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湖北专用)(全解全析)_第1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湖北专用)(全解全析)_第2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湖北专用)(全解全析)_第3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湖北专用)(全解全析)_第4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湖北专用)(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据学者考证,西周时期,“大(太)室”“大(太)庙”通常居于城市的核心位置,周边分布着所谓“卿士宗族所居之宫”,当时呈现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面貌。据此可知,西周()A.宗法制度决定城市布局 B.贵族政治制约经济结构C.血缘关系影响社会生活 D.等级制度主导商业关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城市的核心位置是“大(太)室”“大(太)庙”,其周边是“卿士宗族所居之宫”,呈现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面貌。由此可知,西周城市分布受宗法血缘关系影响较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宗法关系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城市布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场景,并非经济结构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业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如表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封邑侯名初封户数封国年限封国废除时户数酆(今河南境内)萧何8000户约40年间文帝20年(公元前160年前)26000户柳丘(今河北境内)戎赐1000户约60年间景帝14年(公元前143年前)3000户曲逆(今河北境内)陈平5000户约70年间武帝12年(公元前130年前)16000户A.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前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封国管辖的人口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这说明伴随着国家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王国问题亟待解决无关,且反映的是王国废除时期的户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反映的是人口的增加,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本题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目的是表明北魏政权继承刘汉政权后的合法正统性,完成北魏政权合法正统性的论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北魏政权的正统性,非将祭祀制度规范化、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及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排除ACD项。故选B项。4.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材料“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那么“合”应为既发挥中央的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反”,而非合,排除B项;消除封建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D项。故选C项。5.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C与材料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明代中期以前,官刻和文化精英经营的私刻是出版业的主体。明代中后期,虽然官刻和私刻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商人经营的坊刻发展更为迅猛,成为三者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出版业的主体变化说明()A.商品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C.思想专制未阻碍文化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有限【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期前后(中国)。据材料“明代中后期,虽然官刻和私刻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商人经营的坊刻发展更为迅猛,成为三者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可知明代出版业的这种情况与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繁荣有关,B项正确;明朝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依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明朝实行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活跃,阻碍了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7.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本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近代中国衍生出新的含义。下图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厂儆图”中的《桂杏空心》。“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杏”指买办盛宣怀,两人曾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材料表达了张謇()A.对国家时局危机的担忧 B.对官僚和买办们的抗争C.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盼 D.感慨中国实业救国之难【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两人曾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及所学可知,张謇托画家作的《桂杏空心》讽刺了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与买办盛宣怀的言而无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张謇创业的艰难,即实业救国的艰难,D项正确;当时国家时局危机主要是由于外来侵略导致的统治危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张謇对封建官僚和买办们的无可奈何,并不能体现出抗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张謇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盼,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道它是一间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这段话是针对()A.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 B.是否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党内存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材料“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及所学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共没有领导革命的决心,所以他是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只认为党应该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A项正确;毛泽东是在强调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性,而非强调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意义,而且不是在宣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毛泽东关于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9.1945年8月《中央日报》刊登一则电文:“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这表明()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B.国共两党开启第二次合作C.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D.国民党试图谋求政治主动【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官方媒体上刊登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盼望和平,愿意与中共共商国是,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的目的是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要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D项正确;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1937年国共两党已经实现第二次合作,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共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20世纪50年代,一首歌曲《老司机》唱遍城乡:“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拉起了手风琴,我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呀,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的出了厂,哟嚯嚯……”这首饱含激情的歌曲()A.体现出“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激发人民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D.反映工人阶级在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了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我是个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盼的那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哟嗬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指的是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体现“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排除A项;歌曲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但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夸大了歌曲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是1955﹣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和实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A.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B.收入增长并不必然促进消费增长C.该时期国人的收入整体增长缓慢 D.从众心理导致国人消费意愿偏低【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至198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示信息可知,城乡居民的收入呈上升趋势,但消费倾向却呈下降趋势,故收入增长并不必然促进消费增长,B项正确;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国人消费倾向下降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图示中可见,该时期国人的收入整体增长速度并不缓慢,排除C项;国人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只是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供应的不足,并非从众心理导致国人消费意愿偏低,排除D项。故选B项。12.托克维尔在描述中世纪德国城市自治时写道:“这种治理不善似乎源于一种所有城市共有的神秘疾病……人们抱怨政府不够刚直无私。皇帝不得不经常干预城市事务,试图重新确立秩序。”这表明当时德国()A.城市自治推动了王权加强 B.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C.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了成长 D.自治制度违背了历史潮流【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德国。根据材料可知,正是由于城市处于自治的需要,“皇帝不得不经常干预城市事务,试图重新确立秩序”,这就强化了王权,A项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因素,排除C项;自治制度适应了历史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13.马丁·路德在自传中提道:“我领悟到,上帝的正义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上帝根据信仰公正地对待我们,使我们得到他的恩典和怜悯。于是,我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圣经》的教义对我来说有了全新的意义。”他旨在强调()A.宗教信仰纯属个人自由 B.人们应摆脱教皇的精神控制C.新教已被民众普遍接受 D.天主教教义仍具有教化功能【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阐述了“因信称义”理论,强调人们可以实现灵魂自救,进而摆脱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依赖,B项正确;马丁·路德仍坚持对上帝和《圣经》的信仰,并非强调信仰自由,排除A项;宗教改革中,天主教和新教并存,新教并未被“普遍接受”,排除C项;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教义,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据材料“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可知,既肯定了苏联政治的积极影响,又指出其后期的局限,较为整体地建构了苏联的历史,C项正确;材料认为苏联模式后期僵化和保守,没有全面肯定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较为全面地分析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全盘否定苏联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15.自1999年西雅图发生了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召开一些重要国际会议,均会有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 B.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贫富差距C.全球化加剧了文明冲突 D.全球化激化发达国家社会矛盾【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9年以来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反映了发达国家一部分民众存在反全球化情绪,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在某些方面对某些人群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激化了发达国家社会矛盾,D项正确;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激化发达国家社会矛盾,非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贫富差距及全球化加剧了文明冲突,排除AB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宋代)契约租佃经济下,富民和佃户各自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农业生产,改变了均田制下一家一户小农独立经营、自备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经由市场,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但单一地租收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达成。与此同时,契约租佃关系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但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摘编自余猛、林文勋《宋代契约租佃制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材料二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地主富农贫农中农1937年16.42%21.92%17.92%41.69%1942年10.17%10.17%19.37%49.14%——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集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1)国家掌握土地;(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宋代契约租佃制度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契约租佃制对宋代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阶段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简析该土地政策实施的背景。(6分)【答案】(1)互动关系:契约租佃制下农业经营活动推动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商品的市场化发展(写出2个得2分);同时,农村市场的发展影响契约租佃制下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和土地租佃的稳定性。(4分)影响: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放松(社会阶层分化,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阶层转化)。(2分)(2)现象:地主和富农土地有所减少,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相应地增加了土地。(1分)政策:减租减息政策。(1分)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团结地主富农阶层,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4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互动关系:根据材料“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可分析出契约租佃制下农业经营活动推动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商品的市场化发展;根据材料“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可知,同时,农村市场的发展影响契约租佃制下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和土地租佃的稳定性。影响:结合宋朝社会的变化可分析出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放松(社会阶层分化,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阶层转化)。(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现象:根据材料“10.17%”可分析出地主和富农土地有所减少,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相应地增加了土地。政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减租减息政策。背景: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结合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可分析出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结合所学可知,团结地主富农阶层,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书院的发展在南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制度化的私学体系在宋代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书院规章制度,也被称为学规,后来成为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范本。《揭示》强调: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名声,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朱熹认为书院教育的根本方针是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实现上述教育方针,朱熹又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的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以德育人为主旨的书院教育引发了宋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使宋代教育达到了很高水平。——摘编自刘佩芝、冯会明《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探源》材料二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不久,谈及了改革北大的初步构想。他把北大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两点,一是学制、课程等“学课”的“凌杂”,另一是学校“风纪”的“败坏”。应对之法则是延聘“纯粹之学问家”和“学生之模范人物”。他一入北大即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元培认为“学”(学理)与“术”(应用)虽然“关系至为密切”,但因为“习之者兴趣不同”,要区别对待。“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摘编自娄岙菲《蔡元培与北大校风的重塑(1917﹣1918)》(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动机并简要评析其教育主张。(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北大带来的影响。(8分)【答案】(1)动机:复兴儒学,宣扬理学;补官学之不足(纠科举之弊端);强化学校教化功能,维护社会秩序。(2分)评析:朱熹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强化儒学的纲常伦理,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由重要作用;他的教育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引发了宋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其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但等级观念压抑人性,本质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5分)(2)观点:大学应以学、德为主(改革学制,净化风气;以研究学术为办学宗旨);“学”“术”有别;治学终身不渝;术要服务社会。(4分)影响:改变了北大旧有学风,使北大开始走向现代大学的道路(培养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改革后的北大充满活力,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共北方早期组织的基地,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区别学与术,利于科学的发展。(4分)【详解】(1)动机: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中的“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书院规章制度,也被称为学规,后来成为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范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复兴儒学,宣扬理学”;根据材料一中的“《揭示》强调: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名声,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补官学之不足(纠科举之弊端)”;根据材料一中的“朱熹认为书院教育的根本方针是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实现上述教育方针,朱熹又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的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强化学校教化功能,维护社会秩序”。评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的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以德育人为主旨的书院教育引发了宋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使宋代教育达到了很高水平”可知,朱熹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强化儒学的纲常伦理,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由重要作用;他的教育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引发了宋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知,其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程朱理学儒学观点,是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文化思想工具,其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可得出“等级观念压抑人性,本质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观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7年(中国)。通过材料二中他一入北大即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可得出“大学应以学、德为主(改革学制,净化风气;以研究学术为办学宗旨)”;根据材料二中“蔡元培认为“学”(学理)与“术”(应用)虽然“关系至为密切”,但因为“习之者兴趣不同”,要区别对待。”可得出““学”“术”有别”;根据材料二中“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可得出“治学终身不已”;根据材料二中“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可得出“术要服务社会”。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北大学校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所以得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共北方早期组织的基地,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可以得出“利于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改革学制可以得出“培养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初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材料二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年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0分)【答案】(1)原因:教育家的主张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教育法令的出台;大学教育的促进。(6分)(2)特点:①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②培养目标更高、素质更高、技能更高的技能人才。③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结合。④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质。⑤多元化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5分)意义: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②实现社会公平。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③推动科技进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④提高社会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力队伍的建设,对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分)【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原因:根据材料“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可知教育家的主张推动;根据材料“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可知教育法令的出台;大学教育的促进。(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特点:从材料中的“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可以得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材料中的“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可以得知培养目标更高、素质更高、技能更高的技能人才;通过材料中的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可以得出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结合;通过材料中的”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可以得出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质;通过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多元化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意义: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能人才。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的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多元化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进步;中等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素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历史大流,变幻莫测,惊涛拍岸,令人动魄。中华民族猛然醒觉,愤而寻找重生的道途。文明起落,文化兴废,民族强弱,自有缘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替世界历史定位。探寻一条在新的世界中体面地生存下去的道路,是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西方已经将这个新的世界强行推到了中国的面前。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内部的腐败和外来帝国主义的羞辱性掠夺,如同一对孪生恶魔,给社会带来了长时期的衰落。中国为了克服这对孪生恶魔,推动社会进步,历经1861—1895年间的自强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