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的主要意义是()A.减轻环境污染 B.减轻内涝状况 C.缓解交通压力 D.缓解用地紧张2.从水循环过程看,海绵城市中森林、湿地的主要功能是()A.调蓄净化雨水 B.促进水汽蒸腾 C.美化水环境 D.增加地表径流【答案】1.B2.A【解析】【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知,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强下渗和蓄水能力,因此其主要意义是减轻城市内涝状况,B正确;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关系不大,排除ACD。故选B。【2题】结合所学知识,海绵城市中的森林、湿地可以拦截径流,增加下渗,吸附污染物,具有调蓄雨水、净化水质的功能,A正确;促进水蒸腾、美化水环境不是主要功能,BC错误;增加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D错误。故选A。【点睛】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下渗、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来影响水循环。人口是地区发展中的活跃因素。图示意俄罗斯的人口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俄罗斯人口分布的整体特征是()A.东多西少 B.北多南少 C.西多东少 D.南多北少4.俄罗斯的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B.开发历史的时间长短C.亚欧文化传承的差异 D.地区交通条件的差异【答案】3.C4.A【解析】【3题】根据图中俄罗斯人口密度分布图可知,俄罗斯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整体上具有西多东少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4题】结合所学知识,俄罗斯人口多集中在西部,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与其他地区相比气候相对温暖,更适合人类生产生活,而其他地区气候较为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故该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差异,A正确;俄罗斯西部地区开发历史较为悠久,地处东欧地区,文化特征更偏向于欧洲文化;同时西部地区交通网更为密集,交通更加便利,这些因素都对人口分布在西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强度都不如自然条件明显,BCD错误。故选A。【点睛】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不均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山地、高原地区人口较为稀疏;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寒冷、炎热、干旱、过于潮湿的地区人口较为稀疏。图为2023年某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最不可能出现图示等压线的月份是()A.1月 B.3月 C.8月 D.11月6.此时甲地的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7.图示时刻后,甲、乙、丙、丁四地中未来短期内天气变化最大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5C6.C7.C【解析】【5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亚洲大陆地区为高压中心所控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8月,因为8月亚洲大陆地区为低压所控制,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根据图中的等压线判断,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同时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因此该地风向为西北风。故选C。【7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丙地目前位于冷锋的锋前,受暖气团影响,为晴天,气温较高,随着冷锋的东移,丙地未来短期内将进入锋后,转变为受锋面和冷气团影响,气温降低,出现降水等剧烈的天气变化;而甲、乙、丁三地短期内天气变化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喜马拉雅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喜马拉雅山脉可以分为4条纵向平行的不同宽度的山带,每条山带都具有鲜明的地形特征和独特的地质史。现阶段印度板块以每年大于5cm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经历了古地中海时期、海相下沉沉积、海陆演变、现代喜马拉雅山形成的阶段(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喜马拉雅山脉过程演化的排序正确是()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9.现代喜马拉雅山脉()A.内部多化石 B.主体山脉为南北走向C.形成于新生代之前 D.外力作用强于内力作用【答案】8.C9.A【解析】【8题】结合材料可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经历了古地中海时期、海相下沉沉积、海陆演变、现代喜马拉雅山形成的阶段,结合图示可知,图①②中喜马拉雅山脉属于海洋环境,且图①中地势更低,因此①为海相下沉沉积阶段,②为古地中海时期。图③④中均属于陆地环境,图④中地势位于海平面附近且处于上升过程中,图③海拔更高,因此图③为现代喜马拉雅山地形成阶段,图④为海陆演变阶段。综上所述,喜马拉雅山脉过程演化的排序正确是②①④③,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9题】结合材料可知,喜马拉雅山脉之前为海洋环境,因此会有大量生物沉积,经过地质历史时期,其内部会有化石,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脉近东西走向,B错误。结合地球的历史的知识可知,新生代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球上众多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均在新生代形成,C错误。结合喜马拉雅山脉从海洋环境到陆地最高山脉的形成过程可知,现代喜马拉雅山地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强于外力作用,D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于平缓。美国密西西比河犬牙湾河道弯曲,河床断面形态渐渐演变为深窄“V”形,影响航运。一组抛石潜坝组成的堰群工程,使河床横剖面形态由深窄“V”形变成宽浅“U”形,有效解决了碍航问题(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潜坝组成的堰群建设在河流()A.凸岸 B.右岸 C.凹岸 D.左岸11.密西西比河犬牙湾河道弯曲,河床断面形态逐渐演变成深窄“V”形,影响航运。形成这种“V”形河床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河流下蚀和搬运 B.河流搬运和堆积C.河流堆积和侧蚀 D.河流侧蚀和下蚀12.与疏浚河道相比,建设潜坝()A.节约运营成本 B.工程难度小C.改变河流景观 D.增加生物多样性【答案】10.C11.D12.A【解析】【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潜坝曾经遭受严重的侵蚀,而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凹岸,C正确,A错误;在弯曲的河道,河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一般不用左岸、右岸描述,BD错误,故选C。【11题】“V”形谷是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下切侵蚀过程中一般伴随着侧向侵蚀,D正确;“V”型河谷的形成与流水搬运和堆积关系小,ABC错误,故选D。【12题】潜坝一次性建设成功后,可以使用很长时间,维护费用较低;若不建设潜坝,则每年都要疏浚河道,而疏浚河道的费用较高,A正确;建设潜坝的工程量大,B错误;潜坝位于水面以下,河流自然景观得以保留,C错误;改变生物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故选A。【点睛】在河流的直流段,判断侵蚀和堆积岸要用地转偏向力进行判断;但在曲流段,主要是受惯性离心力的影响,造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与地转偏向力无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太阳直射点也会做回归运动,并且各地的昼夜长短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在地球由②运动至③期间,地球()A.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与太阳的距离渐渐变小C.北半球昼长渐渐变长 D.极昼、极夜范围逐渐减小14.2024年8月22日,时至处暑,下列节气与处暑时节地球昼夜长短分布相近的是()A.雨水(2月19日) B.谷雨(4月19日)C.小满(5月20日) D.霜降(10月23日)【答案】13.D14.B【解析】【13题】地球由②运动至③期间,即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到7月初达最慢,后变快,A错误;7月初为远日点,夏至日到7月初,日地距离变大,B错误;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昼长渐渐变短,C错误;夏至日北极附近极昼范围最大,南极附近极夜范围最大,夏至日到秋分日极昼、极夜范围逐渐减小,D正确。故选D。【14题】与处暑时节地球昼夜长短分布相近的节气,太阳直射的纬线与处暑时太阳直射的纬线相同,两个节气应该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对称,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分布,应该是谷雨(4月19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中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一种时间知识体系,它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大约15天,反映了自然界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已经完全确立,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福州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太阳、标杆、石块进行定向,标杆垂直于地面放置,把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P点,隔一段时间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Q点时再放一块石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若P、Q两点与标杆距离相等,则P、Q两点的连线代表()A.西北—东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南—东北方向 D.南北方向16.若P、Q两点位置在西南方位,该地理兴趣小组观测的时间最可能为()A.1月1日 B.3月12日 C.8月1日 D.9月23日【答案】15.B16.C【解析】【1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州纬度位置约为25°N,因此全年正午太阳始终从正南方照射过来。结合题干可知P、Q两点与标杆的距离相等,由此说明产生P和Q两个顶点的时刻的太阳高度相同,这两个时刻关于正午12点对称。正午太阳从正南方照射过来,因此标杆影子顶点P、Q两点的位置朝偏北方且关于正北方对称,所以PQ连线指向东西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若P、Q两点位置在西南方位,则说明太阳光从东北方向照射而来。结合太阳视运动规律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正东升,正西落。1月1日和3月1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对于福州而言,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南,因此全天P、Q两点都不可能位于西南方位,AB错误。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南,P、Q两点不可能位于西南方位,D错误。8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对福州而言,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南,因此上午P、Q两点会位于西南方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正午太阳方位: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常年从正南方照射而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常年从正北方照射而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方位要根据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南北位置关系进行确定。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西兰南岛山脉纵贯,多火山、地震,岛上河流众多,沿海有冲积平原。下图示意新西兰南岛地理事物及附近板块界线分布。(1)判断新西兰南岛主体山脉的走向,并分析形成原因。(2)新西兰南岛多火山、地震,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据图比较新西兰南岛东、西两岸平原面积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多少。【答案】(1)走向:东北一西南走向。形成原因: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部,其边缘是与太平洋板块的分界线,分界线大致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2)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其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引发地震;软流层的岩浆沿边界上涌,喷出地表,形成火山。(3)比较:东岸平原面积大于西岸。理由:根据图中多条河流起点,可以确定山脉的主脊线偏向岛屿的西侧,所以东岸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说明山脊向东距海较远,陆地面积较大,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冲积平原。(4)a地降水量大于b地。【解析】【分析】本题以新西兰区域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板块构造,河流堆积地貌,降水的空间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由图中平行状水系可知,南岛的西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山脉分布。新西兰南岛位于南太平洋的西部、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分界线,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界线属于消亡边界,两侧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不断挤压碰撞,陆地隆起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小问2】由上一题分析可知,新西兰南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地壳活跃;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交界处深部岩石的应力超过容许值,岩层就会发生变形、断裂、错动,从而引起地面震动;软流层的岩浆沿边界的裂隙在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小问3】读图,河流发源于山区高处,由图中多条河流的起点,可以确定南岛的山脉靠近岛屿西部,岛屿东岸形成平原的空间较大;读图可知,山脉东侧的河流较西部长,山脉的山脊线离东部岸线远,所以东部地区发育平原的空间较大;山脉东侧的河流较长,地形起伏较小,河流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冲积平原。【小问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地位于新西兰南岛的西侧,b地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东侧,结合当地纬度可知,该地受西风带影响。因此,a地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b地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较少。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塞伦盖蒂国家公园((10°S—30°S,34°E—36°E)是非洲坦桑尼亚最大的国家公园,由于东非大裂谷从坦桑尼亚穿过,形成了南北走向的两条平行裂谷,中间是一片水草茂盛的草原,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理想场所。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半年一次的大型动物迁徙是世界十大自然旅游奇观之一。下图示意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马赛马拉的地理位置及角马迁徙路线、两地的月均降水量分布状况。(1)描述塞伦盖蒂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2)从气候类型角度,分析马赛马拉和塞伦盖蒂角马群季节迁徙的原因。(3)推测角马由甲地迁往丙地的大体时间,并说明推断依据。【答案】(1)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衡;干湿季明显,5—10月为干季,11月—次年4月为湿季。(2)两地同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由于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明显,纬度差异大;两地进入干季或湿季的时间存在差异,角马群追随水草发生南北迁徙。(3)时间:11月一次年3月附近。依据:两地都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但马赛马拉11月一次年3月降水少于塞伦盖蒂,草木枯黄;而此时塞伦盖蒂进入湿季,故角马群迁徙方向为自马赛马拉向南迁往塞伦盖蒂。【解析】【分析】本题以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气候的特征,降水的分布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读塞伦盖蒂月均降水量分布状况图可知,塞伦盖蒂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衡,有明显的干湿季,其中5-10月降水稀少,为干季。11月-次年4月降水多,为湿季。【小问2】马赛马拉和塞伦盖蒂同为热带草原气候,均是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衡,有明显干湿季的地区;两地降水均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降水,读图可知,两地存在一定的纬度差异,由于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会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出现季节移动,两地由于纬度差异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时间也存在差异,导致两地进入干季或湿季的时间存在差异,角马群追随水草发生南北迁徙。【小问3】甲丙两地都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读由图可知,马赛马拉11月-次年3月降水少于塞伦盖蒂,马赛马拉由于降水较少,草木枯黄,角马食物来源不足;而此时塞伦盖蒂进入湿季,草类茂盛,食物充足,故角马群为了追随水草和食物,迁徙方向为自马赛马拉向南迁往塞伦盖蒂。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方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方之间可以自由流动的特定区域。2023年11月1日,我国在西北设立的首个自贸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xxx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计划)
- 年产xxx纤维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创业计划)
- 过道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xx女短睡衣项目建议书
-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漂亮的盘子
- 大班健康教案《保护我们的皮肤》
-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苹果》
- 新药、新洞见:加速神经科学新领域的发展 2024
- 小班上学期健康教案《我好害怕》
- 甲亢术前的特殊护理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十二篇
- 小学期中表彰大会活动方案
- 基于单元主题意义开展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 论文
- 万用表使用方法-完整版课件PPT
- 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电维保服务方案
- 中学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流程图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标说教材-知识树-
- 浅议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和局部通风机选型
- 2022- 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质量监测试卷(含答案)
- 汽车继电器认识和检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