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主要作品《史记》。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二)人物轶事战国时期,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速派名将廉颇带兵迎敌。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一)背景链接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实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Ⅱ.文化常识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eq\f(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eq\f(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的统帅,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eq\f(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从此,他凭勇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eq\f(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eq\o(\s\up7(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s\do5(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为:担任。阳晋:))eq\o(\s\up7(齐邑名,在现在山东省郓(yùn)城西南。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上卿:),\s\do5(战国时期诸侯大臣中最高的官阶。以:凭。闻:闻名,出名。宦者令:))eq\o(\s\up7(宦官的首领。舍人:有职务的门客。战),\s\do5(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eq\f(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eq\f(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这个消息,派人送给赵王(一封)国书,(说)愿意拿十五座城)eq\f(请易璧。,(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eq\o(\s\up7(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s\do5(玉,经雕琢成璧。遗(wèi):送给。))eq\o(\s\up7(以:用。),\s\do5(易:交换。))] eq\f(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和各位大臣商量:想(把璧)给秦国,)eq\f(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却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eq\f(即患秦兵之来。,又担心秦国的大军来攻打。)[eq\o(\s\up7(诸:众,各位。谋:商议。徒见欺:白),\s\do5(白地被欺骗。见,被,受。即:则,就。))eq\o(\s\up7(患:忧虑,担心。之:结构助词,用),\s\do5(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q\f(计未定,求人可使,对策没有定下来,想找能够出使)eq\f(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eq\f(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道:“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eq\f(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想逃往燕国。我的)eq\f(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你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eq\f(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同燕王在边境上会面,燕王)eq\f(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暗中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与你结为朋友。”由此我知道燕王)eq\f(之,故欲往。’,可以依靠,所以打算投奔燕国。’)[eq\o(\s\up7(报:答复,回复。何以:即“以何”,),\s\do5(根据什么。对:下对上的回答。))eq\o(\s\up7(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亡:逃亡。),\s\do5(止:阻止。语:告诉。境:指赵国边境。))]eq\f(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eq\f(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现在您竟然)eq\f(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要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燕王势必不敢收留)eq\f(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您,反而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赤身伏在斧质)eq\f(请罪,则幸得脱矣。’,上向大王请罪,或许能侥幸得到赦免。’)[eq\o(\s\up7(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s\do5(于,介词,被。结于君:))eq\o(\s\up7(同您结交。于,介词,同,跟。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s\do5(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束:捆绑。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eq\o(\s\up7(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膀。斧质,古代一种斩腰的刑具。质,),\s\do5(同“锧”,铁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头。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幸,侥幸,))eq\o(\s\up7(幸而。得,能),\s\do5(够。脱,赦免。))]eq\f(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幸蒙大王也赦免了我。我)eq\f(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慧谋略,应该可以出使。”)eq\f(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用)eq\f(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十五座城要求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eq\f(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回答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eq\f(“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秦王如果)拿走我的和氏璧,而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eq\f(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说:“秦王拿十五座城求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eq\f(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赵国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理亏在秦国。衡量)eq\f(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eq\o(\s\up7(赦(shè):),\s\do5(免罪。))eq\o(\s\up7(宜:应该。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可予不:予,给予。不(fǒu),同“否”。),\s\do5(奈何:怎么办。曲:理亏。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权衡,比较。))eq\o(\s\up7(之,这。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s\do5(以,表目的的连词,来。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eq\f(王曰:,赵王说:)eq\f(“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没有人,我)eq\f(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eq\f(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城不给赵国,我就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赵王于是就派)eq\f(相如奉璧西入秦。,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到秦国去。)[eq\o(\s\up7(必:倘若,假如。臣请完璧归赵:),\s\do5(请,动词,表示谦逊的语气。))eq\o(\s\up7(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s\do5(缺。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eq\f(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坐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eq\f(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秦王十分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宫中妃嫔和左右侍从观看,)eq\f(左右皆呼万岁。,大家都高呼“万岁”。)[eq\o(\s\up7(章台:战国时秦国渭南离宫内的一座台观名。),\s\do5(奏:呈献,进献。传以示:传给……看。以,连))eq\o(\s\up7(词,连接“传”与“示”。美人:),\s\do5(指妃嫔。左右:指侍从。))]eq\f(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把城割给赵)eq\f(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国的诚意,就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eq\o(\s\up7(乃:副词,就。前:名词用作动词,),\s\do5(走上前。瑕(xiá):玉上的斑点。))]eq\f(王授璧,相如,秦王把和氏璧递给相如,相如)eq\f(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于是拿着璧倒退几步立定,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eq\f(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帽子,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eq\f(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王贪婪,依仗国力强大,)eq\f(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想用空话换取和氏璧,答应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大家商议)eq\f(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不打算把和氏璧给秦国。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不)eq\f(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欺骗,何况是一个大国呢?况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触伤强大)eq\f(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的秦国对我们的友好感情,(这是)不可以的。于是赵王就)eq\f(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斋戒了五天,让我捧着璧,在朝廷上行了叩拜礼,送出国书。)eq\f(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是为什么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eq\o(\s\up7(因:于是。),\s\do5(却:退,这))eq\o(\s\up7(里指后退几步。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s\do5(是夸张的说法。悉:副词,全。负:凭借,依仗。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eq\o(\s\up7(交往。布衣,平民。尚:尚且。况:何况。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国),\s\do5((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斋戒:古人祭祀之前几天要沐浴更))eq\o(\s\up7(衣,戒酒,戒荤,戒女色,以表示对神的虔诚。拜送书于庭:书,国书。庭,),\s\do5(同“廷”,君王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严:尊重,形容词作动词。))eq\o(\s\up7(修敬:整饬礼仪表),\s\do5(示敬意。修,整饬。))]eq\f(今臣至,大王见臣,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在一般的)eq\f(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台观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拿到了璧,又将它传给嫔妃们看,)eq\f(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给赵王城邑的意思,所以我又把)eq\f(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要了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的话,我的脑袋现在就同)eq\f(璧俱碎于柱矣。”,和氏璧一起在殿柱子上撞碎。”)[eq\o(\s\up7(见臣列观(ɡuàn):在一般的台),\s\do5(观接见我,意思是不在正殿接))eq\o(\s\up7(见,礼数轻慢。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观,),\s\do5(建筑物的一种。倨(jù):傲慢。急:这里是逼迫之意。))]eq\f(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斜着眼瞧着柱子,准备拿璧往柱子上撞去。)eq\f(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秦王怕他撞破了和氏璧,就向他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eq\f(召有司案图,指,相如不要把璧撞破),并召唤职有专司的官吏查明地图,指点着)eq\f(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说要把从这里起到那里止的十五座城邑划归赵国。)[eq\o(\s\up7(睨(nì):),\s\do5(斜视。))eq\o(\s\up7(欲以击:即“欲以之击”。破:使……破,撞破,使动用法。辞谢:婉言道),\s\do5(歉。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用璧击柱)。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eq\o(\s\up7(官吏。案图:察看地图。),\s\do5(案,同“按”,查明。都:城。))]eq\f(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欺骗的手段)eq\f(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假装着划给赵国(十五座)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就对秦王说:)eq\f(“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害怕秦国,不敢不献给大王。)eq\f(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赵王送和氏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eq\f(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并在朝堂上设九宾大礼接见,我才敢献上璧。”)[eq\o(\s\up7(度(duó):估计。),\s\do5(特:只,不过。))eq\o(\s\up7(详为:装作,“详”同“佯”,假装。共传:共同传颂,就是公认的意思。设九),\s\do5(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九宾”,当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eq\o(\s\up7(名迎宾典礼人员,依次传呼引),\s\do5(宾客上殿。乃:才。上:献上。))]eq\f(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秦王考虑,终究不能把璧强夺过来,)eq\f(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eq\f(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纵然斋戒,一定会违背约定不给赵国城,就派他的随从穿着)eq\f(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玉,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eq\o(\s\up7(舍:安置住宿,动词。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传,招待宾客的馆),\s\do5(舍。决:必定。负约:违背信约。衣(yì)褐: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eq\o(\s\up7(装成百姓。衣,动词,),\s\do5(穿。径道:便道,小路。))]eq\f(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秦王斋戒了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九宾大礼,延请赵国使者)eq\f(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蔺相如。相如上殿,对秦王说:“秦国从秦穆公到现在二十多个)eq\f(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国君,不曾有坚决明确地遵守盟约的。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eq\f(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回赵国了。)[eq\o(\s\up7(引:延请。缪公:就是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同“穆”。坚明约束:),\s\do5(坚,坚决。明,明确。“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条约协议。))eq\o(\s\up7(见……于:表被动。负:辜负,对不起。间(jiàn):间道,小路。),\s\do5(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一说“偷偷地”的意思。))]eq\f(且秦,再说,秦国)eq\f(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王会立刻派人送璧来。)eq\f(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现在秦国凭着强大的力量,如果先割让十五个城给赵国,)eq\f(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赵国难道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吗?我知道自己欺骗大王应当)eq\f(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处死罪,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各位大臣仔细)eq\f(计议之!”,商议这件事!”)[eq\o(\s\up7(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同“芥”,小草。使,名词。),\s\do5(就汤镬(huò):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接受。汤镬,))eq\o(\s\up7(开水锅。古代有一种酷刑为烹刑,即把人投入开水锅中),\s\do5(煮死。镬,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孰:同“熟”,仔细。))]eq\f(秦王与群臣,秦王与群臣)eq\f(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面面相觑,发出嘻嘻的苦笑声。左右侍从有人要把蔺相如)eq\f(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拉下去处死,秦王于是说道:“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eq\f(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倒不如趁此机会)eq\f(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eq\f(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就欺骗秦国吗!”最后秦王在朝廷上接见了相如,行完大礼之后)eq\f(归之。,才让他回国。)[eq\o(\s\up7(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s\do5(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eq\o(\s\up7(词,发出苦笑声。或:有的人。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s\do5(引,牵,拉。因:于是。因而厚遇之:趁此好好招待他。因,由此,趁此。))eq\o(\s\up7(厚,优厚。遇,招待,款待。卒:终于。廷见相如: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s\do5(接见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归之:让他(相如)回去。归,))eq\o(\s\up7(使动用法,),\s\do5(使……回去。))]eq\f(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能)eq\f(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不受诸侯的欺辱,就任命相如为上大夫。)[eq\o(\s\up7(既:已经。于:介词,),\s\do5(被。上大夫:大夫中))eq\o(\s\up7(最高的官阶,),\s\do5(比卿低一级。))]eq\f(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后来,秦国没有把城给赵国,赵国也最终没有)eq\f(予秦璧。,把璧给秦国。)eq\f(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这以后,秦国攻打赵国,攻取了石城。第二年,又进攻)eq\f(赵,杀二万人。,赵国,杀了两万人。)eq\f(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愿意同赵王和好,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eq\f(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就显得)eq\f(赵弱且怯也。”,赵国弱小而胆怯。”)[eq\o(\s\up7(其后:这以后。拔:攻下。明年:第二年。为好:),\s\do5(和好。欲毋(wú)行:想要不去。毋,不要。))]eq\f(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赵王于是就出发了,相如跟随着。廉颇送他们来到赵国)eq\f(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边境,同赵王告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eq\f(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和会谈完毕的时间,直到回归,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eq\f(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天还不回来,就请大王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用来断绝)eq\f(秦望。”王许之。,秦国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eq\o(\s\up7(诀(jué):将远离而互相告别。又解),\s\do5(为死别,廉颇担心赵王遇险不能返))eq\o(\s\up7(赵,所以作诀别之语。会遇之礼:两国君主见面和会谈的礼节。绝秦),\s\do5(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eq\f(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就和秦王在渑池相见。秦王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eq\f(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说道:“我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弹了弹瑟。)eq\f(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聚会)eq\f(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私下听说)eq\f(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乐曲,请允许我给秦王献上盆缶,)eq\f(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请秦王敲一敲)来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这时相如)eq\f(前进缻,因跪请秦王。,走上前,献上(一只)瓦缶,趁机跪下请求秦王敲打。)[eq\o(\s\up7(酣:酒),\s\do5(喝得很))eq\o(\s\up7(畅快。奏瑟(sè):弹瑟。下文“鼓瑟”同。瑟,乐器名,形状像琴。御史:),\s\do5(战国时的史官。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善为秦声:擅长演奏秦地乐))eq\o(\s\up7(曲。善,长于。为,这里是演奏之意。请奏盆缻(fǒu)秦王:意思是请秦),\s\do5(王击盆缶为乐。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常击缶为节拍。))eq\o(\s\up7(“盆缻”后省略“于”。于),\s\do5(是:在这个时候。进:献。))]eq\f(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秦王不肯敲瓦缶。相如说:“我们相距)eq\f(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不过五步之内,相如请求能够拿我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eq\f(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秦王身边的侍从想要杀相如,相如瞪着双眼呵斥他们,)eq\f(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秦王)侍从都被吓退了。秦王这时很不高兴,就为赵王)eq\f(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御史,写道:“某年某月某日,)eq\f(秦王为赵王击缻。”,秦王为赵王敲了瓦缶。”)[eq\o(\s\up7(得以颈血溅大王:意思是和秦王拼命。得,),\s\do5(能够。以,拿。刃:作动词,杀。叱(chì):))eq\o(\s\up7(大声呵斥。靡:退却。怿(yì):),\s\do5(高兴,喜悦。顾:回头。))]eq\f(秦之群臣曰:“请以赵,秦国的许多大臣说:“请拿赵国的)eq\f(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拿秦国的咸阳给赵王)eq\f(寿!”,献礼!”)—eq\o(\s\up7(为秦王寿:给秦王献礼祝寿。寿,献礼祝寿,动),\s\do5(词。咸阳:秦国的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eq\f(秦王,秦王)eq\f(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直到酒筵完毕,始终不能压倒赵国。赵国也部署了很多军队)eq\f(以待秦,秦不敢动。,来防御秦国,秦国不敢轻举妄动。)[eq\o(\s\up7(竟酒:酒筵完毕。竟,终了。),\s\do5(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eq\o(\s\up7(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s\do5(名词。盛设兵:多多部署军队。盛,多。))]eq\f(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会见结束以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相如功劳大,(赵王)又)eq\f(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任命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eq\o(\s\up7(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s\do5(既,已经,……之后。右:上。))eq\o(\s\up7(秦汉以前,位),\s\do5(次以右为尊。))]eq\f(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廉颇说:“我身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eq\f(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相如只凭几句言辞立了点功,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eq\f(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本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其下。”扬言说:“我)eq\f(见相如,必辱之!”,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eq\o(\s\up7(徒:只,不过。口舌:言语。素贱人:本),\s\do5(来(是)卑贱的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eq\o(\s\up7(人)。素,向来,本来。不忍为之下:不甘),\s\do5(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下面。宣言:扬言。))]eq\f(相如闻,不肯与,相如听到后,不肯与(廉颇))eq\f(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会面。相如每逢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有病,不愿与廉颇)eq\f(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争位次的上下。后来,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相如就)eq\f(引车避匿。,掉转车子回避。)[eq\o(\s\up7(争列:争位次。已而:过了些时),\s\do5(候。避匿(nì):躲避。匿,回避。))]eq\f(于是舍,这时,相如的)eq\f(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门客一齐劝他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不过是)eq\f(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同任上卿之位,廉颇口出)eq\f(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恶言,可您怕他躲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平庸的人尚且)eq\f(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何况是将相呢!我们不才,请允许)eq\f(去。”,我们离开吧。”)[eq\o(\s\up7(相与:一齐,共同。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s\do5(不一定是君主。去:离开。高义:高尚的品德。殊甚:))eq\o(\s\up7(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且:就是,连词,表假设,兼让步。羞之:以),\s\do5(之为羞。羞,意动用法。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不肖:不才。))]eq\f(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eq\f(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门客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eq\f(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威势,我却敢在秦国朝堂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我)eq\f(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纵然无能,难道害怕廉将军吗?)[eq\o(\s\up7(孰与秦王:和秦王比哪一个(厉),\s\do5(害)。孰,谁,哪一个。孰与,与))eq\o(\s\up7(……相比……怎么样。不若:不如。),\s\do5(驽(nú):劣马。常喻人之蠢笨。独:难道。))]eq\f(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但是我想,强大的秦国之所以)eq\f(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不敢进攻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现在如果两虎)eq\f(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相斗,势必不能两个都活着。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的)eq\f(之急而后私仇也!”,危亡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eq\o(\s\up7(顾:但。不俱),\s\do5(生:不共存。))eq\o(\s\up7(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s\do5(而以私仇为后”。“先”“后”均为意动用法。))]eq\f(廉颇闻之,,廉颇听到了这话以后,)eq\f(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就裸露上身,身背荆条,由门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说:)eq\f(“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这个见识短浅的人,不知道将军竟然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eq\f(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结果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eq\o(\s\up7(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s\do5(受责罚。荆,灌木,古代))eq\o(\s\up7(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因宾客:由宾客(作引导)。因,通过,经由。),\s\do5(宾客,指门客。鄙贱:庸俗,卑贱。将军: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任))eq\o(\s\up7(将相,所以称将军。宽:宽容。卒:终于。刎),\s\do5(颈之交:誓同生死的好朋友。刎颈,割头。))]eq\a\vs4\al([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介词,凭借(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舍人:有职务的门客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拜为上卿。译文:被任命为上卿。(被动句,“拜”是动词“被任命”之意)环节二:分析文理3.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B.廉颇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蔺相如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宦者”。C.本段先写廉颇后写蔺相如,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突出了两人在赵国的不同地位。D.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解析:选BB项,蔺相如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即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7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使人遗赵王书①遗:动词,送②书:名词,信(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①以:介词,拿,用②易:动词,交换(3)徒见欺见:被(4)即患秦兵之来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5)夫赵强而燕弱而:连词,表并列(6)而束君归赵矣束:动词,捆绑(7)则幸得脱矣①幸:副词,侥幸②得:动词,能够③脱:动词,赦免(8)曲在赵曲:动词,理屈,理亏(9)均之二策①均:动词,衡量,比较②之:代词,这(10)宁许以负秦曲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11)臣愿奉璧往使奉:动词,捧着(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动词,给……看(13)赵王悉召群臣议悉:副词,全部(14)逆强秦之欢逆:动词,违背,触犯(15)乃辞谢固请①辞谢:婉言道歉②固:坚决(1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①度:动词,估计②特:副词,只是(17)舍相如广成传传:名词,传舍,宾馆(18)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径道:名词,小路(19)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20)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①或:代词,有人②引:动词,牵,拉(21)不如因而厚遇之①因:介词,由此,趁此②厚:形容词,优厚③遇:动词,招待,款待(22)相如既归既:副词,已经(23)使不辱于诸侯于:介词,被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承斧的砧板(2)可予不“不”同“否”(3)拜送书于庭“庭”同“廷”,朝堂,即君主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4)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查明(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同“佯”,假装(6)设九宾于廷“宾”同“傧”,傧相(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同“穆”(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同“熟”,仔细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指秦王身边的人今义:两个方位名词(2)请指示王古义:指出来给人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信约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3)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5)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畏(7)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8)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安置(9)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10)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11)毕礼而归之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文: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定语后置句,“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2)君何以知燕王?译文:你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以”之前)(3)而君幸于赵王。译文:而您被赵王宠爱。(被动句,“于”表被动)(4)故燕王欲结于君。译文: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君”置于动词“结”之后)(5)今君乃亡赵走燕。译文:现在您竟然要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省略句,“赵”“燕”之前均省略了介词“于”)(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文: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被动句,“见……于”表被动)环节二:分析文理6.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有智谋和勇气的一项是()①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②臣愿奉璧往使③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⑥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⑦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⑧拜相如为上大夫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⑧解析:选C①是缪贤对蔺相如的评价,属侧面表现;⑦是秦王不杀相如的理由;⑧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加官。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B.蔺相如力排众议,奉璧入秦,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不仅直斥秦王以强欺弱,还迂回婉转地讥讽秦王的言而无信。C.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有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D.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解析:选CC项,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第8~10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拔石城 拔:动词,攻取(2)与王诀曰 诀:动词,告别(3)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动词,估算(4)以绝秦望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5)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窃:副词,私下里(6)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动词,演奏(7)因跪请秦王 因:介词,趁机(8)左右皆靡 靡:动词,倒下,这里指后退(9)于是秦王不怿 怿:形容词,愉快(10)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动词,回头(11)秦王竟酒 竟:动词,结束,完毕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请奏盆缻秦王“缻”同“缶”,一种瓦器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走上前去进献今义:指向前行进或思想进步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秦御史前书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2)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作动词,杀(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名词作动词,向某人敬酒或献礼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会于西河外渑池。译文: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西河外渑池”置于动词“会”之后)环节二:分析文理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组是()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②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③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⑤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A.①③④ B.②④⑥C.①⑤⑥ D.②③⑤解析:选D①为廉颇的话;④写秦王的表现;⑥是赵国的军事部署。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战败,形势严峻;赵王畏惧,不敢赴渑池之会,都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非凡胆识。B.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做铺垫。C.第10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渑池会上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D.正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使得秦国在会上“终不能加胜于赵”,在会后“不敢动”。解析:选DD项,“在会后‘不敢动’”是由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第11~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以相如功大 以:介词,因为(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①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徒:副词,只,不过 ③以:介词,凭借(3)且相如素贱人 素:副词,向来,本来(4)不欲与廉颇争列 争列:动词,争位次的高下(5)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副词,一起,共同(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①所以:……的原因 ②去:动词,离开(7)独畏廉将军哉 独:副词,难道(8)顾吾念之 顾:副词,不过(9)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介词,通过(10)卒相与欢 卒:副词,终于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鄙贱之人古义:庸俗,卑贱今义:指卑鄙下贱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且庸人尚羞之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2)而相如廷叱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容(5)为刎颈之交交:动词作名词,朋友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相如闻,不肯与会。译文:相如听到后,不肯与(廉颇)会面。(省略句,“与”后省略了“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怎么样”,固定句式)环节二:分析文理5.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一项是()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②相如闻,不肯与会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④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①③④ B.③⑤⑥C.②③④ D.②③⑤解析:选C①表明相如功大;⑤是相如舍人的话;⑥是表现廉颇的负荆请罪。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1段前三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引出廉、蔺矛盾。B.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C.写相如舍人“请辞去”,既引出相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表现其内心思想,又是对相如的侧面衬托,使行文自然,人物形象更加饱满。D.廉颇因为宾客的劝告到相如家门谢罪,表现出他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解析:选DD项,文中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对“因”理解错误,廉颇是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的。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eq\a\vs4\al(团结)1.从教材中积累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恶言挑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怀对之,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最终使廉颇幡然悔悟,负荆请罪。二人的言归于好,将相同心,使得强秦心生忌惮,一时不敢再觊觎赵国;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一段和谐团结的佳话。2.从自然中积累酷热的天气,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3.从历史中积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兵十万来攻,因为二人同是良将,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是面对强敌,二人仍能团结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4.从名言中积累(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经》(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3)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4)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5)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团结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二)这样运用素材eq\a\vs4\al([精彩片段])团结、宽容是智慧。一个懂得团结、宽容的人,亦能成其大业。历史上有名的负荆请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蔺相如完璧归赵,官封上卿,位在大将军武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认为我廉颇出生入死,而你蔺相如只不过靠嘴皮子,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知道了,便处处回避。蔺相如门客以为他害怕廉颇,便纷纷想要离开。蔺相如对门客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到后,羞愧难当,觉得自己的胸襟太窄,肚量太小,于是,便上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来两人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人与人之间,多一分宽容、团结,便少一分争斗,多一分宽容、团结,便少一分敌视。处世,让一步为高;为人,宽一分是福。懂得团结、宽容,便升华了境界,让这矛盾无处不在的世界变得和谐美好。[领悟]首先点题:“团结、宽容是智慧”,接着以“将相和”为例证明这一论题,最后回扣论点,首尾圆和。eq\a\vs4\al([精彩范文])①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②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我们穿行在梨花丛中,偶尔也会撞上三两株桃树,与冰清玉洁的梨花相比,桃花艳得俗不可耐。难怪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抑桃扬梨:“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梨花的美,美在骨子里的精神,不献媚,不取宠,不招摇,不轻浮。我们陶醉在梨园,不忍离去。③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觉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④登到墓顶,我发现一处爆炸后的痕迹,炸点不大,破损也不烈,不知是否有人想盗此墓?按一般常识,盗墓者追踪之地,必有货真价实的古迹,很多时候,他们比考古学家更敏感,更具有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⑤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⑥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虽然抱憾而终,但在这风声鹤唳的古战场安眠,与淮南王、春申君为伴,并不孤独,也无愧于后人。⑦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5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⑧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明代王世贞《过长平》)“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代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⑨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历史没有假设,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千百年来,为什么世人总是认定,唯有廉颇就能抗秦呢?廉颇不去,赵国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历史从来没有假设,所以,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写。是人,无论君主与大臣,不管英雄与庶民,都逃不脱历史的宿命。⑩秦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创造这一历史的,是秦不是赵。历史留给了廉颇一个机会,成全了他的英雄形象,让赵括充当了历史的罪人。廉颇还算幸运的,没有被钉牢在长平之战的耻辱柱上,没有沦为亡国败将,与那40万亡灵一起殉葬。我们何必要为廉颇抱屈呢?应当为他庆幸才是。⑪一年一度梨花开,梨花白了,还会谢,历史在花飞花谢中交替,英雄在历史的演进中升沉。凝视廉颇墓顶的黄土,我默诵清人王佩兰的《廉颇墓》:“气吞六国扫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风。百战边关摧劲敌,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肃,权佞交谗计划空。今日荒坟凭吊处,摩挲青史蔚丰功。”梨花丛中,英雄安在?⑫披着斜阳的余晖,踩着飘落的梨花,我们下山了,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佳作赏析本文是一篇登临凭吊追怀古人的游记美文。作者一反登临游记类文章详细写景的惯常写法,略去沿途美景和人事不写,仅写“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足见作者立意之独具匠心。文章在追怀廉颇时又曲折有致,用长平之战的惨败反衬廉颇在赵国的作用,用历代文人对廉颇的赞誉和感慨表露自己对廉颇敬仰与怀念的心声,又熔诗文与传说于一炉,亦真亦幻,文采飞扬。写作借鉴1.学开头文章开头照应题目,点出梨花的冷艳和廉颇的凄凉,渲染出一种冷色调,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2.学引用第②段引用黄庭坚的诗句衬托出梨花的不俗,并且增加文章的韵味和厚重感。3.学用词第④段画线句中“探索”一词褒义词用作贬义词,说明盗墓贼的疯狂。4.学比喻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梨花色彩之美和动态之美。5.学假设第⑨段运用假设表达对廉颇的惋惜和对历史的慨叹。6.学结尾文章结尾照应题目,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原文: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出处: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①以自多!——《秋水》注释:①奚:疑问代词,哪。[翻译]自己觉得从天地中得到了形体并且从阴和阳中秉承了生气,我在天地间,仿佛很小的石子或很小块的木屑在大山里。我正在想自身的存在真的是很渺小,又怎么会自己觉得满足呢?[明理知义]这句话的寓意很明白,就是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不懂得谦虚的人,就无法进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鹰和鸡的故事》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鸡认为鹰跟自己飞得一样低。鹰却回答说:“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却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王世贞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译文: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 参考答案:(1)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2)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参考译文: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假使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假如)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就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像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理直的一方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不想和赵国绝交。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在一次亲自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学森发现,许多听课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的学生买学习用具。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他代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在将奖金捐出时,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老“不爱钱”,也不爱所谓的“名誉”、“地位”和“待遇”。当年他毅然决然挥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名扬四海后,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报刊发表颂扬他的文章他打招呼“到此为止”……[人生教益]钱学森用行动给后人诠释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两句话的真正内涵。他不慕名利,不贪虚荣,将毕生的精力、人生的所有奉献给国家、人民,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人生楷模。斯世当以学钱老,一颗赤心献人民。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C.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解析:选DA项,“详”同“佯”;B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求)C.独畏廉将军哉?(难道)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解析:选BB项,请:请允许。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eq\b\lc\{\rc\(\a\vs4\al\co1(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相如引车避匿))C.eq\b\lc\{\rc\(\a\vs4\al\co1(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D.eq\b\lc\{\rc\(\a\vs4\al\co1(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大王亦幸赦臣))解析:选CC项,且:连词,况且。A项,因:①介词,趁机;②介词,通过。B项,引:①动词,延请;②动词,掉转。D项,幸:①宠幸;②副词,幸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明年,复攻赵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解析:选D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指出来给人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宁许以负秦曲A.我见相如,必辱之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毕礼而归之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解析:选CC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辱,无词类活用,羞辱;B项,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 参考答案:(1)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的品德。(2)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3)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亡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拒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精读设计]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备匈奴 动词,防御(2)以便宜置吏 动词,因利乘便,见机行事(3)日击数牛飨士 动词,用酒食款待,犒劳(4)匈奴即入盗 连词,假设,如果(5)如故约 动词,按照(6)悉勒习战 副词,全部(7)佯北不胜 动词,假装(8)李牧多为奇陈 通“阵”,战阵(9)拔武遂 动词,攻占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副词,就(2)以数千人委之 代词,代匈奴(3)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代词,代王翦(4)为反间 动词,施行3.判断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