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新蔡县高三2024年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

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

(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B.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

C.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D.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

B.“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

C.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

D.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

B.“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

C.“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

D.“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

4.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

——历史学家许倬云访谈(节录)

许知远: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

许倬云: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我讲的就是老百姓过日子吃饭,都是人与自然的调和,而且调和是动的,不是静的。

我一辈子最喜欢的诗句是李白的《忆秦娥》里的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四个时段,都是风景。这八个字里有兴有亡,残照秋天,汉朝已经老早过去了。宇宙的变化、人世的兴废统统融合在人的情感里。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别的语言里是很少的。英文里没有文字的形象,只有声音,所以显示不出这种东西来。

再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在”字,一个动词,就把前面那些零零碎碎的形象全笼括在内了。这也只在象形的文字里才有。

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画景,无处不是跟自然相配,无处不是和人生相合。这种生活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老头散散步,大雁已经成行了,往南边飞了,眼下都是一直深切地和周围相关,这种不是美国的生活、欧洲的生活能看见的。

许知远:这种生活被中断了,现在正在重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也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建?

许倬云:明朝亡了以后,中国的大道理已经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了,幸好明末清初有一些人物了不起,顾炎武、全祖望、王夫之,留下许多可读的书,他们在检讨,我们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全祖望还特别提出将来该怎么走。其实他们检讨背后的根据也不外乎从张载的《西铭》过渡到王阳明的《传习录》。

许知远:你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

许倬云:汉朝。汉朝国家的基础放在农村。真正讲起来,唐朝也不错,可唐朝的基础不在农村,而在商业道路上。历史上,中国面对一波一波游牧民族的侵略,欧洲也面对一波一波骑射民族的侵略,为什么中国站得住,他们站不住?

地理条件是一个原因,中国的长江黄河之间有一大块完完整整的土地,农业发展快,村子挨村子,一大片,坚实得很。黄河长江下面是湖泊河流区,再下面是沿海河流的灌溉平原,这三片形成一整块。这扎扎实实一大块,是世界最大块的农耕地区,最精致的精耕细作,这个便是中国的本钱。所以现在人为加快的城市化(毁掉农村)是不智之举。发达到一定的地步,城市化自然会出现。城市富,城市强,但城市是不固定的,人口是流动的,农村稳定、安全。

许知远: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

许倬云: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的生活起居里,有很多科技的东西。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没有手机,不能过日子,你必须要处在这种生活中间,你不能独立,得随着大家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

尤其今天网络、媒体很发达,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个方向走。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想我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过日子。顺境里的人不会想这些。

许知远:这种盲目最终会导向一个很大的灾难吗?

许倬云: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用德国人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轴心时代。那个时代冒出一群人来,提出大的问题,多半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那些问题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也都在做注脚。可现在对大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思想上的麦当劳,随手一抓就一个,短暂吃下去,够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物质生活丰富方便,精神上空虚苍白,甚至没有。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变成活的机器,没有自己了。

许知远:在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和现在相似的时代?没有方向,没有判断。

许倬云:有,氏族时代就是因为大家吃饭也没问题了,农业够发达了,新石器时代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秩序基本上也可以了,有大的社群、大的部落了,若干大的部落构成很大的部落国或者列国,于是开始国与国争,不同的想法斗。

于是这个时候孔子也罢,犹太教的先知也罢,碰到这些不同的念头、不同的想法蹦出来,看到许多零碎的疑问,他们在想该怎么走,怎么整合。

今天的教育不可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尤其美国式大学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零碎,它是吃自助餐一样的。

许知远:那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他的力量又这么微薄,怎么自我解救呢?

许倬云:今天的书刊、信息、搜索工具足够丰富,只要肯用心,一个人可以从基本的阅读能力、最起码的思考训练上,自己摸出道路来。

许知远:你遇到精神危机的时候,解决方案是什么?

许倬云:我伤残才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幸亏我生下来就是如此,要是长到十五岁,一闷棍打下去,那就起不来了。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有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看东西要看东西的意义,不是看浮面,想事情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

(选自《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民的生活充满诗意、风景,且与自然相配、与人生相合,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

B.在许倬云看来,唐朝也是常民生活宽容、幸福的朝代,但与汉朝相比,国家基础不同。

C.人找不到目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今天网络、媒体发达有关,人较难拣选信息。

D.相较于轴心时代,当代人更喜欢寻找答案,而不是给问题做注脚,以致精神空虚苍白。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似“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的中国古代诗歌常将宇宙变化、人世兴废与人的感情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

B.中国面对游牧民族的侵略之所以能站得住,这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关,农耕地区与精致的精耕细作是中国的本钱。

C.氏族时代与现在的时代高度相似,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要想重新找到方向、判断,需要今天的教育支持及助力。

D.许倬云认为,只要肯用心,在阅读能力、思考训练上摸出道路来,不甘心且力量微薄的个人也可以应对当下的时代。

8.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知远作为提问者,能紧抓关键,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许倬云作为访谈对象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B.许倬云在观点表述时注重让读者和观众便于理解,如以“在"字为例,就直观阐明常民生活的诗意。

C.画线句通过对被采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巧妙做好转换铺垫。

D.许倬云回答时常常能够围绕问题发散开去,如联系古诗印证、补充交代原因等,体现了极高的学养。

9.根据访谈内容,补充完整下面的思路梳理图。

10.许知远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與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陛下降恩旨,凝旒①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应何以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度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皎然可知。伏愿略兹雄辩,浩然养气,简彼缃图②,淡焉怡悦,固万寿于南岳,齐百姓于东户,则天下幸甚,皇恩斯毕。"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说言,虚怀以改。”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有删改)

材料二: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状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奇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③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节选自《庄子杂篇天下》,有删改)

【注】①凝旒: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②缃图:指书卷图籍。③隩:通“奥”,深。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如A秦政强B辩C失人心D于自矜E魏文宏材F亏G众望于虚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天,对天的尊称,与《陈情表》“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皇天”意思相同。

B.物,指众人,与《老子》“物或恶之"的“物”字意思不相同。

C.服,使……服从,使动用法,与《谏逐客书》“却宾客以业诸侯"的“业”用法相同。

D.适,协调,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的“适”字意思不相同。

1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无论是平民还是天子都需要慎重说话,而天子一旦说错话,那么带来的后果要比平民的严重得多。

B.刘洎认为陛下应该降旨,在谈论天道与人意之间的关系时旁征博引、言辞华丽、引经据典,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帝王虚心听取臣下的谏言。

C.惠施在回答南方奇人黄缭的问题时毫不谦虚且不假思索,在解说时遍及万物,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加上了奇谈怪论,遭到了庄子的批评。

D.庄子认为惠施的善辩对于万物没有什么用处,它就如同一只蚊子一只牛虻的徒劳之功罢了,充当一家之言还算可以,也差不多算尊重大道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2)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

15.道家学派主张“慎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不慎言的危害。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因雨和杜韵

王阳明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怜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上疏论事,得罪宦官刘,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写下此诗。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韵”指依照他人诗作的押韵创作的诗,本诗既使用了杜甫诗工整端严的“韵”,也写出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神”。

B.第三句的“生白发"用语新奇巧妙,既是拟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雾苍苍茫茫,就像是沧江生出的白发。

C.全诗皆从主观写景,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没有明诗常见的理学味道,以情驭笔,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将客途所见之景与由此引发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动人。

17.《文心雕龙》中说,诗文应“情以物迁”,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希望唐太宗能达到“_____________,"的理想治国境界,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似。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3)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冰盖无疑是南极最为的景观。它横在海面上,边缘如刀切的截面,奶油般洁白,看去像只冰淇淋蛋糕盛在蓝色的托盘上。而当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在冰盖顶上燃烧,恰似点燃了一支生日蜡烛。可是,最美的也是最危险的。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使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和品尝它的美味。一旦你受了诱惑与它亲近,它就立刻露出可怕的真相,现身为一个布满陷阱的迷阵了。

伴随着一阵闷雷似的轰隆声,冰山从冰盖的边缘挣脱出来,犹如一艘巨轮从码头挣脱出来,开始了自己的航行,它的造型常常是的,像一座漂移的海上宫殿,一艘豪华的游轮。不过,它的乘客不是人类的显贵,而是海洋的宠儿。时而可以看见一只或两只海豹下榻在某一间宽敞的头等舱里,悠然自得,一副帝王气派。与人类的游轮不同,这种游轮不会返航。在无目的的航行中,它不断地减小自己的吨位,卸下一些构件扔进大海。最后,伴随着又一阵轰隆声,它爆裂成一堆碎块,渐渐消失在波涛里了。它的结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可称,而这正是造化的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巧夺天工通常金碧辉煌善始善终

B.鬼斧神工往往富丽堂皇善始善终

C.巧夺天工往往富丽堂皇表里如一

D.鬼斧神工通常金碧辉煌表里如一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和品尝它的美味。

B.这只美丽的蛋糕,使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和品尝它的美味。

C.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它的外形和品尝它的美味。

D.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使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跃跃欲试要去欣赏它的外形和品尝它的美味。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潮是“国"与“潮”的融合,今年中秋,国潮焕发了新的活力。

着汉服、挽青丝、执团扇……围绕汉服产业链,全国多地衍生出“汉服景区"国风赏月”等中秋新玩法。“汉服热”,增加了景区游客数量,也拉长了经济链条,带动汉服租赁、妆造、跟拍等服务火爆出圈。

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文旅,中秋期间,山西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26%。游戏场景的原型之一、位于临汾市的小西天大雄宝殿采用全堂彩塑艺术和斗拱建筑元素,彰显了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妙。

上述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B2.B3.D

4.①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②本文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本文引用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时,贴合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评点,使论证语言典雅有文采。

5.①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春雨”“杏花"让诗人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②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处居室之内的诗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只凭耳中传来的雨声和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③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