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安徽省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学校:蒙城一中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5日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题卡上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重视保护传承。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强化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明诸多精神标识,如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大力挖掘弘扬这些精神标识有利于我们守护文化根脉,对于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征程上赓续中华文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展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创新发展。《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针对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新征程上赓续中华文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深刻把握其发展规律与趋势,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要以创新表达激活力,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从而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要以文化互鉴促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传承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交流合作、守正创新,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广泛深入加强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摘编自李春艳《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材料二:8月20日10点,《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热潮席卷全网,相关话题迅速引爆社交媒体、霸榜热搜。该游戏在全球游戏平台Steam上的同时在线玩家人数超过220万,成为该平台同时在线人数最多的单机游戏。不少国外网友更是称该游戏为“年度最佳候选者”。游戏植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玩家扮演“天命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重走西游路。乍看是老故事、旧角色,为何偏偏这次能火出圈?可玩性是游戏的核心所在。主创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的精心打磨锤炼,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游戏设计相结合,在战斗机制、视听呈现、剧情设计、世界观架构等方面摸索创新,为玩家带来了极致的游戏体验。文化是游戏的高端属性。这一游戏并不是《西游记》的简单复述,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再创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演绎。优秀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游戏提供了丰富的剧情素材和人文精神,反之游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是让国内玩家在游戏中找到了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我们曾在许多国外的游戏大作里,拯救过不同的世界,但唯独没有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当过一次超级英雄,这一次,我只想做一个齐天大圣,圆一次儿时的梦。”网友的评论道出万千玩家的心声。《黑神话:悟空》将传统文化、中式审美与现代游戏结合共同赋能,给出了自己的尝试。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游戏景观以古建筑、塑像、壁画等为蓝本,搬用借鉴还原设计;游戏配乐大量采用古筝、钵、梆、锣等民族乐器;荒山古道、大漠孤烟、雪山冰湖等各式场景不一而足。中式美学风格、传统文化元素贯穿游戏进程,游戏精神内核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还原了大家心中的东方魔幻世界,谱写着具有东方韵味的英雄史诗,共同构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伟大幻梦。游戏出圈,文化出海。对于玩家来说,游戏是一座“跨文化的桥梁”。《黑神话:悟空》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了东方神话,打破海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展示了更加多元和现代的中国形象,生动诠释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游戏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款游戏正在跨越文化边界,让玩家在沉浸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游戏为载体重焕新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桥梁,展现了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无限潜能。(摘编自褚孝鹏《文化出海,〈黑神话:悟空〉提供了什么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对文化工作的“保护与利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利用是第一要务。B.只要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C.《黑神话:悟空》能火出圈,离不开主创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的精心打磨,还与它让国内玩家在游戏中找到了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有关。D.被中外网友盛赞的《黑神话:悟空》打破了国内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生动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强调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黑神话:悟空》便是这一思想的生动演绎。B.大力挖掘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精神标识,对我们守护文化根脉、提升文化影响力有重要意义。C.《黑神话:悟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贯穿了中式审美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作,并不是对《西游记》的简单复述。D.《黑神话:悟空》以游戏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传播效果,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创新激发活力”观点的一项是()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材料一两处画波浪线处都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对推动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什么启示。【答案】1.C2.D3.A4.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文中直接引用《大学》中的语句,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力。②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如文中间接引用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形象地说明传统文化经过创新,被人们普遍接受,使文章语言更生动,增添了文采。5.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黑神话:悟空》取材于《西游记》,在游戏中融入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中式美学风格,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②创新运用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黑神话:悟空》将古典名著融入现代娱乐中,利用现代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③以传统文化促发展,让文化出海。《黑神话:悟空》成功借助传统文化展示了更加多元现代中国形象,打破海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解析】【导语】两则材料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一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发展理念,强调保护、挖掘和创新的重要性。材料二通过《黑神话:悟空》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载体中的成功转化,体现了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揭示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际应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利用是第一要务”错误。根据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可知,在对文化工作的“保护与利用”中,“保护”是第一位。B.“只要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错误。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需“以创新表达激活力,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等多方面举措共同作用,并非只要做到打通连接点、采用雅俗共赏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就能实现,该项表述过于绝对。D.“被中外网友盛赞的”错,原文“不少国外网友更是称该游戏为‘年度最佳候选者’”;“打破了国内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错误。材料二说的是“打破海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并非国内外用户。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错误。根据材料二“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游戏为载体重焕新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桥梁”可知,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的是“古老的神话传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的是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与创新激发活力的观点并无直接关联。B.说明了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世间万物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与观点相符。C.描绘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充满生机且不断创新变化的景象,强调了每日都在争求创新,突出了创新对于展现生机活力的重要性。与观点相符。D.以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作比,说明只有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等注入(即创新),事物才能保持活力。与观点相符。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文本直接引用了《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其含义是假如能够做到一天更新自己,就应当天天都更新,更新了之后还要继续更新,传达出一种持续不断追求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样的引用使得文章在阐述创新发展这一观点时,有了经典文化依据作为支撑,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关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观点。②文本虽未直接完整引用“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但通过“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表述间接引用了该诗句的意象。原诗句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本意是说昔日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描绘了世事变迁的景象。在这里,作者借助这一诗句的意象来表达经过创新后的传统文化能够像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广泛地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引用方式不仅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添了文采,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关于要通过创新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观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观点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中明确提到“重视保护传承。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黑神话:悟空》植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并在游戏中大量融入如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以古建筑、塑像、壁画等为蓝本进行游戏景观设计,配乐采用古筝、钵、梆、锣等民族乐器,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游戏之中,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就是做到了古为今用,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游戏这个新的载体中继续展现其魅力。②材料一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黑神话:悟空》的主创团队数十年磨一剑,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游戏设计相结合,在战斗机制、视听呈现、剧情设计、世界观架构等方面进行摸索创新,不是对《西游记》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再创作,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让传统文化在游戏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③材料一提到“要以文化互鉴促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传承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交流合作、守正创新,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广泛深入加强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黑神话:悟空》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东方神话,打破海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展示了更加多元和现代的中国形象,以游戏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它成功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跨越文化边界,让玩家在沉浸体验中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元素,实现了文化的传播,让古老的神话传说重焕新生,展现了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无限潜能,很好地实践了材料一中以文化互鉴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理念,通过游戏这种现代娱乐形式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了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出海的效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北方的河(节选)张承志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快看!黄——河!”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轻轻地责备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了车厢,他已经冲到了卡车最前面,痉挛的手指扳紧拦板。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地发誓说。“你说什么?”他发现自己原来和那姑娘并肩站在一起,抓着车厢前挡板。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晋陕峡谷”,他激动地又想起了一个新名词。这个名词是多么难以咀嚼和消化呵,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把“晋陕峡谷”四个字都改成“伟大的晋陕峡谷”,这么干才值得。我要干这一行。他发觉自己在这一刹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喂!你是要考研究生吗?”他听见那姑娘对着他的耳朵喊。“我一定能考得上!”他吼叫着,他有些发怒,但又满心痛快。我当然会考上的,我已经做了准备,我已经读完了地理系那本讲义,我会把那些“曲流宽谷”背得滚瓜烂熟,我要利用这个暑假跑几条河流,增添感性知识。我要从新疆一直跑到黑龙江,调查北方的所有大河。他们来到了河边上。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颠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得摇动啦,他惊奇地想着:也许有一天两岸的大山都会震得坍塌下来。真是北方第一大河啊。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是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生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全想起来了,”他开口道,“我早知道,一到这儿我就能想起来。”“想起来什么?地理讲义么?”“不,是这块石头。”他说,“十几年前,我就是从这儿下水的。”“我去延川看同学,然后想回北京,上错了车。我听说这儿有渡船,就赶了四十里路来到了这里。”“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你真勇敢!”她说。他抬起头来。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满河映着红色。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他觉得眼睛被这一派红色的火焰灼痛了。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她踉跄着冲过来,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你要下水?”“不行!太危险了!”他看见黄河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杨起着,这是在呼唤我呢,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拿着,等着我!”他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她站了起来,缓缓地端起了沉重的相机。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当那男人纵身扑向黄河的一刹,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他垂直对准着河对岸的山。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水浮力很大,他感觉着身躯被浑重的河水托住的滋味。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一下跌入中流,他就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他的心激动地跳了起来,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三角肌忍住了疲乏,严格地服从了青春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两条手臂突然瘫软了,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河水拥着他贴着石岸滑下,他看见又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低哑地从喉头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浑黄的浪头激烈地推撞着他,在他四周响成轰轰的一片。黄河父亲,他想道,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部分用比喻、对比、化静为动等手法,描写出晋陕峡谷的雄浑壮阔,衬托了黄河浩荡苍莽的气势。B.不顾“她”的劝阻,“他”一意孤行,不畏艰险横渡黄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易冲动、不顾后果的人。C.文中的黄河既是祖国壮美山河的代表,壮阔浩荡;又象征着父亲,包容着保护着“他”,召唤着“他”去超越。D.面对那伟大的浩莽的黄河,“他”萌生了自己要考上地理学研究生的理想,可见他对于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的文字非常优美,既细腻又大气,总体来说是一种主观抒情的写法,情节是为了感情服务。B.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心理感受与外在环境、人物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类似《老人与海》和《祝福》。C.黄河是描写抒情的客体,青春的“他”是抒情的主体,两者的形象互相映衬,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D.河流带给主人公以心灵的震撼和抚慰,主人公对河流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也是“他”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8.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作者用三种人称叙述描写,请结合文本说说第一人称运用的好处。9.五校中学文学小组计划编写阅读材料,已分别从“自然与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和小说的文本特征方面编写了以下两组材料,他们想把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节选)》加入其中一组。请作出选择并结合本文阐释理由。甲组乙组《荷塘月色》/朱自清《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赤壁赋》/苏轼《百合花》/茹志鹃《哦,香雪》/铁凝《荷花淀》/孙犁【答案】6.C7.B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如以“我”的口吻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便于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坚定执着、昂扬奋进的性格特征。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④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的综合使用,满足不同情感表达需求,使行文灵活多样。9.示例1:我选甲组。①都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美。本文用浪漫热情的想象,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出黄河雄浑壮阔浩荡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伟岸有力的形象特征。②都有自然山水引发的人生感悟,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本文中浩荡的黄河引起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感悟、对理想追求的思索。勇渡黄河,体现了主人公坚定执着、昂扬奋进的精神追求。③都体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有机交融。自然在人的关照下获得生命,人从自然的精神品格中得到反哺。自然山水蕴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传递出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示例2:我选乙组。这一组的小说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或散文化小说)①淡化情节。本文注重人物的心理感受与精神动态的书写,情节淡化,抒情色彩浓厚。②营造诗化意境。描写黄河的风景,营造意境美,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③语言生动优美。本文对于黄河的描写,语言优美生动,雄浑壮观、激越奔放,具有诗的节奏和境界。【解析】【导语】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节选)》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黄河边的经历,表现了对黄河的崇敬和对自身理想的执着追求。本文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和宏大壮丽的自然景观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暗喻其为庇护者般的存在。主人公在与黄河的互动中,与内心愿景产生共鸣,揭示了青春热血及对未知未来的探索精神。小说成功地将个人的成长与自然的雄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激发的深刻内涵。【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分析理解的能力。A.“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句是比喻;“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句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没有使用对比手法。B.“极易冲动、不顾后果”错,从后文“他的心激动地跳了起来,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三角肌忍住了疲乏,严格地服从了青春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在黄河中流的情景来看表现了他刚毅果敢、敢于冒险的精神。D.“萌生理想”错,从“我当然会考上的,我已经做了准备,我已经读完了地理系那本讲义,我会把那些“曲流宽谷”背得滚瓜烂熟,我要利用这个暑假跑几条河流,增添感性知识。我要从新疆一直跑到黑龙江,调查北方的所有大河”看出,他早就想考地理学研究生了,只是这一次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类似《祝福》”错误,小说确实大量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比如“他”在看到黄河时,思绪不断跳跃,从回忆过去面对黄河的情景,到决定要考地理学研究生,再到横渡黄河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感受等,将心理感受与外在环境、人物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但《祝福》并不是主要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祝福》主要是通过倒叙等手法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称的作用的能力。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故事中,对人物的描写都是通过“我”的视角表现出来,让整个故事仿佛是主人公在亲口诉说一般,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让故事更具可信度。②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人物的性格。在看到黄河后,“我”回忆起曾经面对黄河时的震撼,低声地发誓“我一定要考上”,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因黄河的触动而对地理学研究产生的坚定决心,凸显其执着追求目标的性格特点。当准备再次游黄河时,“我”意识到“在衰老”,“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这种通过“我”的内心呐喊,将主人公不愿向岁月低头,要在青春岁月里奋勇前行的昂扬奋进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描述黄河的壮观景象时,他激动地喃喃虽然用的是“他”,但实际是“我”在回忆当时的场景,读者跟随着“我”的视角去看黄河的出现、感受河风、体会“我”当时激动的心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④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的综合使用,满足不同情感表达需求,使行文灵活多样。在描写游泳过程中,既有用“我”来表达自身的感受,通过“我”对身体状态变化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一种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同时在描述整个游泳场景以及周围环境时,也会用到第三人称,“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通过不同人称的切换,既能深入挖掘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感,又能从旁观者角度客观地展现一些场景,使行文在情感表达和场景描述上更加丰富灵活,满足了不同的表达需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1:我选甲组。①都有景物描写。《北方的河(节选)》“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对黄河的描写独具特色,生动地描绘出黄河所处的壮观的地理环境。这与《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月下荷塘的细腻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样,都展现了景物的独特美感。《赤壁赋》中苏轼对赤壁夜景的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也体现了自然景色之美。《我与地坛(节选)》里史铁生对地坛四季景色的刻画同样独具一格,展现出自然景观的魅力。②都有对人生的思考。《北方的河(节选)》,主人公看到黄河后,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有了对青春流逝和生命力量的思考。《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在月下荷塘边,暂时摆脱了现实的烦闷,在自然中获得片刻宁静,进而引发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的感悟类似。《赤壁赋》里苏轼面对赤壁的江水和明月,思考宇宙和人生的短暂与永恒,发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慨。《我与地坛(节选)》里史铁生在地坛的宁静氛围中思考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救赎等深刻的人生哲理。③都有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交融。《北方的河(节选)》,黄河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主人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主人公把黄河视为“父亲”,这种对黄河的情感体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交融。“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写出了他与黄河精神交流、汲取力量的过程。《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忧愁融入到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那荷塘仿佛也带有了他的情绪。《赤壁赋》中,苏轼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与赤壁的山水紧密相连,山川风月成为他思想的载体。《我与地坛(节选)》中,地坛的一草一木都与史铁生的生命历程、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地坛见证了他的痛苦、思考和成长,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示例2:我选乙组。这一组的小说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或散文化小说)①淡化情节。《北方的河(节选)》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线,主要围绕主人公看到黄河后的一系列反应展开,情节简单;《百合花》情节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主要围绕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互动展开,没有激烈的对抗情节;《哦,香雪》也是以香雪在火车停靠时的经历为主,没有复杂的情节线索;《荷花淀》情节简单,主要是水生嫂等一群妇女在荷花淀的经历,没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冲突。②营造出了壮美且富有诗意的意境。《北方的河(节选)》对黄河的描写极具画面感,通过对高原、峡谷和黄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充满了诗意的美感;《百合花》中对新媳妇在月光下缝被子等场景的描写,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意境;《哦,香雪》里对小山村和火车的描写,如“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有清新的诗化意境;《荷花淀》中对荷花淀的自然风光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营造出了诗意的水乡意境。③语言生动形象。《北方的河(节选)》“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黄河浪头的形态。《百合花》语言细腻,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很生动;《哦,香雪》“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语言优美;《荷花淀》语言清新自然,“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材料一: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①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臣光曰: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于败衄②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材料三: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莫府:即幕府,指将帅办公的地方。②败衄:战败。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A小人之情B乐于安肆C而昧于近祸D彼既以程不识E为烦扰而乐于从广F且将仇其上G而不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靠近,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就”意思不同。B.窃,私下,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字意思相同。C.与,给予、授予,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D.诚,确实、的确,与《屈原列传》中的“楚诚能绝齐”的“诚”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治兵简便易行。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B.司马光认为,以李广的将才,简易治军是可以的,但其治军方法不可作为法度标准。他更认可程不识“以严治军”的治军方法。C.何去非认为,李广久经战阵,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功勋、爵赏,而又最终陷于死地,是因为统率军队纪律不严明。D.程不识对队伍的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严格,他的部队夜里击刁斗警戒,公文簿册清楚明白,所以王夫之认为程不识比李广更适合做统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2)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14.材料二中,何去非认为李广的军队军纪不严,士兵人人安乐,这样的军队不可任用。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0.BDF11B12.D13.(1)既然如此,那么效法程不识治军,即使不能建立战功,尚且能不战败;效法李广治军,很少有不失败的。(2)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它是用来严整三军的。14.示例一:不认同。①李广治军不注重队伍军阵但重视安排侦察兵,敌人畏惧他的谋略,不敢贸然进攻。②李广的部队有凝聚力。他手下的士兵悠闲快乐,都愿意为他效命。③李广的部队指挥灵活,不易溃散。示例二:认同。①李广的部队人人自便,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②李广治军简易,友军治军严明,这不利于与友军协同作战,会使友军士兵不满他们的主帅,从而引发严重后果。③李广的部队军纪废弛,容易被敌人抓住漏洞进行攻击。【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汉代两位将领李广和程不识的治军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严谨”与“简易”两种不同的军事管理策略及其利弊。文章运用了具体的历史案例,结合司马光、何去非和王夫之的观点,深入剖析了纪律在治军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军事成功的影响。同时,通过不同立场对比,展现出治军因人而异的复杂性,反映出慎行法度和推崇纪律在历史评价中的权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小人的性情,以安逸放纵为快乐,而对眼前的祸患视而不见。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乐于跟随李广,(一旦有急变,)就都会仇视其上级而不服从指挥。“夫小人之情”是主语,为了强调,可在“情”后断开,即B处;“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是“小人之情”的谓语,“而”字连接,中间不断开;后边主语变换,所以在“彼”前断开,即D处;“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应在“广”后断开,即F处。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意义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靠近/成就。句意:靠近水草好的地方驻扎。/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B.错误。私下/偷偷。句意:我私下曾经研究过。/看到父亲不在,偷偷打开盆子。C.正确。授予/结交、亲附。句意:(所以)最终没有得到封爵。/跟秦国交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D.正确。的确/如果。句意:士兵的确愿意效死力。/楚国如果真的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所以王夫之认为程不识比李广更适合做统帅”错误,材料三中王夫之认为李广和程不识各有长处,没有比较二人谁更适合做统帅。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效”,效仿;“虽”,即使;“鲜”,少;“覆亡”,覆灭,失败。(2)“督”,督促;“循”,遵守;“所以”,用来……的方法;“严”,使……严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筛选要点、归纳信息的能力。示例一:不认同。①根据材料一“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可知,李广治军不注重队伍军阵但重视安排侦察兵,敌人畏惧他的谋略,不敢贸然进攻。②根据材料一“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可知,李广的部队有凝聚力。他手下的士兵悠闲快乐,都愿意为他效命。③根据材料三“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可知,李广部队指挥灵活,不易溃散。示例二:认同。①根据材料一“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可知,李广的部队人人自便,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②根据材料一“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可知,李广治军简易,友军治军严明,这不利于与友军协同作战,会使友军士兵不满他们的主帅,从而引发严重后果。③根据材料三“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可知,李广的部队军纪废弛,容易被敌人抓住漏洞进行攻击。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广和程不识都是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在当时很有名。李广行军没有固定的编制、队列和阵势,选择水草好的地方驻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击刁斗来自卫,军中的文书簿册一切从简;但是也远远地派出侦察人员,因此也没有遇到过危险。程不识则对队伍编制、队列和阵势要求很严格,晚上击刁斗警戒,军官处理军事文件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非常简便易行,但是敌人突然袭击它,就无法抵御。而他的士兵却安逸快乐,都甘愿为他效死。我的军队虽然管理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然而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臣司马光曰:李广治军,使人人自便。凭借李广的才能,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作为法度标准。为什么呢?因为后人难以效仿,何况那些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那些小人的性情乐于安逸放纵而忽视眼前的祸患,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就乐意跟随李广,(一旦有急变,)就会仇视他们的上级而不服从命令。那么,治军简易的危害,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而已。所以说“兵事以严终”,作为将领,也应该严格而已。那么效仿程不识,即使无功,也不会失败;效仿李广,很少有不覆灭的!材料二:治理国家而放松法制的国家会灭亡,管理军队而废弃纪律的军队会失败。法制不是人们所乐于遵守的,但我一定要督促他们遵守,这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方法;纪律不是士兵们所喜欢的,但我一定要督促他们遵守,这是用来严肃三军的方法。从前,李广担任将军,他的才能和气概超绝,汉朝的边将没有人能超过他。自从汉朝军队加兵于匈奴以来,李广每次参与战事。然而李广每次都遭遇失败和挫折,没有一点功劳来取得封爵,最终因为违反军纪而自杀以承担幕府的责任。我曾经研究过,以李广的才能而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是由于他治军不用纪律,这就是功勋、爵赏都没有给他,又继而身死的原因。部队的编制、队列、驻扎营地、警戒、符籍的管理等,都是所谓的军之纪律。即使是统领一百人的小官,也不能一天放弃或松懈这些规定。现在李广治军,想要让每个人都感到安逸和便利。至于部队的编制、驻扎营地、警戒、管理等,一切都放松简略,以便个人私利而专门施恩。所谓军之纪律,从未使用过。所以当时称他宽缓不苛,士兵都很喜欢他。士兵确实乐于为他效死,然而他的纪律不严明,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所以说:只讲厚待而不能令使,就像骄纵的孩子,不可用也。材料三:作为将领,有进攻有防守,有统率大军有统率小股部队。程不识的正行伍、击刁斗、管理军事文件,是守军的将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自便,是攻军的将领。束伍严整,斥候详密,是统率大军的原则。刁斗不警,文书省约,是统率小股部队的原则。严谨地进攻,敌人会窥见其行动而无功。简单地防守,敌人会乘其缝隙而逼近。统率大军用简单的方法,会导致指挥不灵而容易溃散。统率小股部队用严谨的方法,会因束缚过多而自困导致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得其一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官舍竹①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淳化二年,诗人受小人之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量移: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更偏更远的地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竹”色泽清雅,身姿挺拔,是中国古代文人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之一。B.首联运用设问开篇,诗人被贬到此地任虚职,表达只有竹子与自己相伴的感慨。C.颈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竹声的美妙和竹影的姿态,营造了物我为友的意境。D.尾联“雪里看”是“看雪里翠竹”的意思,白雪翠竹既具骚人风致,又照应了颔联。16.士大夫精神是古代文人长期涵养形成的精神品质,古人常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本诗,谈谈诗人所追求的士大夫精神。【答案】15.B16.①淡泊清高:竹子不与春花争艳,而是独自坚守,等待岁寒。诗人借咏竹表现与世无争、淡泊清高的情怀。②修身进德: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是诗人修身进德的体现。③孤高自守:尾联和颔联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使被贬到更偏远之地,也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和品格,体现了他的孤高自守。④全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既是咏竹,更是自喻。表现诗人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贞不渝的品格。【解析】【导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淡定和从容态度,以竹子的孤高与傲寒象征诗人的坚贞和品格。诗人在寂寥环境中寻求雅趣,通过竹子寄托对士大夫精神之追求,表现出高洁、坚贞、不媚世俗的气节。【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首联运用设问开篇”错误。并非设问,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轻吟,并未回答前面的问题。应为“一般问句”。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诗中“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一句,描绘了竹子不与那些艳丽的春花去争抢明媚的春色,而是独自坚守着自身的贞洁品性,静静等待岁末寒冬的到来。诗人以竹子这种不慕繁华、不逐世俗热闹的特点,来类比自身。他在被贬官的境遇下,没有像一些人那样为了追名逐利、争得一时的风光而不择手段。而是选择如同竹子般,远离世俗的喧嚣与争竞,保持着一种淡泊名利、清高自持的心境,体现出他对这种与世无争、淡泊清高精神境界的追求。②“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此句刻画了竹子的声音轻轻拂过琴床,为抚琴增添了高雅的情趣;竹子的影子映照在棋局之上,为下棋增添了清幽的欢乐氛围。这里展现出诗人能从竹子与琴、棋这些文人雅事的互动中,感受到物我同趣的和谐境界。这表明诗人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通过与自然之物(如竹子)的交融,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高雅、清幽的生活情趣和内在修养,这正是其修身进德精神追求的体现,即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不断涵养自身的品德与素养。③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已经体现了竹子孤高坚守的特质,而尾联“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更是强化了这一心志。即使知道明年可能会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量移”此处为反语,实际是更偏远之意),诗人仍表示哪怕只有今冬能在雪中观赏竹子,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性。诗人借竹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守自身孤高贞洁的品质,来表明自己无论遭遇怎样恶劣的仕途挫折,被贬到多么偏远困苦的地方,都不会像那些意志不坚的人一样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品格。他要如同竹子一般,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份孤高与正直,体现出其孤高自守的精神追求。④诗人表面上是在咏竹,实际上是把竹子当作自己的化身,通过对竹子的赞美与刻画,将自己的品格、志向、情感等都寄托其中。借竹子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孤高自守、能在平凡中修身进德等特点,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自己在被贬官的困境下,依然保持着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贞不渝的品格,表达了对这种士大夫精神的执着追求,使诗歌既是对竹子的歌颂,更是诗人自我精神的一种彰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奋斗理应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我们可以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来鼓励自己,凡事做到善始善终。(2)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3)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小明认为古代文人写秋时离不开“秋风”这一意象,并给出了“______,______”作为例证。【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廊腰缦回④.檐牙高啄⑤.秋风吹不尽⑥.总是玉关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善、寡、廊、缦、啄、萧瑟。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7月27日,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②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这条贯穿北京老城区南北的轴线,④其独特的价值不只在于连接了多处古建筑,⑤而是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700余年前元大都确立的城市形制传承至今,串联起正阳门、故宫、景山、鼓楼等建筑、宫殿、苑囿、坛庙与市肆共同形成左右均衡对称的建筑群。“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如是评价。北京城依循中轴线而产生的壮美秩序,首先在于遵循古籍对理想都城的设计,将《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应用于现实。据学者考证,元大都将太庙设置在中轴线东侧的齐化门内,社稷坛建在西侧的平则门内,(甲);皇城北面一大片水域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周边市场林立,便是“面朝后市”。这一大片水域就是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一带,虽不再承担航运功能,但湖边仍是店铺如林、人流如织。游人打卡这处古城地标,不只是走进几处古建筑观摩历史文化“标本”、更是走进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走进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人间烟火。(乙),其次在于元代确立新的城中轴线以来,北京的主要建筑都依循这条线而建;1949年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新中国重要建筑,选址仍遵循北京中轴线“空间的分配”。一代代人默契地将儒家传统思想中“择中而居”“居中不偏”“中正和合”的精神内核,在城市空间秩序营造中以物质的形态固化,成为当代生活A的部分。在北京中轴线继续统领城市空间生长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适应时代变迁。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空间秩序的“脊梁”,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以“中”“和”为主线的文化精神。跨越时间,依托空间,以城市活的血脉滋养,历史文脉方可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请分别指出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的作用。22.某班举办了“探寻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非遗代表,请从中任选一项,为其写一段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5个字。孔雀东南飞传说文房四宝桐城六尺巷【答案】18.A.不可或缺B.生生不息19.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⑤也(还/而且)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20.甲:此即“左祖右社”乙:北京城的壮美秩序21.前一处:表示强调作用;后一处:表示特殊含义。22.示例一:孔雀东南飞传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那是爱的呼唤,也是离别的哀曲;是生命的旋律,也是自由的赞歌。示例二:文房四宝:笔为文人的挚友,墨为灵感的源泉,纸为思绪的展示,砚为情感的沉淀。它们共同组成了美丽的文化画卷。示例三:桐城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一幅和谐的画卷,一首永恒的诗篇,传颂着礼让的优秀品质。/有人说这条巷很小,宽不过“六尺”;有人说这条巷很大,装得进“天下”。六尺小巷,尽显人间大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一代代人默契地将儒家传统思想中……精神内核,在城市空间秩序营造中以物质的形态固化”可知,这些精神内核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B处,结合前文“以城市活的血脉滋养”以及要表达历史文脉不断延续发展之意,应填“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处语序不当,多层定语顺序有误,应将表领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放在前面,“第46届”放在其后,修改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⑤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只……而是……”搭配有误,应改为“不只……也(还/而且)……”,即“其独特的价值不只在于连接了多处古建筑,也(还/而且)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且说了太庙设置在东侧、社稷坛建在西侧,此处是对“左祖右社”的具体体现进行说明,所以可补写“此即‘左祖右社’”。乙处,前面一段开头讲“北京城依循中轴线而产生的壮美秩序,首先在于……”,此处是接着说其次的内容,又根据后文阐述的围绕中轴线建建筑等内容,是对北京城壮美秩序的进一步说明,所以可补写“北京城的壮美秩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变与不变”:此处双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强调在北京中轴线统领城市空间生长的过程中,“变与不变”这组关系是关键要点。“脊梁”:这里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脊梁”本指人的脊柱,是身体的主要支撑部分。在这里将北京中轴线比作城市空间秩序的“脊梁”。【22题详解】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