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法(第七版)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第十五章证券发行与上市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一、证券发行的概念、特征与方式(一)证券发行的概念与特征所谓证券发行,是指证券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投资者招募和销售证券的行为。证券发行人是指为筹集资金而发行证券的社会经济实体。证券发行人具有双重身份,即社会资金的需求者和证券的原始供给者。证券发行具有以下特征。(1)发行主体资格和发行条件法定。(2)发行程序法定。(3)发行对象广泛。(4)发行参与主体多元。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一、证券发行的概念、特征与方式(二)证券发行的方式证券发行的方式可以分为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1)公开发行。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我国主要从三个层面界定公开发行:一是发行对象不特定,即证券的发行面向的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二是在向特定对象发行的情况下,员工持股计划外的发行对象累计超过200人;三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2)非公开发行。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的非公开发行,即不采用广告、公开劝诱等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向累计不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依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人数不计算在内)。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二、证券发行的条件证券种类纷繁多样,基于特征与功能的差异性,其发行条件也截然不同。2019年修订的《证券法》增加了存托凭证的证券种类,进而股票、公司债券和存托凭证这三类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应适用《证券法》;《证券法》没有规定的,才适用《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文将主要讨论这三类主要证券在主板发行的条件。(一)股票发行的条件1.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3.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二、证券发行的条件(二)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公司债券是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为了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根据我国《证券法》第15条的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2)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应当遵守以下规则:(1)必须按照公司债券募集办法所列资金用途使用;改变资金用途,必须经债券持有人会议作出决议。(2)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除应当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但是,按照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进行公司债券转换的除外。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二、证券发行的条件(三)存托凭证发行的条件存托凭证是由存托银行签发的代表外国公司证券的可转让凭证。①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公开发行存托凭证的,应当符合首次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以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5条详细规定了公开发行存托凭证的发行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证券法》第12条关于股票公开发行的基本条件;(2)为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公司,公司的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3)最近3年内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且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二、证券发行的条件(三)存托凭证发行的条件(4)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3年内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5)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6)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信誉良好,符合公司注册地法律规定的任职要求,近期无重大违法失信记录;(7)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三、证券发行的程序(一)证券发行注册制与核准制1.注册制与核准制从核准制到注册制,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证券发行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审核主体不同。(2)审核内容不同。(3)透明程度不同。(4)市场化程度不同。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三、证券发行的程序(一)证券发行注册制与核准制2.注册制下证券发行的法定程序以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为例,根据《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注册制下证券发行的法定程序如下:(1)发行人作出相关决议。(2)发行人申报。(3)证券交易所审核并形成审核意见。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三、证券发行的程序(二)股票发行的程序股票发行是最为常见的证券发行,目前我国对于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程序尚有待进一步明确,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程序如下。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程序2.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程序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三、证券发行的程序(三)公司债券发行的程序2023年10月修订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了公司债券公开发行注册制的具体规则。根据《证券法》《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公司债券发行法定程序如下:(1)发行人作出相关决议。发行人应依法就本次发行债券作出决议。(2)发行人申报。发行人应按照规定制作申请文件,向证券交易所申报。(3)证券交易所审核并形成审核意见。证券交易所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审核意见。如认为发行人符合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则将审核意见、注册申请文件及相关审核资料报送中国证监会。(4)中国证监会注册。中国证监会收到交易所报送的相关文件后,应在法定期间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予以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5)发行公司债券。发行人应在决定有效期内发行公司债券。第一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三、证券发行的程序(四)存托凭证发行的程序《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发行存托凭证的规定较为简略,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要求:(1)申请公开发行存托凭证的,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应当依照《证券法》《若干意见》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依法经证券交易所审核,并报中国证监会注册,具体审核、注册程序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2)申请存托凭证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应当依照《证券法》的规定,聘请具有保荐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担任保荐人。保荐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尽职履行存托凭证发行上市推荐和持续督导职责。(3)存托凭证在中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后,拟发行以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新增证券为基础证券的存托凭证的,适用《证券法》《若干意见》以及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规定。第二节证券承销一、证券承销的概念与特征(一)证券承销的概念证券承销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即证券公司帮助证券发行人发行证券的行为,具体包括销售、促成销售和代为销售拟发行证券。(二)证券承销的特征(1)承销主体资格法定。(2)承销程序法定。(3)必须适用承销的情形法定。
(4)以承销协议为依据。第二节证券承销二、证券承销方式(一)证券代销与包销根据承销商与发行人在证券承销活动中所承担的风险及法律地位等的不同,证券承销主要可以分为代销和包销两种方式。1.证券代销证券代销,是指证券公司代发行人发售证券,在承销期结束时,将未售出的证券全部退还给发行人的承销方式。2.证券包销证券包销,是指证券公司将发行人的证券按照协议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时将售后剩余证券全部自行购入的承销方式。第二节证券承销二、证券承销方式(二)承销团承销所谓承销团承销,又称联合承销或银团承销,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证券公司共同接受发行人的委托,共同代理发行人发售证券的一种承销方式。承销团承销是相对于单个承销商承销而言的一种承销方式。其中,承销团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承销机构共同担任某一证券发行的承销商共同分担发行风险的一种承销组织。第二节证券承销三、证券承销协议(一)证券承销协议的概念与特征证券承销协议,是指证券发行人与证券承销商之间就证券销售事宜所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证券承销协议是申请发行证券的必备文件之一,我国《证券法》第26条规定,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的,发行人应当同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发行人可以与一家也可以与多家承销商签订承销协议;可以与承销团也可以仅与承销团中的主承销商签订承销协议。证券承销协议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2)客体的特定性。(3)内容的特定性。第二节证券承销三、证券承销协议(二)证券承销协议的内容根据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券承销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1)当事人的名称、住所及法定代表人姓名;(2)代销、包销证券的种类、数量、金额及发行价格;(3)代销、包销的期限及起止日期;(4)代销、包销的付款方式及日期;(5)代销、包销的费用和结算办法;(6)违约责任;(7)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签订承销协议,在承销协议中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约定明确的承销基数。采用包销方式的,应当明确包销责任;采用代销方式的,应当约定发行失败后的处理措施。第三节证券上市一、证券上市的概念所谓证券上市,是指已经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将其证券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在证券交易所以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有权机关批准的其他方式进行交易的法律行为。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应当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方式。第三节证券上市二、证券上市的条件(一)股票上市的条件《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有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条件的规定大致相同。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申请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股票已公开发行。(2)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3)具有持续经营能力。(4)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5)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6)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3年不存在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刑事犯罪。(7)最近3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证券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条件。第三节证券上市二、证券上市的条件(二)公司债券上市的条件1.一般公司债券的上市条件2.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上市条件第三节证券上市二、证券上市的条件(三)存托凭证上市的条件根据《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依法公开发行的存托凭证应当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申请存托凭证上市的,应当符合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规定的上市条件。《上海证券交易所试点创新企业股票或存托凭证上市交易实施办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试点创新企业股票或存托凭证上市交易实施办法》的规定一致,试点红筹公司申请境内首次公开发行的存托凭证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本次公开发行的存托凭证不少于1亿份或者上市时本次公开发行的存托凭证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第三节证券上市二、证券上市的条件(三)存托凭证上市的条件2)公司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3)证券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条件。具有投票权差异安排的红筹公司申请境内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存托凭证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还应当符合上述实施办法有关“具有投票权差异安排红筹公司上市的特别要求”的规定第三节证券上市三、证券上市的程序(一)股票上市的程序根据我国《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股票在主板上市交易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保荐机构保荐。(2)提出股票上市申请。(3)证券交易所审核。(4)签订上市协议。(5)上市信息披露。(6)挂牌交易。第三节证券上市三、证券上市的程序(二)债券和存托凭证上市的程序根据我国《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的规定,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程序与股票上市交易的程序大致相同,只是除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外的其他公司债券上市,无须保荐机构保荐。第三节证券上市四、证券的退市(一)退市的概念退市是指上市交易的证券有证券交易所规定的终止上市情形时,证券交易所按照业务规则终止其交易上市。(二)退市的分类《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主板的退市包括强制终止上市(简称强制退市)和主动终止上市(简称主动退市)。强制退市是指上市公司或证券出现规定情形时,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强制退市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四类情形。第四节证券发行上市的保荐制度一、保荐制度的概念与特征(一)保荐制度的概念保荐制度,也称保荐人制度,是指发行申请人在证券发行、上市或者上市以后的一定期间,依法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担任保荐人,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符合法定条件的由保荐人推荐其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等义务的制度。
(二)保荐制度的特征(1)保荐主体资格法定。(2)保荐职责法定。(3)必须适用保荐的情形法定第四节证券发行上市的保荐制度二、保荐人的资格(一)证券公司的资格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证券公司申请保荐业务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注册资本、净资本符合规定;(2)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指标符合相关规定;(3)保荐业务部门具有健全的业务规程、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系统,内部机构设置合理,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销售能力等后台支持;(4)具有良好的保荐业务团队且专业结构合理,从业人员不少于35人,其中最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不少于20人;(5)保荐代表人不少于4人;(6)最近2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最近1年未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无因涉嫌重大违法违规正受到有关机关或者行业自律组织调查的情形;第四节证券发行上市的保荐制度二、保荐人的资格(一)证券公司的资格(7)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证券公司取得保荐业务资格后,应当持续符合上述条件。保荐机构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中国证监会撤销其保荐业务资格;不再具备上述条件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中国证监会撤销其保荐业务资格。证券公司应当保证申请文件真实、准确、完整。申请期间,申请文件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更新资料。中国证监会依法受理、审查申请文件。对保荐业务资格的申请,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第四节证券发行上市的保荐制度二、保荐人的资格(二)保荐代表人的资格个人申请保荐代表人资格的,应当熟练掌握保荐业务相关的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等专业知识,最近5年内具备36个月以上保荐相关业务经历、最近12个月持续从事保荐相关业务,最近12个月内未受到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组织的重大纪律处分或者中国证监会的、重大监管措施,最近36个月内未受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中国证券业协会制定保荐代表人自律管理规范,组织非准入型的水平评价测试,保障和提高保荐代表人的专业能力水平。第四节证券发行上市的保荐制度三、保荐人的职责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保荐人应当遵守业务规则和行业规范,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督导发行人规范运作。除此之外,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三章的规定,保荐人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1)在推荐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前和推荐发行人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前对发行人进行辅导。(2)尽职推荐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3)提交保荐业务相关的文件。(4)配合证交所、证监会的审核。(5)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等义务。第十六章证券交易制度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一、证券交易的概念与类型(一)证券交易的概念证券交易,是指证券持有人依照证券交易规则,在特定的交易场所向交易对手转让证券。当事人依法买卖的证券,必须是依法发行并交付的证券。(二)证券交易的类型我国证券交易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现货交易到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信用交易等多种交易类型并存的发展过程。
(1)现货交易,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当时的价格进行证券实物交割的交易方式。(2)期货交易,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在将来某时间进行证券交割的交易方式。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一、证券交易的概念与类型(二)证券交易的类型(3)期权交易,又称选择权交易,其交易的对象是一种权利,购买者有权在规定的期限内以规定的价格向出售方购买或者出售某种证券。(4)信用交易即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或垫头交易,是指交易客户在买卖股票等有价证券时,向经纪人支付一定比例的现金和证券,其差额部分由经纪人或银行通过借贷而补足的一种交易方式。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二、证券集中交易(一)集中竞价交易程序1.名册登记与开户名册登记是委托人(投资者)在证券集中交易市场进行证券买卖的前提。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名册登记分为个人和法人两种。个人名册登记应载明登记日期和委托人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并留存印鉴或签名样卡。如有委托代理人,委托人须留存其书面授权书。名册登记应提供法人证明,并载明法定代表人及证券交易执行人的基本情况,留存法定代表人授权证券交易执行人的书面授权书。根据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办理个人名册登记:(1)证券从业人员;(2)因违反证券法,经中国证监会认定为市场禁入者;(3)未成年人未经法定监护人的代理或允许者。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二、证券集中交易(一)集中竞价交易程序2.委托委托,是指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发出的表示其以某种价格购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证券的意思表示(通常称为委托指令)。投资者拟买卖某种证券时,必须向其开户的证券公司发出委托指令;证券公司则须根据法律以及交易规则,审查投资者发出的指令,经审查符合要求之后,才能接受委托。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二、证券集中交易(一)集中竞价交易程序
3.竞价与成交投资者在完成开户与委托代理手续后,在资金账户上存入资金的次日,即可下达委托指令,进行证券交易。委托指令的竞价,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竞价原则进行。成交,是指证券公司相互间通过交易场内竞价就买卖证券的价格和数量达成一致的行为,是证券交易的核心活动。所有报价均通过证券交易所电脑系统自动撮合成交,进而完成买卖。应注意,客户可以撤销委托的未成交部分。被撤销和失效的委托,会员应当在确认后及时向客户返还相应的资金或证券。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二、证券集中交易(一)集中竞价交易程序4.结算证券交易结算,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买卖双方通过证券交易清算系统进行资金和证券的交付与收讫的过程,分为清算与交付两个步骤。清算,是指按照确定的规则计算证券和资金的应收应付数额的行为。交付,是指根据确定的清算结果,通过转移证券和资金履行相关债权债务的行为。5.过户证券过户,是指买卖双方通过证券公司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买卖成交后,再通过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进行证券权利的转移与过户的登记过程。我国证券市场(A股)采用T+1交割规则,即在证券买卖成交后的下一个营业日,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为投资者办理完毕过户登记手续,并提供交割单。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二、证券集中交易(二)特殊规则除了集中竞价交易程序,交易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特别情况需要采用特殊规则。例如:(1)停牌和复牌制度,是指对上市公司交易的股票在一定时间内停止交易和恢复交易的过程,该制度的功能主要在于保证信息披露的公平,提示重大风险。①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其上市交易股票的停牌或者复牌,证券交易所也可以按照业务规则,决定停牌或复牌。(2)风险警示制度,又称特别处理制度。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导致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风险的,或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导致其权益可能遭受损害的,交易所会对该股票实施特别处理,包括退市风险警示(在股票前冠以“*ST”)和其他风险警示(在股票前冠以“ST”)。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三、证券非集中交易证券非集中交易,是指证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实现的交易形式,主要有协议转让、大宗交易和做市商交易三种。(一)协议转让协议转让,是指买卖双方就证券转让达成合意并通过登记结算机构完成过户交割的证券交易方式。通过协议方式进行的证券交易结果不计入交易所公开发布的交易行情,成交量在交易结束后才会计入该证券成交总量。依据《上市公司流通股协议转让业务办理暂行规则》,协议转让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形:与上市公司收购及股东权益变动相关的股份转让;转让双方存在实际控制关系或均受同一控制人所控制;外国投资者战略投资上市公司所涉及的股份转让。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三、证券非集中交易(二)大宗交易大宗交易,是指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的证券单笔买卖数量要求并按其相应规则进行的证券交易。沪、深证交所的《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均规定了大宗交易制度,如当A股单笔申报数量不低于30万股,或者交易金额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可以采用大宗交易方式。另外,其对B股、基金和债券都有所规定。采用大宗交易方式进行大量股票转让,可减少交易成本,同时可以降低短时间内证券供给量激增给市场带来的冲击,进而稳定证券市场价格。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三、证券非集中交易(三)做市商交易做市商转让是“新三板”股票转让的特色方式。做市商是指经过全国股转公司同意,在“新三板”持续发布买卖双向报价,并在其报价数量范围内按其报价履行与投资者成交义务的证券公司。理论上,做市商交易的目的在于维持股票的流动性和股价的稳定性,通过做市商与投资者持续不断地进行股票交易,为股市提供资金,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拓展股票市场深度和广度。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四、证券交易的限制性规则(一)证券转让期限限制(1)公司股东及内部人的期限限制。这类主体享有天然的信息特权,若是给予他们过多买卖证券的自由,便使其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轻易地操纵市场,谋取私利。因此,我国《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监、高所持的本公司股份,自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另外,法律、行政法规或中国证监会还可能会对上市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股份转让作出特别要求。《证券法》亦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特定主体在转让所持本公司股份时,不得违反关于持有期限、卖出时间、卖出数量、卖出方式、信息披露等的兜底性规定。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四、证券交易的限制性规则(一)证券转让期限限制
(2)证券服务机构和相关人员的期限限制。为了防止证券服务机构和相关人员利用其业务和信息优势进行股票交易,《证券法》第42条规定,为证券发行出具审计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证券承销期内和期满后6个月内,不得买卖该证券;为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收购人、重大资产交易方出具审计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5日内,不得买卖该证券。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四、证券交易的限制性规则(二)特定主体买卖证券限制我国《证券法》禁止部分人员持有或买卖证券,这类主体包括证券交易场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上述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在成为前述所列人员时,其原已持有的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必须依法转让。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者员工持股计划的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持有、出卖本公司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遵从其他规定。对特定主体买卖证券进行限制规定,是因为这些主体在获取信息上具有便利性,若允许他们参与证券交易活动,可能在职务履行中产生利益冲突。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四、证券交易的限制性规则(三)短线交易限制短线交易,是指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董、监、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本公司股票或其他有股权性质的证券买入后又卖出或者卖出后又买入的行为。公司内部人员利用信息优势,频繁地买卖本公司股票为自身谋取利益,有损证券市场交易公平性。对此,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有权归入上述人员及其亲属在6个月内进行买入卖出反向操作短线交易行为的所得利益,董事会代表公司行使归入权。当董事会怠于行使其职权时,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在30日内行使或以股东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5%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时不受6个月时间限制。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在证券交易过程中不得从事的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1.内幕交易行为的含义所谓内幕交易行为,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活动。(1)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的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1.内幕交易行为的含义(2)发生可能对上市交易公司债券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公司股权结构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2.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交易主体是指受内幕交易规范的人,具体指拥有并知悉重大未公开内幕信息,能够实施内幕交易行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可以分为公司及其内部人、与公司有关联的人和因职务或职责而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具体包括:(1)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2.内幕交易主体2)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3)发行人控股或者实际控制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由于所任公司职务或者因与公司业务往来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5)上市公司收购人或者重大资产交易方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6)因职务、工作可以获取内幕信息的证券交易场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2.内幕交易主体;(7)因职责、工作可以获取内幕信息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8)因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对上市公司及其收购、重大资产交易进行管理可以获取内幕信息的有关主管部门、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9)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可以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3.内幕交易行为的具体表现内幕交易行为表现为买卖、泄露和建议三种行为样态②:(1)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买入或者卖出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证券,这是最典型也是最传统的内幕交易行为。(2)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泄露内幕消息本身不是证券交易,但是可能会引发他人产生内幕交易行为,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将其也作为一种特殊形态进行规制。(3)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行为,具体是指知情人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根据内幕信息与证券价格的关系,进而建议他人购买或出售相关证券的行为。此外,交易是否自己亲自完成,是否以自己名义进行并不重要,该行为强调的是是否借助内幕消息获得不正当利益。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一)内幕交易行为4.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内幕交易属于侵权行为,因内幕交易行为给其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我国目前尚无关于损失数额确定的计算规则,而是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形酌情进行认定。除了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打击内幕交易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可责令相关主体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万元的,处以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从事内幕交易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2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从事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二)操纵市场行为1.操纵市场行为的含义所谓操纵市场行为,是指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者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活动。
2.操纵市场行为的具体表现任何人以下列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即为操纵市场行为:(1)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实践中行为人还往往将联合与连续买卖交叉利用,从而获得更多不正当利益。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二)操纵市场行为2.操纵市场行为的具体表现(2)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虚假造势,人为影响证券交易价格,吸引其他投资者买入或卖出该证券。(3)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这种行为也称为“庄家对倒”,一般通过开立多个证券交易户头,自买自卖造成一种该证券交易活跃的假象。(4)虚假申报,指不以成交为目的,频繁或者大量申报并撤销申报。当行为人在同一交易日内,在同一证券的有效竞价范围内,按照同一买卖方向,连续、交替进行3次以上的申报或撤销申报,一般就会被认定为频繁申报和撤销申报。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二)操纵市场行为2.操纵市场行为的具体表现(5)利用虚假或者不确定的重大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量与交易价格,期待通过市场波动获取利益。(6)对证券、发行人公开作出评价、预测或者投资建议,并进行反向证券交易。《证券法》未对行为人的身份提出要求,但依据传统观点,行为主体只包括“证券公司、证券咨询公司、专业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7)利用在其他相关市场的活动操纵证券市场。例如行为人通过策划、实施资产收购或者重组等虚假重大事项,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并进行相关交易或谋取利益的活动。(8)操纵证券市场的其他手段。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二)操纵市场行为3.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操纵证券市场的行政责任为,需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万元的,处以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三)虚假陈述行为1.虚假陈述行为的含义所谓虚假陈述行为,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披露的行为。虚假陈述行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真实、准确、充分的信息,并无法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三)虚假陈述行为2.虚假陈述行为的违法主体虚假陈述的违法主体是信息披露义务人,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不同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主观过错方面有不同的规定。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发行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即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只要存在虚假陈述,其就应当承担责任,不能以没有过错而主张免责。二是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及其直接责任人员,此些主体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即只有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免责。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三)虚假陈述行为3.虚假陈述行为的具体表现虚假陈述行为的特定主体是信息披露义务人,针对重大信息披露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1)虚假记载,即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将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通常是义务人基于过错而实施的积极行为;(2)误导性陈述,即行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通过媒体,或者作出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产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可以是出于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导致的;(3)重大遗漏,即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记载或者仅部分进行了记载。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三)虚假陈述行为4.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1)股份强制回购制度。按照证监会《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等的规定,股票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等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已经发行并上市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发行人回购证券,或者责令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回证券。这种承担责任的方式,可以使投资者免于提起诉讼而直接获得赔偿(2)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三)虚假陈述行为4.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责任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0万元的,处以2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5.除信息披露义务人外其他主体也负有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的义务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四)欺诈客户行为1.欺诈客户行为的含义所谓欺诈客户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利用其特殊地位,违背委托人、被代理人的真实意思从事有损其利益的证券交易,以及诱导客户委托其代理进行证券买卖而从中渔利的不法行为。证券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可以概括为一种委托关系,因此作为受托人的证券公司负有受托义务,应当勤勉谨慎地处理受托事务,欺诈客户本质上违背了客户的真实意思表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理应为法律所禁止。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四)欺诈客户行为2.欺诈客户行为的具体表现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从事下列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即为欺诈客户行为:(1)违背客户的委托为其买卖证券。证券商在代为买卖时,应当严格依照客户委托的证券种类、证券价格、证券数量以及交易时间等指令进行,不得超出委托范围买卖证券。(2)不在规定时间内向客户提供交易的确认文件。严格来说这种行为并不一定就是欺诈,但一定为欺诈带来便利,因此也被列入。(3)未经客户的委托,擅自为客户买卖证券,或者假借客户的名义买卖证券。假借客户名义与擅自为客户买卖证券的区别在于,假借是指不动用客户账上的证券和资金,仅借名义为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证券买卖。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四)欺诈客户行为2.欺诈客户行为的具体表现(4)为牟取佣金收入,诱使客户进行不必要的证券买卖。证券交易应当以适当为原则,证券公司应当依据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财产状况以及投资经验,确定适当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交易次数及交易频率。(5)其他违背客户真实意思表示,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五、证券交易中的禁止行为(四)欺诈客户行为3.欺诈客户行为的法律责任欺诈客户具有违约与侵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从证券公司与客户的关系看,证券公司的欺诈行为违背了委托合同中的基本义务;另一方面,证券公司欺诈客户的行为又是对客户实施的侵权行为。从理论上看,客户既可以依照委托关系提出违约赔偿请求,也可根据侵权法提出损害赔偿请求。除民事责任外,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有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的,行政机关可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六、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一)先行赔付制度的设立先行赔付,是指发行人因欺诈发行、虚假陈述或者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时,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相关的证券公司可以委托投资者保护机构,就赔偿事宜与受到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协议,予以先行赔偿。先行赔付后,可以依法向发行人以及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此为2019年《证券法》修订后的新增条款,是一种便利投资者获得经济赔偿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六、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二)民事诉讼形式的类型证券民事诉讼形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提起诉讼的内在动因和实践效果。(1)共同诉讼。(2)集团诉讼。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六、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三)行政前置程序的取消2002年1月15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现已失效)首次提出了前置程序的问题,即法院受理证券虚假陈述案件的前提是证监会已对虚假陈述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2003年1月9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现已失效)扩大了前置条件作出主体的范围,即增加财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和法院的刑事判决书作为法院受理虚假陈述案件的前置条件。第一节证券交易概述六、证券民事诉讼制度(四)诉讼管辖从诉讼管辖来看,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纠纷案件应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进行诉讼。同时就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内幕交易、操纵民事赔偿案件原则上也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一)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及特征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收购人依照法定方式大量购买某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以取得其对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或管理权,进而实现兼并该公司或从事产权性交易的行为。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二)上市公司收购与相似概念的辨析1.上市公司收购与公司合并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达成合意,归并为一个公司或创设一个新公司的法律行为。上市公司收购与公司合并存在关联性,收购完成导致目标公司解散的,则产生公司合并的效果。但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别:(1)主体不同。(2)采取方式不同。(3)债务承担的方式不同。(4)效力不同。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二)上市公司收购与相似概念的辨析2.上市公司的收购与表决权征集表决权征集为2019年修订的《证券法》新增的规定,指符合法定条件的自然人或机构公开请求上市公司股东委托其代为出席股东会,并代为行使表决权的行为。征集股东表决权也是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一种方式,其与上市公司收购之间的区别在于:(1)权利性质不同。(2)主体不同。(3)效力不同。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三)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上市公司收购全过程的一般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我国《证券法》虽未明确宣示,但结合相关具体法律机制来看,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即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与信息披露原则。(1)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2)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3)信息披露原则。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四)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1.要约收购、竞价收购与协议收购根据收购方式不同,上市公司收购可以分为要约收购、竞价收购与协议收购。(1)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向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票的要约,并按照要约规定的收购条件购买该股票的收购方式。要约收购是最重要的一种收购方式,是各国证券法规制的重要对象。(2)竞价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集中竞价交易依法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并取得相对控股权的收购方式。竞价收购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我国《证券法》并未承认这种收购方式。(3)协议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达成书面协议,并按照协议所规定的收购条件购买该股票的收购方式。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四)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1.要约收购、竞价收购与协议收购根据收购方式不同,上市公司收购可以分为要约收购、竞价收购与协议收购。(1)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向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票的要约,并按照要约规定的收购条件购买该股票的收购方式。要约收购是最重要的一种收购方式,是各国证券法规制的重要对象。(2)竞价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集中竞价交易依法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并取得相对控股权的收购方式。竞价收购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我国《证券法》并未承认这种收购方式。(3)协议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与目标公司股东达成书面协议,并按照协议所规定的收购条件购买该股票的收购方式。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四)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
2.自愿要约收购与强制要约收购根据在收购的过程中收购人的主观意愿,可以将要约收购分为自愿要约收购与强制要约收购。自愿要约收购,是由收购人依自己的意愿并按自己确定的收购计划依法进行的收购。强制要约收购,是指投资人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必须依法向该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收购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强制要约收购的形式是强制的,但收购意愿可以是自主的。依据法律规定,当投资者持有某上市公司有表决权股份达30%时,只在有“继续进行收购”的意愿时,才有义务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四)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3.友好收购与敌意收购依据收购双方的关系及被收购方对收购的主观意愿,可将收购分为友好收购与敌意收购。友好收购是指收购方与目标公司之间经过充分沟通和协商,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收购活动。此时,目标公司通常是欢迎收购方对其实施收购的,故而整个收购过程往往比较顺畅。敌意收购是指收购方在未经目标公司管理层允许,甚至无视其意愿的情形下所实施的收购活动,敌意收购方也常被称作“门口的野蛮人”。敌意收购完成后往往需要重组公司管理层,也可能改变公司的经营方针、计划,甚至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大量解雇及重新聘用员工。实践中,敌意收购人往往会以高价迅速地在公开市场上收购足以取得目标公司控制权的比例股份,这也突显了权益披露及一致行动人规则的重要性。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概述(四)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4.部分收购与全面收购根据收购人收购目标公司股份数量的不同,上市公司收购可以分为部分收购和全面收购。部分收购,是指收购人收购上市公司已发行的一定比例的股份并获得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全面收购,是指收购人收购上市公司已发行的全部股份。全面收购的结果是使收购人取得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二、权益披露制度权益披露是指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对其拥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权益及权益变动情况进行的披露。(一)披露义务主体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权益披露义务主体是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即直接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达5%的投资者,以及“通过协议、其他安排”的共同持有人。实践中,每个参与一致行动的收购人持有的股份比例可能都达不到法定披露要求,进而产生规避信息披露及强制要约收购义务的效果,增加了市场的不透明性和风险因素。因此,各国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大多都引入一致行动人的概念。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二、权益披露制度(二)权益披露时点及期限(1)持股达到5%。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以及一致行动人)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总数达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但国务院证券监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2)增减变化达到5%。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5%的投资者(以及一致行动人),该比例每增加或减少5%,应当在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进行报告和公告,在该公告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3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但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种每增加一定持股比例即需通知,且公告期间不得再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的规定,也被称为“慢走规则”。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二、权益披露制度(二)权益披露时点及期限(3)增减变化达到1%。这是2019年《证券法》修改后新增内容,当投资者(以及一致行动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达到5%后,该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1%,应当在事实发生次日通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持股比例增减变化1%,虽不限制买卖,但增加了收购的成本和难度。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二、权益披露制度(三)权益披露的法定内容为保证及时、全面、准确了解上市公司收购人的收购行为,对之进行有效监管,证券法不仅规定了收购人的披露义务,且对披露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2019年《证券法》在“持股人的名称、住所;持有的股票的名称、数额”的基础之上,新增两项披露内容,即“持股达到法定比例或者持股增减变化达到法定比例的日期、增持股份的资金来源”和“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有表决权的股份变动的时间及方式”。针对实践中滥用乃至违规运用杠杆资金进行收购的乱象,立法相应增加了资金来源的披露内容,弥补了对资金来源是否合法的监管漏洞。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二、权益披露制度(四)违反权益披露义务的法律后果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违规收购上市公司已发行有表决权的股份,目的主要是以较低成本快速获得上市公司股份,在重大事件上行使表决权,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甚至是控制力。为了防止损害我国资本市场中其他投资主体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避免资本市场中突袭收购和大股东违规减持的现象,《证券法》规定违反权益披露义务,买入上市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在买入后的36个月内,对超过规定比例部分的股份不得行使表决权。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三、要约收购要约收购,是收购人通过向上市公司的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的方式进行的上市公司收购。要约收购是一种程序相对复杂的收购形式,依据收购人是否自愿,可以分为强制要约收购和自愿要约收购。在我国,收购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上市公司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达到法定比例且继续收购的,如无其他豁免事项,则触发强制要约收购义务。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要约收购应当履行以下程序。1.置备上市公司收购要约书和收购报告书收购报告书应载明下列事项:(1)收购人的名称、住所;(2)收购人关于收购的决定;(3)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名称;(4)收购目的;(5)收购股份的详细名称和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6)收购期限、收购价格;(7)收购所需资金额及资金保证;(8)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时持有被收购公司股份数占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比例。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三、要约收购2.公告收购人应当编制收购要约报告书,聘请财务顾问,通知被收购公司,同时对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作出提示性公告。若收购依法应当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还要在收购报告书摘要中作出特别提示,并在取得批准后公告要约收购报告书。3.要约收购期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得少于30日且不得超过60日。在该期限内,收购人不得卖出目标公司的股票,也不得采用要约收购以外的形式或者超出要约条件买入目标公司的股票。在约定的承诺期内,收购人不得撤销收购要约,需要变更收购要约的,必须及时公告,载明变更事项,并通知目标公司,且不得存在下列情形:降低收购价格;减少预定收购股份数额;缩短收购期限;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三、要约收购4.收购收购期限届满后,公司股东承诺出售的股份数额超过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收购人应当按比例进行收购;收购期限届满,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其余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股票。5.收购完成收购人在上市公司收购完成后的18个月内不得转让目标公司的股票;收购行为致目标公司不再具备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应当变更企业形式;因收购人与目标公司合并致使公司解散,目标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予以更换。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结束后,收购人应当在15日内将收购情况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并予以公告。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四、协议收购(一)协议收购的定义与特征1.协议收购的定义协议收购又称“不公开收购”,是指收购人与投资者在证券交易场所之外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就股票价格、数量等方面进行协商,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以期达到对目标公司进行控制的目的。2.协议收购的特征(1)交易对象具有特定性。(2)协议过程具有不公开性。(3)协议收购的定价具有自主性。(4)收购程序的简洁性。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四、协议收购(二)协议收购的程序(1)订立收购协议。(2)报告并公告收购协议。(3)保存股票与资金存放。(4)履行收购协议。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五、反收购措施
(一)反收购措施的类型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反收购措施多种多样且仍在不断发展。依据措施采用的阶段不同,可以分为预防性措施和对抗性措施:预防性措施是指在收购行为发生之前,就通过公司章程等治理文件的设计,防止本公司被他人轻易收购,属于事先的防御措施;对抗性措施是收购行为发生后,公司经营者为对抗收购而采取的各种策略。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五、反收购措施
(一)反收购措施的类型典型的预防性措施有以下两种:(1)“驱鲨剂条款”,或称“豪猪条款”,是指通过在公司章程中设计特别条款来防止收购行为。最常见的设计有交叉董事会条款,即限制每次董事会改选人数;特别决议条款,是规定在收购人取得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时,需经利害关系股东多数同意,否则取得的股份没有表决权。(2)“毒丸计划”又称“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其核心含义是,由公司章程规定,当一家公司遭遇敌意收购时,管理层为防止控制权转移,有权大量低价发行新股,摊薄股权,增加收购成本。第二节上市公司的收购五、反收购措施(二)我国法律对反收购措施的规定我国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没有关于反收购问题的规定,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从董事的忠实义务出发,反向规定了采取反收购措施时的禁止行为。具体表现为:被收购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应当公平对待收购本公司的所有收购人;被收购公司董事会针对收购所作出的决策及采取的措施,应当有利于维护本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职权对收购设置不适当的障碍,不得利用公司资源向收购人提供任何形式的财务援助,不得损害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可见,我国对反收购措施的现行规定较为原则化,缺少具体反收购措施类型的指引与规范,未来证券法应当参考国内外实践中的反收购措施对相关规定予以完善。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一、信息披露制度概述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信息公开制度,是证券发行人以及其他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主体,依法将与证券发行、证券交易有关的可能影响投资判断的相关信息予以公开的制度。(一)信息披露基本要求证券监管机构为有效对信息披露实施监管,必须制定一系列披露标准来衡量和约束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披露行为。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信息披露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真实性。
(2)准确性。(3)完整性。(4)简明性。
(5)及时性。(6)要式性。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一、信息披露制度概述(二)信息披露义务人信息披露义务人是指直接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证券法的目的即在于确保信息披露义务人向投资者进行充分、及时、公平的信息披露,以推动建立公平诚信的证券市场。相较于2014年《证券法》,2019年修改后的《证券法》将披露义务人分为两类:一类为发行人,另一类为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一、信息披露制度概述(三)自愿信息披露虽然自愿信息披露制度2019年才被引入中国《证券法》,但相关实践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存在已久。所谓自愿信息披露,是指发行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除依法强制披露外,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向公众披露与投资者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一方面,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自愿披露,突出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公司形象,显示公司美好前景。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公司盈利预测、主要交易对象、行业知识背景、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信息。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二、证券发行信息披露(一)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是股票发行时,发行人依照法定格式、内容和程序向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并邀请社会公众认购公司股票的文件。《民法典》将其作为一种要约邀请加以规定。③依据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57号———招股说明书》的规定,招股说明书必须披露的主要内容有:本次发行概览;风险因素;发行人基本情况;业务与技术;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分析;筹集资金运用与未来发展规划;公司治理与独立性;投资者保护;其他重要事项;声明与附件等。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二、证券发行信息披露(二)债券募集办法募资说明书亦称为债券公开说明书,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称之为债券募集办法。债券募集办法是发行人在发行公司债券时,根据法律规定制作的记载与公司债券发行相关的实质性重大信息的规范性文件。公司债券募集办法中应载明下列主要事项:公司名称;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债券总额和债券的票面金额;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债券担保情况;债券的发行价格、发行的起止日期;公司净资产额;已发行的尚未到期的公司债券总额;公司债券的承销机构等信息。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三、持续信息披露持续信息披露,是指在证券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后,发行人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依法向社会公众披露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一)定期报告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股票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的公司在法定期限内制作并公告的有关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公司文件。在2019年《证券法》修改中,定期报告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增加了“股票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的公司”,即将“新三板”挂牌公司纳入其中,并删除关于定期报告的必备内容,这些内容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章或者证券交易场所的业务规则具体规定。(1)年度报告。(2)中期报告。第三节信息披露制度三、持续信息披露(二)临时报告临时报告指上市公司、公司债权上市交易的公司、股票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交易的公司因发生可能影响其证券市场交易价格的重大事件时,立即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场所提交并公告说明事件实际情况的报告。临时报告在于弥补定期报告之不足,及时地给投资者提供投资判断的有关信息。第十七章保险合同总则第一节保险的定义与本质一、保险的定义保险是一种结合经济机能、社会机能与法律机能的制度,其概念仿若“一块多面的棱镜”,需从多个角度予以揭示和阐述。对此,国外亦有学者提出:“要给保险下一个简短、精确而又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在保险文献中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关于保险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太长太繁,并且总会对某些保险不太适用。”第一节保险的定义与本质二、保险的本质(一)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纯粹风险从被保险人转移给保险人,后者通常在偿付损失方面比被保险人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向保险人转移的纯粹风险一般包括早逝、健康状况差、残疾、财产损毁或被盗以及责任诉讼等风险。其中,保险合同是风险转移的工具。进言之,“被保险人通过购买保险单把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保险单就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订立的合同。通过保险单,被保险人将可能的损失成本转移给保险人,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而保险人则承诺在保险损失(保险人承诺赔付的损失)发生时给予赔付。这种承诺降低了被保险人面临的损失不确定性或者不安全性。保险单所提供的保障,保护了个人、家庭、企业和组织的资产,并将损失带来的不利财务影响降至最低程度。第一节保险的定义与本质二、保险的本质
(二)损失分摊损失分摊是保险的核心。“分摊”是指将少数人的损失在整个群体中进行分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平均损失替代了实际损失。换言之,作为一种分摊机制,保险是一个由保险费汇合而成的“池”。发生保险损失的被保险人从保险人的资金池中得到赔付,这样总损失成本就在被保险人之间分摊。而保险人则通过评估未来的损失和费用,决定其应从被保险人处收取多少保险费。第一节保险的定义与本质三、可保危险的构成要件及其限制因素(一)可保危险的属性及构成要件可保危险是指可以转移给保险人承保的损失风险。可保危险构成要件包括承保对象要件、技术要件和经济要件
1.承保危险的纯粹(损)性2.危险单位的大量且同质性3.损失发生的偶发性4.损失的确定性与可测性5.损失的非灾难性6.损失负担的沉重性7.损失概率的可预测性8.保费成本的经济合理性第一节保险的定义与本质三、可保危险的构成要件及其限制因素(二)可保危险分散的限制因素及其排除即使具备前述可保性要件,欲通过保险来移转和分散可保危险,同样面临限制因素。阻碍保险机构分摊风险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二:(1)道德风险。它来源于保险对被保险人防损动机的改变。(2)逆向选择。这是指由保险交易双方事前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中“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资源配置扭曲现象。这两类因素会使某些类型风险无法得到保险保障;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合同
- 全新二零二四年度自行车旅游项目合作合同2篇
- 房地产经纪业经纪人培训教程(2024版)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临时用电施工合同
- 结缔组织病的临床护理
- 2024年度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合同
- 2024年度农田水利人工挖孔桩劳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山砂买卖合同:买方支付与交付义务规定2篇
- 耳廓变大的临床护理
- 外阴良性肿瘤的临床护理
- 现代艺术体系1951克里斯特勒
- 高一分文理科语文第一课
-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ppt
- 施工标准化措施
- 维宏系统百问汇总整编
- 深圳市福田区大学生实习基地实习协议.doc
- 商品交易信息管理系统
- (完整版)风电开发协议-分散式风电
- 无机材料学报投稿模板
- (完整版)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服务方案
- 植物蛋白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