属于墨家墨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4.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C.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 D.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可知,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围,这有利于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加强关中实力,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西北边境的安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5.图1、图2、图3和图4是嘉峪关发现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嘉峪关农业()图1犁地图2耙地图3耱(平整)地图4碎地播种A.具有精耕细作特点 B.以小农经济为主导C.生产经营方式多元 D.革新中原农耕技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由图中内容可知,魏晋时期,牛耕技术传入嘉峪关地区,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说明当时嘉峪关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牛耕技术传入嘉峪关地区,并不意味着该地区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该图只涉及农业生产方面,体现不出嘉峪关生产经营方式多元,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嘉峪关地区革新中原农耕技术,只是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6.《唐律》中婚姻缔结的禁止规定主要有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等,但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赵郡李仲希将女儿嫁给了远亲兄弟临淮县令崔祈,许敬宗之妻裴氏早卒,许以裴氏婢以继室。这表明当时()A.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 B.儒学伦理受到冲击C.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D.唐律权威严重不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律》中明确规定了婚姻缔结的禁止规定,如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不婚等,这些规定体现了传统儒学伦理中对婚姻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然而,唐代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如赵郡李仲希将女儿嫁给远亲兄弟,许敬宗以婢为继室等,这表明在实际生活中,传统的儒学伦理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有违反婚姻禁令的情况出现,并不能得出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趋势,排除A项;虽然有违反良贱不婚等禁令的情况,但不能就此得出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唐代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等级差异,排除C项;违反禁令缔结婚约的情况大量出现不能说明唐律权威严重不足,唐律在唐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只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元朝时,山东济宁路“南船北马,百货萃聚”“高堰北行舟,市杂荆客吴”“人烟多似簇,联耳厌喧啾”。元末时,全国185路商税超过1万锭银的只有七路,济宁路商税额为12403余锭,居全国第四位。当时济宁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京杭大运河的整治 B.政治经济重心的分离C.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D.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山东济宁路南船北马,百货萃聚”“高堰北行舟,市杂荆客吴’‘人烟多似簇,联耳厌喧啾’。元末时济宁路商税额为12403余锭,居全国第四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由于政治中心由长安、洛阳移到北京,华北地区需要更便捷的方式直通经济发达的江南,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南北之间的水运距离,而“运河之都”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日益成为水陆交汇的南北要冲,促进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盛,A项正确;元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济宁路在北方,其发展和政治经济重心分离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不是其经济发展的原因,C项错误;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故选A项。8.明代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若遇地方突发事件,可直接发号施令。尤其是在偏远之地,当发生贼盗或叛乱,巡按即可迅速镇压;偶遇灾害,巡按亦可直接赈济。万历年间钟化民巡按山东,“岁旱,请蠲(减免)振,先发后闻。”这一做法()A.保证了地方赈济高效 B.开创了监察地方的新模式C.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 D.提升了地方危机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巡按御史在巡按地方时,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先发后闻,直接发号施令,迅速镇压,直接赈济,这有利于提升地方危机治理能力,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赈济高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巡按御史的职权,不是监察地方的新模式,排除B项;这一做法提升的是地方危机治理能力,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是1851—1873年晚清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厘金是指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时局变化影响政府税收结构C.厘金制度完善了税收体系 D.关税主权丧失增加百姓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1873年(中国)。从表中来看,1851—1873年,田赋占比下降,厘金和关税比重上升,田赋代表的是传统的农业,厘金和关税代表贸易和商品经济,这时期我国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与中外交流的加强,厘金和关税有所增加,反映出时局变化影响政府税收结构,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商品经济并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税收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和百姓负担无关,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严复在《论世变之》《原强》《辟韩》等文章中强调重民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他指出“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民主自由,天之所界也。”据此可知,严复()A.重视民众的思想启蒙 B.倡导学习西方的政体C.意在减少变法的阻力 D.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题干“在《论世变之》《原强》《辟韩》等文章中强调重民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希望借鉴西学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到对民众思想的解放,并不涉及学习西方的政体,排除B项;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助孔子名义推行变法来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7年3月21日,在的领导下,上海总工会发出罢工指令,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80万。随后,周恩来带领工人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上海各界参加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一行动()A.创建了人民革命政权 B.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C.配合了北伐军的进军 D.探索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27年3月21日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在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与当时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与国民党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阶段,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上海起义成功,帮助北伐军顺利进入上海,因此应选与其关系密切的,即配合了北伐军的进军,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尚未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其建立事件是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的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探索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1937至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64万亩,粮食产量增加了72万石。边区政府三年征收救国公粮82065石,三年共超过计划10615石。救国公粮主要由地主和富农承担,中农很轻,贫农无负担。这说明当时边区()A.政府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B.减租减息政策得到落实C.阶级斗争推动了经济发展 D.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至1939年(中国)。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64万亩,粮食产量增加了72万石。边区政府三年征收救国公粮82065石,三年共超过计划10615石。救国公粮主要由地主和富农承担,中农很轻,贫农无负担”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增加,边区政府征收救国公粮,这说明边区政府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A项正确;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是土地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阶级斗争,排除C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1950年夏,淮河流域水患严重,在党中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掀起第一次大规模治淮的高潮。到1958年,建成一系列水利工程,淮河流域洪水防御能力初步提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新中国治理淮河()A.得益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彻底解决了淮河的水患问题C.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D.显示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年,淮河水患严重威胁百姓安全,新中国掀起治淮行动,到1958年治理淮河取得成效,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百姓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底,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到1957年,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边倒’,争取恢复权益”“紧密联系中间地带至相对孤立状态”“打破封锁,广泛建交”“全面恢复,开辟‘奥运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外交”。这说明体育外交()A.践行了不结盟政策 B.充分体现务实性和灵活性C.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D.落实了“求同存异”方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主要结论,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的几个阶段,密切符合新中国整个外交政策的走向,说明在不同的阶段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了灵活务实的体育外交,B项正确;不结盟政策只是在新中国初期实行,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以发展经济为核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15.1992年,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论断()A.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打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C.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1992年,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等方面的论述明晰了改革开放的诸多重大问题,是一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逐渐打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解析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藏书文化在宋朝空前发展,藏书、读书、印书之风流行。宋朝政府曾多次下诏求书,公布国家所缺书目,规定优厚奖励办法。国家藏书有“四馆”,即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馆阁藏书规模庞大。宋代书院大兴,最著名的四大书院都重视藏书。宋朝私人藏书风气很盛行,欧阳修、李清照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出现了两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一是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以学术类别对藏书进行分类的主张:二是陈振孙撰写的《直斋书录解题》,开创解题目录之先河。——摘编自曾健敏、黄志豪《中国古代藏书文化考略》材料二: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的规模远超官藏,校勘精美的善本也多属于私藏。明代藏书家偏爱俗文学,重视搜集不为前代藏书家所接受的地方文献、小说、戏曲。明代还重视抄书、印书,著名收藏家毛晋的影宋抄本有古今绝作之誉。明末清初,收藏家们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清代藏书家迷恋宋元的珍本、善本,并持续对所藏书籍进行校勘整理。明清两代皇帝多次下令搜集和撰修文化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这一时期官方编纂的代表性典籍。明朝藏书家范钦根据《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思想修建天一阁,成为藏书楼的典范。乾隆时期,仿“天一阁”修建七座藏书楼用以放置《四库全书》,成为文化盛事。明清时期的藏书楼不仅实用性强,且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石冬雪《明清私家藏书目录中的文化取向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藏书文化空前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藏书文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影响。【答案】(1)原因:政府重视;书院大兴;文人重视;分类藏书的发展;理学兴起;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宋朝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2)特点:私家藏书的规模大且精美;藏书家偏爱俗文学和地方文献;重视抄书;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官方重视编撰文化典籍;修建实用性强的藏书楼。(3)影响:保护和传承了人类文化;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促进知识和文化普及,推动教育和学术研究,帮助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等。
【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一“宋朝政府曾多次下诏求书”“国家藏书有‘四馆’”,可得出政府重视;据材料一“宋代书院大兴,最著名的四大书院都重视藏书”,得出书院大兴;据材料一“宋朝私人藏书风气很盛行,欧阳修、李清照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得出文人重视;据材料一“一是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以学术类别对藏书进行分类的主张:二是陈振孙撰写的《直斋书录解题》,开创解题目录之先河”,得出分类藏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藏书、读书、印书之风流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宋朝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都推动了藏书文化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的规模远超官藏,校勘精美的善本也多属于私藏”,可得出私家藏书的规模大且精美;据材料二“明代藏书家偏爱俗文学,重视搜集不为前代藏书家所接受的地方文献、小说、戏曲”,可得出藏书家偏爱俗文学和地方文献;据材料二“明代还重视抄书、印书”,可得出重视抄书、印书;据材料二“收藏家们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可得出开始将西学书籍纳入自己的馆藏体系中;据材料二“明清两代皇帝多次下令搜集和撰修文化典籍”,可得出官方重视编撰文化典籍;据材料二“明清时期的藏书楼不仅实用性强,且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得出修建实用性强的藏书楼。【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和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藏书文化在宋朝空前发展,藏书、读书、印书之风流行”、材料二“地方文献、小说、戏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藏书文化保护和传承了人类文化;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促进知识和文化普及,推动教育和学术研究,帮助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代主题下的近代史学时间概况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刺激了魏源发愤著述,他先后撰写了《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三部爱国主义史著,《道光洋艘征抚记》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详实完整的记载。《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当时国人迫切需要知道的外国史地知识,成为近代先贤学习西方先进真理的起点,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对旧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其理论基础使国民意识得以进化。《新史学》提倡民族主义,高举“史界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新史学时代的来临。20世纪20年代以来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武器:系统研究了中国历史,其文字中跳动着的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激发着那个时代的先进人士不畏革命斗争的艰辛,勇敢同唯心主义作斗争!近代史学出现了第三次飞跃。——摘编自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与时代变革密切相关。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每一次剧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思想潮流息息相关。首先,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的著作如《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初步转型,他帮助国人了解外部世界,以应对外辱,反映了时代对于变革的渴求。接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新史学》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对旧史进行革新,这不仅影响了文化思潮,也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进步,呼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最后,20世纪20年代以来,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唯物史观促成了史学的又一次飞跃,体现了对革命的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