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课件第5章_第1页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课件第5章_第2页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课件第5章_第3页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课件第5章_第4页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课件第5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润滑系统的构造与维修5.1概述5.2润滑系统的主要部件构造5.3润滑系统的常见故障与维修实训12润滑系统的拆装 5.1概述

5.1.1润滑系统的作用

润滑系统的作用就是向各运动零件的摩擦表面输送清洁的机油,以达到润滑、清洗、冷却、密封、防锈蚀、液压、减振缓冲等作用。

(1)润滑:机油可润滑运动零件表面,减少摩擦阻力和磨损,减小发动机的功率消耗。

(2)清洗:机油在润滑系统内不断循环,清洗零件表面,带走因摩擦产生的金属磨屑和其他杂质,并减少金属磨屑的摩擦作用。

(3)冷却:机油在润滑系统内循环还可带走摩擦产生的部分热量,以使零件的摩擦表面不因温度过高而熔化。

(4)密封:机油的粘性在运动零件之间形成油膜,提高它们的密封性,有利于防止漏气或漏油。

(5)防锈蚀:机油在零件表面形成油膜,对零件表面起保护作用,防止腐蚀生锈。

(6)液压:润滑油还可用作液压油,如液压挺柱起液压作用。

(7)减振缓冲:在运动零件表面形成油膜,吸收冲击并减小振动。5.1.2润滑剂

目前,美国机油的API性能分类法和SAE粘度分类法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和广泛采用,我国也参照这两种机油的分类法制定了GB/T  7631.3—1995《内燃机油分类》和GB/T14906—1994《内燃机油粘度分类》两项国家标准,相应制定了我国内燃机油的分类法和粘度分类法。国产发动油分类法规定,发动机决议案发动机的立宪范围汽油机油、二行程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分别按其品质分为若干等级,以适应不同强化程度的机型;并且,发动机油还按其粘度分为若干粘度等级,以适应不同的使用温度。5.1.3润滑系统的润滑方式与滤清方式

1.润滑方式

由于发动机各运动零件的工作条件不同,对润滑强度的要求也不同,因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润滑方式,见图5-1。

(1)压力润滑:利用机油泵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润滑油源源不断地送往摩擦表面。例如,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及凸轮轴轴承等处承受的载荷及相对运动速度较大,需要以一定压力将机油输送到摩擦面的间隙中,方能形成油膜以保证润滑。图5-1润滑系统的润滑方式

(2)飞溅润滑:利用发动机工作时运动零件飞溅起来的油滴或油雾来润滑摩擦表面。这种润滑方式可使裸露在外并承受较轻载荷的汽缸壁、相对滑动速度较小的活塞销,以及配气机构的凸轮表面、挺柱等得到润滑。

(3)定期润滑:发动机辅助系统中有些零件只需定期加注润滑脂(黄油)进行润滑,例如水泵及发电机轴承就采用的是这种方式。近年来在发动机上采用含有耐磨润滑材料(如尼龙、二硫化钼等)的轴承来代替加注润滑脂的轴承。

2.滤清方式

四行程发动机一般设有润滑油滤清装置。润滑油滤清方式通常有三种形式:全流式、分流式及并用式。润滑油滤清方式示意图如图5-2所示,其中图5-2(a)为全流式滤清方式,即滤清器与主油道串联的滤清方式。从机油泵压送出的机油全部经过滤清器供给各个摩擦部位,并得到较好的清洁,若滤清器被堵塞,就会出现润滑不良的后果,因此对滤清器并联一个旁通阀,在滤清器被堵塞的情况下,可越过滤清器向各摩擦部位继续正常供油。图5-2润滑油滤清方式示意图

(a)全流式;(b)分流式;(c)并用式图5-2(b)为分流式滤清方式,仅将油路中的一部分油滤清,即滤清器与主油道并联的滤清方式。图5-2(c)为并用式滤清方式,也就是将全流式与分流式合起来使用。丰田、标致、桑塔纳及奥迪等轿车的发动机上都采用了全流式滤清方式。

一般润滑系统中装有几个不同滤清能力的滤清器:集滤器、粗滤器和细滤器,它们分别串联和并联在主油道中。与主油道串联的滤清器一般为粗滤器,相应的滤清方式称为全流式滤清;与主油道并联的滤清器一般为细滤器,过油量约为10%~30%,相应的滤清方式称为分流式滤清。5.1.4润滑系统的组成与润滑油路

1.组成

润滑系统一般由机油泵、油底壳、润滑油管、润滑油道、机油滤清器、机油散热器、各种阀、传感器和机油压力表、温度表等组成,见图5-3。现代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及油路布置方案大致相同,只是由于润滑系统的工作条件和具体结构的不同而稍有差别。图5-3桑塔纳2000发动机润滑系统组成示意图1—旁通阀;2—机油泵;3—集滤器;4—油底壳;5—放油螺塞;6—安全阀;7—机油滤清器;8—主油道;9—分油道;10—曲轴;11—中间轴;12—压力开关;13—凸轮轴

(1)机油泵:将润滑油从油底壳中抽出加压后,源源不断地送至各零件表面进行润滑,维持润滑油在润滑系统中的循环。机油泵大多数装在曲轴箱内,也有些机油泵装于曲轴箱外,机油泵是通过凸轮轴、曲轴或正时齿轮来驱动的。

(2)油底壳:用来储存润滑油,在大多数发动机上,润滑油还起到为润滑油散热的作用。

(3)机油滤清器:用来润滑油中的杂质、磨屑、油泥和水分等杂物,使送到各润滑部位的都是清洁的润滑油。

(4)各种阀:限压阀用来限制机油泵输出的润滑油压力。旁通阀用以保证润滑系统内油路畅通,当机油滤清器堵塞时,机油通过并联在其上的旁通阀直接进入润滑系统的主油道,防止主油道断油。机油细滤器的进油限压阀用来限制进入细滤器的流量,防止因进入细滤器的油量过多,导致主油道压力降低而影响润滑。

机油压力表、温度表:为便于驾驶员随时掌握润滑系统工作状况的装置。

2.发动机润滑部位及油路

发动机的润滑部位主要有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以及正时齿轮室。其油路如图5-4所示。图5-4润滑部位及油路

(a)润滑部位;(b)油路曲轴各轴颈与轴承、凸轮轴颈与轴承、挺柱等均采用压力润滑;活塞、活塞环、活塞销、汽缸壁、气门、凸轮等均采用飞溅润滑。

发动机工作时,机油泵将油底壳内的机油经固定式集滤器初步过滤掉较大的机械杂质后分成两路:大部分机油经机油粗滤器进一步滤去较大的杂质后流入主油道,执行压力润滑的任务;另有一小部分机油流入机油细滤器,滤去较细的杂质和胶质后流回油底壳。对于安装了细滤器的发动机而言,细滤器与粗滤器及主油道是并联的。这是因为细滤器的阻力较大,若串联在主油道中则难以保证主油道的畅通,即难以保证运动机件的良好润滑,并使发动机消耗于机油泵的功率有所增加。细滤器并联式滤清方法,可使汽车每行驶50km左右,全部机油便过滤一次。需要指出的是,在轿车上已很少采用分流式细滤器,而普遍采用全流式滤清器。

当机油泵出油压力低于0.1MPa时,机油细滤器上的限压阀关闭,以保证机油全部进入主油道。进入主油道的机油,通过上曲轴箱的五条并联的横向油道分别润滑主轴颈和连杆轴颈。流经主轴颈的机油从曲轴的斜向油道润滑连杆轴颈,同时也从曲轴的第四道轴颈处,经上油道通向凸轮轴与挺柱,润滑凸轮轴、挺柱和气门端部。当连杆大头的喷油孔与主轴承至连杆轴承的油道相通时,机油经该孔喷向汽缸壁和活塞等进行飞溅润滑。此外,流入活塞内部的机油润滑活塞销。

许多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装有压力报警系统,例如桑塔纳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装有两个油压开关。其一,在缸盖上凸轮轴总油道的尾端,安装一个机油压力开关,称为最低压力报警开关。打开发动机点火开关,由机油压力开关控制的油压指示灯亮,当发动机起动后机油压力超过0.031MPa时,该灯熄灭;如发动机机油压力降至0.031MPa以下时,机油压力开关将油压指示灯电路接通,油压指示灯闪亮。

其二,在滤清器盖上还设有一个油压开关,称为高压不足报警开关。当发动机转速大于2150r/min时,如果机油压力低于0.18MPa,该开关将触点断开,警报灯闪亮,峰鸣器鸣响,提醒驾驶员更换机油滤芯,同时旁通阀打开,保证发动机内的机油润滑发动机各机件。

5.2润滑系统的主要部件构造

5.2.1机油泵

目前发动机润滑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齿轮式机油泵和转子式机油泵。

1.齿轮式机油泵

齿轮式机油泵由主动轴、主动齿轮、从动轴、从动齿轮、壳体等组成,如图5-5所示。两个齿数相同的齿轮相互啮合,装在壳体内,齿轮与壳体的径向和端面间隙都很小。主动轴与主动齿轮用键连接,从动齿轮空套在从动轴上。图5-5齿轮式机油泵工作时,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反向旋转。两齿轮旋转时,充满在齿轮齿槽间的机油沿油泵壳壁由进油腔带到出油腔。在进油腔一侧由于齿轮脱开啮合以及机油被不断带出而产生真空,使油底壳内的机油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经集滤器进入进油腔;而在出油腔一侧由于齿轮进入啮合和机油被不断带入而产生挤压作用,机油以一定压力被泵出。

齿轮式机油泵结构简单,机械加工方便,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应用较广泛。

2.转子式机油泵

转子式机油泵由壳体、内转子、外转子和泵盖等组成,如图5-6所示。内转子用键或销子固定在转子轴上,由曲轴齿轮直接或间接驱动。内、外转子中心的偏心距为e,内转子带动外转子一起沿同一方向转动。内转子有4个凸齿,外转子有5个凹齿,这样内、外转子才能同向不同步地旋转。图5-6转子式机油泵

1—转子轴;2—内转子;3—外转子;4—油泵壳体;5—进油孔;6—出油孔

转子的齿形齿廓使得转子转到任何角度时,内、外转子每个齿的齿形廓线上总能互相成点接触。这样内、外转子间形成4个工作腔,随着转子的转动,这4个工作腔的容积是不断变化的。在进油道的一侧空腔,由于转子脱开啮合,容积逐渐增大产生真空,机油被吸入。转子继续旋转,机油被带到出油道的一侧,这时,转子正好进入啮合,使这一空腔的容积减小,油压升高,机油从齿间挤出并经出油道压送出去。这样,随着转子的不断旋转,机油就不断地被吸入和压出。

转子式机油泵具有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吸油真空度较大、泵油量大、供油均匀度好、成本低等特点,在中、小型发动机上应用广泛。5.2.2机油滤清器

1.集滤器

集滤器是具有金属网的滤清器,安装于机油泵进油管上,其作用是防止较大的机械杂质进入机油泵,见图5-7。目前汽车发动机所用的集滤器分为浮式集滤器和固定式集滤器。图5-7集滤器

(a)滤网畅通时;(b)滤网堵塞浮式集滤器由浮子、滤网、罩及焊在浮子上的吸油管所组成。

浮子是空心的,以便浮在油面上。固定管通往机油泵,安装后固定不动。吸油管套在固定管中,使浮子能自由地随油面升降。浮子下固装有金属丝制成的滤网,滤网有弹性,中央有环口,平时依靠滤网本身的弹性使环口紧压在罩上。罩的边缘有缺口,与浮子装合后便形成狭缝。

当机油工作时,机油从罩与浮子之间的狭缝被吸入,经过滤网滤去粗大的杂质后,通过吸油管进入机油泵,见图5-7(a)。当滤网被淤塞时,其上方的真空度增大,滤网克服自身的弹力上升而环口离开罩,此时机油不经过滤网而直接从环口进入吸油管内,见图5-7(b),以保证机油的供给不致中断。浮式集滤器飘浮于机油表面吸油,能吸入油面上较清洁的机油,但油面上的泡沫易被吸入,使机油压力降低,润滑欠可靠,因此目前应用不多。固定式集滤器淹没在油面之下,吸入的机油清洁度较差,但可防止泡沫吸入,润滑可靠且结构简单,逐步取代浮式集滤器。

2.机油粗滤器

粗滤器用于滤去机油中粒度较大的杂质,机油流动阻力小,它通常串联在机油泵与主油道之间,属于全流式滤清器。粗滤器是过滤式滤清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油通过细小的孔眼或缝隙时,将大于孔眼或缝隙的杂质留在滤芯的外部。根据滤芯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传统的粗滤器多采用金属片缝隙式和绕线式,金属片式粗滤器是一种永久性滤清器,由于它质量大、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等缺点,已基本被淘汰,现多采用纸质式和锯末式。

1)纸质滤芯式机油粗滤器

纸质滤清器的滤芯是用微孔滤纸制成的,如图5-8所示,为了增大过滤面积,微孔滤纸一般都折叠成扇形和波纹形。微孔滤纸经过酚醛树脂处理,具有较高的强度、抗腐蚀能力和抗水湿性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结构简单、滤清效果好、过滤阻力小、成本低和保养方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图5-8纸质滤芯式粗滤器1—上盖;2—滤芯密封圈;3—滤清器壳;4—滤芯;5—托板;6—滤芯密封圈;7—拉杆;8—滤芯压紧弹簧;9—压紧弹簧垫圈;10—拉杆密封圈;11—外壳密封圈;12—球阀;13—旁通阀弹簧;14—密封垫圈;15—阀座;16—密封垫圈;17—螺母

2)锯末滤芯式机油粗滤器

锯末滤芯式粗滤器的滤芯为酚醛树脂粘结的锯末滤芯,它阻力小,滤清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3.机油细滤器

EQ6100-1型发动机机油细滤器的构造如图5-9所示。滤清器外壳上固定着带中心孔的转子轴。转子体与转子体端套连成一体,其上压入三个衬套,套在转子轴上可以自由转动。压紧螺母将转子盖与转子体紧固在一起,转子下面装有止推轴承。转子上面装有支撑垫圈,并用压紧弹簧压紧,以限制转子的轴向移动。整个转子用滤清器端盖盖住,压紧螺套将滤清器端盖固定在外壳上。转子下端装有两个按中心对称水平安装的喷嘴。图5-9机油细滤器发动机工作时,从油泵送来的机油进入滤清器进油孔,若油压低于0.1MPa,进油限压阀将不开启,机油则不进入滤清器而全部流入主油道,以保证发动机可靠润滑。当油压高于0.1MPa时,进油限压阀被顶开,机油沿壳体中转子轴内的中心油道,经出油孔进入转子内腔,然后经进油孔、通喷嘴油道从两喷嘴喷出,于是转子在喷射反作用力的推动下高速旋转。当油压为0.3MPa时,转子转速高达5000~6000r/min。由于转子内腔的机油随着转子高速旋转,机油中的机械杂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转子壁。因此,洁净的机油由进油孔进入,再经喷嘴喷出,喷出的机油经滤清器出油口流回油底壳。在发动机工作中如机油温度过高,可旋松调整螺钉,让油通过球阀再经管接头流向机油散热器。当油压高于0.4MPa时,旁通阀打开,机油流回油底壳。

离心式滤清器滤清能力高,通过能力好,且不受沉淀物影响,不需更换滤芯,只需定期清洗即可;但对胶质滤清效果较差,这种滤清器由于出油无压力,一船只用作分流式细滤器,在有些小功率发动机上也有用它作为分流式离心细滤器的。5.2.3机油散热器和冷却器

1.机油散热器

机油散热器由散热管、限压阀、开关、进出油管等组成,如图5-10所示。其结构与冷却液散热器相似。

机油散热器一般安装在冷却液散热器的前面,与主油道并联。机油泵工作时,一方面将机油供给主油道,另一方面经限压阀、机油散热器开关和进油管将机油输入机油散热器内,冷却后从出油管流回机油盘,如此循环流动。图5-10机油散热器图5-11机油冷却器

2.机油冷却器

如图5-11所示,将机油冷却器置于冷却液路中,利用冷却液的温度来控制润滑油的温度。当润滑油温度过高时,通过冷却液可以降温;而当发动机起动时,则从冷却液吸收热量使润滑油迅速提高温度。机油冷却器由铝合金铸成的壳体、前盖、后盖和铜芯管组成,为了加强冷却效果,管外又套装了散热片。冷却液在管外流动,润滑油在管内流动,两者进行热量交换,也有采用油在管外流动而冷却液在管内流动的结构。5.2.4阀门

1.限压阀

油压是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高的,并且当润滑系统中油路淤塞、轴承间隙过小或使用的机油粘度过大时,也将使供油压力增高。因此,在润滑系机油泵和主油道中设有限压阀,限制机油的最高压力,以确保安全。

当机油泵和主油道上的机油压力超过预定的压力时,机油将克服限压阀弹簧的作用力,顶开阀门,一部分从侧面通道流入油底壳内,使油道内的油压下降至设定的正常值,之后阀门关闭。图5-12阀门组成

2.旁通阀

旁通阀用以保证润滑系统内的油路畅通,当机油滤清器堵塞时,机油通过并联在其上的旁通阀直接进入润滑系统的主油道,防止主油道断油。旁通阀与限压阀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其安装位置、控制压力和溢流方向不同,通常旁通阀弹簧刚度要比限压阀弹簧刚度小得多。5.2.5油尺和机油压力表

油尺用来检查油底壳内油量和油面高低,其外形为一金属杆,下端制成扁平,并有刻线。机油油面必须处于油尺上下刻线之间。

机油压力表用以指示发动机工作时润滑系统中机油压力的大小,一般主要采用电热式机油压力表,它由油压表和传感器组成,中间用导线连接。传感器装在粗滤器或主油道上,它把感受到的机油压力传给油压表。油压表装在驾驶室内的仪表板上,显示机油压力的大小值。5.3.1润滑系统的常见故障及诊断

润滑系统常见的故障是机油压力过低或过高、机油消耗过多、机油温度过高和滤清效能减弱等。

1.机油压力过低

机油压力过低,其现象为压力指示低于规定值或刚起动时机油压力正常,而后压力降至零。5.3润滑系统的常见故障与维修

1)主要原因

(1)机油温度过高;机油劣化混有燃油或水;机油粘度标号低造成机油过稀,致使润滑系统达不到规定流量和压力。

(2)机油泵零件磨损,主、被动齿轮磨损严重,间隙过大;转子与泵壳间隙过大;O型密封圈或垫圈损坏,旁通阀关闭不严造成输油压力降低。

(3)发动机主轴承和连杆轴承间隙过大或油路泄漏造成机油压力下降。

(4)油底壳内机油储量不足或机油集滤器堵塞,机油泵不能正常吸油,造成机油压力过低。

2)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机油压力过低时的诊断,应根据故障原因逐项进行检查。

(1)抽出油尺,检查机油储量是否过低,机油是否变稀。若机油储量不足,刚起动时,机油泵输油具有一定压力,当机油正常循环时,油底壳油量减少,机油泵不能正常吸油,造成润滑系统内压力下降,出现刚起动时机油压力表压力正常,然后压力下降到零左右的现象。机油质量变劣、变稀、泄漏,机油泵达不到规定的流量和压力,致使机油压力偏低。

(2)检查机油压力表和机油感应塞工作是否正常。如果机油压力表良好,可将机油压力感应塞从缸体上拆下来,用棉丝堵住机油压力感应塞孔,短暂地起动发动机,若机油从油道中喷出有力,说明感应塞失灵;若机油只是向外流无压力,则说明感应塞良好,应检查旁通阀弹簧是否过软或折断。

(3)拆下油底壳,检查集滤器是否有污物堵塞,检查机油泵是否磨损严重而使机油压力降低。

(4)最后应考虑是否车辆使用过久,以及曲轴、连杆轴承间隙是否过大,这些也能引起机油泵压力不足。

2.机油压力过高

机油压力过高,其现象为机油压力表的读数高于规定值;压力表读数虽低,但高压机油冲裂机油压力传感器或机油滤清器盖等。

1)主要原因

(1)机油粘度过大。

(2)限压阀调整不当或失效。

(3)汽缸体的油道堵塞。

(4)机油初滤器堵塞,且旁通阀开启困难。

(5)机油压力表或其传感器工作不良。

(6)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或凸轮轴轴承的间隙过小(只出现在大修后的发动机上)。

2)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机油压力过高时,应熄火排除故障,否则容易冲裂机油滤清器盖或机油传感器。

(1)首先检查机油粘度是否过大,限压阀是否调整不当;对于新大修的发动机,应检查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或凸轮轴轴承的间隙是否过小。

(2)若机油压力突然增高,而未见其他异常现象,则应检查机油压力传感器及导线是否有搭铁故障而导致机油压力表显示异常。

3.机油消耗过多

机油消耗过多,其现象主要是机油消耗逐渐增多(机油消耗率超过0.1~0.5L/100km),排气管冒蓝烟。

1)主要原因

(1)活塞与缸壁间隙过大。

(2)扭曲活塞环方向装反。

(3)活塞环抱死或其开口转到一起。

(4)活塞环磨损过大或其弹力不足。

(5)活塞环端隙、背隙或侧隙过大。

(6)气门杆油封损坏(特别是进气门杆油封)。

(7)进气门导管磨损过大。

(8)曲轴箱通风不良。

(9)油底壳或气门室盖漏油。

(10)润滑系统各零部件出现外渗漏。

2)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1)首先检查外部是否漏油,应特别检查曲轴前端和后端、凸轮轴后端油堵是否漏油,

(2)若发动机汽缸盖罩、气门室盖、油底壳衬垫和发动机前后油封等多处有机油渗漏,应检查曲轴箱通风装置,清理曲轴箱管道,尤其是通风流量控制阀处的积炭和结胶。若通风受阻,就会出现曲轴箱内压力升高,出现机油渗漏现象。

(3)若排气管明显冒蓝烟,则为燃烧机油造成的。当发动机大负荷、高速运转时,排气管大量冒蓝烟,同时机油加注口也向外冒蓝烟,则为活塞、活塞环与汽缸壁磨损过大,活塞环的端隙、背隙、侧隙过大;多个活塞环端隙口转到一起,扭曲环装反等,使机油窜入燃烧室。

(4)若发动机大负荷运转时,排气管冒蓝烟,但机油加注口无烟,则为气门杆油封损坏,气门导管磨损过大(尤其是进气门),使机油被吸入燃烧室。

(5)对于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若从储气筒的放污螺塞处放出较多的机油,则为空气压缩机的活塞、活塞环与汽缸壁磨损过大。5.3.2润滑系统的检修

1.机油泵的检查与维修

1)齿轮式机油泵的检修

解放CA1091、东风EQ1090、上海桑塔纳、一汽奥迪、北京切诺基、广州标致等汽车发动机均采用齿轮式机油泵,其结构类型和修理方法基本相同。

拆下机油集滤器和油管,用薄厚规检查机油泵传动齿轮与泵轴的轴向间隙,然后拆下机油泵紧固螺丝,分解机油泵,取下衬垫和齿轮,清洗全部零件进行检查测量。

(1)用直尺和厚薄规检测机油泵盖与齿轮端面的间隙、泵盖平面度误差,如图5-13和图5-14所示。若间隙过大会造成内漏,影响输油压力。图5-13测定齿轮端面间隙图5-14测定泵盖平面度误差

(2)检查主、被动齿轮与衬套的配合间隙,若超过规定值或用手晃动泵轴有明显松动感觉,则应更换衬套进行修复。

(3)用厚薄规检查齿轮的啮合间隙、齿顶与泵体之间的间隙。测量齿轮间隙应采用三点法进行测量,即在相邻120°的三个点的位置上进行测量,如图5-15所示。

(4)检查主、被动齿轮表面是否有毛刺、剥落或其他损伤,必要时应予以更换。

(5)检查泵轴是否弯曲,用等高V形垫铁将泵轴架起,用百分表测量泵轴中部径向圆跳动误差是否超过0.06mm,超过标准时应进行校直或更换新品。

(6)检查限压阀配合是否良好,弹簧有无损伤,弹力是否减弱,必要时应予以更换。图5-15测定齿轮啮合间隙和齿轮泵体间隙

2)转子式机油泵的检修

天津夏利和日本丰田Y系列、K系列等发动机上均采用转子式机油泵。机油泵解体后,清洗检查每一个零件是否有磨损和损坏现象。

(1)用内径百分表和千分尺检查转子轴和轴承孔的配合间隙,标准值为0.045~0.085mm,极限值为0.10mm,见图5-16。

(2)用厚薄规测量外转子与泵壳内圆的间隙,标准值为0.10~0.16mm,极限值为0.30mm,见图5-17。图5-16测量泵轴的配合间隙图5-17测量外转子与泵壳内圆间隙

(3)用厚薄规测量内外转子间的啮合间隙,标准值为小于0.15mm,极限值为0.25mm,见图5-18。

(4)用厚薄规和直尺检测转子端面与泵盖的间隙(侧向间隙),标准值为0.03~0.09mm,极限值为0.20mm,见图5-19。图5-18测定内外转子啮合间隙图5-19测定转子的侧向间隙

3)机油泵的检验与调试

机油泵装配后应进行调试,确定完好并达到标准后再装车,以减少不必要的拆装。一般采用简易方法进行检验,将机油泵吸油口浸入清洁的机油中,用螺丝刀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泵轴或用手转动机油泵传动齿轮,直到机油从出油口流出为止。此时转子轴应轻快而圆滑地转动,再用大拇指堵住出油口继续转动转子轴,感到该轴转动困难,若机油能顶开拇指压力而流出,则表明机油泵性能基本良好。

如有条件,机油泵装配后,可在机油泵试验台上进行测试。机油泵实验台应使主要实验条件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条件相同,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机油泵的技术状况。

(1)油泵转速。转速对机油泵的泵油量影响比较大,实验证明:当压力不变时,转速与泵油量成正比,近似直线关系。因此,应根据不同油泵所要求的转速进行实验。

(2)实验压力。机油在发动机内循环时会受到一定阻力,实验时应用人工的方法给它施加一定阻力,使其与在发动机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一样。实验压力一般与工作压力相同,但有些发动机要求机油泵实验压力与工作压力不同,必须根据不同的发动机调整不同的实验压力。一般标准油压为:怠速油压不大于30kPa,当转速达到3000r/min时的油压为

250~500kPa。

2.滤清器的维修

1)纸质滤清器的维修

纸质滤清器一般根据车辆运行的时间或里程进行定期更换(6000~20000km)。由于全流式和旁流式滤清器使用不同的外壳,因此更换滤芯时要注意滤芯的长短,要分清外壳上和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