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第九版)
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十五章立案第一节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立案程序的概念刑事诉讼中的立案程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诉讼程序。第一节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立案程序的意义立案程序能够保证公安、司法机关及时、准确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对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公安、司法机关只有及时、准确地予以立案追究,才能不失时机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及时、准确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立案的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立案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开始程序,其启动必须具备说明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存在的事实材料。这些事实材料是立案程序启动的材料来源,也是公安、司法机关决定是否启动立案程序的事实根据。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作为启动立案程序事实根据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二)单位、个人的报案、举报和控告(三)犯罪人的自首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立案的条件二、立案的条件(一)有犯罪事实(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以及犯罪人的自首,都应当接受,不得推诿和拒绝。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和自首的犯罪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以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行凶等逃避、妨碍诉讼活动的行为发生,然后再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对于自诉案件,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者因受强制、威吓等无法告诉,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因年老、患病、盲、聋、哑等不能亲自告诉,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告诉或者代为告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15日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决定立案,并书面通知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立案材料在决定是否立案前所进行的鉴别和判断,其任务是正确认定有无犯罪事实发生,依法应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正确决定是否立案提供相关的事实根据。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立案程序的中心环节。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对立案材料的处理包括立案决定和不立案决定两种形式。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立案决定。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立案决定。有控告人的,应当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三、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包括对立案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三、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监督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其控告或者移送的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或者当事人认为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情形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接到控告、举报或者发现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当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检察意见,要求其按照管辖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负责控告申诉检察的部门受理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控告、申诉,应当根据事实、法律进行审查,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负责捕诉的部门办理;认为公安机关立案或者不立案决定正确的,应当制作相关法律文书,答复控告人、申诉人。第十六章侦查第一节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一、侦查的概念侦查是特定的公安、司法机关为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嫌疑人而依法进行的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对侦查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即“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进行的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第一节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二、侦查的任务侦查的基本任务就是揭露、证实犯罪和犯罪人,打击和预防犯罪人的破坏活动,为提起公诉提供可靠的证据,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具体而言,侦查的任务就是收集证据、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进行法治教育,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第一节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三、侦查的意义侦查是刑事诉讼中独立的诉讼阶段,是公诉案件的必经程序。侦查是提起公诉和审判的基础。侦查是侦查机关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力措施。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和意义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和其他有关情况,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查问的一种诉讼行为。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专门调查工作中的重要活动,在侦查程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犯罪嫌疑人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对自己是否实施犯罪以及如何实施犯罪知道得最为清楚。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一方面,可以揭露和证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弄清犯罪的情节,判明犯罪的性质,查明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可以听取犯罪嫌疑人的辩解,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因此,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收集与核实证据的一种法定程序,对于全面查清案情,防止冤假错案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由于犯罪嫌疑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存在犯罪嫌疑人虚假供述的可能。同时,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存在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刑讯逼供的可能性。因此,《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侦查实践也总结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经验做法,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严格遵循这些内容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侦查人员应当认真审阅案件材料,熟悉案情,确定讯问的重点和应当查明的问题,制订讯问计划,列出讯问提纲,保证讯问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使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互相配合,提高讯问质量,同时加强侦查人员的互相监督,防止违法乱纪现象发生,防止犯罪嫌疑人行凶、自杀、逃跑以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一、询问证人的概念和意义询问证人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证人了解案件情况的一种诉讼行为。证人是直接利害冲突双方以外的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自己感受到的案件情况的人。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重要的证据种类。任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犯罪活动被周围的人部分或者全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询问证人是一种重要的侦查方法,是侦查机关及时查明案件事实、准确揭露和证实犯罪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询问证人的目的在于收集证人证言这种证据材料,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二、询问证人的程序在侦查中询问证人只能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侦查人员在询问证人之前,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案件的有关材料,了解证人的身份、职业,证人与案件或者案件处理结果的关系以及证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关系,明确需要通过询问证人查明的问题,拟定询问提纲,以保证询问有计划地进行。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二、询问证人的程序依据《刑事诉讼法》和公安部的有关规定,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到证人所在单位、住处或者证人提出的地点进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书面、电话或者当场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供证言。公安机关在现场询问证人,应当出示人民警察证。到证人所在单位、住处或者证人提出的地点询问证人,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制作询问通知书。询问前,侦查人员应当出示询问通知书和人民警察证。选择询问证人的地点,既要考虑到便利证人,保证证人作证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询问的顺利进行。在一般情况下,侦查人员应当尽可能到证人所在单位、住处进行询问。只有在必要的时候,例如为了保守国家秘密或者侦查工作秘密,保护证人的安全,防止外界的干扰等,才需要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供证言。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三、询问被害人询问被害人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就其遭受的侵害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询问的一项侦查活动。被害人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之一,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系列诉讼权利。被害人陈述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被害人往往与犯罪嫌疑人有直接接触,或者对犯罪结果有着直接的感受。因此,询问被害人这种侦查行为对于侦查人员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惩治犯罪和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询问被害人适用询问证人的程序。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四、辨认辨认是指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别和确认的侦查行为。辨认是司法实践中经常进行的侦查行为。侦查机关通过辨认活动,可以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场所的真实性,死者的身份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是否确系作案人予以辨别确认,从而为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进而有利于查明案情,正确认定案件事实,迅速查获犯罪人,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依据。《刑事诉讼法》将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规定为证据种类之一,说明了辨认这种侦查行为在侦查实践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辨认是一种与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有联系的侦查行为,应当分别遵守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的程序规定。同时,根据侦查机关的实践做法,基于辨认的共同特性,辨认应当科学进行。第四节勘验、检查一、勘验、检查的概念和意义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亲临查看、了解与检验,以发现和固定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诉讼活动。勘验、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侦查行为,其任务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犯罪的痕迹和物证,分析、研究罪犯作案情况、作案手段和动机,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揭露和证实犯罪嫌疑人。勘验、检查的性质是一样的,其差别只是对象的不同。勘验的对象是现场、物品和尸体,而检查的对象是活人的身体。侦查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及时提取、采集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生物样本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勘验、检查是获取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是侦查破案的重要活动。第四节勘验、检查二、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勘验、检查可以分为现场勘验、物证检验、人身检查、尸体检验和侦查实验。(一)现场勘验现场勘验是对发生刑事案件的地点和留有犯罪痕迹的场所进行专门调查的活动。(二)物证检验物证检验是侦查人员查验收集到的物证特征,以便确定物证与案件事实关系的活动。(三)人身检查人身检查是指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对其身体依法进行检查的一种侦查活动。第四节勘验、检查二、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四)尸体检验尸体检验是通过尸表检验和尸体解剖,以确定或者判断死亡的时间和原因,致死的工具和手段、方法等,为查明案情提供根据的侦查活动。(五)侦查实验侦查实验是为了确定案件中某些特定行为或者事件在某种情况下能否发生或者怎样发生,而按照原有情况和条件,将该行为或者事件加以重演或者进行试验的侦查活动。侦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或者证明某种事件进程的可能性。第五节搜查一、搜查的概念和意义搜查是侦查人员为了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而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索检查的一种侦查活动。搜查的目的是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第五节搜查二、搜查的程序搜查既关系犯罪的有效控制,又与人权保障紧密相连,因此世界各国均对搜查的程序通过立法或者判例进行详细的规定,对搜查的理由、搜查的权限、搜查的具体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制。在我国,搜查直接关系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因此,搜查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在侦查中,搜查只能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对公民的人身或者住宅进行搜查。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第五节搜查二、搜查的程序进行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公安机关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交出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遇到阻碍搜查的,侦查人员可以强制搜查。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搜查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签名。如果被搜查人拒绝签名,或者被搜查人在逃,他的家属拒绝签名或者不在场的,侦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第六节查封、扣押物证、书证一、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和意义查封、扣押物证、书证是指侦查机关依法强制封存、截留或保留某人或者某单位所持有的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文件的一种侦查行为。查封、扣押物证、书证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侦查行为。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目的在于取得和保全诉讼证据。侦查人员通过查封、扣押可以取得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书证,以防止其毁损或者丢失,保全物证、书证原有的证明价值。这样就可以保证物证、书证发挥其在诉讼中应有的证明作用。第六节查封、扣押物证、书证二、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物和文件,应当查封、扣押;与案件无关的财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根据公安部的有关规定,持人拒绝交出应当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的,公安机关可以强制查封、扣押。在侦查过程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决定书;在现场勘查或者搜查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由现场指挥人员决定;但扣押财物、文件价值较高或者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决定书。在侦查过程中需要查封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或者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不宜移动的大型机器、设备等特定动产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制作查封决定书。执行查封、扣押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扣押决定书或者查封决定书第六节查封、扣押物证、书证二、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查封、扣押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对于无法确定持有人或者持有人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查封、扣押财物、文件的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三份,写明财物或者文件的名称、编号、数量、特征及来源等,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一份交给持有人,一份交给公安机关保管人员,一份附卷备查。对于财物、文件的持有人无法确定,以及不在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清单中注明。依法扣押文物、贵金属、珠宝、字画等贵重财物的,应当拍照或者录音录像,并及时鉴定、估价。第七节鉴定一、鉴定的概念和意义刑事侦查中的鉴定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侦查行为。鉴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在侦查工作中,由于刑事案件往往涉及许多领域的专门技术问题,因而鉴定的适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凡是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文件、痕迹、人身、尸体等,都可能需要鉴定。在侦查实践中,常用的鉴定包括法医鉴定、司法精神病鉴定、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司法会计鉴定、化学鉴定等。鉴定是一种重要的侦查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鉴定在侦查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鉴定对审查判断其他证据,查明案件事实,认定案件性质,准确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嫌疑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七节鉴定二、鉴定的程序为了保证鉴定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人只能由侦查机关指派或者聘请的同案件以及当事人无利害关系而又具有该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担任。根据公安部的有关规定,需要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鉴定聘请书。公安机关应当为鉴定人进行鉴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及时向鉴定人送交有关检材和对比样本等原始材料,介绍与鉴定有关的情况,并且明确提出要求鉴定解决的问题。禁止暗示或者强迫鉴定人作出某种鉴定意见。侦查人员应当做好检材的保管和送检工作,并注明检材送检环节的责任人,确保检材在流转环节中的同一性和不被污染。鉴定人应当按照鉴定规则,运用科学方法独立进行鉴定。鉴定后,应当出具鉴定意见,并在鉴定意见书上签名,同时附上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第七节鉴定二、鉴定的程序多人参加鉴定,鉴定人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对鉴定意见,侦查人员应当进行审查。对经审查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意见,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提出申请,以及办案部门或者侦查人员对鉴定意见有疑义的,可以将鉴定意见送交其他有专门知识的人员提出意见。必要时,询问鉴定人并制作笔录附卷。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的,公安机关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一、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及基本要求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犯罪嫌疑人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包括电子监听,秘密录音、录像,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送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是侦查机关为对付技术化、高隐秘性犯罪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在于在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技术装备秘密调查、秘密取证,因而是典型的秘密侦查措施,《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称其为“不经当事人知晓的措施”。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二、监听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监听,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为了搜集、审查证据,揭发、证实犯罪,在侦查相对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采用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侦查相对人的自然谈话进行监控或者截取侦查相对人的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电报、网络通信等电子通信信息的秘密侦查措施。自美国较早将监听作为侦查手段后,世界各国陆续在立法上对监听作出了明确的程序规定。为了防止侦查机关滥用监听这种秘密侦查措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将监听的控制权与监听的实施权分离,由两个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监听与一般侦查措施相比,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侵害更大,因此世界各国均规定只有在采用一般侦查措施难以达到侦查目的时,才能使用监听这种技术侦查措施,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司法审查。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三、诱惑侦查诱惑侦查是侦查机关为侦查特定犯罪的需要,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者诱使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待犯罪行为实施或者犯罪结果发生后将其拘捕的秘密侦查措施。诱惑侦查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通常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四、控制下交付控制下交付是指侦查机关在发现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后,为将犯罪组织或者团伙一网打尽,在侦查机关的监控下将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放行,借此发现犯罪组织者和其他犯罪嫌疑人的秘密侦查措施。控制下交付是当今世界各国为对付日益严重的毒品犯罪而广泛采用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五、卧底侦查卧底侦查是指经特别挑选的侦查人员隐藏其真实身份,潜伏于所欲调查的犯罪组织或者犯罪环境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暗中搜集犯罪证据的秘密侦查措施。卧底侦查是侦查的一种特殊方式,侦查人员一般以其他身份为掩护,打入犯罪组织内部,搜集犯罪情报,控制犯罪活动。卧底侦查的主要任务是搜集犯罪情报,弄清犯罪集团内幕,查明主要犯罪事实,掌握犯罪动向,控制犯罪活动,搜集犯罪证据。卧底侦查以其能够更有效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制止犯罪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第九节通缉一、通缉的概念和意义通缉是公安机关通令缉拿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措施。通缉对公安机关通力协作,动员和依靠广大群众捕获犯罪嫌疑人,打击和制止犯罪,保证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侦查实践中,需要通缉的一般都是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他们或者是罪行很严重的犯罪嫌疑人,或者是有继续犯罪的可能性,或者有潜逃国外的可能。为了及时将罪该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追捕归案,公安机关需要采取通缉这种侦查行为。第九节通缉二、通缉的对象和通缉的程序通缉的对象必须是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包括已经被逮捕而在羁押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逮捕的人,不能通缉。通缉令只能由公安机关发布,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发布通缉令。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已经在逃或者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脱逃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作出通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将通缉决定通知书和通缉犯的照片、身份、特征、案情简况送达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将其追捕归案。依据《刑事诉讼法》和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以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通缉令的发送范围,由签发通缉令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第九节通缉二、通缉的对象和通缉的程序通缉令中应当尽可能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别名、曾用名、绰号、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户籍所在地、居住地、职业、身份证号码、衣着和体貌特征、口音、行为习惯,并附被通缉人近期照片,可以附指纹及其他物证的照片。除必须保密的事项以外,应当写明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通缉令发出后,如果发现新的重要情况可以补发通报。通报必须注明原通缉令的编号和日期。公安机关接到通缉令后,应当及时布置查缉。抓获犯罪嫌疑人后,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凭通缉令或者相关法律文书羁押,并通知通缉令发布机关进行核实,办理交接手续。通缉令应当广泛张贴,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等方式发布。经核实,犯罪嫌疑人已经自动投案、被击毙或者被抓获,以及发现有其他不需要采取通缉的情形的,发布机关应当在原通缉范围内,撤销通缉令。第十节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对于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侦查,依法对案件作出处理或者提出处理意见的诉讼活动。侦查终结是侦查程序中的最后阶段,也是刑事诉讼中一道相当重要的工序。做好侦查终结工作对于保证人民检察院准确、及时地提起公诉,使依法应当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保障无罪和依法不应受到刑事追究的公民及时得到解脱,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十节侦查终结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和程序《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同时将案件移送情况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的,应当记录在案,随案移送,并在起诉意见书中写明有关情况。因此,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二)证据确实、充分(三)法律手续完备第十节侦查终结三、撤销案件的条件和程序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这里所讲的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是指《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情形,以及根本没有犯罪发生等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第十节侦查终结四、侦查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至第160条规定了侦查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侦查机关必须严格遵守。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这是《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羁押期限的一般规定。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第十节侦查终结四、侦查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下列案件在《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的期限届满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56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应当对其身份进行调查,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确实无法查明其身份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第十一节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一、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侦查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第十一节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二、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程序《刑事诉讼法》第16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作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依据这一规定,侦查终结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对案件区分三种情况分别处理,即提起公诉、不起诉和撤销案件。经过侦查,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经过侦查,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但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经过侦查,发现不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种类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或者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收集补充证据的一种侦查活动。补充侦查是侦查工作或者调查工作的重要补充。补充侦查不是每一个案件的必经程序,它是在原有侦查工作没有完成侦查任务的前提下就案件的部分情况、事实进行的侦查活动。如果原有的侦查工作或者调查工作已经达到侦查或者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侦查任务或者调查任务已经完成,就不存在补充侦查的问题。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补充侦查有退回补充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两种形式。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二、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一)审查批准逮捕阶段的补充侦查《刑事诉讼法》第9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依据这一规定,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需要补充侦查的,由人民检察院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而不能由人民检察院自行补充侦查。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二、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二)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75条第2款至第4款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2次为限。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对于两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依据《监察法》第47条的规定,对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对于补充调查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内补充调查完毕。补充调查以2次为限。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二、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三)法庭审理阶段的补充侦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04条第2项和第205条的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提出延期审理的建议,由人民检察院决定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在1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第十三节侦查监督一、侦查监督的概念和意义侦查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实行的法律监督。侦查监督在人民检察院的职能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权。侦查监督的作用在于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发现和纠正侦查过程中的错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既不让真正的罪犯逃避法律制裁,又不罪及无辜,从而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第十三节侦查监督二、侦查监督的内容(一)批准逮捕批准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权力是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批准逮捕活动,监督公安机关严格执行逮捕的条件与程序。第十三节侦查监督二、侦查监督的内容(二)审查起诉《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公诉的唯一机关。(三)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在批准逮捕、审查起诉中,应当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人民检察院发现违法情况的,应当提出意见通知公安机关纠正。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检察院发现侦查活动中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羁押和办案期限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第十七章起诉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一、起诉的概念刑事起诉,是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指控的内容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二、刑事起诉的基本理论各国的刑事起诉制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刑事起诉完全实行公诉的方式,即刑事案件的起诉权被国家垄断,排除被害人自诉;另一种是刑事公诉兼自诉制度,即较为严重的犯罪案件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刑事公诉,而少数轻微的刑事案件允许公民自诉。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刑事公诉案件是否必须向审判机关起诉的问题,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则:一种是起诉法定主义,即只要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法定起诉条件,公诉机关就不享有自由裁量的权力,必须起诉,而不论具体情节;另一种是起诉便宜主义,即被告人的行为具备起诉条件的,是否起诉,由检察官根据被告人及其行为的具体情况以及刑事政策等因素自由裁量。现代刑事诉讼普遍强调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二元并存、相互补充的起诉原则。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二、刑事起诉的基本理论在我国,提起公诉是指行使国家公诉权的检察机关,对侦查终结或监察调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全面审查,确认侦查阶段或监察调查阶段所收集的证据已经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清楚,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提请人民法院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提起公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阶段,是人民检察院的核心职能。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三、起诉的意义起诉是刑事诉讼的关键性程序之一,具有重要的诉讼地位。首先,起诉是审判程序之前的必经程序。不告不理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所以,起诉是刑事审判的前提,没有起诉,也就没有审判。其次,当社会主体的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时,需要借助国家审判力量予以保护,控制犯罪,恢复权益的正常状态。而起诉正是向审判提供对象的诉讼活动。因此,起诉对于有效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起诉程序对于保证准确地控制犯罪,保障无辜的人及依法不受刑事追究的人免受刑事追究,实现程序正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一)审查起诉的概念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因此,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的专属诉讼职能。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阶段,为了确定对经侦查、监察调查终结的刑事案件是否应当提起公诉,而对侦查、监察调查机关确认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进行审查核实,并作出处理决定的一项诉讼活动,是实现人民检察院公诉职能的一项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也是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监察调查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审查起诉对于保证人民检察院正确地提起公诉,发现和纠正侦查、监察调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二)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受理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依照《刑事诉讼法》和《监察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已采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动解除。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拘留后的10日以内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人民检察院决定采取强制措施的期间不计入审查起诉期限。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三)审查起诉的内容依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和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审查移送起诉的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以下内容:(1)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2)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3)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4)有无附带民事诉讼。(5)侦查、监察调查活动是否合法。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四)审查起诉的程序审查起诉是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为保证审查起诉得以顺利进行,审查起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应当符合如下程序要求。(1)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这是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必经程序。(2)审阅案卷材料。(3)对于随案移送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或者人民检察院调取的录音、录像,人民检察院应当审查相关的录音、录像;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必要时可以审查全部录音、录像。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四)审查起诉的程序(4)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经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报请检察长批准作出逮捕决定;审查起诉期间,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向公安机关调取在侦查期间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5)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1)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2)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3)其他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情形。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四)审查起诉的程序(6)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认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的,可以在审查报告中提出量刑的意见,一并报请决定。(7)检察长承办的审查起诉案件,除应当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以外,可以直接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8)追缴的财物中,属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不需要在法庭出示的,应当及时返还被害人,并由被害人在发还款物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注明返还的理由,并将清单、照片附卷。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四)审查起诉的程序(9)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脱逃,应当要求侦查机关采取措施保证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再移送审查起诉。共同犯罪中的部分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对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应当照常进行。(10)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丧失诉讼行为能力不能接受讯问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人民检察院可以商请公安机关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四)审查起诉的程序(12)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而侦查机关没有鉴定的,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进行鉴定,必要时也可以由人民检察院进行鉴定或者由人民检察院送交有鉴定资格的人进行。(13)补充调查、侦查。补充侦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有关事实和证据,以决定是否将犯罪嫌疑人交付人民法院审判。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补充侦查和调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人民检察院退回监察、公安机关进行,另一种是由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退回补充调查、侦查的案件,如果在主要事实或证据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侦查机关应当重新制作起诉意见书;如果只是在个别情节上补充了有关材料,则可以书面意见的形式移送人民检察院;认为应当撤销案件的,必须通知人民检察院。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四)审查起诉的程序(14)作出决定。检察人员对案件经过一系列审查活动,查清全部案件事实以后,应当拟写案件审查意见书,根据审查的具体情况,提出起诉或者不起诉以及是否需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意见,报请审查起诉部门负责人审核。审查起诉部门负责人对案件进行审核后,应当提出审核意见,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起诉或者不起诉。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五)审查起诉的期限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15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10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1年的,可以延长至15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卷材料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上述规定是长期审查起诉经验的总结,是符合准确、及时办案要求的。对补充调查、侦查的案件,补充调查、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也要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五)审查起诉的期限审查起诉的期限是针对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来说的,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未被羁押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不受1个月至一个半月期限的限制,既可以在1个月至一个半月内完成,也可以超过这个期限,但是,必须贯彻迅速、及时原则,不得中断对案件的审查。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一)提起公诉应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检察院决定起诉的时候,应当依法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不允许越级起诉。人民检察院受理不属于同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应当分情况报送相应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移送相应的下级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例如,县(市、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应当报送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后,由其向同级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反之,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属于县(市、区)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应移送县(市、区)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的县(市、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二)提起公诉的条件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2)证据确实、充分。证据是认定犯罪事实的客观依据。(3)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三)移送起诉书、案卷材料和证据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诉书、案卷材料和证据。一是移送起诉书。主要内容如下。(1)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和户籍地、身份证号码、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是否受过刑事处分及处分的种类和时间,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等;如果是单位犯罪,应当写明犯罪单位的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所在地址、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和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如果还有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按上述被告人基本情况的内容叙写。(2)案由和案件来源。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三)移送起诉书、案卷材料和证据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诉书、案卷材料和证据。一是移送起诉书。主要内容如下。(3)案件事实,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经过、手段、动机、目的、危害后果等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要素。(4)起诉的根据和理由,包括被告人触犯的刑法条款,犯罪的性质及认定的罪名,处罚条款,法定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的情节,共同犯罪各被告人应负的罪责等。(5)被告人认罚认罚情况,包括认罪认罚的内容、具结书签署情况等。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三)移送起诉书、案卷材料和证据二是移送案卷材料和证据。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同时移送案卷材料和证据。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证人等翻供、翻证的材料以及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其他证据材料,应当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意见要求补充移送材料,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移送的,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日以内补送。对提起公诉后,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补充收集的证据材料,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移送人民法院。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四)提出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建议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某些案件事实清楚、情节简单、被告人认罪的刑事案件所适用的比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第一审程序。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案件,在提起公诉时,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2)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3)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简易程序:(1)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2)有重大社会影响的;(3)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4)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三、不起诉(一)不起诉的概念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监察调查、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具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或者可以酌定的情形,而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决定。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结果之一,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三、不起诉(二)不起诉的种类依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不起诉分为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四类。(1)法定不起诉,又称绝对不起诉,是指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法定不起诉是法律规定的应当不起诉。(2)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三、不起诉(二)不起诉的种类(3)存疑不起诉,又称证据不足的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于经过补充调查或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4)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对于未成年人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处1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三、不起诉(三)不起诉的程序(1)制作不起诉决定书。(2)不起诉决定书的宣布和送达。(3)解除扣押、冻结。(4)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5)对监察、公安机关的意见进行复议、复核。
(6)对被害人、被不起诉人的申诉进行复查。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一、自诉案件的范围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自诉案件有以下几类:(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二、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1.有适格的自诉人2.有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3.属于自诉案件范围4.有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5.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三、提起自诉的程序自诉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自诉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还应当提交刑事附带民事自诉状。自诉人书写自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告诉,由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作出告诉笔录,向自诉人宣读,自诉人确认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第十八章第一审程序第一节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进行初次审判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第一节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一审程序的任务是人民法院通过开庭审理,在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的参加下,客观、全面地审查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并根据《刑法》的规定,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处刑以及处以何种刑罚,作出正确判决,从而使犯罪分子受到应得的法律制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惩罚,并使到庭旁听的人受到法治教育。第一节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三、第一审程序的改革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2018年《刑事诉讼法》在第一审程序中专节增设速裁程序,并增加认罪认罚从宽条款。自2019年12月30日起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及自2021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均在2018年《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对第一审程序的相关规定予以进一步的细化。第一审程序经修改、完善后,诉讼构造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有利于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及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实质化,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有利于第一审程序应有功能的发挥。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一)庭前审查的概念和意义庭前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根据起诉书是否记载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而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活动。(二)庭前审查的内容和方法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86条及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21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诉案件,应当在收到起诉书和案卷、证据后,审查以下内容。(1)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二)庭前审查的内容和方法(2)起诉书是否写明被告人的身份,是否受过或者正在接受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处分,被采取留置措施的情况,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种类、羁押地点,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情节。如果有多起犯罪事实,是否在起诉书中将事实分别列明。(3)是否移送证明指控犯罪事实以及影响量刑的证据材料,包括采取技术调查、侦查措施的法律文书和所收集的证据材料。(4)是否查封、扣押、冻结被告人的违法所得或者其他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是否逾期;是否随案移送涉案财物、附涉案财物清单;是否列明涉案财物的权属情况;是否就涉案财物处理提供了相关证据材料。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二)庭前审查的内容和方法(5)是否列明被害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是否附有证人、鉴定人名单;是否申请法庭通知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并列明有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是否附有需要保护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名单。(6)当事人已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已接受法律援助的,是否列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7)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是否列明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是否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二)庭前审查的内容和方法(8)监察调查、侦查、审查起诉程序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是否齐全。(9)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是否提出了量刑建议、移送了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10)有无《刑事诉讼法》第16条第2项至第6项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三)庭前审查后的处理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进行庭前审查后,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处理。(1)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2)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6条第2项至第6项规定情形的,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应当同时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自诉。(3)被告人不在案的,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但是,对人民检察院按照缺席审判程序提起公诉的,应该依照《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有关缺席审判程序的规定作出处理,具体内容详见本书相应章节,此处不赘。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三)庭前审查后的处理(4)不符合上述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218条第2项至第9项规定之一,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3日内补送。(5)依照《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3项规定宣告被告人无罪后,人民检察院根据新的事实、证据重新起诉的,应当依法受理。此处“新的事实、证据”,应该理解为原案没有发现的犯罪事实、没有收集到的证据。(6)依照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296条规定裁定准许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重新起诉的,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此处“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应该理解为原起诉事实范围内的新事实、证据。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庭前审查(三)庭前审查后的处理(7)被告人真实身份不明,但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60条第2款规定的,应当依法受理。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二、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一)组成合议庭(二)送达起诉书副本(三)通知举证(四)召开庭前会议(五)通知开庭和传唤当事人(六)先期公告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三、法庭审判程序(一)开庭(二)法庭调查1.宣读起诉书2.被告人、被害人陈述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3.讯问被告人4.向其他当事人发问5.庭审举证、质证6.重要证人与鉴定人出庭作证7.庭外调查核实证据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三、法庭审判程序(一)开庭(二)法庭调查8.申请通知新证人、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9.其他法庭调查事项(三)法庭辩论(四)被告人最后陈述(五)评议和宣判(六)法庭纪律与惩戒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四、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应当依法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诉讼制度、诉讼权利与义务同样适用于公、检、法机关处理单位犯罪的案件。但是,由于单位犯罪案件确有其特殊性,因而,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除遵循一般审判程序的规定之外,还应注意依照下列规定办理。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四、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1)人民法院受理单位犯罪案件,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218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外,还应当审查起诉书中是否列明被告单位的名称、住所地、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以及代表被告单位出庭的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需要人民检察院补充材料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3日内补送材料。(2)代表被告单位出庭的诉讼代表人,应当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直接责任人员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出庭的,应当由被告单位委托其他负责人或者职工作为诉讼代表人。但是,有关人员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知道案件情况、负有作证义务的除外。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四、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3)对被告单位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尚未被依法追缴或者查封、扣押、冻结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追缴或者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判决的执行,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先行查封、扣押、冻结被告单位的财产或者由被告单位提出担保。(4)审判期间,被告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宣告破产但尚未完成清算、注销登记的,应当继续审理;被告单位被撤销、注销的,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继续审理。(5)审判期间,被告单位合并、分立的,应当将原单位列为被告单位,并注明合并、分立情况。对被告单位所判处的罚金以其在新单位的财产及收益为限。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五、延期审理、中止审理及缺席审判(一)延期审理延期审理,是指案件因故不能按原定开庭时间审理,或者在法庭审理过程中,遇有足以影响审判继续进行的情况,法庭决定另定日期对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04条的规定,延期审理有以下三种情况。(1)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2)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3)由于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对回避申请,在短时间内,不能作出是否同意回避的决定,审判活动无法进行;二是指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回避,需要另行更换人员。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五、延期审理、中止审理及缺席审判(二)中止审理中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因发生某种特定情况,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而决定暂时停止审判活动,待该项原因消失后,再恢复法庭审理的诉讼制度。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06条的规定,中止审理有以下四种原因:(1)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2)被告人脱逃的。(3)自诉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4)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中止审理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五、延期审理、中止审理及缺席审判(三)中止审理案件的缺席审判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针对实践中有的被告人因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而导致庭审被长期中止审理,久拖不决的情形,在第五编第三章设置了缺席审判程序。其适用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要件:(1)中止审理的理由是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605条的规定,这里所谓的“严重疾病”是指没有受审能力的状态,主要是指被告人不能感知、理解诉讼活动内容的情形,不能泛化地理解成因身体不便或残疾而不能到庭。(2)须案件已经被中止审理超过6个月,被告人仍不能出庭。(3)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请或者同意恢复审理。对于有的案件,在证据不足或者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情形下,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会有此需求。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六、第一审程序的期限第一审程序的期限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公诉案件,从受理到宣判的最长时间限制。《刑事诉讼法》第208条对此作了详细规定。(1)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2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3个月。(2)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3)遇有《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的四类案件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3)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4)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六、第一审程序的期限(5)如遇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则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6)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期限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诉讼拖延,保障当事人权益,符合诉讼及时原则;另一方面也为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内中药材种子批发买卖合同版
- 2024二手房购房抵押合同
- 2024年度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模板2篇
- 2024年二手房租赁合同范本版B版
- 高尔夫球场建设合同三篇
- 2024年度全新劳动合同保密协议规定
- 2024年合作伙伴商业保密合同
- 2024创新设计版权授权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专业养殖饲料供应与采购合同版B版
- 快乐成长小班教育工作计划
- 图解八四柱八字ppt课件
- 国家公务员制度课件
-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
- PSC检查英语口语
- xx旅行社与xx汽车公司合作协议
- 违规代客理财及同机操作的案例介绍
- 生化知识点整理(特别全)
- 装配钳工培训教学大纲
- 工作票(第一种、第二种)样本
- 《读中国》朗诵稿
- 人教版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 教案)第五课 少年的担当第2课时 少年当自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