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1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2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3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4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

材料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

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秦汉以后全面转化为政治实践。一是高度重视中央权威。中央的统摄地位和中央在国家制度总体安排上的权威是大一统的首要特质,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

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其核心是积极主张国家应当保民、重民、爱民。

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形成德主刑辅特色。德主刑辅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不滥施刑罚。

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二是维护公平。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选官制度在隋唐时确立。士人自由报考,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将才作为第二位的标准。

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国语》中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论断,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民族政权、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模式。三是追求对外开放。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

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B.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够同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与互鉴。

C.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

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

C.“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D.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C.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D.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参考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6分)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一一习近平

②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③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本一:_________吴召儿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怎么搞的呀?”我急了,“女的能办事吗?"

这时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路线记住了没有?"村长站在山坡问。

“记下了,记下了!”女孩子着。

“别这么大声怪叫嘛!"村长说。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他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他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他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____________1949年11月(有删改)

文本二: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总是关注温馨的日常生活,使小说在诗性上彰显了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如此,孙犁先生也擅长于通过诗意的环境创设打动读者的内心。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召儿第一次出场时,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一细节,既设置了悬念,又为后文写她投手榴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

B.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村长安排的向导是吴召儿,所以当我得知向导不是男人是女人时,心里并不满意。

C.吴召儿与老村长的对话生动有趣,老村长的淳淳告诫、担忧紧张与吴召儿的率真可爱、无所畏惧形成鲜明对比。

D.姑父前来报信这一情节,表现出当地人民对抗日的支持以及备战的状态,同时也为后文截击的情节作铺垫。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红棉袄”意蕴丰富,不仅烘托了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及充满革命热情的形象,还蕴含了英雄生命火热永恒的主题。

B.“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由山顶眺望时温馨美好甚至不真实的感觉,这与后文的战斗情形形成对比,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我"是叙述者也是亲历者,这种叙述视角不仅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D.小说对姑妈家菜园的描写,突出了它昏暗、阴冷、湿寒的特点,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烘托了战前紧张的氛围。

7.孙犁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诗化"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文本一: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不少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杆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会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诸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文本二: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瞋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贵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哙曰:“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节选自《汉书·樊会传》)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羽飨A军士B中酒C亚父D使项庄E拔剑舞坐中F击G沛公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如诸葛亮字卧龙。

B.先登,古代四大军功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斩将、陷阵、夺旗。

C.高祖,是庙号,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汉书》,“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所撰,是纪传体断代史。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褚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曾经用一只手拽住牛尾巴,走了一百多步,使攻打许褚的贼寇惊恐而撤走。

B.曹操和韩遂、马超等人单独会话,身边的人都不带,只带着许褚。马超仗着力大,想突然冲过去捉曹操。

C.樊会是沛县人,曾与刘邦一同在芒砀山隐居,后来刘邦起兵,樊会与刘邦共同攻打胡陵等地,十分勇猛。

D.樊会忠心护主,有勇有谋,主上有难时,樊会带剑持盾闯营帐,即使情况十分危急,樊会也能从容应对。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4分)

(2)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4分)

12.许褚能被曹操评价为“此吾樊会也”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①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交待了诗人与苏州的因缘。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已因为公事便利而得以游赏吴中地区的美丽风光,实际上却是为下文作势。

B.颌联多用数目字成对,上下句的句法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为名词的“江”词性不同,具有一种轻快、错落的美感。

C.颈联巧用移情,本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说是杨柳认得自己,云山依依挽留,增添了诗歌的情致。

D.本诗抒写旅途感受,语言平易朴实,语调流畅,但情感沉痛滞重。尾联用形象的比喻概括自己“无定"的生涯,极具艺术感染力。

14.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2)《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芣莒》中,写采芣莒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4)《插秧歌》中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两句让人感受到,农民所担心的事情越细微,就越让人感到辛酸和悲悯。

(6)《归园田居》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8)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仿徨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

(10)《山居秋》中含蓄表明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11)《山居秋》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12)《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离别的不舍。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6.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薄言之(:提起衣襟兜东西)虚室有余闲(余闲:余暇,空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B.怅寥廓(怅:失意,不畅快)鸡鸣桑树颠(颠:颠倒)

唤渠朝餐歇半雯(渠:他)

C.指点江山(指点:评论)谁主沉浮(主:主宰)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D.枉用相存(存:存在)___挥斥方遵(挥斥:纵放,奔放)

暧暧远人村(暖暖:迷蒙隐约的样子)

1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词的风格,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C.《短歌行》中,“青青子"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青"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归园田居》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