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范例6篇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1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
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
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
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
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
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
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
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
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
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
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
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
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
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
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
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
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
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
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
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
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
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
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
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
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
下一步的探究)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
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
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
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
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
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
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
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
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
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
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
《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
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
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
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
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
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
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
(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
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
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
“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
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
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
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
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
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
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
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
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
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
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
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
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
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习
效果。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
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
养。
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
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
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
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
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
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
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
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O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
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
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
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
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
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
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
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
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
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
+,“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由于静电作用而
结合成化合物NaClo(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
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
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
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璞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
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
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
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
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
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
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
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
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
(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
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
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
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
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
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
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
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
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
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
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
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
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
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
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
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
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
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
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
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
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
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
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
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
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
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
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
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
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
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
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
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
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
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
(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
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
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
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
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
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
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
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
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
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
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
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
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
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
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
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
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
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
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
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
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
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
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
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
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
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
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
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
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
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
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
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
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
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瞅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
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猷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
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
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猷没有直接接触,能否
使酚猷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
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猷没有直接接触,为
什么酚酰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
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
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
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
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
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
献点处,酚酰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
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
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
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
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
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
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
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
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
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
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
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
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
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
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
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
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
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
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
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
点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
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
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猷点
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
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
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
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
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
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
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
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
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
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艰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
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
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
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
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
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
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分子构成)
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瞅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
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猷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
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
明了什么?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O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
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
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
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
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
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
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
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
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
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
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
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
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
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
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
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
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
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
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
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
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
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
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
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
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
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
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
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
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
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
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
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
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
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
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
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
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
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
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
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
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
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
(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
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
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
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
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
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
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
成JO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
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
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
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
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
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
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
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
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
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
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
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
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
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4
教学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
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目标:
在了以上知识后,引导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
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
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
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
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
(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
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
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
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
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
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
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
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
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
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
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
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
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
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
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
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
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
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
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
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
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
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
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
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
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
是什么初中历史?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
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
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
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
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上册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
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
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
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
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
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
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
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
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
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
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一一金刚石和石
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
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
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
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
合作用的原料一一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
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
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
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
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
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
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
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至少应介绍球
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适当
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
好的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
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
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
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
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
时以列表方式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
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
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
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
展新动向,适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
合成的历史、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
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
这方面的资料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储火柴杆的
方法来制取。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
储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通过录像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对物质的
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有进一步理解;
通过对碳纤维、人造金刚石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
因
教学用具:
录像机石墨、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澄清石
灰水、氧化铜、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镶钻石的饰品、普通乒乓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普通
网球拍;碳纤维乒乓球、羽毛球拍、特制的网球拍等、防
毒面具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观察镶嵌在手表上的钻石、铅笔芯、
碳纤维网球拍或钓鱼竿、木炭,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
联系?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你就明白了。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等都
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几种方法)
教师总结、讲解。引导学生看录像《金刚石》在液氧
中燃烧
【讲解】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石墨、木炭、焦炭、
活性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阅读】P79-80《化学》全一册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民
教育出版社
要求:用列表的方式归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
用途。
【投影】一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
上的差异。
L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
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优异的折射作
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
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质软、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
润滑剂。
3.利用石墨有良好导电性和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
极和普通电极。(展示实物)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耐腐蚀,耐温度骤然变化的
特性可做石墨增埸。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
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不
同。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含杂质较多
的叫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
介绍:炭与碳的区别。
【展示】木炭
【演示】木炭吸附气的实验
【演示】木炭与红或蓝墨水的吸附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木炭性质的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某些有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
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
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二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L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疏松物质,具有吸附性。
能大量吸附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某些物质被吸附到固体
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四段)
4.用途:燃料,黑火药、吸附剂制铅笔(某些)
三、碳单质的新成员--C6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莫利和
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特在研究太空物质时,发现了一
种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化学式为,形成具有32个面的近似
球体,包括20个等六边形和12个等五边形,这同英式足
球正好相同,因此又叫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行业用工信息化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4电工服务外包及设备更新改造合同3篇
- 2024行车安装采购合同书模板
- 2024联合体招投标协议书
- 2025年度标准钢材进出口贸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施工合同规范2篇
- 无形资产习题及答案
- 2025年度生态农业餐饮体验中心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砂石运输合同范本(紧急救援保障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矿山资产居间交易及环境评估协议3篇
- 高档养老社区项目计划书
- 京东物流信息系统
- 年会拜年祝福视频脚本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 专题09病句辨析与修改-原卷版+解析
- 痤疮详细版课件
- 精算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公共英语真题(试卷+答案)
- 保安应急突发事件的培训内容
- 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施
- 2023-2024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嘉定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智能家居App产品需求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