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编模拟试题

1.学完《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这一课后,王婷同学得出

一个认识:认为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她得出这个认

识是根据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夏朝国王压榨百姓

C.夏朝是一个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夏的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人心尽失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使夏朝衰落,

这时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约公元前

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所以,“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

的根据”是“夏的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人心尽失”,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

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和进步的要求;B项说法太绝对,如夏朝的建立者禹是个谦虚、德才兼备、心

系百姓、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个人;C项与“商灭夏”没有直接关系。由此可知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如下图是小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时做的一页

笔记,该专题可能是

(1)启承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汤灭夏;盘庚迁殷

(3)武王伐纣;分封制

中华文明的起源B.夏、商、西周的更替

C.春秋时期的争霸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政权、人物以及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

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

让制,商汤灭夏王桀后,汤建立商朝,定都亳,后又迁到殷,公元前1046年武

王伐纣后,建立周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关于中

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公元前3000年,贾湖

文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9000年

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中国历史

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

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社会变化主要是制度、生产力等方面的

变化,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3.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盂”记载:(周成王)命克

(召公长子)做医(燕,即北京)的诸侯,管理和使用羌族.•・・

驭族、微族。克进驻星(燕)地,接收了土地,平息了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答案】A

【详解】根据“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克进驻星(燕)地,接收了

土地,平息了动乱”可知这段记载的内容是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

力,故选A;BCD都是周朝时期诸侯的义务,但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排除。

4.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

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

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能查

到的历史史实是

A.武王伐纣B.蔡伦改进造纸术

C.西晋统一全国D.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武王伐纣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可以查阅,故A正确;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没有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故排除B

项;西晋也没有在这一时期,故排除C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在西晋时期,故

排除D项。故选Ao

5.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哪些历

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①甲骨文②四羊方尊③司母戊鼎④人面鱼纹彩陶盆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

骨文,①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朝著名的青铜器,②③符合题意;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的,④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一一中国非遗文化

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下列叙述中,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

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④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结合课本所学,相传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买中药,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符号(后来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

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他首次发现甲骨文,选项①正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

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等,选项②正确;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文

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的。选项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7.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一纪念甲骨文

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以下对“证古泽今”理解正确

的是

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

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④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证古泽今”强调考古发现对今天的重要影响。①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体现对今天的影响,故错误;②项,目前已

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题干未体现,故错误;③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体现了“证古泽今”与题意相符,故正确;④项,现代汉字的

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体现了“证古泽今”与题意相符,故正确;所以③④正

确,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些“变

化”表现在

①王室衰微②诸侯争霸③民族融合

④变革创新⑤思想勃兴

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王室衰微、②项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政治

方面的特点;③项民族融合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积极影响;④项变革创新

是战国时期确立新制度的方式;⑤项思想勃兴是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活跃的表现;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表现在①②③④⑤,故选D。

9.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两幅图片

的对比中,说法正确的有

图一春秋争霸形势图图二战国形势图

①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目大为减少,

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

②春秋五霸是相继出现,战国七雄是并存。

③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秦国开始修筑长城抵挡。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目

大为减少,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秦国开始修筑长城抵

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五霸是相继出现,战国七雄是并存;战国时期,晋

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成为战国开始的标志,所以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故选

D,排除ABC。

10.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

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

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

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

【答案】B

【详解】分析题干的“'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

等治国要领”和“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可知司马迁和苏轼都认为

商鞅变法过于注重严刑峻法,忽视了道德教化,故B符合题意;遭到了普遍反对

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

除C;最终必然会失败与商鞅变法不符,商鞅变法是成功的,排除D。故选B。

11.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

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①青铜铲②铁制农具③打制石器④骨相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布;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

青铜器的数量增多;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由此可见,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

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2.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列有关对该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③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④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

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

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

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

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

旱从人,不知饥箧,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

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

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

的成功典范;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故①②③说

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都江堰是利用了自然,造福人类,没有

破坏了生态平衡,没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故④说法错误,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13.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

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

成的孔子学院有500多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春期》B.《论语》C.《道德经》D.《孙子兵法》

【答案】B

【详解】孔子是大教育家,有着卓越的教育思想与成就;孔子是大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论语》一书里,B符合题

意;《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A排除;《道德经》是

道家经典,C排除;《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D排除。故选择B。

14.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共建

‘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

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

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万物得其本者生”并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总书记

引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万物得其本者生”的含义

是世间万物如果保住根本便能生长,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己的原则,才能更好的

发展。

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

改善,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法家主要提倡法治,以法治国,排除;C项主要

是“兼爱"''非攻",排除;D项主要是“无为而治”,排除。故选A。

15.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

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

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二由此

可以看出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

【答案】A

【详解】根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

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可得出,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环境有关,因此说明社会变革推动

思想繁荣,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B;C项因果关系颠倒

了,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政局动荡,排除D。

16.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

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禹传子,家天下B.西周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六国D.东汉光武中兴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A符合题意;BCD项发生在世袭制开始之后,排除。故选择A。

17.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

重要战役是

A.阪泉之战B.牧野之战C.涿鹿之战D.巨鹿

之战

【答案】B

【解析】根据“周”、“牧野”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前

1046年,武王伐纣,发生牧野之战,商灭亡,西周建立,故B符合题意;阪泉

之战、涿鹿之战均发生在传说时代,故AC均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消灭了秦

军主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

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答案】c

【详解】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以及西周最后一个王

是幽王,他们统治都残暴或腐败,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故C符合题意;夏朝没有

实行分封制,排除A;皇帝此时尚未出现,排除B;处理犬戎部族的关系只适合

西周时期,排除D。故选C。

19.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

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

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D.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

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

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

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20.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打制石器B.司母戊鼎C.蹴鞠铜镜D.青花扁壶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属于青铜文明时期,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

器的代表,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

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因此B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

的特征,A项排除;蹴鞠铜镜是宋朝时期手工业的代表,C项排除;青花扁壶是

明代制瓷业发展的代表,D项排除。故选B。

21.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

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

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草书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汉字形成较为完

整的体系,A项正确;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体,排除;隶书是汉朝时期推行的字

体,C项排除;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D项排除。故选A。

22.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

水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江”“外江”“鱼嘴”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使成都平原

成为沃野,因此C项正确,A项排除;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和灌溉功能,

B项排除;“清除”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C。

2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

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

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

了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答案】B

【详解】考查点:西周分封制根据材料中的“分封制”“封土授民的同时”

“把……先进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

也将先进文明传播到了被分封的地区,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将诸侯分封至各

地“封土授民”,从而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拓展,因此B项

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对地方的控制;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最早出现在秦朝,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24.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

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助都达百万,齐、赵、

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每个分裂

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都为后

来的统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故D正确;ABC题干中未体现,

故错误。综上故选D。

25.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

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D.推行县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

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

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

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符合题

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

26.“度除贵族特权、鼓励耕织、奖励军.•.这是中国古

代哪次改革的内容

A.魏国李悝变法B.楚国吴起变法

C.秦国商鞅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c

【解析】考查点:商鞅变法。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在政

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

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

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ABD项变化与材料内容不

符,排除。故选择C。

27.《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交法)”……期年

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请侯畏惧。”材料

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B.内容C.过程D.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请侯畏惧”可知体现了商

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

法的影响,不是背景、内容和过程,排除ABC。

28.下图中,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儒家思想文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故乡位于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因此①

正确,A符合题意;②位于秦国,B排除;③位于燕国,C排除;④位于楚国,D

排除。故选A。

29.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乃是“天

下之治道”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答案】c

【详解】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博爱惠人,

互利互惠,故C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

学派创始人,主张以德治国,韩非子主张改革变法,排除ABD。故选C。

30.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

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

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A.墨家的兼爱B.儒家的仁政

C.法家的法治D.道家的辩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摘

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

弱,国家就会贫弱。这句话旨在说明遵循法度的重要性,所以与法家法治思想相

符合,故c符合题意;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题干中“奉法”不一

样,故A不符合题意;仁政指的是实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与题干所说的执法不同,

故B不符合题意;辩证指的是看待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

系而不是题干中所提到的执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1.下面的文物“利签”的铭文中提到商军溃败之后,

身为有司(官职名称)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

铸造了一件铜箧,作为永世的纪念,所以利盆也被称作“武

王征商签”。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

A.涿鹿之战B.夏朝建立C.商汤灭夏D.牧野之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征商篁”可知,与此事相关的事件为牧野之战,这

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最后商纣

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因此本题选D;A项涿鹿之战为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

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B项夏朝建立通过由启继承禹

而来;C项商汤灭夏,商汤领导有方,打败夏桀,于是夏朝就被商朝代替。因此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本题选择D项。

3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

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

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

了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答案】B

【详解】考查点:西周分封制根据材料中的“分封制”“封土授民的同时”

“把……先进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

也将先进文明传播到了被分封的地区,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将诸侯分封至各

地“封土授民”,从而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拓展,因此B项

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对地方的控制;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最早出现在秦朝,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33.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

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

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

“天人”思想。根据材料推断,甲骨卜辞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

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

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思想。”可知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符合题

意;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说法错误,

排除A;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

项说法错误,排除B;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

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故选D。

34.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

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到战国初

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由此可知,诸侯

争霸

A.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D.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答案】c

【详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

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在争霸过程中,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

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诸侯争霸的影响,排除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诸侯争霸对于边疆地区开发,排除D。

故选C。

35.我国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

观察图一图二,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图一铜胄(战国时期)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作战时保护头部)(春秋战国时期)

A.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图一铜胄、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

的战争频繁,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

间长。从而得出图片中的内容反映出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

争频繁,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故选B。

3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

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

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

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B.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

奸者与降敌同罚。……”大致意思是,下令百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视,

实行连坐。不告发奸恶者处以腰斩,告发奸恶者给予和斩获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

藏匿奸恶者给予和投降敌人相同的惩罚……反映的商鞅变法实行法治,法律的严

酷;“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意思是,实行新法十年,

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他人遗物,上中没有蠡贼强盗。反映了是社会比较

稳定。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37.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

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

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C.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

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

生产效率,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

命,C符合题意;ABD项的出现都促进农业的发展,但与“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

一次革命”不符,排除。故选择C。

38.《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

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

之长)。”该材料说明

①周王室地位下降②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③齐、楚、秦、晋时期向周天子纳贡④诸侯不再听从

周天子命令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

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反映了周平王时,周王室地位衰

落,诸侯强大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兼并弱小的国家;齐、楚、秦、晋强大后,政

治上由诸侯(掌控),即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①②④符合题意,C正确;材

料中没有涉及到“齐、楚、秦、晋时期向周天子纳贡”,③错误,ABD排除;故

选Co

39.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下图所示工程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

B.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C.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D.人类征服、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所示的工程是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

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

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我们根据这一史实可以得出都江堰

是人类征服、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这是我们对都江堰做出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

判。因此,D项属于历史解释,故选D项;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

建,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是对都江堰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40.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之一矣”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A.《韩非子》B.《论语》C.《道德经》D.《孙子兵法》

【答案】B

【详解】依据“博学面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之一矣”反映了教育和

文化思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既

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还是大教育家。提倡博学笃志,开创了各种教育方法。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B正确;《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A排除;《道德经》主要记录的是老子的学说,主张顺其自然,

主张无为而治。C排除;《孙子兵法》是兵家的著作,强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D排除;故选B。

41.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和合文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

德观。下列主张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是

①老子的“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②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③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④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

得天下;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因此②④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

善道德观的。选项D符合题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①与

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故AC不符合题意;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

权专制统治。③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42.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

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

——《三字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所缺内容。

朝代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都城

夏禹①阳城

商②纣亳

西周周武王周幽王③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

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

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

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2)材料二所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

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

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

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

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铸

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

人协作配合。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一千公斤以上,而且必须

有巨大的熔炉。……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

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逐渐成为象征

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

——《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列举国宝“后母戊鼎”承载的一则

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

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

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

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韦东超《朝贡体制和分封制对我国统一多民

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说明周初分封制的内容及所起的作

用。

【答案】(1)①桀②汤③镐京

(2)经济上,出现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变化;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社会从稳定到战争开始增多等。(答出任意一点)

(3)大型的青铜器铸造需要强盛的国力做后盾;后母戊鼎的铸造花费的工

匠、工序、金属原料和时间多;铸造后母戊鼎前,首先要有一个巨大的熔炉;青

铜器上可以铸刻铭文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变化: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

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4)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样保证了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

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促进了

民族融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开国之君是禹,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

汤打败夏王桀,夏朝灭亡,夏朝的亡国之君是桀。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

汤打败夏王桀,夏朝灭亡,汤建立商朝,商朝的立国之君是汤。③约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因此西周的都城

镐京。

(2)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

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大同”到“小康”,这两个时代的变化在于政

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从稳定到战争开始增多等。

(3)根据材料三“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

大的青铜器。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

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

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铸造

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可知,大型的青铜器铸造需要强盛的国力做后盾;由“我

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可知,青铜器上可以铸刻铭文等。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

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4)根据材料四“周初的分封,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

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

制的内容是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样保证了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

治范围,促进了民族融合。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

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要到有文字记录后的时代才

能够确切考证……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

传说可考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

记中,我们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进行记载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夏王朝自夏禹开始,到夏桀结束,一共有十七

个王,历时四百七H"一年

——译自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

《竹书纪年》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中国史纲》以商朝为“出发点”的原

因是什么?请你推荐一处河南省内的商朝遗址。

(2)请你为三则材料分类,并说明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我们研究夏朝历史的途径

有哪些?

【答案】(1)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系统较

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遗

址。

(2)分类:材料一、二一类,材料三一类。材料一、二属于文献史料,材

料三是实物史料

(3)传说;考古发现;后世史书记载

【解析】

(1)由材料一“这些要到有文字记录后的时代才能够确切考证……本书即

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考的四五百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系统较为完整的文字,我

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