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重点02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2/29/wKhkGWdG4mqAH17uAAIBlzDxINw613.jpg)
![第三单元重点02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2/29/wKhkGWdG4mqAH17uAAIBlzDxINw6132.jpg)
![第三单元重点02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2/29/wKhkGWdG4mqAH17uAAIBlzDxINw6133.jpg)
![第三单元重点02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2/29/wKhkGWdG4mqAH17uAAIBlzDxINw6134.jpg)
![第三单元重点02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2/29/wKhkGWdG4mqAH17uAAIBlzDxINw61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联军①内犯,春华守城南。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②,死,年三十五。(取材于《清史稿·卷二八二·忠义传》,有删改)【注】①联军:指1900年侵入中国的八国联合军。②陴(pí):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是传统的防御建筑。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3)敌毕登城
毕:
(4)吾志不遂
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2)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3.【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乙】文中的“吾志”是指。4.【乙】文中宋春华能否证明【甲】文的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因此都实现(意思对即可)2.(1)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哪种会不用呢?(2)杀敌无数,今天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意思对即可)3.舍生而取义之心守城报国(意思对即可)4.示例:可以。【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的宋春华在抵御八国联军攻城时,负伤死守,城陷后自感有负国恩,自杀以明其志,这正是舍生取义的表现,可以作为【甲】文的论据。(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句意: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是故:因此;(3)句意:敌人全都登城。毕:都;(4)句意:我的志向不能实现。遂:实现。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使:假如、假使;恶:厌恶;甚于:超过;辟:同“避”,躲避;患:祸患、灾难;何不为也:什么(手段)不用呢?(2)杀敌过当:指杀敌无数;恨:遗憾。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知,“本心”是指舍生而取义之心。根据乙文“春华负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可知,吾志”是指守护城池,保卫祖国。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观点“舍生取义”,即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根据乙文“联军内犯,春华守城南。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死”可知,宋春华在抵御八国联军攻城时,负伤死守,城陷后自感有负国恩,自杀以明其志,舍生而取义,可以作为甲文论据。【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乙】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被授予蓝翎侍卫。八国联军入侵,宋春华守城南门。宋春华左腿中枪,部下想要撤退,宋春华带着伤大声喊:“今晚的事,有进无退!”部众奋勇拼杀敌人,伤亡甚重。敌人全部登城,他于是仰天叹道:“我的志向不能实现,有负国恩啊!但是自从应战以来,杀敌无数,今天死了,也没有遗憾了。”用头撞墙,死了,死时年仅三十五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二)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其母曰:“盍②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③而效④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遂隐而死。(《左传·介子推不言禄》)【注】①从亡者:指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②盍:何不。③尤:指责。④效:仿效。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大王加惠 B.弗得则死/弗之怠C.是亦不可以已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6.把语段(一)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语段(一)阐述了孟子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论证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8.语段(一)中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与语段(二)中介子推的做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做具体分析。【答案】5.B6.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7.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或人应保有本心)先从正面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再摆出“有人见了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的这种行为;接着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分析了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而指出这是一种丢掉“本心”的做法,从反面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8.异:语段(一)中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语段(二)中介子推宁愿隐居而死,也不向晋国国君求受封赏。同:两种做法都是将义看作最重要的东西,高于生死与高官厚禄。【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A.不同,好处/给予;B.相同,不,没有;C.不同,停止/罢了;D.不同,为了/心情;故选B。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万钟,优厚俸禄;受:接受;加:好处。7.本题考查论点归纳。根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或人应保有本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先从正面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再摆出“有人见了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的这种行为;接着“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分析了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而指出这是一种丢掉“本心”的做法,从反面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异:语段(一)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语段(二)中介子推“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遂隐而死”宁愿隐居而死,也不向晋国国君求受封赏。同:语段(一)是为了“舍生取义”,语段(二)介子推“不言禄”,两种做法都是将义看作最重要的东西,高于生死与高官厚禄。【点睛】参考译文:(一)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二)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便(一直)隐居到死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注】①孟尝君:本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号孟尝君。②效:献出,奉献。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⑴休祲降于天
祲:
⑵秦且攻魏
且:
⑶燕王尚未许也
许: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B.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C.臣效便计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以四国攻燕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11.用“/”划分句子的停顿(划两处)。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⑵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13.对两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形成了对比,让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映衬,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B.乙文中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C.乙文中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乙文中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9.⑴不祥⑵将要⑶答应。10.A11.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2.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⑵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13.B【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祲,不祥。(2)句意:秦国将要讨伐魏国。且,将要。(3)句意:燕王还是没有答应。许,答应。10.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B.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C.介词,给\介词,表比较;D.介词,用\介词,因为;故选A。11.考查断句。句意: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尝,曾经。闻,听说。布衣,指平民。之,主谓之间,不译。(2)岁,收成。而,表顺承,不译。且,将要。奈何,怎么办。1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根据乙文第一段中的“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本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有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乙)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免冠徒跣
②天下缟素③且知伯已死
④执问涂者1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C.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6.翻译下列句子。(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17.选文中,豫让是如何诠释“士为知己者死”的?18.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答案】14.①裸露
②缟素,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③况且
④拿,捉拿15.C16.(1)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那(他)是一位义士,我(以后)只要小心躲开他就罢了。17.豫让给范中行氏做臣子,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为报知遇之恩,去刺杀赵襄子而给知伯报仇。18.甲: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不辱使命。乙:豫让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此题一是要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可以根据句意进行推断。①大意:摘掉帽子,光着脚。徒:裸露;②大意:天下的人都穿着丧服。缟素:名词或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③大意:况且知伯已经死了。且:况且;④大意:把洗刷厕所的人捉拿来审问。执:捉拿;15.本题考查虚词“于”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中“于”是“在”的意思,介词;A.比,介词;B.对,介词;C.在,介词;D.从,介词;故选C。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重点词翻译及句式理解。(1)重点词语:夫:句首发语词,不译;而:表转折,译为:却;第一个“以”:凭借;徒:只,只是;第二个“以”:因为。(2)重点词语:彼:他;谨:谨慎;避:躲避;耳:罢了;“彼义士也”是判断句,翻译时应该译出判断动词“是”,他是一位义士。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由“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可知:豫让给范中行氏做臣子,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由“知伯死于赵襄子手”,“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可知豫让为报知遇之恩,改变自己的姓名去刺杀襄子,想要舍生取义,由“彼义士也”可知豫让对于知伯的忠诚。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要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需要先找出文中唐雎和豫让所做的事情,从他们的行为中提炼、概括。【甲】文中的唐雎敢于正面与强大的秦王据理力争表现出了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斗争的“士”精神;在于秦王对话的过程中充满了机智和勇气,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提出的“天子之怒”,以“士之怒”和“挺剑而起”使秦王色挠,表现出了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的“士”的精神。【乙】文中的豫让得到过知伯的赏识,所以在知伯死去之后,不顾自己的安危变更姓名、乔装打扮潜入王宫以洗刷厕所为掩护要替知伯报仇,体现出了他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的“士”的精神。【点睛】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乙】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③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选自《梁书·范缜传》)【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③徒:步行。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
闻寡人之耳者B.恒芒屩布衣
国恒亡C.门人弟子填其室
缜在其门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所欲有甚于生者2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C.“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这样断句是正确的。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22.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答案】19.A20.C21.(1)我每天侍奉在皇帝座位旁边,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2)刘瓛认为他很奇特(对他感到非常奇怪),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22.共同点:①勤奋刻苦;②求学心切;③内心强大、意志坚定。从甲文宋濂不惧天冷借书抄书、跑远路拜师求学、享受读书乐趣而不羡慕同舍生的物质条件可以看出。从乙文范缜积极跟随刘瓛学习、一心求学不因家境贫寒而羞耻可以看出。【解析】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到;B.副词,常常/副词,常常;C.代词,他的/代词,他的;D.介词,比/介词,比;故选A。20.此题考查内容理解。C.有误,“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的意思是: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好”是喜欢的意思,“危言高论”作“好”的宾语,据此断句为: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故选C。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日:每天;侍:侍奉;坐:座位;备:准备;顾问:接受询问;四海:天下;谬:错误;其代词,代“我”。(2)瓛:刘瓛;甚:很;奇:对……感到奇怪;亲:亲自;冠:举行加冠礼。22.此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第①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来读,于是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天气特别寒冷也不懈怠,可见其爱好学习,勤奋刻苦,意志坚定;根据乙文“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可知,范缜还未成年就去跟随刘瓛学习,可见其爱好学习,勤奋刻苦。根据甲文第②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宋濂不惧寒冷跑远路拜师求学,吃穿等方面不如同舍生,但是宋濂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可见其内心强大、不攀比、苦中作乐、意志坚定;根据乙文“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可知,范缜一心求学,常穿布衣、草鞋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可见其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据此可概括两人的共同点是:爱好学习,勤奋刻苦,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我每天侍奉在皇帝座位旁边,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乙文: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常常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独和外弟萧琛相处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时常信服范缜说话简短但意思明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跻,负书担橐①,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期年揣摩成……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③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注】①橐:口袋。②纴:这里指织布机。③抵掌:击掌,指人在谈话中的高兴神情。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天大寒,砚冰坚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以中有足乐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C.未尝稍降辞色
月色入户D.寓逆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段(一)作者所思所行尽在这种“好”与“乐”中,请概括其中“好学乐学”的四件事。26.语段(一)(二)分别写了宋濂和苏秦勤奋苦学的故事,都用到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23.B24.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5.①家贫无书,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动笔抄写;②无师求教,不辞辛苦到百里外向名师请教;③寒冬之时,大雪深积,足肤皲裂仍强忍其苦,坚持从师学习;④不与同舍生攀比衣食,专心读书,体会学习的乐趣。26.语段(一)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宋濂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表现其生活虽苦,但以读书为乐的学习态度(或“乡之先达”的严厉与宋濂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其一心向学、虔诚求学的学习态度);语段(二)中苏秦失意落魄时家人对他的冷落,与功成名就后家人对他的热情恭敬形成对比,侧面表现了他勤学苦读取得的成就之大。【解析】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很/形容词,雄伟的;B.都是动词,值得;C.名词,神情/名词,月光;D.动词,寄居/动词,寄托。故选B。2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立:站立;侍:侍候;质:询问;请:请教。2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语段(一)主要讲述了作者虽自小家贫,但勤奋学习,终于有所收获的故事。从文中可知作者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其中“好学乐学”的四件事概括如下: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概括得出:作者家贫无书,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动笔抄写;根据“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概括得出作者无师求教,不辞辛苦,到百里外向名师请教;根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概括得出:作者寒冬之时,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根据“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概括得出:作者不与同舍生攀比衣食,一心向学,以学为乐。26.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分析。通读全文,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即可。语段(一)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构成对比,表现了作者生活虽贫苦,但以读书为乐的学习态度。从“未尝稍降辞色”与“或遇其叱咄”“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等语句能看出,老师的严厉与宋濂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虔诚求学的态度。从语段(二)中,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与“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等语句能看出,苏秦失意落魄时家人对他的冷落与功成名就后家人对他的热情恭敬形成对比,侧面表现了苏秦勤学苦读取得的成就。【点睛】参考译文:(一)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二)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十多次,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已破了,百斤金币也用完了,没有了生活之资,不得已只有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书籍,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脸色又黄又黑,面有惭愧之色。他回到家里以后,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他伏案发奋钻研,选择重点加以熟读,并反复揣摩演练。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过了一年,终于揣摩透了。于是苏秦就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对赵王比比划划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大喜,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乙】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27.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暮归,忘其牛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D.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执策而临之(《马说》)28.下面对【甲】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属于赠序。B.第①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C.第②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敞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因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的心理。D.你要写一篇谈学习的演讲稿,宋濂的事例可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2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听已,辄默记。30.【甲】文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试做简要分析。31.结合【甲】【乙】两文,并联系自身经历,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学习上的感悟?【答案】27.A28.C29.(1)(我)抄完后,跑着给人家送过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还书的期限。(2)(王冕/他)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30.①求书之难。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②求师之难。作者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③生活之苦。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31.①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习;②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③家庭贫穷不是阻碍我们成功的绊脚石,苦中思进,乐中思省才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品质。【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和用法。A.被:通“披”,穿着/通“披”,穿着;B.以:介词,把/介词,因为;C.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D.策:书策/马鞭;故选A。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甲文第②段“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意思是: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可知,作者并无因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的心理,此项理解和表述有误;故选C。2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录:抄录;毕:完;走:小跑;之:代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此句原文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将主语“我”补充出来;(2)已:完毕,完成;辄:就。此句原文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将主语“王冕”补充出来。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梳理。根据甲文第①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来读,于是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据此可知,困难是无书;根据甲文第①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成年以后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于是跑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在老师生气时,态度愈加恭敬,等老师“欣悦”之时再去请教,据此可知,困难是没有老师,其解决办法是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根据甲文第②段“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等语句可知,宋濂吃穿等方面不如同舍生,据此可知,困难是生活苦,吃的少而粗,穿的破而旧。3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由甲文第②段“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等语句可知,宋濂不应家庭贫困而自卑,却能够在学习和读书之中找到精神的富足和快乐,可见我们应该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以学为乐,在学习中找到充盈精神的食量;由甲文第①段“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和乙文“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宋濂在寒冬之日,也不辍读书,王冕深夜读书直到天亮,可见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勤奋刻苦、专心致志的品质,这样才能学有所成;甲文宋濂面对无书、无师和贫困,非但没有放弃和停止读书,反而创造条件找书、求师,由乙文“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可知,王冕家庭贫困,父亲命他去放牛,他却潜入学堂听学生读书,他们都在艰难的学习条件下,努力创造条件刻苦学习,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乙)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冤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冤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冤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3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编。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送东阳马生序》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结合文段(一)内容分析。(4)结合两个文段,谈谈在学有所成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得到。奔向、赶到。(2)①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我仍不放松读书。②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3)文中作者的“袍敝衣”与同舍生的“皆被绮绣”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潜心读书不慕荣华的美好品质。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理解。(4)启示:我明白了学习应该刻苦努力,虚心请教,坚持不懈。【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②句意: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趋:奔向、赶到。。(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①重点词:屈:弯曲;伸:伸开;弗:不;怠:放松。②重点词:以:因为;中:内心;足:足够;口体之奉:吃的穿的。(3)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文段(一)中,从“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可知,作者的“袍敝衣”与同舍生的“皆被绮绣”形成对比,联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表现了作者潜心读书不慕荣华的美好品质。从“先达德隆望尊,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可知,把先达的严厉和“我”的恭敬作对比,联系“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表达“我”求学的无师教的艰难。(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一)文“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左佩刀,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二)文“夫以孔子之圣,令人可不勉乎”句告诉我们刻苦努力,不怕辛苦,这样才会学有所成。从(一)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卒获有所闻”可知求学要虚心请教,坚持不懈。从(二)文“独学无友而难成”可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求学时,我们应该多与人交流互动。【点睛】参考译文:(一)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二)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各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节选自《贞观政要·忠义第十四》)【注释】①代王侑(yòu):隋元德太子之子杨侑,炀帝十三年南巡,以杨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杨侑为帝。②唐公:唐高祖李渊起初的封号。3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3)及义旗克京城时
克:(4)唐公举义兵
举:3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皆有之
隋亡之事 B.此之谓失其本心
众服其言C.所欲有甚于生者
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35.用“/”为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37.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甲】文论证的观点是:根据【乙】文的内容,把姚思廉的故事改编成一则事实论据,来论证【甲】文的观点。【答案】33.苟且取得/苟且偷生同“避”,躲避攻克发动34.B35.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36.(1)优厚的俸禄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代王府的幕僚大多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37.【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改编的事实论据是:起义军攻入长安时,代王府的幕僚惊吓逃散,姚思廉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言辞坚定退却众人,并送代王离开长安到顺阳阁,姚思廉舍生取义的行为,受到大家的称赞,唐太宗等人也感动于他高尚的节操。【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2)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3)及义旗克京城时:等到义军攻克京城时。克:攻克。(4)唐公举义兵:唐公组织起正义的军队。举:发动。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指“是心”/助词,的;
B.代词,他的/代词,他的;C.介词,比/介词,对;
D.动词,为了/动词,担任;故选B。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高祖来了,听(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搀扶着代王到顺阳阁(居住)。“高祖”是主语,“至”“闻”“许”分别是三个谓语,分别断开;故断句: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2)骇:害怕。散:逃散。惟:只。侍:侍奉。侧;身边。37.本题考查论点和论据。(1)甲文开篇运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假设、对比来论证论点;第二段则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出行人,乞人,为了万钟俸禄、妻妾侍奉、宫室之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抛弃义的人的事例证明论点。(2)把乙文的事例进行概括、改编,作为甲文的论据。改编时要抓住人物、情节,要扣住“舍生取义”的论点。抓住乙文第一段“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和第二段“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的相关内容进行改编。人物是:姚思廉。情节是:起义军攻入长安,代王府的幕僚们大多害怕地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作为代王侍读,留在代王身边。当有义军士兵要靠近时,姚思廉挺身而出,用言辞喝退义军,保全了代王。姚思廉面对生死风险,为了义,挺身而出,保全代王,表现了舍生取义精神,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唐太宗等人也非常感动。【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乙】贞观元年,太宗曾经镇静沉着地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叹息地说:“姚思廉不顾及兵刀,用来表明臣子应有的高尚的情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当时姚思廉正在洛阳,于是(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给他写了一封信:“想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唐初隋末时,姚思廉担任隋朝代王俏的侍读,等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慕僚都害怕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他左右。(起义的)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思廉严厉地对他们说道:“唐公组织起正义的军队,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们不应该在代王面前无礼!”众人敬服他的言行,稍稍退却后,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没过多久,高祖来了,听(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搀扶着代王到顺阳阁(居住),思廉哭泣着拜谢而离开。看到这事的人都感叹地说:“(他)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不就是说他吗!”在班级举办的“读书·勤学·弘义”交流会上,启航小组推荐了下面的古诗文材料,和大家学习交流。【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框架协议书范本
- 财务结算协议书范本
- 苏州经济开发区个人房屋购房合同范本
- 房屋及场地租赁协议书范本
-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听评课记录2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听评课记录2
-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听课评课记录
- 川汇区七年级数学试卷
- 【安全】网站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共9篇
- SLT824-2024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收集与归档规范
- 电厂钢结构施工方案(53页)
- 7.5正态分布课件(共26张PPT)
- 水体国产载体固化微生物
-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 MIL-STD-1916 抽样技术 (C=0 零不良)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课堂PPT)
- 胶合板公司人员招聘与配置(模板)
- 软件功能点估算.xls
- 燃气轮机LM2500介绍
- (精选)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