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凤仙郡施 霖观灯遇犀牛(第87-92回)导读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1页
2.13 凤仙郡施 霖观灯遇犀牛(第87-92回)导读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2页
2.13 凤仙郡施 霖观灯遇犀牛(第87-92回)导读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3页
2.13 凤仙郡施 霖观灯遇犀牛(第87-92回)导读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4页
2.13 凤仙郡施 霖观灯遇犀牛(第87-92回)导读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章节导读凤仙郡施霖观灯遇犀牛(第87-92回)——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劝善施雨”导读劝善寄崇高刁钻神来笔劝善寄崇高刁钻神来笔——“凤仙郡劝善施雨”导读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叙写凤仙郡三年不雨,人民遭殃,皆因郡侯曾将斋天素供打翻喂狗“冒天”而遭玉帝“三事”责罚;郡侯从孙悟空之劝敬佛归善,获玉帝宽赦,施降甘霖,人民安康。《西游记》取经故事中不时夹杂这样一类描写:一方难除,便有某个神佛或当事者出面道破其中一段离奇的业报因缘,宣扬一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佛家轮回报应思想,如前面宝象国、乌鸡国、朱紫国(麒麟山)等故事,就都有这种情况。本篇风仙郡孙悟空劝善施雨的故事,则是全书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你看,凤仙郡侯献供斋天,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推倒供桌,泼素斋喂狗,触犯了上天,玉帝即立以米山、面山、黄金大锁三事,造成风仙郡“三年不雨,民甚艰苦”,“直等鸡嗛了米尽,狗恬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核下雨”;孙悟空据四大天师“只宜作善可解”之议,劝郡侯“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那郡侯“果然受教,恭敬善慈,诚心念佛”,全郡百姓也都烧香念佛,上下“礼佛敬天”,“一片善声盈耳”,终于感动上天,那米山、面山俱倒,锁梃亦断,玉帝大喜,即传旨降雨,让风、云、雨各部赴凤仙郡界,与九天应元府雷部合会一天,声雷布云,降了一场滂沱甘雨,遂使“槁苗得润,枯木回生”,就此“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享太平”。这里,凤仙郡侯因冒犯上天“作恶”,即遭玉帝“三事”断雨责罚,人民随之遭殃;后拜佛敬天“作善”,则又感动上天降雨施恩,人民脱祸得福。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集中表现和宣扬了一种善恶报应的观念,这在《西游记》中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突出例子,比起一般的同类说教,更加值得引起应有的重视。劝善寄崇高刁钻神来笔——“凤仙郡劝善施雨”导读其实,上述情况是不难解释的。虽然《西游记》作者并非有意系统宣传佛家思想,甚至还尖锐而巧妙地讽刺、揶揄和批判了佛教的某些思想、教义,但是,由于作品以历史上唐僧天竺取经的宗教活动为创作题材,又源自刊印于宋代的“说经”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由于作者的某些思想局限,就不能不使作品披上一件沉重的宗教外衣,抹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本篇风仙郡故事所表现和宣扬的善恶报应观念,正是一种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反映。佛教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按因果关系轮回转化。灵魂在“前世”的行为种下了“因”,在今世就会得到相应的“果”;而今世的行为,则又种下了“来世”的“因”。今世富贵,是因为“前世”为“善”,今世贫贱,则是因为“前世”作“恶”;为“善”,死后升入天堂,作“恶”,死后则打入地狱。凤仙郡故事所表现和宣扬的善恶报应观念,正如作者引用古诗所言:“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认为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地,按照人们行为的善恶施以祸福,显然是一种轮回转化的因果报应思想。这种善恶、因果报应思想,宣扬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充满荒唐无稽的迷信色彩,为封建阶级的现世统治制造“合法”根据,诱骗人民安心忍受剥削、压迫,以期待所谓“来世”的幸福,其消极性是十分明显的,无疑是本篇凤仙郡故事中必须给予严肃批判并加以大力消除的思想糟粕。既然本篇凤仙郡故事如此明显地含有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糟粕,是否就可以因此认为它整个都是败笔,或者应予基本否定呢?如果我们对作品作一番实事求是的考察,就会作出否定的回答。揭开笼罩在凤仙郡故事上的宗教外衣,就不难发现,其基本内核还是合理的。劝善寄崇高刁钻神来笔——“凤仙郡劝善施雨”导读这主要可以从主人公孙悟空形象来看。孙悟空在凤仙郡求雨之际,大搞所谓“人有善念,天必从之”之类果报说教,固然一反常态,令人生厌;然而,这并不足以改变其基本性格,特别是他的祈雨之举,实质上体现了其一心为民解灾、与民造福的高尚品德,这与他在西行途中一路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崇高精神一脉相通,因此,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取经队伍路经凤仙郡,遇上了罕见的旱灾:“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斗粟百金之阶,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为此,郡侯上官张榜招贤以祈雨救民。见到人民遭受灾难,痛苦不堪,孙悟空是决不会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的。果然,他挺身施援手,慨然允祈雨。作品对他祈雨目的作了明确的提示。当郡侯向他表示:“愿奉千金酬厚德!”悟空立即表明:“莫说!莫说!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尔后,作者又让孙悟空在各种场合进一步反复申述了其求雨目的:他告东海龙王说:“我因路过此方,见久旱民苦,特来着你来此施雨救济……";告护国天王说:“被处三年不雨,民甚艰苦,老孙欲祈雨拯救”;又告四大天师:“特来求旨,以苏民困”;他还向九天应元府天尊表白,求雨之事是为了“回天心,解灾难也”。总之,孙悟空祈雨,完全是为民解灾造福,实在功德无量;他那一心一意替人民着想,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高尚情操令人钦佩。劝善寄崇高刁钻神来笔——“凤仙郡劝善施雨”导读不仅如此,孙悟空一心为民解灾、与民造福的高尚品德,还表现在对完成祈雨使命认真执著、积极进取的精神上。你看,孙悟空刚一答应郡侯祈雨,即“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唤来东海龙王敖广,请其行雨,不料龙王以“未奉上天御旨”为由婉拒。悟空“见他说出理来,只得发放老龙回海”。但他并不因此而稍怠,而是鼓起更大的劲头继续努力。遂又驾起筋斗云,追根寻源上天宫求雨。至西天门外,护国天王告以“不该下雨”之由,悟空不理,闯了进去,要见玉帝;至通明殿外,四大天师又以“那方不该下雨”相阻,悟空仍不理会,硬是让天师引至灵霄殿下。当他终于得知郡侯“冒天”、玉帝立“三事”责罚的原委,以及“作善”才是祈雨的唯一途径后,这才把工作任务转向了“劝善”—对于孙悟空来说,“劝善”乃是他实现济民目的的一种手段,并无多少特别的深意。一旦郡侯听他之言念佛归善,他便及时再奏玉帝求雨。当他纵云头直至天门外,遇着护国天王,忙告郡侯“归善”消息;天王让他直往九天应元府下借点雷神,他即马不停蹄地径往九天应元府,向天尊“告借雷部官将相助”,并立即带领雷部四将及闪电娘子赶至凤仙境界,于半空中作起法来,“只听得唿噜噜的雷声,又见那淅沥沥的闪电”,先声夺人地向“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的风仙郡百姓传报了一场甘雨即将降临的振奋人心的喜讯。为了送来这场拯救生灵的及时雨,孙悟空孜孜不倦地作了不懈的努力,这种执著、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第八十八回至九十回“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八回至九十回,叙写唐僧师徒在玉华国受玉华王礼遇,三王子向孙悟空三兄弟拜师习武,不料三神器被豹头山黄狮精窃走;悟空三僧计闹豹头山,夺回三宝,又经反复鏖战,杀死诸狮精,并在天尊帮助下收伏凶魔九灵元圣;小王子学得武艺,玉华国国泰民安。《西游记》中西天取经故事穿插描写了九个人间国度,其中大都(如车迟、比丘、灭法等国)“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是作者讽刺、揶揄的对象,然而,唯独本篇玉华王国却是作者笔下的一个“极乐”之邦,明显地带有肯定、褒扬的色彩。这种一反常态的情况该如何理解呢?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看,取经故事写到离目的地西天圣境可谓一步之遥的玉华王国,已接近尾声,在这个取经路上千丑百恶与西天“极乐世界”两种反差强烈的境界即将交汇的关节上,正需要一种使前者自然过渡到后者的比较协调的艺术境界;“禅到玉华施法会”,作者创造了玉华国这片不同流俗的“乐土”,从而使取经故事恰到好处地在进入尾声之前渐入佳境,显然是胸有丘壑的匠心之笔。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借机通过玉华国“乐土”巧妙地正面寄托了自己的某种政治理想。本篇一开始,作者就以饱蘸热情的笔墨渲染了玉华王国那种人烟凑集、生意茂盛、五谷丰登、热闹繁华的国泰民安的盛况,并借唐僧之口称扬它诚谓“极乐世界”,显而易见,玉华王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之邦。吴承恩曾在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壮志慷慨地呼唤:“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透露出他的社会理想大体上是追求一种封建制度框架内比较开明、清平的政治局面,这当然仍有其一定进步意义。本篇通过玉华王国所寄托的政治理想,基本上是与此合拍的。正如作品有意让一个神秘老者赞美玉华王是“专敬僧道,重爱黎民”的“甚贤”之君,作者所寄托的政治理想主要便是通过塑造玉华王开明君主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下面就来作些具体分析。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玉华王开明君主的形象集中体现在他的礼贤下士和求才若渴上。他初次露面接见唐僧,便表现出对异国他乡远来之僧的“贤达”态度。一见唐僧,他就施以优礼,“即请上殿赐坐”。接着,不但欣然倒换了关文,而且以尊重的口吻询问他一路情况:“国师长老,自你那大唐至此,历遍诸邦,共有几多路程?”听说经过十四遍寒暑,又关切地说:“想是途中有甚耽搁。”后听说历经苦楚,终于到达本地,更是“十分欢喜”。然后,又备素斋热情款待,当听说唐僧三个徒弟在外等候,连忙吩咐当殿官请进府同斋。玉华王如此殷勤好客,礼贤下士,实在令人感动。更为令人感动的是玉华王礼贤下士、求才若渴所表现出来的平易谦和的作风。尽管八戒三徒貌丑、失礼曾使他感到不快,但一旦他听到三王子称赞、举荐三僧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欲拜其为师学艺,以保国安邦,即弃前嫌,衷心赞同,并马上带着三王子,“不摆驾,不张盖,步行到暴纱亭”,见了唐僧师徒便“倒身下拜”,恳求让三个“犬子”拜“孙师、猪师、沙师”为门徒学武艺,“万望老师开天地之心,普运慈舟,传度小儿”。为了让小儿学习武艺以安邦定国,竟不惜完全放下帝王身份,不拘一格向异域僧徒虔诚拜求,玉华王这种为渴求治国人才所表现出来的谦虚恭敬、极端尊重的态度,不但令人感动,而且叫人敬佩—这也是玉华王国政治开明、清平的重要标志。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本篇对三个王子形象的塑造,对玉华王开明君主形象也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衬托作用。如果说玉华王开明君主的形象是可敬的,那么三小王子的形象则显得甚为可爱。他们的可爱之处主要体现在虚心谦恭、好学上进的美德上。三王子一出场,得知父王因八戒三僧貌丑失礼受了惊恐,按捺不住心头之火,立即各拿兵器气势汹汹闯到唐僧师徒处呈威,显示出青年王子好武好强、血气方刚的脾性。但是,一当发觉孙悟空三僧兵器非凡,钦佩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转倨为恭,一齐下拜道:“神师!神师!我等凡人不识,万望施展一番,我等好拜授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进取心。待见识了三僧在空中施展神通,更是“跪在尘埃”,佩服得五体投地。旋即回宫告奏老王,表示道:“做儿的十分欢喜,欲要拜他为师,学他手段,保护我邦。此诚莫大之功!”当三僧答应收徒授艺,他们愈加“重重拜礼,虔心求授”:又是“亲抬香案,沐手焚香,朝天礼拜”,竭诚行了拜师之礼,又是一个劲地试弄金箍棒、钉钯和宝杖,追根究底请教其重量、功能和来历,以便习武操演。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恭敬谦逊的态度,虚心好学的精神,在三王子身上表现得如此突出,以至与堂堂王子身份不大相称,比起那班盛气凌人、不求上进的皇室贵胄子弟来,更有霄壤之别,若称之为“平民王子”,大概不算过分吧。最后,三王子终于武艺大进,“尽皆操演精熟,其余攻退之方,紧慢之法,各有七十二到解数,无不知之”,这也正是他们虚心谦恭、好学上进美德带来的可喜收获。如果说,三王子不愧为玉华王的“肖子”,那么,其“平民王子”的可爱形象又反过来把玉华王贤明君主的可敬形象衬托得更加丰满。而三王子这样的“平民王子”在玉华王国的出现,也正是玉华王国清平、开明政治的一种反映。本篇中叙写的孙悟空三兄弟“计闹豹头山”,大战狮子精占了不少篇幅,但平心而论,这段情节是不够精彩的,比起前面平顶山、狮驼岭诸役之腾挪变幻、紧张曲折,显然逊色。开明清平理想国火爆惨烈鏖战图——“玉华国授武夺神器”导读这恐怕是作者为“八十一难”越写到后头就越难翻新出奇的固有创作难题所限,而露出手笔稍缓之迹吧?然而,也要看到,这段情节描写还是具有一定特色的,这表现在战斗场面宏阔而纷纭,交战搏杀激烈而惨酷。如在悟空三僧“计闹豹头山”夺回兵器后,第二回合描写狮精祖翁九灵元圣率群狮倾巢而出,滚风腾雾直扑玉华国,与严阵以待的悟空三僧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鏖战。这场大战写得真是火爆惨烈,昏天黑地。这一边众狮精声势浩荡,凶狠无比;那一边,八戒、沙僧奋勇作战,孙悟空身手不凡。双方摆开广阔的战场,拼死搏斗,杀气冲天;战斗阵势犬牙交错,此起彼伏。混战结果互有胜负,反映了战斗异常激烈、惨酷。这样一种战斗场面、阵势和氛围,为《西游记》众多战役中所罕见,别具风貌,因此,本篇中这类战斗描写还是值得肯定和较为可取的。——第九十一回至九十二回“大战青龙山”导读逼真的社会世态生动的风俗民情逼真的社会世态生动的风俗民情——“大战青龙山”导读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九十一回至九十二回,叙写青龙山玄英洞三妖王于金平府元宵夜假装佛像,盗取灯油,勒索百姓,并摄走唐僧;孙悟空三僧大战三怪连遭败绩,八戒、沙僧亦被擒;悟空请来四木禽星,并在龙太子的援助下,挟捉三犀牛精,救出唐僧等,为民除害。比较突出地侧重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体现了《西游记》“幻中见真”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是本篇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其一,折光地反映了明代统治者盘剥人民的黑暗现实。唐僧师徒逗留金平府慈云寺,于元宵夜随众僧进城观灯,遇见一件咄咄怪事。青龙山玄英洞辟寒、辟暑、辟尘三妖王,为了满足其爱吃酥合香油的贪欲,竟假变佛像,哄逼金平府地方官员每年逢元宵设立金灯,灯油用酥合香油,以供他们年年到正月半变佛像收油。故地方上“每年审造差徭,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府县的各项差徭犹可,惟有此大户甚是吃累:每家当一年,要使二百多两银子。此油不是寻常之油,乃是酥合香油。这油每一两值价银二两,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共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四万八千两。还有杂项缴缠使用,将有五万余两,只点得三夜”;但点过元夜,“见佛爷现了身,明夜油也没了,灯就昏了”,“人俱说是佛祖收了灯,自然五谷丰登;若有一年不干,却就年成荒早,风雨不调。所以人家都要这供献”。逼真的社会世态生动的风俗民情——“大战青龙山”导读由此种怪事,再联系到前面号山红孩儿怪勒逼山神、土地“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等劣迹,不禁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明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横征暴敛,以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剥削农民的黑暗现实:明朝政府于正统元年把江南诸省的田赋大部分折征银两,称为“金花银”,规定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到成化时,折银率大变,粮一石折银一两,使农民的赋税负担比原来增加了三倍。徭役弊端更甚于田赋,黑甲、均徭和各种杂项差役名目日益繁多。更有甚者,豪强地主勾结官府,营私舞弊,巧立名目,把他们的徭役赋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贫苦农民纳无田之粮,服无丁之役,苦不堪言。当然,我们无意把作品中青龙山怪假变佛像,通过金平府官员巧取豪夺当地百姓巨额香油等情节,与上述明代史实对号入座,但是,作者借用这些幻想的情节,间接、曲折、折光地反映并批判了明代社会这类丑恶现实,“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却是题中应有之义,显然是无可置疑的。其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元宵佳节的民俗风情。民俗,是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它植根于一个民族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在明清小说中,如果说现实主义巨著像《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对民俗文化作了十分深广的反映,是十分自然的话,那么像《西游记》这样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对某些民俗现象也有自己颇具风采的表现,那就更加值得珍视了。且不说前面写盘丝洞七女妖“转身踢个出墙花,退步翻成大过海”等踢球身段、招数的一大段韵文,总结了自汉、唐、宋至明民间蹴鞠技艺的一整套玩法,也不说紧后叙天竺国假公主彩楼抛绣球,“十字街头,那些客商人等,济济哄哄,都来奔抢绣球”的有趣场面,反映了我国古代这一特殊的婚嫁习俗,光是本篇中对唐僧师徒所观赏的金平府元宵佳节情景的生动描绘,就够精彩纷呈、令人神往的了。元宵是我国古代一个大节,元宵赏灯为历代习俗,宋明最盛。请看金平府这“三五良宵节”灯市的盛况吧。逼真的社会世态生动的风俗民情——“大战青龙山”导读“金吾不禁”,这一夜当局解除警戒,市民任意游玩。只见:“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有那跳舞的,踊跷的,装鬼的,骑象的,东一攒,西一簇,看之不尽。”“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灯火与星光辉映,分外璀璨。尤其是“花灯悬闹市”:“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假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