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9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9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9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9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9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教学案+练习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宏观览要内容主旨从鸦片斗争到甲午中日斗争鸦片斗争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19世纪60年头洋务思潮兴起,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不断探究,最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甲午斗争后到辛亥革命甲午斗争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和共和国道路的探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形成了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以来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宣扬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29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斗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相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相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顺应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1.背景:(1)鸦片斗争前,清朝国力日衰,但统治者照旧盲目自大。(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醉在“eq\x(\s\up1(01))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斗争后,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代表人物及主见(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写《eq\x(\s\up1(02))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为当时的抗英斗争供应了参考。(2)魏源:编成《eq\x(\s\up1(03))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19世纪60年头,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eq\x(\s\up1(04))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洋务运动。3.影响(1)主动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起先关注世界形势,探究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学问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见,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行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二维新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民族资产阶级形成。(3)早期维新思想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供应了思想理论基础。(4)19世纪90年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核心主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见变法,建立eq\x(\s\up1(05))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5.主要人物及主见(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eq\x(\s\up1(06))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扬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定,是中国的出路。(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的eq\x(\s\up1(07))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见国家属于人民。6.影响:(1)干脆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3)要求建立eq\x(\s\up1(08))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学问,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同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三民主共和思想兴起1.背景:(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eq\x(\s\up1(09))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3)一些学问分子相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以各种形式传播革命思潮。2.表现(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见。(2)1903年,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保皇立宪主见,邹容在《革命军》中宣扬反清革命思想。(3)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随后,孙中山在《民报》中将其说明为“三大主义”,即eq\x(\s\up1(10))民族主义、eq\x(\s\up1(11))民权主义和eq\x(\s\up1(12))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4)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eq\x(\s\up1(13))民主共和政体绽开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舆论打算,使很多学问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5)1912年1月1日,eq\x(\s\up1(14))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四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范畴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含义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推翻专制帝制,建立共和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全部,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全部,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2.评价(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的蓝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2)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3)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4)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学问分子队伍日益壮大。(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思想文化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eq\x(\s\up1(01))尊孔复古逆流。②辛亥革命后,eq\x(\s\up1(02))民主共和思想渐渐深化人心。③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2.概况(1)兴起标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eq\x(\s\up1(03))青年杂志》。(2)指导思想:eq\x(\s\up1(04))民主与科学。(3)运动中心:北京高校。3.内容主见核心内容代表人物评价提倡eq\x(\s\up1(05))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1)“民主”不仅指政治民主,也包括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同等、博爱理念;(2)“科学”指与迷信愚昧对立的科学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详细的科学学问陈独秀等(1)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宣扬;(2)科学学问渐渐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3)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提倡eq\x(\s\up1(06))新道德,反对eq\x(\s\up1(07))旧道德(1)猛烈抨击儒家学说和封建旧礼教、旧道德;(2)传统贞节观念与资产阶级人格独立观根本对立陈独秀、鲁迅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1)提倡eq\x(\s\up1(08))白话文,反对文言文;(2)提倡eq\x(\s\up1(09))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陈独秀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供应了载体,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化平民化平民教化陈独秀、鲁迅、胡适等(1)通俗教化与社会教化初步发展;(2)推动了国民素养的提高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主动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宏大的eq\x(\s\up1(10))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绽开拓了道路,eq\x(\s\up1(11))马克思主义起先在中国传播。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切。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eq\x(\s\up1(12))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确定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缘由(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建了有利条件。(2)eq\x(\s\up1(01))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成功》等文章,领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eq\x(\s\up1(02))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其次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eq\x(\s\up1(03))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eq\x(\s\up1(04))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思维点拨]地主阶级反抗派思想的特点(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殊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2)以地主阶级学问分子探究为主,启迪人们探究新知和重新相识世界。(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动身点是维护封建统治。[思维点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夷”字的运用,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反抗派还是洋务派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思维点拨]对“中体西用”的相识(1)从背景上看,“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为了摆脱危机,实现自强而提出的口号。(2)从文化上看,传统儒家伦理纲常根深蒂固,文化保守性强,所以这是适应民族文化心理要求而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3)从目的上看,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4)从效果上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5)从理论上看,将“体”“用”割裂开,理论立场不成立。,[思维点拨]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供应了详细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思维点拨]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见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而这就必定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思维点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权政治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确定确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确定否定的倾向。(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扬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思维点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持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渐渐深化人心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即在思想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思索探究]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2)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3)其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4)经验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家国情怀]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面对文明的碰撞,如何爱护本国文化,旺盛世界文化是我们必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需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化和科技,为经济建设供应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互动探究分层突破“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原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复兴之路》“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行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假如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出鸦片斗争失败后部分地主阶级开明人士起先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2.史料二反映出作者主见历史地评价“中体西用”。[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鸦片斗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更的缘由,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缘由:鸦片斗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相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2.概括史料二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样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建了条件。原则: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评价。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主见(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化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确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详细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排拒的冲突心态,但它终归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依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非常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沉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郑师渠《中国近代史》“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见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纳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摘自《孙中山全集》[教你读史]1.史料一、二反映康有为借助孔子来宣扬变法思想,有其合理性,但也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隐患。2.史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思想的形成,说明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西方学习。[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干脆目的。这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目的:削减变法的阻力。特点:借助孔子宣扬维新思想,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2.依据史料二,指出康有为宣扬变法时存在的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3.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共和体制。创获: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剧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懦弱性、妥协性的特点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①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气非常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②主观缘由: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密联系,其思想相识具有局限性。“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当采纳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当实行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似乎水火冰炭,断不能相容”。——陈独秀20世纪前期,《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探讨。主见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全部”;“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1917年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务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斗争/世界斗争448——《近代思想史探讨》[教你读史]1.史料一强调东西方文明的确定对立性,反映了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确定确定和确定否定的看法。2.史料二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是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3.史料三反映出李大钊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正确看法。4.史料四说明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在不断的变更,从民主与科学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看法。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废汉字”主见提出的时代背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背景:20世纪前期,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见。3.依据史料三,概括李大钊对待儒家思想的看法,并谈谈你对继承传统文化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大钊批判作为专制政治“灵魂”的儒家旧道德,并强调不是批判孔子本人。看法: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4.依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见的变更并分析这种变更的国际因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变更:由宣扬民主与科学到宣扬马克思主义。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1.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缘由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削减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化和经验有关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化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确定的倾向实质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相识这是由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和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的要求确定的,利用或否定的现实,说明白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进步性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学问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建了有利条件。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2)局限性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突出表现在:①局限于学问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②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确定否定或确定确定的倾向。高考研析把握考向2024全国卷Ⅰ·T292024全国卷Ⅲ·T292024全国卷Ⅱ·T292024全国卷Ⅲ·T282024全国卷Ⅰ·T292024全国卷Ⅲ·T292024全国卷Ⅲ·T412024全国卷Ⅲ·T282024全国卷Ⅲ·T292024全国卷Ⅰ·T402024全国卷Ⅱ·T282024全国卷Ⅱ·T29考频5年12考1.(2024·全国卷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考查点学问考查新文化运动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说明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宣扬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更说明白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C项错误;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冲突未发生变更,D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考查点学问考查新文化运动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说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陈独秀确定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C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D项错误。3.(2024·全国卷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挖空心事”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订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供应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考查点学问考查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实力考查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说明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严复引入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严复是将进化论用于说明人类社会,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解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见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解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解除C项。命题角度1传统华夷观念的变更(2024·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徐继畬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运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终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运用一个“夷”字。这种状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没有运用一个‘夷’字”并不等于崇洋,A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B项错误;材料“手稿中……运用了21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运用一个‘夷’字”说明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近代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当时的确起先向西方学习,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解除D项。命题角度2康梁维新的爱国精神(2024·安徽三校高二期末)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头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出现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更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C.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限制D.民族救亡意识凸显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朝士皆耻言西学”“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甲午斗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救亡图存意识凸显,故选D项。当时的中国照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并未发生变更,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政治体制未发生质变,仍旧是封建君主专制,解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限制,C项错误。命题角度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2024·广东东莞开学考)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说:“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须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必定性B.文学革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工具C.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D.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确定性的成功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须要而发生而存在的”可知,白话文运动的兴起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必定性的结果,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文学革命的缘由,而不是文学革命的性质或影响,解除B、C两项;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才取得确定性的成功,而胡适主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则是在1917年,解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A.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见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反映出魏源的一些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主见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的观点,解除;B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见,解除;D项是维新派的观点,解除。2.(2024·江苏盐城高二期末)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洋务派秉持着“中体西用”的思想,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没落中的清帝国,使得蓬勃一时的洋务运动,最终只能犹如绣在屏风上的鸟儿无法翱翔,随着那个时代一起下沉。以下言论与洋务派思想一样的是()A.底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B.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C.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D.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答案A解析“中体西用”思想强调用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家立命的根本,同时主见采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A项认为应当维护孔孟传统儒家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富强,符合洋务派思想,故选A项。B项认为圣人教化众生的方法是随着时间的变更而变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化众生的方法也要变移,与洋务思想不一样,解除;C项主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与洋务思想中维护旧制度的主见不一样,解除;D项认为应当变革,这与洋务派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不符,解除。3.(2024·山东青岛质检)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特地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按部就班”。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知,曾国藩主见留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而且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全面反映留学生的留学目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是为了培育洋务事业的人才,从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曾国藩的中体西用思想,并非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解除C项;仅由材料中留学生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得出其“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解除D项。4.(2024·西南名校联盟月考)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确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A.体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D.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经济”是较之“义理”而言的,故“经济”实为经世济民之意,由此可知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看法,解除A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奉行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行能对传统文化不满,解除B项;C项是对材料中“经济”信息的错误理解,解除。5.(2024·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见()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样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C.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D.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供应理论支撑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早期维新派“王韬”用“《易》”和天道、人道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说明发展和变更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严复是用“进化论”证明维新的必要性,两者的时代和理论依据不同,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易经》在当时倍受民众推崇,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王韬主见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清政府,C项错误。6.(2024·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给。……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给易之哉?”这反映出()A.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不行调和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藏失败危机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个例,A项表述过于确定,解除;依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对变法改革的决心,但也体现出他的固执和缺乏变通,不能有效争取更多实权派的支持,这表明教条主义使改革潜藏着失败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康有为的主见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并未体现维新派急于求成,维新思想也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故解除C、D两项。7.(2024·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主动探讨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旧是社会主流思潮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故A项错误;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见废除帝制,C项错误;依据材料“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照旧是改良,故D项正确。8.(2024·辽宁协作体模拟)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驳辩。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林纾与蔡元培等人的论战使《新青年》声名大振、印数大增,而报刊的受众面较广,从侧面体现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平民化的趋势,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材料只是反映了林纾与蔡元培等人的论战,由材料不能得出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的结论,C项解除;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D项解除。9.(2024·云南昆明调研)夏曾佑在1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说:“《原富》(《国富论》)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这反映了()A.救亡图存推动出版业快速发展B.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制度变革C.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风尚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案例不足以说明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或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清末“新政”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西书译著在中国畅销说明此时国人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正确。10.(2024·湖北天门起点考)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华蜜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A.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B.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C.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D.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扬答案C解析材料“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华蜜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的大意是:国家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安排增加人民的华蜜。不致力于此,这个国家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光荣可言,灭亡也是无所吝惜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是对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思。故选C项。材料论述的是国家统一观,不是探讨陈独秀维护什么阶级的利益,也不是论述赞成哪种政体形式,解除A、B两项;依据材料中时间“1914年”可知,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起先,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解除D项。11.(2024·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1919年1月,北高校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闻名口号。这突出表明()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傅斯年、罗家伦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创办《新潮》,进行文化斗争,1919年5月,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是五四运动中最闻名的口号,青年学生的文化斗争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体现了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解除。12.(2024·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夫。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农夫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阅历C.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D.提倡学问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倡学问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A项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解除;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阅历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B项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团结工农大众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过程中经验了很大的变更。1643年钟始声编撰的《辟邪集》干脆把利玛窦等人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他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野蛮人,这使英国船长觉得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风光 而大为恼火。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看法来对待这些“夷”,他认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他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运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渐渐发生变更,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更,概括出现这一变更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的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相识。答案(1)变更:17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