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楚雄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答案】A【解析】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当时出现贫富差别,阶级分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器是墓葬的随葬品,无法体现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项;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没有贫富差别,氏族成员过着平等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2.《左传》记载了春秋五霸事迹,战国七雄的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主要表现在()A.综合国力 B.军事争霸 C.文化先进 D.地理位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左传》中记录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以军事力量为中心的争夺和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和增强自身实力,经常通过战争来解决纷争,因此军事争霸是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争斗的主要表现形式,B项正确;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是决定诸侯是否胜利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A项;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一般都采用法家思想,文化上不是诸侯纷争的主要表现,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是否能够取得争霸胜利的原因之一,不是纷争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3.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人口大幅增加,并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族群。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汉民族实际已形成 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族群矛盾基本解决 D.亲疏贵贱等级减弱【答案】B【解析】战国以后,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不同民族的矛盾逐渐缓和,不可能得到解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与亲疏贵贱等级无关,排除D。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包括()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建立诸侯国 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且分封制地方权利大,不利于集权,排除A项;建立诸侯国史实错误,废分封制,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早期国家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变法中对法律的重视,关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法律以仁义为本 B.秦朝法律以严刑峻法著称C.秦朝法律宽容为特点 D.秦朝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秦法严苛,这也是秦朝暴政的表现,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秦法以严苛而著称,排除A项;秦法并不宽容,排除C项;秦朝有统一的法律制度,秦朝治国上以法家思想治国,秦朝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汉书·武帝纪》记载了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A.推行郡县制 B.建立诸侯国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已经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建立诸侯国,且建立诸侯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故选C项。7.《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究其根源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而不是强调皇权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B项是材料本身反映的现象,而材料强调这一现象的根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族观念,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说皇帝的妻族等,与皇帝家族无血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三国鼎立时代,曹魏以天下正朔在己,蜀汉与孙吴也都没有放弃自己为正统的主张。三方都认为自己与对立的各方同属一个国家,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为其政治利益而斗争。由此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 B.三国有着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目的C.三国长期分裂具有客观必然性 D.统一是幌子其实质是一种愚民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主张自己的正统地位,并且都认为其它两个政权也和自己同属一个国家,它们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这都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蕴含统一的因素,不是三国长期分裂的客观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蕴含统一因素,不是愚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0.《魏书》和《南齐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是()A.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B.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地区传播C.各民族之间没有文化交流 D.各民族之间没有政治往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逐渐汉化,汉族文化如儒学、汉字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同时,很多少数民族信仰汉族的宗教、采用汉族的习俗。因此,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是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A项正确;如前所述,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虽然也存在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地区传播,但这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存在政治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11.《隋书》和《新唐书》记载了隋唐时期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隋唐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经济的繁荣 B.政治的稳定 C.文化的繁荣 D.军事的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设问“盛世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B项正确;;经济上繁荣发展使得隋唐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政治稳定是前提,排除A项;文化繁荣是盛世局面的表现,排除C项;军事实力强力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运河修建的对比,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交通形式是海陆并举,排除D项。故选B项。13.《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了科举制度的实施,选拔人才的方式。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是()A.强化了贵族特权 B.促进了社会流动 C.阻碍了文化发展 D.导致了政治腐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科举制度的实施是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的,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选官机制,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为普通士人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社会流动,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科举制选官标准是才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政治腐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了三省六部制的实施,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是()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没有影响的政策 D.导致了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散相权、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因为它分散了相权,使得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朝政,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产生了显著影响,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没导致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由蕃将充任符合实际,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6.《全唐诗》和《唐六典》记载了隋唐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制度,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制度风貌。隋唐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文化单一 B.文化多元 C.文化保守 D.文化停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在文化领域。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隋唐吸收并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佛教的传播和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多样性发展,《全唐诗》是唐代诗歌繁荣的产物,而《唐六典》反映了当时制度的完善与复杂。因此,文化多元是隋唐时期的重要特征,B项正确;隋唐时期开放并包的社会风气,不会形成单一的文化,排除A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开放,奉行开放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加之开放的政策使得文化繁荣而非停滞,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文帝准奏,令百姓入粟于边。入粟5为爵上造(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四千石为五大夫(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一万二千为大庶长(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彻侯、关内侯,是很有权利的官职)。于是,捐买官在汉初成为定例。材料二历史上对晁错“纳粟拜爵”及西汉其他的“纳货”之策有着不同的评价。褒者认为,国家公开实行卖官鬻爵,虽属下策,但终究作为汉初一种方策出现并经久不衰,说明它有存在的自身价值。卖官鬻爵和卖爵抵罪制度的推行,国家从卖爵者手中获取了急用的钱粮来支撑财政度用,确实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贬者认为,国家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一是国家官员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二是由此引发了官场腐败。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汉武帝推行“武功爵”时说:自此“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这里的“耗废”一词应作混乱之解。也就是说,由于卖官鬻爵,使得官场本来就不太清澈的一池水,变得更加混浊起来。官员的治理仰仗于权威,花钱买来的官有何威仪可言,自然也就难谈政绩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帝时期实施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请归纳并分析材料一中实施的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政策:捐买官。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疆经济发展。(2)影响:积极: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促进边疆开发。消极:国家官员形象受到极大损害,引发官场腐败;通过捐资为官的官员,国家治理能力弱,导致官员很难出政绩;引发官场不正之气。【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文帝时期实施了什么政策,据材料“于是,捐买官在汉初成为定例。”可知汉文帝时期实施了捐买官政策。第二小问,关于捐买官政策的目的,据材料“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并结合所学可知,“令民入粟边”是指让百姓将粮食运送到边疆地区,以换取爵位、免罪或其他奖励,汉文帝时期实行捐买官政策是为了解决边疆粮食问题,这种做法也会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此外捐买官还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关于捐买官政策的影响,据材料二“卖官鬻爵和卖爵抵罪制度的推行,国家从卖爵者手中获取了急用的钱粮来支撑财政度用,确实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促进边疆开发;据材料二“一是国家官员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二是由此引发了官场腐败。”可知,国家官员形象受到极大损害,引发官场腐败;据材料二“使得官场本来就不太清澈的一池水,变得更加混浊起来。官员的治理仰仗于权威,花钱买来的官有何威仪可言,自然也就难谈政绩了。”可知,通过捐资为官的官员,国家治理能力弱,导致官员很难出政绩;引发官场不正之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影响。【答案】(1)特点:实施果断、及时;具有系统性;除旧与立新相结合;汉化、封建化特征明显。(2)经济影响: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刺激了民间手工业(冶炼业、铸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复苏;为之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根据“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得出实施果断、及时;具有系统性;除旧与立新相结合;根据“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得出汉化、封建化特征明显。【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根据“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刺激了民间手工业(冶炼业、铸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复苏;为之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司马迁笔下,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他雄才大略,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又专横暴虐,施行了许多使人民痛苦的暴行。由于秦二世、子婴当政短暂,因此,这篇本纪实际上是秦王朝完整的编年史。对秦统一全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推行的郡县制等一系列改革,以及书坑儒等一些倒行逆施的做法,也作了如实的反映,对秦始皇由一个创建新王朝的帝王的转变过程,作了如实的叙述,从而为我们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请结合以上材料,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实准确,论证有力。有小结结论)【答案】观点: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双重地位和作用。论证:首先,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他的功绩是无可比拟的。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行的郡县制结束了分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直道、长城等大型工程,促进了各地区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然而,秦始皇同时专横暴虐,实行了苛政,并压制思想文化自由。他的暴政如过度徭役、沉重的赋税、修筑长城等重大工程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导致民不聊生。他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严重扼杀了文化思想的发展,对知识分子进行严酷打压,这些极端做法给社会埋下了动荡的种子。综上所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复杂而重要的。他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创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另一方面,他的专制统治和严酷政策也为秦朝的快速灭亡埋下了隐患。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双重地位和作用。【解析】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呈现了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为我们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题目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材料“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他雄才大略,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又专横暴虐,施行了许多使人民痛苦的暴行。”可拟观点: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双重地位和作用。其次,围绕所拟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如秦始皇贡献的一面史实有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他的功绩是无可比拟的。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行的郡县制结束了分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直道、长城等大型工程,促进了各地区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其也有过的一面,如秦始皇同时专横暴虐,实行了苛政,并压制思想文化自由。他的暴政如过度徭役、沉重的赋税、修筑长城等重大工程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导致民不聊生。他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严重扼杀了文化思想的发展,对知识分子进行严酷打压,这些极端做法给社会埋下了动荡的种子。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复杂而重要的。他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创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另一方面,他的专制统治和严酷政策也为秦朝的快速灭亡埋下了隐患。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双重地位和作用。云南省楚雄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答案】A【解析】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当时出现贫富差别,阶级分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器是墓葬的随葬品,无法体现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项;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没有贫富差别,氏族成员过着平等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2.《左传》记载了春秋五霸事迹,战国七雄的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主要表现在()A.综合国力 B.军事争霸 C.文化先进 D.地理位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左传》中记录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以军事力量为中心的争夺和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和增强自身实力,经常通过战争来解决纷争,因此军事争霸是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争斗的主要表现形式,B项正确;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是决定诸侯是否胜利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A项;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一般都采用法家思想,文化上不是诸侯纷争的主要表现,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是否能够取得争霸胜利的原因之一,不是纷争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3.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人口大幅增加,并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族群。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汉民族实际已形成 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族群矛盾基本解决 D.亲疏贵贱等级减弱【答案】B【解析】战国以后,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不同民族的矛盾逐渐缓和,不可能得到解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与亲疏贵贱等级无关,排除D。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包括()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建立诸侯国 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且分封制地方权利大,不利于集权,排除A项;建立诸侯国史实错误,废分封制,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早期国家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变法中对法律的重视,关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法律以仁义为本 B.秦朝法律以严刑峻法著称C.秦朝法律宽容为特点 D.秦朝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秦法严苛,这也是秦朝暴政的表现,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秦法以严苛而著称,排除A项;秦法并不宽容,排除C项;秦朝有统一的法律制度,秦朝治国上以法家思想治国,秦朝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汉书·武帝纪》记载了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A.推行郡县制 B.建立诸侯国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已经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建立诸侯国,且建立诸侯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故选C项。7.《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究其根源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而不是强调皇权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B项是材料本身反映的现象,而材料强调这一现象的根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族观念,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说皇帝的妻族等,与皇帝家族无血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三国鼎立时代,曹魏以天下正朔在己,蜀汉与孙吴也都没有放弃自己为正统的主张。三方都认为自己与对立的各方同属一个国家,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为其政治利益而斗争。由此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 B.三国有着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目的C.三国长期分裂具有客观必然性 D.统一是幌子其实质是一种愚民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主张自己的正统地位,并且都认为其它两个政权也和自己同属一个国家,它们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这都说明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都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蕴含统一的因素,不是三国长期分裂的客观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蕴含统一因素,不是愚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0.《魏书》和《南齐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是()A.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B.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地区传播C.各民族之间没有文化交流 D.各民族之间没有政治往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逐渐汉化,汉族文化如儒学、汉字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同时,很多少数民族信仰汉族的宗教、采用汉族的习俗。因此,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是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A项正确;如前所述,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虽然也存在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族地区传播,但这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存在政治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11.《隋书》和《新唐书》记载了隋唐时期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隋唐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经济的繁荣 B.政治的稳定 C.文化的繁荣 D.军事的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设问“盛世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B项正确;;经济上繁荣发展使得隋唐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政治稳定是前提,排除A项;文化繁荣是盛世局面的表现,排除C项;军事实力强力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运河修建的对比,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交通形式是海陆并举,排除D项。故选B项。13.《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了科举制度的实施,选拔人才的方式。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是()A.强化了贵族特权 B.促进了社会流动 C.阻碍了文化发展 D.导致了政治腐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科举制度的实施是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的,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选官机制,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为普通士人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社会流动,B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科举制选官标准是才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政治腐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了三省六部制的实施,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是()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没有影响的政策 D.导致了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散相权、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因为它分散了相权,使得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朝政,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产生了显著影响,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没导致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由蕃将充任符合实际,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6.《全唐诗》和《唐六典》记载了隋唐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制度,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制度风貌。隋唐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文化单一 B.文化多元 C.文化保守 D.文化停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在文化领域。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隋唐吸收并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佛教的传播和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多样性发展,《全唐诗》是唐代诗歌繁荣的产物,而《唐六典》反映了当时制度的完善与复杂。因此,文化多元是隋唐时期的重要特征,B项正确;隋唐时期开放并包的社会风气,不会形成单一的文化,排除A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开放,奉行开放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加之开放的政策使得文化繁荣而非停滞,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文帝准奏,令百姓入粟于边。入粟5为爵上造(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四千石为五大夫(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一万二千为大庶长(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彻侯、关内侯,是很有权利的官职)。于是,捐买官在汉初成为定例。材料二历史上对晁错“纳粟拜爵”及西汉其他的“纳货”之策有着不同的评价。褒者认为,国家公开实行卖官鬻爵,虽属下策,但终究作为汉初一种方策出现并经久不衰,说明它有存在的自身价值。卖官鬻爵和卖爵抵罪制度的推行,国家从卖爵者手中获取了急用的钱粮来支撑财政度用,确实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贬者认为,国家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一是国家官员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二是由此引发了官场腐败。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汉武帝推行“武功爵”时说:自此“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这里的“耗废”一词应作混乱之解。也就是说,由于卖官鬻爵,使得官场本来就不太清澈的一池水,变得更加混浊起来。官员的治理仰仗于权威,花钱买来的官有何威仪可言,自然也就难谈政绩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帝时期实施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请归纳并分析材料一中实施的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政策:捐买官。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疆经济发展。(2)影响:积极: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促进边疆开发。消极:国家官员形象受到极大损害,引发官场腐败;通过捐资为官的官员,国家治理能力弱,导致官员很难出政绩;引发官场不正之气。【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文帝时期实施了什么政策,据材料“于是,捐买官在汉初成为定例。”可知汉文帝时期实施了捐买官政策。第二小问,关于捐买官政策的目的,据材料“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并结合所学可知,“令民入粟边”是指让百姓将粮食运送到边疆地区,以换取爵位、免罪或其他奖励,汉文帝时期实行捐买官政策是为了解决边疆粮食问题,这种做法也会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此外捐买官还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关于捐买官政策的影响,据材料二“卖官鬻爵和卖爵抵罪制度的推行,国家从卖爵者手中获取了急用的钱粮来支撑财政度用,确实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了战争耗费巨大的燃眉之急;促进边疆开发;据材料二“一是国家官员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二是由此引发了官场腐败。”可知,国家官员形象受到极大损害,引发官场腐败;据材料二“使得官场本来就不太清澈的一池水,变得更加混浊起来。官员的治理仰仗于权威,花钱买来的官有何威仪可言,自然也就难谈政绩了。”可知,通过捐资为官的官员,国家治理能力弱,导致官员很难出政绩;引发官场不正之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影响。【答案】(1)特点:实施果断、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定制版食堂窗口租赁协议格式版
- 全新二零二四年度环保设施建设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股权投资协议(2024版)
- 2024年公司间融资借款标准协议模板版
- 房产交易合同2024年范本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无人机研发委托合同
- 2024年员工职位变动协议附件版B版
- 2024年办公室绿化植物租赁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商业综合体停车场使用与服务协议版
- 2024年专业育儿嫂服务劳务协议范本版
-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 精准医疗技术
- GB/T 28569-2024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
- 中职班级建设方案(合集9篇)
- 2024年秋季新苏教版1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好玩的“抢10”
-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一汽招聘在线测评题答案
- 公共建筑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规范(TCECA-G 0223-2023)
- 农贸市场拆除方案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应用写作(汉语)》一平台在线形考试题及答案
- 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