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哲学的一般辩证唯物论(第二课)唯物辩证法(第三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课)社会历史观(第五课)人生价值观(第六课)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一环节:课标素养预测课标要求考情分析考情预测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1)从命题内容上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改革、社会历史主体等知识是考查的重点(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和改革的目的、依法治国、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二)社会历史的发展(三)社会历史的主体寻觅社会
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位: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含义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律:生产力总趋势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革命+改革)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键词的内在逻辑: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去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环节:核心知识探究核心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核心考点二社会历史的发展核心考点二社会历史的主体考点一:社会历史的本质复习任务1:理解三个结论①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表现结论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劳动创造了人;(2)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只有从劳动及其历史演变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补充)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1)经济领域: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2)政治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3)精神文化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注意:实践观点是马哲的基本观点(核心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主线之一,也是马哲区别于旧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革命的,在于它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唯物论和辩证法,都离不开实践。(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知识拓展:准确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劳动及劳动观必修二必修四哲学——劳动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劳动观:可联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分析文化——劳动观:可从文化的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①P3【劳动与物质财富,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②P47【劳动与收入的关系】: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劳动创造。①P47【劳动光荣】: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③P61【培育“三精神”及其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形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劳动观③P61【劳动与文明进步】: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古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取得了伟大的成就。④P61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②P61【劳动平等】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选必二第七课——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劳动维权劳动话题的知识再整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忆一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领域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知识拓展: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英雄史观: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复习任务2: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①新发展理念、十四五规划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⑥绿水青山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⑧内卷、YYDS、摸鱼、电子榨菜等网络流行热词社会存在:②③④⑥社会意识:①⑤⑦⑧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比较♥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区别含义
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内容
注意: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主要原因: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即社会存在(P60)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具体表现方法论关键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并不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从性质上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时间上说——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②从性质上说——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重视社会意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克服落后的社会意识(解放思想)针对、基于、根据…(问题、现状、情况、形势等)提出、制定、出台…(理论、方针、政策、规划等)。在…(路线、方针、思想、理论等)指导下,…(事业、活动等)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失败…)【知识拓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落后的,在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是先进的。(4)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过去的社会意识成果。【注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思考】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能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杰出人物的意志决定社会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不是相互决定,相互依赖?1.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认为社会意识都能推动社会发展。2.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3.不能夸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如错误地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归纳提升: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方法论】1.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社会意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克服落后的社会意识(解放思想)。归纳提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024湖南,7,3分)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高考真题(2024浙江1月,14,2分)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2023海南,10,3分)
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2022江苏,9,3分)宋朝是词的盛世。其实,词原本主要是为酒肆乐坊而作的歌词。随着宋朝市井生活的日益繁华,酒肆乐坊越来越多,因而对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渐渐地,词也从市井街巷登上了大雅之堂。由此可见(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2023年山东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磨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B考点二:社会历史的发展复习任务3: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普遍规律是什么?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注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生产方式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注意: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62)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用说法)3.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67)社会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作用;核心)产品的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公式记忆法:物资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方面)2.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基本矛盾辩证关系基本规律方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①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基本矛盾辩证关系基本规律方法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法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2.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归纳提升: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与两大基本规律在掌握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这一问题是需要注意四个细节问题:一是: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选择题要能准确地区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概念,不能混淆。二是:明确两大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三是:明白两大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四是:明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注意】(1)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内涵要素举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
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属于变革是上层建筑: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体制的完善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一般属于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产权制度、延迟退休制度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不包括经济制度。组织:指的是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设施:指的是政治设施、法律设施,如:军队武装、警察、监狱、政权机关、法院等,是为维护阶级统治而建立的。(指的不是公共基础设施)不是各种生产方式(关系)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凡与经济有关(所有制、分配制、劳动关系等)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延迟退休制度等。政治、法律、文化制度属政治上层建筑。如:人大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XXX法,等。维护政治、法律制度的设施,属政治上层建筑。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机构,等。与意识形态有关的观念,如: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属观念上层建筑。巧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判断以下哪些属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哪些属于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A.生产资料公有制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C.宜春市教育体育局D.央视举办中秋晚会
E.按劳分配制度
F.大机器生产
G.马克思主义哲学
H.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J.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K.延迟退休改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2)明确两大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明白两大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注】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易错提醒: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明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涉及领域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经济领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国企改革、营改增、延迟退休等。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政治文化领域)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法律法规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如放管服改革、教育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根本动力实现方式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②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解决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③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④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两适应)
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区别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联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归纳提升: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改革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立场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改革与唯物辩证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归纳提升:我国改革的哲学依据(部分)归纳提升:关于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P10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024安徽,3,3分)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热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正浓墨重彩地描绘着新征程的新图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我国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③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④生产力要适应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高考真题A(2023辽宁,8,3分)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2022山东,8,3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D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摘录)(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时政热点含义地位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领导者)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意:小切口主观题注意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这一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基本内容(是什么)地位(为什么)意义(为什么)要求(怎么做)群众观点群众路线①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①一切为了群众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④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修订)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注意:教材重要修订1.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修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习近平——党的三大传家宝: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勤俭节约运用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回答问题【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也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词:人民╱人民群众╱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维护群众利益╱弱势群体╱关心民生╱以人为本╱人权归纳提升: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及方法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必修4:P69)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修1:P4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必修3:P2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必修4:P69)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补充:《党章》摘录)归纳提升:几个重要提法【总结提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哲学道理:⑴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指导工作)。⑵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⑶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⑷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注意】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时政热点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一,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高速公路建设与维护管理合同(2024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房产项目绿化合同(2024版)3篇
- 全新短视频内容创作版权合同(2024版)
- 研学旅行活动手册
- 职业规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 玉林师范学院《钢琴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盾构机安全管理
- 配电网工程施工项目经理理论考核试题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声现象中考复习题
- 数控加工技术培训资料
- 技术培训方案培训方案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法
-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升级彩插版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2023年12月英语六级真题及参考答案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 储能电站现场运行专用规程V1.0
- 泸定水电站工程防洪分析
- 《传感器技术》习题答案完整
- Unit+5+The+Monarchs+Journey+Language+points+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
- 高考日语副助词默写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