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就已经从事一些低报酬的工作。在一战期间,少数妇女继续从事生活服务项目,大多数妇女走向有技术的工业岗位。在英国政府管理的工厂里,妇女与男人干同样的工作,但只能获得男人工资的50%。这表明()A.战争促使就业结构出现变化 B.女性权益意识开始觉醒C.英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政策与实践出现了脱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的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她们主要从事低报酬的工作,如家庭服务、纺织业和手工艺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大量男性应征入伍,妇女被动员进入工业领域填补劳动力缺口,从事原本由男性承担的工作——英国妇女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女性权益意识是否觉醒,排除B项;材料中女性薪酬低于男性,无法体现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政策如何,无法体现政策与实践是否脱节,排除D项。故选A项。2.1919年,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德国政府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 B.旨在引导民众反思战争C.导致德国纳粹主义泛滥 D.否认了德国的战争责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1924年的德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保卫祖国而战斗”,否认了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责,D项正确;一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这些言论否认了德国的战争罪责,不是要民众反思战争,排除B项;德国纳粹主义泛滥是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3.华盛顿会议前,美国某报纸撰写文章指出:“‘以工代战’的中国受邀参会虽是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认为他们已经可以解决问题是错误的,目前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被重视,更没有实力和大国博弈周旋。”这反映出美国某报纸()A.为美帝国不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作辩护 B.对一战后中国的遗留历史问题分析透彻C.忽视了中国人民争取主权和利益的决心 D.完全赞同列强对中国的外交原则和方式【答案】C【解析】该报纸强调“目前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被重视,更没有实力和大国博弈周旋”,所以不能解决中国权益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忽视了中国人民争取主权和利益的决心,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为美国逃避国际责任的行为作积极辩护问题,排除A项;“透彻”太绝对,排除B项;美国主流媒体虽对列强的外交有清醒认识,但“完全赞同”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前,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议员勒贝说:“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这表明()A.德国不会在和约上签字 B.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C.“和约”激起民族复仇情绪 D.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后的德国。根据材料“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及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的兴起,C项正确;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但德国最终还是在和约上签了字,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为苏联招贴画《奔向共产主义——沿着列宁开辟的道路》,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该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A.建立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电站作为工业发展的象征,表明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因此,这幅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项正确;虽然工农联盟是苏联政权的基础之一,但这幅画主要强调的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A项;虽然苏联确实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但这幅画更侧重于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C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机制,排除D项。故选B项。6.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确认,“要坚持不懈地把已经开始并基本完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剥夺进行到底。要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即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这表明苏俄()A.在俄国内战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B.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有益探索C.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苏俄。根据材料“要坚持不懈的把已经开始并已基本完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剥夺进行到底。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埃共和国的财产即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可知,1919年苏俄当时仍然强调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把生产资料变为全体劳动者公共财产,这些都体现了共产主义色彩,因此表明当时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正确;俄国内战时间是1917年11月至1922年12月,此时还未完全胜利,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当时战争已经结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了,这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1921年2月,苏俄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里驻守的1.5万陆海军士兵绝大多数是“穿了军装的农民”,兵变集中反映了农民的不满。为此列宁()A.引入部分外国资本 B.实施余粮收集制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推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1年(苏俄)。根据材料“1921年2月……兵变集中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巩固工农联盟,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C项正确;“引入部分外国资本”与解决农民不满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21年,苏俄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8.1923年底,瞿秋白考察苏联后撰文提出“均配法不得不废,自由商业不得不开放,小工业手工业将用非集权制去办(出租),平等的工资率要改,货物交易要假手于协作社”“以前命令式的经济计划决计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瞿秋白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B.新经济政策执行中激化了社会矛盾C.苏联工业化开展中出现了社会问题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底(中国)。根据材料“瞿秋白考察苏联后撰文提出‘均配法不得不废,自由商业不得不开放.小工业手工业将用非集权制去办(出租),平等的工资率要改,货物交易要假手于协作社’”,可知他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A项正确;材料并未显示新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瞿秋白在此主要是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而不是认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中出现了社会问题,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9.桑地诺在1929年给美国新任总统胡佛的公开信中写道:“尼加拉瓜不欠美国一分一文,而美国却欠了我们的债……银行家们物色变质分子的目的就在于要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把尼加拉瓜‘合法’地据为己有……”该论述旨在()A.引领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 B.摆脱门罗主义影响C.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 D.争取国际社会同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的信明确指出了美国银行家们如何通过支持变质分子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控制尼加拉瓜,以及美国如何欠下了尼加拉瓜人民的债。因此,该论述旨在通过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来摆脱美国对于尼加拉瓜的控制,这是对于美国的“门罗主义”政策的破坏,B项正确;此时的桑地诺已经是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级人物,“引领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只是手段,其目的在意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无法得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有关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学论著中,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常用来界定亚洲民族解放的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差异是()A.革命对象 B.领导力量 C.价值取向 D.斗争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19世纪中期前后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主要是旧式农民战争,领导力量主要是农民阶级等传统力量,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领导力量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大差异,B项正确;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革命对象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等,没有明显差异,排除A项;两个阶段都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价值取向基本一致,排除C项;两个阶段都有武装斗争等方式,斗争方式没有本质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1.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方面宣布埃及为保护国,战后迫不得已同意埃及独立。但是“既有英国军队和许多英国顾问驻在埃及,而且有一个英国人来做埃及军队的西尔达尔(总司令)”。对此解释合理的是,一战后()A.埃及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B.埃及仍是英帝国殖民地C.英国仍在埃及享有特权 D.埃及尚未建立革命政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埃及、英国)。据材料“但是‘既有英国军队和许多英国顾问驻在埃及,而且有一个英国人来做埃及军队的西尔达尔(总司令)’。”得出一战后,英国仍在埃及享有特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一战后埃及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排除A项;一战后,埃及仍是英帝国殖民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一战后,埃及尚未建立革命政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文件体现了这一主张()A.《九国公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家宣言》 D.雅尔塔协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世界现代史。据材料“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关于苏台德区的协议,B项正确。《九国公约》是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的矛盾1922年签订的,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26过在华盛顿签订的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排除C项;雅尔塔协定是1945年美国、英国、苏联签订的协议,排除D项。故选B项。13.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美英首脑会议,商讨了欧洲和远东局势,安排了战略部署,并确定了对德对苏政策,一致同意对日本发出严重警告,并致函斯大林,建议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B.德国入侵苏联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德国突袭波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41年的世界。根据材料“1941年8月,……并确定了对德对苏政策,一致同意对日本发出严重警告,并致函斯大林,建议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及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萨”的计划,德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B项正确;1941年12月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全球阶段,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排除C项;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由于殖民地人民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民族意识增强,从而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力量,排除B项;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殖民地各国受到压迫,经济很难获得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2年1月,德国禁止中立国瑞典船只向美国输出战略物资,美国在未征求英国意见的情况下单方面封锁瑞典远洋贸易,声称是压制瑞典对德输出。某学者认为美国此举以报复德国为由,实际是要试探英国态度和向世界展示美国的实力。该学者意在强调()A.反法西斯形势发生根本转折 B.美英战时同盟关系宣告破裂C.瑞典战时中立地位基本丧失 D.美国借机争夺世界海洋霸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世界)。根据材料“美国此举以报复德国为由,实际是要试探英国态度和向世界展示美国的实力”可知,美国借机报复德国,展示自身的实力,获得了海洋权益,因此意在强调美国借机争夺世界海洋霸权,D项正确。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战败,成为重要转折点,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42年1月美英属于战时同盟关系,排除B项;瑞典战时中立地位并未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1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主要目标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据此推测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年-1950年)主要目标是()A.维护大国地位,加强对峙 B.巩固苏联模式,强化领导C.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 D.推广社会主义,扩大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年-1950年)正值二战结束,推测四五计划应该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C项正确;加强对峙不符合时代背景,排除A项;巩固苏联模式不是主要目标,排除B项;推广社会主义也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卷II(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学界的解读视角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殖民地的争夺和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彼此之间形成了联盟体系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德国蓄意发动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术界修正了德国应当承担责任的观点。学界认为,没有哪个政府和哪个国家的人民预谋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是各国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多极化事件,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同时,在各方的误解甚至漫不经心的后面,似乎又有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引领着人们的行动,推动着各方走向冲突和战争。这股力量即强大的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摘编自李宏图《“文明经受考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起源》材料二记得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行为主体的各种行动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各种过程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由于各方在互动中形成的历史实践改变了世界原先前行的步伐,迅速将世界带入20世纪,带入一个新时代。因此,一战是新旧时代转换更迭的标志。如果说,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强调历史进程的连续性的话,那么一战恰恰可以被看做一种历史的断裂,一次全新的转向,它是新与旧的一种分离,是18—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和20世纪新的社会转型、国家成长和国际格局形成的分野。——摘编自李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开端》(1)根据材料一,指出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新的历史转向的理由。【答案】(1)观点一: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和联盟体系形成是根源;观点二:德国蓄意发动战争;观点三:欧洲各国政治文化交织、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推动。(2)理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政治格局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国际联盟成立,推动世界一体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殖民体系;科技进步,新式武器应用,改变战争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据材料一“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殖民地的争夺和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彼此之间形成了联盟体系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可得出第一种观点: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和联盟体系形成是根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德国蓄意发动了战争”可得出第二种观点:德国蓄意发动战争;“学界认为,没有哪个政府和哪个国家的人民预谋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是各国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多极化事件,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可得出第三种观点:欧洲各国政治文化交织、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推动。【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据材料二“一战是新旧时代转换更迭的标志”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新的历史转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由为首先,一战后,传统的欧洲大国如德国、奥匈帝国等衰落,新兴的美国和苏联崛起,改变了全球政治权力分布,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政治格局改变;其次,一战期间的俄国革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共产主义在全球的传播,影响了20世纪的政治格局,即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再次,尽管国际联盟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但它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景,即国际联盟成立,推动世界一体化;第四,一战削弱了殖民帝国的力量,激发了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挑战了欧洲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去殖民化进程,即: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殖民体系;最后,一战见证了坦克、飞机、化学武器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进行方式,也推动了后续的技术革新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即:科技进步,新式武器应用,改变战争形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材料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从1917年到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改编自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答案】(1)俄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世界格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得出俄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根据材料“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得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意义:根据材料“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得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世界格局;根据材料“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从1917年到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得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根据材料“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得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阅读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亲自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的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早在1918年初,列宁就提出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殊经济形式。1921年7月,国家允许苏俄公民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和开办雇佣工人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摘编自陈之骅主编《苏联兴亡史纲》材料二苏联的工业化方针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其做法是高积累、高投入,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1939年斯大林在其总结报告中继续坚持“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并提出苏联的基本任务是要在10到15年内在按人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规定为14%。为了高速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还实行榨取农民、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在斯大林普遍集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用粗暴的命令和暴力强迫农民与中农参加集体农庄,许多州提出了“谁不参加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相较于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变化,并简要评述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答案】(1)背景:苏俄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列宁积极听取基层人民的建议。(2)变化:农业方面,强制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工业方面,强调高速度、高积累、高投入,片面发展重工业;商品流通方面,取消市场和商品交换;工业和农业关系方面,农业工业服务。评述:苏联基于工业化基础薄弱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它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俄。根据材料信息“他阅读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亲自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可知列宁积极听取基层人民的建议;由材料“早在1918年初,列宁就提出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殊经济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苏俄有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联。变化:根据材料“其做法是高积累、高投入,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可知工业方面,强调高速度、高积累、高投入,片面发展重工业;由材料“在斯大林普遍集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用粗暴的命令和暴力强迫农民与中农参加集体农庄,许多州提出了“谁不参加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可知农业方面,强制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流通方面,取消市场和商品交换;工业和农业关系方面,农业为工业服务。评述: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评述,如:苏联基于工业化基础薄弱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它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族自决原则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二战后确立的国际规则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冷战特别是后冷战时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下表为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结束初期、非殖民化及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等四个时间段美国对待民族自决原则的立场差异。美国对自决原则的立场及考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结束初期非殖民化及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自决原则兴起阶段自决原则制度化阶段自决原则扩散阶段自决原则重塑阶段大国崛起时期霸权初创时期美苏争霸时期霸权护持时期提倡自决理念未倡导自决权有限支持制度化反对扩大化反对经济自决将自决工具化对自决立场双重标准对自决原则的修正维护西方的殖民利益海外军事基地的地位争夺经济和政治霸权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摘编自李捷、赵磊《美国对自决原则的立场演变分析》围绕“美国自决原则的立场”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美国的自决原则和立场服务于国家利益,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阐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迅速崛起;为了构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框架,美国提倡民族自决理念,迎合世界民族解放浪潮;鉴于美国与欧洲的特殊关系,美国未倡导民族自决权,具有不彻底性。二战结束初期,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全球扩张谋求霸权;为了维护全球霸权利益,美国并未积极推动自决原则;同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有限度支持民族自决,反对将民族自决扩大化。美苏冷战期间,双方积极争夺中间地带,美国坚决反对原殖民地国家实现经济自决;同时,制造了朝鲜、越南和德国的分裂;民族自决成为美国争夺霸权推行冷战的工具。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为维护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在民族自决立场上实行双重标准;同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在价值层面对自决原则进行了部分重塑,影响了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国际格局的变动。总之,美国的自决原则和立场受到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的制约,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动。【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可从民族自决的时代性来阐述,因此可定论题为美国的自决原则和立场服务于国家利益,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材料“提倡自决理念未倡导自决权……维护西方的殖民利益”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主导国际秩序只是提倡自决理念,并未倡导自决权。根据二战结束初期,根据材料“有限支持制度化反对扩大化……海外军事基地的地位”可知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并未积极推动民族自决原则。冷战时期,根据材料“反对经济自决将自决工具化……争夺经济和政治霸权”可知美苏争夺中间地带,民族自决成为美国争霸的工具。冷战结束后,根据材料“对自决立场双重标准对自决原则的修正……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可知美国为了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对不同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最后总结升华,强调美国的自决原则服务于国家利益。如美国的自决原则和立场受到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的制约,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动。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卷I(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就已经从事一些低报酬的工作。在一战期间,少数妇女继续从事生活服务项目,大多数妇女走向有技术的工业岗位。在英国政府管理的工厂里,妇女与男人干同样的工作,但只能获得男人工资的50%。这表明()A.战争促使就业结构出现变化 B.女性权益意识开始觉醒C.英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政策与实践出现了脱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的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她们主要从事低报酬的工作,如家庭服务、纺织业和手工艺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大量男性应征入伍,妇女被动员进入工业领域填补劳动力缺口,从事原本由男性承担的工作——英国妇女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女性权益意识是否觉醒,排除B项;材料中女性薪酬低于男性,无法体现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政策如何,无法体现政策与实践是否脱节,排除D项。故选A项。2.1919年,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德国政府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 B.旨在引导民众反思战争C.导致德国纳粹主义泛滥 D.否认了德国的战争责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1924年的德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政府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保卫祖国而战斗”,否认了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责,D项正确;一战是列强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这些言论否认了德国的战争罪责,不是要民众反思战争,排除B项;德国纳粹主义泛滥是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3.华盛顿会议前,美国某报纸撰写文章指出:“‘以工代战’的中国受邀参会虽是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认为他们已经可以解决问题是错误的,目前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被重视,更没有实力和大国博弈周旋。”这反映出美国某报纸()A.为美帝国不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作辩护 B.对一战后中国的遗留历史问题分析透彻C.忽视了中国人民争取主权和利益的决心 D.完全赞同列强对中国的外交原则和方式【答案】C【解析】该报纸强调“目前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被重视,更没有实力和大国博弈周旋”,所以不能解决中国权益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忽视了中国人民争取主权和利益的决心,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为美国逃避国际责任的行为作积极辩护问题,排除A项;“透彻”太绝对,排除B项;美国主流媒体虽对列强的外交有清醒认识,但“完全赞同”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前,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议员勒贝说:“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这表明()A.德国不会在和约上签字 B.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C.“和约”激起民族复仇情绪 D.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后的德国。根据材料“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及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的兴起,C项正确;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但德国最终还是在和约上签了字,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为苏联招贴画《奔向共产主义——沿着列宁开辟的道路》,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该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A.建立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画中展现了一个思想深刻、目光深邃的斯大林形象,其背景是一座新的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电站作为工业发展的象征,表明了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因此,这幅招贴画反映出当时苏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项正确;虽然工农联盟是苏联政权的基础之一,但这幅画主要强调的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A项;虽然苏联确实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但这幅画更侧重于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C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机制,排除D项。故选B项。6.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确认,“要坚持不懈地把已经开始并基本完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剥夺进行到底。要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即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这表明苏俄()A.在俄国内战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B.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有益探索C.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苏俄。根据材料“要坚持不懈的把已经开始并已基本完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剥夺进行到底。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埃共和国的财产即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可知,1919年苏俄当时仍然强调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把生产资料变为全体劳动者公共财产,这些都体现了共产主义色彩,因此表明当时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正确;俄国内战时间是1917年11月至1922年12月,此时还未完全胜利,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当时战争已经结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了,这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1921年2月,苏俄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里驻守的1.5万陆海军士兵绝大多数是“穿了军装的农民”,兵变集中反映了农民的不满。为此列宁()A.引入部分外国资本 B.实施余粮收集制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推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1年(苏俄)。根据材料“1921年2月……兵变集中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巩固工农联盟,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C项正确;“引入部分外国资本”与解决农民不满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21年,苏俄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8.1923年底,瞿秋白考察苏联后撰文提出“均配法不得不废,自由商业不得不开放,小工业手工业将用非集权制去办(出租),平等的工资率要改,货物交易要假手于协作社”“以前命令式的经济计划决计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瞿秋白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B.新经济政策执行中激化了社会矛盾C.苏联工业化开展中出现了社会问题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底(中国)。根据材料“瞿秋白考察苏联后撰文提出‘均配法不得不废,自由商业不得不开放.小工业手工业将用非集权制去办(出租),平等的工资率要改,货物交易要假手于协作社’”,可知他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A项正确;材料并未显示新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瞿秋白在此主要是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而不是认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中出现了社会问题,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9.桑地诺在1929年给美国新任总统胡佛的公开信中写道:“尼加拉瓜不欠美国一分一文,而美国却欠了我们的债……银行家们物色变质分子的目的就在于要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把尼加拉瓜‘合法’地据为己有……”该论述旨在()A.引领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 B.摆脱门罗主义影响C.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 D.争取国际社会同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的信明确指出了美国银行家们如何通过支持变质分子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控制尼加拉瓜,以及美国如何欠下了尼加拉瓜人民的债。因此,该论述旨在通过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来摆脱美国对于尼加拉瓜的控制,这是对于美国的“门罗主义”政策的破坏,B项正确;此时的桑地诺已经是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级人物,“引领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只是手段,其目的在意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无法得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有关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学论著中,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常用来界定亚洲民族解放的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差异是()A.革命对象 B.领导力量 C.价值取向 D.斗争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19世纪中期前后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主要是旧式农民战争,领导力量主要是农民阶级等传统力量,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领导力量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大差异,B项正确;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革命对象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等,没有明显差异,排除A项;两个阶段都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价值取向基本一致,排除C项;两个阶段都有武装斗争等方式,斗争方式没有本质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1.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方面宣布埃及为保护国,战后迫不得已同意埃及独立。但是“既有英国军队和许多英国顾问驻在埃及,而且有一个英国人来做埃及军队的西尔达尔(总司令)”。对此解释合理的是,一战后()A.埃及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B.埃及仍是英帝国殖民地C.英国仍在埃及享有特权 D.埃及尚未建立革命政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埃及、英国)。据材料“但是‘既有英国军队和许多英国顾问驻在埃及,而且有一个英国人来做埃及军队的西尔达尔(总司令)’。”得出一战后,英国仍在埃及享有特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一战后埃及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排除A项;一战后,埃及仍是英帝国殖民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一战后,埃及尚未建立革命政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文件体现了这一主张()A.《九国公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家宣言》 D.雅尔塔协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世界现代史。据材料“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关于苏台德区的协议,B项正确。《九国公约》是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的矛盾1922年签订的,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26过在华盛顿签订的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排除C项;雅尔塔协定是1945年美国、英国、苏联签订的协议,排除D项。故选B项。13.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美英首脑会议,商讨了欧洲和远东局势,安排了战略部署,并确定了对德对苏政策,一致同意对日本发出严重警告,并致函斯大林,建议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B.德国入侵苏联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德国突袭波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41年的世界。根据材料“1941年8月,……并确定了对德对苏政策,一致同意对日本发出严重警告,并致函斯大林,建议三国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及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萨”的计划,德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B项正确;1941年12月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全球阶段,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排除C项;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由于殖民地人民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民族意识增强,从而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力量,排除B项;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殖民地各国受到压迫,经济很难获得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2年1月,德国禁止中立国瑞典船只向美国输出战略物资,美国在未征求英国意见的情况下单方面封锁瑞典远洋贸易,声称是压制瑞典对德输出。某学者认为美国此举以报复德国为由,实际是要试探英国态度和向世界展示美国的实力。该学者意在强调()A.反法西斯形势发生根本转折 B.美英战时同盟关系宣告破裂C.瑞典战时中立地位基本丧失 D.美国借机争夺世界海洋霸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世界)。根据材料“美国此举以报复德国为由,实际是要试探英国态度和向世界展示美国的实力”可知,美国借机报复德国,展示自身的实力,获得了海洋权益,因此意在强调美国借机争夺世界海洋霸权,D项正确。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战败,成为重要转折点,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42年1月美英属于战时同盟关系,排除B项;瑞典战时中立地位并未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1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主要目标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据此推测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年-1950年)主要目标是()A.维护大国地位,加强对峙 B.巩固苏联模式,强化领导C.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 D.推广社会主义,扩大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年-1950年)正值二战结束,推测四五计划应该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C项正确;加强对峙不符合时代背景,排除A项;巩固苏联模式不是主要目标,排除B项;推广社会主义也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卷II(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学界的解读视角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殖民地的争夺和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彼此之间形成了联盟体系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德国蓄意发动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术界修正了德国应当承担责任的观点。学界认为,没有哪个政府和哪个国家的人民预谋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是各国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多极化事件,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同时,在各方的误解甚至漫不经心的后面,似乎又有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引领着人们的行动,推动着各方走向冲突和战争。这股力量即强大的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摘编自李宏图《“文明经受考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起源》材料二记得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行为主体的各种行动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各种过程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由于各方在互动中形成的历史实践改变了世界原先前行的步伐,迅速将世界带入20世纪,带入一个新时代。因此,一战是新旧时代转换更迭的标志。如果说,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强调历史进程的连续性的话,那么一战恰恰可以被看做一种历史的断裂,一次全新的转向,它是新与旧的一种分离,是18—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和20世纪新的社会转型、国家成长和国际格局形成的分野。——摘编自李宏图《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开端》(1)根据材料一,指出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新的历史转向的理由。【答案】(1)观点一: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和联盟体系形成是根源;观点二:德国蓄意发动战争;观点三:欧洲各国政治文化交织、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推动。(2)理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政治格局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国际联盟成立,推动世界一体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殖民体系;科技进步,新式武器应用,改变战争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据材料一“由工业革命引发的西方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殖民地的争夺和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彼此之间形成了联盟体系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可得出第一种观点: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和联盟体系形成是根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德国蓄意发动了战争”可得出第二种观点:德国蓄意发动战争;“学界认为,没有哪个政府和哪个国家的人民预谋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是各国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多极化事件,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可得出第三种观点:欧洲各国政治文化交织、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推动。【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据材料二“一战是新旧时代转换更迭的标志”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新的历史转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由为首先,一战后,传统的欧洲大国如德国、奥匈帝国等衰落,新兴的美国和苏联崛起,改变了全球政治权力分布,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政治格局改变;其次,一战期间的俄国革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共产主义在全球的传播,影响了20世纪的政治格局,即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再次,尽管国际联盟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但它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景,即国际联盟成立,推动世界一体化;第四,一战削弱了殖民帝国的力量,激发了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挑战了欧洲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去殖民化进程,即: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殖民体系;最后,一战见证了坦克、飞机、化学武器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进行方式,也推动了后续的技术革新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即:科技进步,新式武器应用,改变战争形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材料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从1917年到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改编自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答案】(1)俄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世界格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得出俄国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根据材料“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得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意义:根据材料“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得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世界格局;根据材料“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从1917年到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得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根据材料“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得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阅读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亲自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的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早在1918年初,列宁就提出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殊经济形式。1921年7月,国家允许苏俄公民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和开办雇佣工人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恢复了商品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