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漫天星斗 B.自成体系 C.绵延不断 D.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的信息,并且在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地域虽然分布于中华各地,但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不是漫天星斗,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不是自成体系,故B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故选D。2.《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A.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B.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C.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司马迁在《史记》中保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摒弃了过去将西周灭亡归罪于褒姒的观点,反而认为国君周幽王应为此负责,意在告诫统治者戒已修身、谨言慎行,反映出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其现实目的影响,B项正确;这一认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或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排除A、C两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司马迁的认识与儒家主流观点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3.王安石在解释《礼记·王制》讲“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时,曰“孔子谓富而后教之者,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驱而之善也。故富之者,王道之始也。”此解释旨在()A.推动商业发展 B.减小改革阻力C.平均社会财富 D.宣传儒学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驱而之善也”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对土地问题的重视,主张合理规划土地,促进人地关系和谐,藏富于民,取得百姓的信任,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动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平均社会财富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借助孔子思想为其变法服务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4.《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C.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 D.阐述国家要备荒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礼记》记载国家确立了九年期、六年期、三年期的粮食储备标准,由此可知统治者重视备荒的作用,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百姓及其节俭与否,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储粮,并非鼓励民众消费,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首倡于战国商鞅变法时期,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秦朝到隋朝的行政区划变迁。材料突显的本质问题是秦朝郡县二级制37个郡(后增至48),下辖大约一千左右的县级政区西汉末年郡县二级制郡国共103个,下辖1587个县(郡之上设置14个监察区)西晋前期州郡县三级制19个州统辖172个郡国,郡国下辖1232个县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制220个州,统辖999个郡,县级政区变化不大隋朝初期郡县二级制并州改郡,共190个郡,下辖1253个县A.人口的迅速增长 B.中央集权的困境 C.疆域的不断扩大 D.君主专制的弊病【答案】B【解析】从表格看出,从秦朝到隋朝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再到郡县二级制的变迁,说明这些朝代都在探索更好的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的反复突显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困境,B项正确;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与人口的迅速增长、疆域的不断扩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项;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6.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促使中国融入到世界【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中国评论》为英美在华传教士兼汉学家的汉学评论刊物。上述刊物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中国东北的相关情况,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信息和参考,B项正确;材料所述刊物为外国人创办,未提及国人办报,排除A项;材料所述刊物介绍中国情况,而非传播西学,排除C项;中国融入世界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材料所述报刊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没有到“促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7.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据此可知,陈独秀的观点旨在()A.传播西方民权至上理论 B.批判传统封建伦理思想C.培养国民拼搏进取精神 D.弘扬传统儒学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认为个人人格和个人权利与国家息息相关,而人格和权利的提高,则要解放思想,批判封建伦理思想,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西方民权至上理论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并不是培养拼搏进取精神,更不是弘扬传统儒学,排除CD项。故选B项。8.下表为1936——1941年盐税税表,该表反映出国民政府年份193619371938193919401941盐税税率(元/担)4.315.395.785.364.735.97A.“盐税与民食并重”的盐务政策 B.暂时放松对盐税的控制C.主动调整盐税以应对外来侵略 D.把盐业纳入“统制经济”【答案】A【解析】从表中盐税税率的升降幅度看,税率基本稳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调整盐税税率的同时,注重兼顾民生,A符合题意;盐税在国民政府收入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放松控制的说法错误,B排除;材料未涉及盐税政策和抗击外来侵略的问题,C排除;仅从税率来看,是无法得出国民政府把盐业纳入“统制经济”的结论的,D排除。故选A。9.1949—1952年,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该政策的实施()A.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条件C.旨完善社会主义分配机制 D.促成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和所学可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调剂了国营经济与私人经济、兼顾两方面的利益,既保证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又发挥私人经济的积极作用,这为公私合营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供了一种过渡形式的合作,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属于内部改造,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无关,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确立,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是多样化的,非单指私营工商业,因此全面恢复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 B.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C.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极度短缺 D.粮食出口扩大使得内需不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粮棉产量稳居世界首位,造成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B项正确;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均粮食消费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并未出现极度短缺现象,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出口扩大并未导致内需不足,D项错误。11.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A.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B.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C.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D.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有所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C项正确;封建王权和苏莱曼时期的宗教政策之间的冲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奥斯曼帝国,而非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C.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这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由孤立隔绝逐渐联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因素紧密联系;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建立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三洲的贸易体系的状况相吻合,B项正确。美洲和非洲有联系,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正在兴起,排除C项;此时是17-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示意图也未体现英国成为棉布制造地,亚洲、非洲、美洲成为英国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丁·伯纳尔在《黑色的雅典娜》(1987年)一书中指出,作为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其实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作者意在()A.解读传统神话历史渊源 B.批判欧洲文化殖民主义C.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本质 D.揭示历史的时代局限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丁·伯纳尔指出,欧洲人虽然发明出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来粉饰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但实际上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即对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持批判的态度,B项正确;马丁·伯纳尔是在批判欧洲的文化殖民主义,并不是在解读传统神话的历史渊源,排除A项;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不是文艺复兴的内容,所以不是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C项;作者意在批判欧洲文化殖民主义,并非是揭示历史的时代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15.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议建立法、德为主的“煤钢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这是因为该提议有利于A.借助西欧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国家的煤钢生产C.消除法德间的宿怨 D.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美国支持该提议,是因为舒曼计划有利于化解法德矛盾,两极格局下美国可以借助西欧对抗苏联,最终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该提议推动的是法德的煤钢合作生产,与美国控制这一生产无关,故B项错误;消除法德间的宿怨不是美国此举的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法德的煤钢合作生产,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无关,推动它的是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故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人,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答案】(1)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2)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过人。【解析】(1)根据材料“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可知,玄奘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玄奘还将……《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可知,他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2)根据材料“,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可知,玄奘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根据材料“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可知,他潜心研究佛法、志向坚定;根据材料“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可知,他才学过人。17.人口迁徙与动植物交流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的航行拉开了西欧国家在美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序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洲际人口迁移……面对这种现实,欧洲人借用土著人劳动力开发美洲的愿望化为泡影……进入18世纪后,移民步伐有所加快,规模也更加庞大。更重要的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相继建立后,为加快经济开发,英国人竞相推出种种优惠政策吸引移民。——梁茂信《近代早期西欧国家人口流动的特征分析:1550—1750年》材料二这些外来作物如何传入中国,学界对此作了极为全面与细致的考察……就中国而言,也与这一时期(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与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的存在直接相关。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交流网络……在这一体系的影响下,中国无疑是东亚及周边地区的核心,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国联系周边地区的交流网络。……但此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多是经由欧洲或东南亚(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地)为跳板,而非是直接传入。——崔思朋《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在日内瓦发布的最新年度《全球趋势报告》,2020年逃离战争、暴力和迫害的人数上升至近8240万。这在2019年底已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基础上,又增长了4%。……在2018年至2020年间,有近100万名儿童出生即是难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在未来数年内仍然是难民。格兰迪说:“如此多的儿童出生在流亡中,这一悲剧应当成为我们做出更大努力以阻止和结束冲突与暴力的理由。”——根据中国网新闻整理(1)根据材料一写出“他”的名字,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早期美洲人口迁移的特点。(2)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外来作物传入中国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外来作物对当时中国农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概述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的相应努力。【答案】(1)哥伦布特点:跨洲际迁移;速度逐步加快;规模庞大。(2)途经: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活动间接传入。影响: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丰富了粮食种类;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活跃;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3)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努力: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设立“世界难民日”。【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他的航行拉开了西欧国家在美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序幕”可知,这一人物是哥伦布。特点:根据材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洲际人口迁移”可知,跨洲际迁移;根据材料“进入18世纪后,移民步伐有所加快,规模也更加庞大”可知,速度逐步加快、规模庞大。(2)途经:根据材料“就中国而言,也与这一时期(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与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的存在直接相关”可知,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根据材料“在这一体系的影响下,中国无疑是东亚及周边地区的核心,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国联系周边地区的交流网络”可知,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根据材料“但此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多是经由欧洲或东南亚(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地)为跳板,而非是直接传入。”可知,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活动间接传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传入,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丰富了粮食种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活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3)原因:根据材料“2020年逃离战争、暴力和迫害的人数上升至近8240万”可知,战争和地区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难民的原因还包括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设立“世界难民日”。18.东交民巷时期内容①1842年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侨”“交”音转,称“东交民巷”②1860-1886年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③1901年各国纷纷扩展使馆,并均附带建有兵营,设有守卫队和巡捕局,宣称“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此后,英、美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开设银行、邮局、教堂、医院等场所④1919年青年学生队伍到东交民巷游行,抗议受阻,学生群情激愤,沿长安街高呼口号直奔曹汝霖住宅⑤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队伍进入使馆界,高呼“收回租界”等口号⑥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入城部队途经东交民巷,北平人民庆祝耻辱得雪⑦1950-1959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收回外国兵营及征用其地上建筑物。之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不再是“国中之国”,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宣告结束⑧20世纪80年代适应城建需要,巷内修整改建,整条街的风貌发生极大变化⑨2001年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提炼展览主题。(2)如果将展览设计为三个展块,写出每个展块的分主题并列出选用史实的序号。任选一个展块,为其撰写解说词。(3)为橱窗展览撰写结语。【答案】(1)列强入侵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东交民巷的历史缩影。(2)展块1(①②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东郊民巷的由来。展块2(④⑤⑥⑦):中国人民的抗争——东郊民巷的反帝爱国运动。展块3(⑧⑨):反帝抗争的胜利——东郊民巷的重生。展块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东交民巷的由来。东交民巷是西方侵略的产物。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东郊民巷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该地划为使馆界,东郊民巷正式形成。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加强了对此地的控制,除不许中国人居住外,还在此地建立办事机构,开设银行、教堂、医院等场所,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是西方对中国殖民的产物。(3)结语:东交民巷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和挣扎,晚清时期因为中国的衰落,使馆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在中国人民不断的奋进中,终于获得了民族解放,东交民巷也获得了重生,如今东交民巷的春天花开满地,温暖宜人,漫步其中,我们感受的是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的脉搏。【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842-200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从展示的东交民巷的历史历程”,可得出主题列强入侵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东交民巷的历史缩影。【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842-2001年的中国。首先,结合材料东交民巷的发展历程可以把材料分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对列强的反抗、以及胜利之后东郊民巷的发展三个方面,故可整理为:展块1(①②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东郊民巷的由来。展块2(④⑤⑥⑦):中国人民的抗争——东郊民巷的反帝爱国运动。展块3(⑧⑨):反帝抗争的胜利——东郊民巷的重生。其次,选择展块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东交民巷的由来。在论述时可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侵略导致东交民巷的变化为线索,进行论述,介绍发展的具体史实,如:东交民巷是西方侵略的产物。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东郊民巷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该地划为使馆界,东郊民巷正式形成。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加强了对此地的控制,除不许中国人居住外,还在此地建立办事机构,开设银行、教堂、医院等场所,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是西方对中国殖民的产物。【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842-2001年中国。综合上述材料,在撰写结语时,注意联系东交民巷的由来和现今的对比展示其是中国人民奋斗、重生的见证,如:结语:东交民巷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和挣扎,晚清时期因为中国的衰落,使馆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在中国人民不断的奋进中,终于获得了民族解放,东交民巷也获得了重生,如今东交民巷的春天花开满地,温暖宜人,漫步其中,我们感受的是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的脉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这一主题,自拟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答案示例1:长期以来,推动和制约全球化的力量相互交织。给分标准:论点明确。论据:推动因素不少于1个,制约因素不少于1个,总数4个,可以采用材料以外的史实说明。要求: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能够充分说明论点。逻辑清晰:答案示例2:全球化迅速发展,是不可阻挡趋势。给分标准:论点明确。论据:强调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史实4个。可以用材料以外的史实说明。要求: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能够充分说明论点。逻辑清晰:答案示例3:阻碍全球化发展的因素突出,全球化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给分标准:论点明确。论据:强调全球化发展的消极影响,史实4个。可以用材料以外的史实说明,如逆全球化潮流的出现等。要求: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能够充分说明论点。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题意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观察材料内容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因素很多,但制约全球化发展的力量也很多。因此可从推动和制约全球化的力量相互交织的角度进行论述,或者单一论述其中一个因素,如从推动因素的角度论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或者从制约力量的角度论述全球化的发展阻力重重。论述言之有理即可。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漫天星斗 B.自成体系 C.绵延不断 D.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的信息,并且在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地域虽然分布于中华各地,但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不是漫天星斗,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不是自成体系,故B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故选D。2.《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A.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B.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C.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司马迁在《史记》中保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摒弃了过去将西周灭亡归罪于褒姒的观点,反而认为国君周幽王应为此负责,意在告诫统治者戒已修身、谨言慎行,反映出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其现实目的影响,B项正确;这一认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或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排除A、C两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司马迁的认识与儒家主流观点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3.王安石在解释《礼记·王制》讲“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时,曰“孔子谓富而后教之者,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驱而之善也。故富之者,王道之始也。”此解释旨在()A.推动商业发展 B.减小改革阻力C.平均社会财富 D.宣传儒学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驱而之善也”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对土地问题的重视,主张合理规划土地,促进人地关系和谐,藏富于民,取得百姓的信任,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动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平均社会财富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借助孔子思想为其变法服务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4.《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C.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 D.阐述国家要备荒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礼记》记载国家确立了九年期、六年期、三年期的粮食储备标准,由此可知统治者重视备荒的作用,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百姓及其节俭与否,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储粮,并非鼓励民众消费,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首倡于战国商鞅变法时期,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秦朝到隋朝的行政区划变迁。材料突显的本质问题是秦朝郡县二级制37个郡(后增至48),下辖大约一千左右的县级政区西汉末年郡县二级制郡国共103个,下辖1587个县(郡之上设置14个监察区)西晋前期州郡县三级制19个州统辖172个郡国,郡国下辖1232个县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制220个州,统辖999个郡,县级政区变化不大隋朝初期郡县二级制并州改郡,共190个郡,下辖1253个县A.人口的迅速增长 B.中央集权的困境 C.疆域的不断扩大 D.君主专制的弊病【答案】B【解析】从表格看出,从秦朝到隋朝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再到郡县二级制的变迁,说明这些朝代都在探索更好的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的反复突显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困境,B项正确;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与人口的迅速增长、疆域的不断扩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项;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6.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促使中国融入到世界【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中国评论》为英美在华传教士兼汉学家的汉学评论刊物。上述刊物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中国东北的相关情况,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信息和参考,B项正确;材料所述刊物为外国人创办,未提及国人办报,排除A项;材料所述刊物介绍中国情况,而非传播西学,排除C项;中国融入世界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材料所述报刊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没有到“促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7.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据此可知,陈独秀的观点旨在()A.传播西方民权至上理论 B.批判传统封建伦理思想C.培养国民拼搏进取精神 D.弘扬传统儒学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认为个人人格和个人权利与国家息息相关,而人格和权利的提高,则要解放思想,批判封建伦理思想,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西方民权至上理论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并不是培养拼搏进取精神,更不是弘扬传统儒学,排除CD项。故选B项。8.下表为1936——1941年盐税税表,该表反映出国民政府年份193619371938193919401941盐税税率(元/担)4.315.395.785.364.735.97A.“盐税与民食并重”的盐务政策 B.暂时放松对盐税的控制C.主动调整盐税以应对外来侵略 D.把盐业纳入“统制经济”【答案】A【解析】从表中盐税税率的升降幅度看,税率基本稳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调整盐税税率的同时,注重兼顾民生,A符合题意;盐税在国民政府收入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放松控制的说法错误,B排除;材料未涉及盐税政策和抗击外来侵略的问题,C排除;仅从税率来看,是无法得出国民政府把盐业纳入“统制经济”的结论的,D排除。故选A。9.1949—1952年,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该政策的实施()A.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条件C.旨完善社会主义分配机制 D.促成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和所学可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调剂了国营经济与私人经济、兼顾两方面的利益,既保证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又发挥私人经济的积极作用,这为公私合营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供了一种过渡形式的合作,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属于内部改造,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无关,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确立,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是多样化的,非单指私营工商业,因此全面恢复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 B.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C.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极度短缺 D.粮食出口扩大使得内需不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粮棉产量稳居世界首位,造成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B项正确;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均粮食消费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并未出现极度短缺现象,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出口扩大并未导致内需不足,D项错误。11.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A.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B.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C.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D.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有所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C项正确;封建王权和苏莱曼时期的宗教政策之间的冲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奥斯曼帝国,而非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C.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这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由孤立隔绝逐渐联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因素紧密联系;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建立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三洲的贸易体系的状况相吻合,B项正确。美洲和非洲有联系,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正在兴起,排除C项;此时是17-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示意图也未体现英国成为棉布制造地,亚洲、非洲、美洲成为英国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丁·伯纳尔在《黑色的雅典娜》(1987年)一书中指出,作为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其实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作者意在()A.解读传统神话历史渊源 B.批判欧洲文化殖民主义C.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本质 D.揭示历史的时代局限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丁·伯纳尔指出,欧洲人虽然发明出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来粉饰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但实际上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即对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持批判的态度,B项正确;马丁·伯纳尔是在批判欧洲的文化殖民主义,并不是在解读传统神话的历史渊源,排除A项;19世纪的欧洲殖民主义不是文艺复兴的内容,所以不是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C项;作者意在批判欧洲文化殖民主义,并非是揭示历史的时代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15.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议建立法、德为主的“煤钢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这是因为该提议有利于A.借助西欧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国家的煤钢生产C.消除法德间的宿怨 D.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美国支持该提议,是因为舒曼计划有利于化解法德矛盾,两极格局下美国可以借助西欧对抗苏联,最终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该提议推动的是法德的煤钢合作生产,与美国控制这一生产无关,故B项错误;消除法德间的宿怨不是美国此举的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法德的煤钢合作生产,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无关,推动它的是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故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人,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答案】(1)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2)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过人。【解析】(1)根据材料“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可知,玄奘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玄奘还将……《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可知,他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2)根据材料“,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可知,玄奘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根据材料“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可知,他潜心研究佛法、志向坚定;根据材料“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可知,他才学过人。17.人口迁徙与动植物交流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的航行拉开了西欧国家在美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序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洲际人口迁移……面对这种现实,欧洲人借用土著人劳动力开发美洲的愿望化为泡影……进入18世纪后,移民步伐有所加快,规模也更加庞大。更重要的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相继建立后,为加快经济开发,英国人竞相推出种种优惠政策吸引移民。——梁茂信《近代早期西欧国家人口流动的特征分析:1550—1750年》材料二这些外来作物如何传入中国,学界对此作了极为全面与细致的考察……就中国而言,也与这一时期(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与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的存在直接相关。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交流网络……在这一体系的影响下,中国无疑是东亚及周边地区的核心,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国联系周边地区的交流网络。……但此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多是经由欧洲或东南亚(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地)为跳板,而非是直接传入。——崔思朋《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在日内瓦发布的最新年度《全球趋势报告》,2020年逃离战争、暴力和迫害的人数上升至近8240万。这在2019年底已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基础上,又增长了4%。……在2018年至2020年间,有近100万名儿童出生即是难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在未来数年内仍然是难民。格兰迪说:“如此多的儿童出生在流亡中,这一悲剧应当成为我们做出更大努力以阻止和结束冲突与暴力的理由。”——根据中国网新闻整理(1)根据材料一写出“他”的名字,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早期美洲人口迁移的特点。(2)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外来作物传入中国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外来作物对当时中国农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概述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的相应努力。【答案】(1)哥伦布特点:跨洲际迁移;速度逐步加快;规模庞大。(2)途经: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活动间接传入。影响: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丰富了粮食种类;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活跃;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3)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努力: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设立“世界难民日”。【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他的航行拉开了西欧国家在美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序幕”可知,这一人物是哥伦布。特点:根据材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洲际人口迁移”可知,跨洲际迁移;根据材料“进入18世纪后,移民步伐有所加快,规模也更加庞大”可知,速度逐步加快、规模庞大。(2)途经:根据材料“就中国而言,也与这一时期(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与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的存在直接相关”可知,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根据材料“在这一体系的影响下,中国无疑是东亚及周边地区的核心,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国联系周边地区的交流网络”可知,地区性世界贸易网络;根据材料“但此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多是经由欧洲或东南亚(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地)为跳板,而非是直接传入。”可知,较早完成大航海的西方国家建立的殖民活动间接传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传入,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丰富了粮食种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活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3)原因:根据材料“2020年逃离战争、暴力和迫害的人数上升至近8240万”可知,战争和地区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难民的原因还包括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设立“世界难民日”。18.东交民巷时期内容①1842年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侨”“交”音转,称“东交民巷”②1860-1886年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③1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