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知识网络构建]主干知识•自主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内容: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2.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1.基本特点: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2.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确立: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①中央: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②地方: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③文书传送系统: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同时,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3)发展①中央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明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②地方: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之后,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元朝行省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三、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
2.官员管理(1)考核: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以后历朝不断完善官吏考核制度,明清两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更加严密。(2)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以后历朝对官吏的监察不断加强。四、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1.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围绕着德治和法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法家思想受到各国诸侯的重视。2.礼法结合(1)西汉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要点一夏商周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四个特点
2.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三个积极影响(1)分封制:在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2)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同胞。(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答案
A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注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目的在于打破旧的宗法制、分封制,重构统治秩序,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限制贵族特权、以德行教化民众,排除B、C两项;打破宗法血缘关系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2.(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
C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这是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的表现,C项正确;“楚子”的称呼不符合楚国国君已称王的史实,A项错误;孔子称楚王为“楚子”无法提升周王权威,B项错误;孔子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是遵循周礼的表现,并未强调文化差异,D项错误。3.(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
D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了春秋时期,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荒地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国社会也还存在,排除A项;卿大夫的实力增强,说明分封体制逐步崩溃,排除B项;卿大夫实力的增强,意味着诸侯国君权力削弱,排除C项。4.(2021·广东卷,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
D解析
在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青铜器,这说明南方风格影响到了北方,南北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河南属于中原地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风格影响到了中原地区,而非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排除A项;根据青铜器的风格不能得出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或宗法制度分崩离析,排除B、C两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
)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可知官员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员,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体现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B项错误;西周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错误。易错点拨
西周建立后周王广泛分封,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易错点2
分封制有割据隐患,但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6.有学者认为,周人的封建制度不仅是一个统治机制,而且在长期历史上,反映出其长期涵化网络的特色。该学者认为分封制(
)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B.极大地强化了宗法制C.推动了地方交融与发展
D.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
C解析
分封制下,被分封者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关系。这一个巨大的封建网络,实际上是周人和当地人民进行长期交融的机制,在长期交融中,各种地方文化也就逐渐涵化于周文化,因此这一制度推动了地方交融与发展,C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文化网络促进文化认同,而非强调分封制的弊端,排除D项。易错点拨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制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要点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四大手段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实现的三个转变
[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4·辽宁卷,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规范“赦书”的印发传递,避免因抄录差错造成“错认刑名,失行恩赏”的失误,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故B项正确;“赦书”是政令传播的载体,规范“赦书”的印发传递对政令推行范围没有影响,故A项错误;“赦书”主要指导官员行政,对民众法律意识的影响不明显,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强调“赦书”的“印造发递”,没有体现文书传递体系的完善,故D项错误。2.(2024·湖北卷,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D.建立宗室藩屏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汉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实行封国制异曲同工,D项正确;明太祖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A项错误;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B项错误;汉高祖没有废除行政中枢,C项错误。3.(2023·全国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
B解析
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孱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或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西汉时就已形成,A项错误;东汉后期各州刺史或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地方州长官的行政权力增强,原有的监察制度的效力弱化,D项错误。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汉朝地方监察制度的作用4.汉朝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是由各部刺史负责,他们依据《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其实际监察对象仅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地方豪强,二千石以下的地方官和“六条”以外的事项,均一概不问,而由地方长官去处理。这体现出汉朝地方监察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B.庞杂且干涉地方政务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消除了干弱枝强局面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汉朝各部刺史依据《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其实际监察对象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地方豪强,二千石以下的地方官和“六条”以外的事项由地方长官去处理,可知汉朝地方监察制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汉朝地方监察制度是防止地方威胁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朝地方监察制度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排除B项;刺史在西汉时期与推恩令等措施一起缓解了干弱枝强的局面,但地方割据的威胁并未消除,在东汉时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排除D项。易错点拨
汉朝的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其本身的发展演变却体现了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到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5.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嗣后满、汉章京各定为十六员,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A.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明确官员选拔范围C.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保障皇权高效行使答案
D解析
清朝官员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与军机处的用人标准不是一个概念,A、B两项均错误。军机处的职能没有因为用人标准的变化而变化,C项错误。故选D项。易错点拨
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国家处理重大军政要务的效率,避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六部的行政环节。要点三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
明趋势
世官制下官吏世袭,察举制下推举权在地方官吏,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官吏选拔的控制。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中央对选官的控制权逐渐加强。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四大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重奖重罚: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察官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有利于加强皇权。(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扩大,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4·辽宁卷,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答案
A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唐代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所以考生大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这不利于儒家经典的传承,所以要改革明经科考试内容,故A项正确;复兴儒学最主要的原因是佛教、道教的冲击,而明经科考试对儒家经典传承的负面影响不是其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唐代进士科考查时务策和诗词歌赋,与明经科考查方向、功能不同,不能以明经科的弊端论证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扩大了考试范围,并没有只限于官学教育,故D项错误。2.(2023·浙江卷,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有着严格的等级和门第选官的标准,唐朝通过“禁卖婚”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完善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和妇女社会地位的上升无关,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夸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3.(2022·湖北卷,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士子应考投机取巧”的现象,有官员上奏要求对这一现象进行规范,A项正确;“书商刊刻时文牟利”也是缘于士子应考投机的现象,且并非题干材料主旨,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动摇”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非八股文,“八股文体日益僵化”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4.(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
B解析
汉朝中央和地方官员可自行招聘属官,因此出现贤才受重用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汉朝监察体系不断改进导致地方官相对清廉,故B项正确;分科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察举制下官员最终任用权由中央掌握,排除D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察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活力5.下表为西汉能确定家世的孝廉人数(共184人)出身人数占比官僚贵族12869.56%富豪家庭115.98%平民家庭2915.76%贫民168.70%——据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整理据上表可知,当时(
)A.社会活力有所增强
B.官职世袭现象普遍C.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D.选官标准执行不一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尽管官僚贵族所占比重仍然很大,但是,一些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察举制进入统治阶层,说明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加,显示出社会活力的增强,A项正确。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尚有部分孝廉来自平民之家,因此,不能称之为“垄断”,B、C两项错误。察举制下,“孝廉”是最主要的选官标准,D项错误。易错分析
察举制下,一方面,世家大族更容易获取高官爵位;另一方面,也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很多平民进入官僚集团,社会活力有所增强。▶易错点2
古代监察制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6.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台、谏”体系臻于完备。宋朝以后,谏官与监察官逐渐合流,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君主专制的强化相一致答案
D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针对官吏和皇帝,逐渐演化成只针对官吏,演化成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这一趋势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一致,D项正确。对官吏的监察造成官吏的相互猜忌,降低行政效率,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监察权力的运行效率无关,B项错误。易错分析
设置谏官的目的不是制约皇权,而是减少决策失误,御史与谏官都服务于君主专制。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台、谏”逐渐合流成为必然。要点四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1.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四大特点
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1)汉朝“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3)唐朝“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性恶》,意为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这种法治理念既符合荀子隆礼重法的观点,也符合法家的观念,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这与材料设问不符,B项错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意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与材料设问不符,C项错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意为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D项错误。特别提示“乱世用重刑”是中国古代普遍的做法,一旦统治稳定,大部分封建王朝都会恢复“宽刑慎杀”的执法原则,朱元璋不过是延续了这一历史传统。2.唐朝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朝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为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作用答案
B解析
“十恶”被定为重罪体现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的基本精神,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规定不仅仅是针对吏治,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以礼入律”而不是“外儒内法”,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强调“教化”,排除D项。3.宋朝的“翻异别勘”制度指的是在诉讼中,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或涉及重大案情,需要更换主审官或其他司法机关重审的制度,分为官员主动启动和犯人及家属被动启动两种机制。据此可知,“翻异别勘”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杜绝了冤假错案的发生C.有利于维护司法公平正义D.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而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取士,由此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玄宗时期,唐朝开始以诗赋取士,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科举制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中央剥夺宗室特权和题干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礼法并施思想越来越重视实际应用4.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答案
D解析
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而是注意结合具体形势实行不同的法律模式,这种法律思想更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是对中国传统礼法并施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以人为本”和“儒学哲学化倾向”的结论,B、C两项错误。易错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战乱的时代,统治者更侧重于运用严刑峻法,以稳定统治秩序;在国家政局稳定的时期,统治者一般侧重于运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易错点2
清朝法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5.清朝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朝司法实践(
)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清朝“因时所需”,“例”不断更新,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B项正确。中国古代重视刑法和公法,民法和私法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涉及对“例”的修订,没有体现司法程序和律例条文的信息,无法得出C、D两项的结论。易错分析
明清两朝都制定了法典,但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案例),因为案例的不断增加,两朝都多次修订律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拓展知识+题型突破——研大题[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中央和地方便会产生集权和分权的矛盾,这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总结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行政体系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其表现为以下特点:(1)由监察区划或军事区划转变而来。(2)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行政区划层级呈下降趋势,新的更高层级的行政区划不断出现。(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县级最为稳定。(4)地方首长多由中央委派。[题型突破]“概括类”非选择题[例题]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新技术支持服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国际货运责任明确协议样式版B版
- 2024MCN商务合作合同
- 2024年业务拓展合伙合作合同一
- 2024学校宿舍承包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大型商场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合同
- 江南大学《表面活性剂应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浅谈爱滋病》课件
- 2024专业包工不包料工程承包合同版B版
- 2024年企业员工订餐服务协议范本版B版
- 水运规划及建设项目管理课件
-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ch5 wavel
- 海尔bcd系列冰箱说明书
- 吃苦作文700字记叙文-高中吃苦作文五篇精选
- MBTI十六种性格全报告分析
- 脑出血治疗新策略及其理论依据
- 定向钻导向记录表优质资料
- 爱立信bsc操作维护手册
- 音乐律动活动《欢乐满山谷》
- GB/T 30276-20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漏洞管理规范
- GB/T 16604-2017涤纶工业长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