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
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要求学生运用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地球在银河系、
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主要原因。
内容要点说明
【地球在宇宙中】
1.地理学研究涉及多种尺度,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尺度属性,而且不同尺度相互
联系。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天体系统的概念,而是从银河系和太阳系这两个尺度帮助学生理
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材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体现了不同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太阳系是银河
系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教材图1.1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拟示意图,为
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中将八颗行星画在太阳的同一侧,可方便学生直
观看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一是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
是地球的能量源泉;二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本身的物理属性(地球的体积、
质量等),对地球上形成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地球成为太阳系中一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它普通,因为无论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自转和公转
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说它特殊,因为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
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所知,地球是八颗行星中
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4.“活动”的主题是“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主要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
生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不同之处,重点落在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上,旨在加强学生
保护好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展示】播放科幻电影中有关外星人攻打地球的影视片段。
【过渡】视频中我们看到外星人正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一旦找到并到达
新课导入
地球,他们可能对地球进行侵占。地球在哪里?地球有哪些吸引外星人的条件
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
【讲述】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曾经提出一种观点:假设宇宙中有
众多文明,一个文明坐标一旦被发现,就有被其他文明毁灭的可能。看来,要
保护好地球,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地球的坐标。
【承转】其实,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并不突出,它被形形色色的宇宙天体
所包围,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被发现。
【提问】同学们知道宇宙中有哪些天体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自然段并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回答。
【展示】教师结合图片,给学生展示常见天体,简单解释恒星、行星、卫
星、彗星、流星等概念。
【承转】这么多天体,他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相互环绕,相互吸
引,逐渐形成各个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所在的地月系、太阳系和银河系都是
天体系统。
新课学习【提问】同学们知道地月系、太阳系和银河系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学生参考教材第6页第二自然段,绘制思维导图,说明三者
关系。
【讲述】只看文字很难真正理解宇宙的浩瀚。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些
物理知识。在衡量宇宙距离时我们一般会用到一个长度单位,叫光年。光年不
是指时间,而是代表光一年走过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5万亿千米。
【小结】可见宇宙多么浩瀚无边,我们探索宇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承转】地球作为太阳身边的星球,它显得非常普通,和其他行星兄弟们
一起绕着太阳公转。
【展示】播放“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视频片段。
【学生活动】参考教材第6页教材图1.1,在简图中相应位置写出太阳系八
颗行星的名称,区分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承转】太阳的质量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它吸引着各大行星围
绕它运行,我们同学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做成了一个模型,大家观察一下。
【展示】转动太阳系模型。
【提问】我们发现八颗行星基本都是沿着同一轨道平面、同样的公转方向、
以近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的,这会给地球的宇宙环境带来什么有利影响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行星间不会相互撞击,比较安全。)
【承转】安全的宇宙环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都具有的特点。那为什么说,
地球又很特殊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7页第一自然段并回答:地球是目前所知适宜人
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提问】地球有哪些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呢?这些条件在其他太阳系行星
中是否存在?
【学生活动】参考教材第7页“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活动中表
1.1及教师补充的内容,根据距日距离、气温、自转周期、质量等方面的差异进
行讨论分析。
【小结】距日距离太近温度过高,太远温度过低,适宜的日地距离使得地
球上温度适宜,而且能保存液态水;地球自转速度也比较适宜,使得昼夜温差
没那么大;地球的质量适中能吸引稳定的大气……这些都是地球适宜人类生存
的条件。
【过渡】地球获得生命条件如此不易,我们更加要珍惜、保护地球上的水
和大气。今天各小组表现非常好,我们委派一个小组代表我们为地球出征!
【展示】为该小组佩戴虚拟现实眼镜,使用平板电脑控制场景,让学生体
验多种情境下的太空场景。
【学生活动】代表小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仿真太空环境中,实现人
机交互,进入火箭发射现场、空间站,走出舱门,观察太阳系……其他学生通
过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观看虚拟场景。
【小结】我们今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了太阳系的广阔,宇宙的浩瀚;
通过课件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
课堂总结
宇宙环境;通过大家的探究,总结了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一些基本条件。如果
真有那么一天,有外星生物要侵占地球,或者我们的地球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小结】我们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奔向太空;捍卫
地球;保护地球环境,为人类发展作贡献!
【课堂检测】学生当堂完成相关测试题。
板书设计
地球e太阳系G银河系G宇宙
适
宜
人
类
生
存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
索的进展与意义。要求学生通过图片、文字、影视等资料,简要描述人类在探月工程、火星
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
2.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要求学
生能够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等方面的材料,并结合这些材料,通过举例的形式说出中国
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
内容要点说明
【人类的太空探索】
1.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提高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能
力,从此人类可以突破地球及其大气的局限。因此教材用教材图L2“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突出这一划时代的成果。
2.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主要成就,教材通过教材图1.3进行展示。图中主要选择人类
在太空探索方面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载人飞船、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太空观测、
火星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等。
3.教材图1.4“中国太空探索成就举例”按时间顺序列举了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
航天飞船、月球探测、太空观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因我国太
空探索在不同阶段进展较多,教材针对不同方面只选择了某一项成就作为代表。
4.根据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
陆月球。结合这一热点内容,教材设计了“航天员在月球上需要克服哪些困难”的“思与
学”栏目。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了解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这一“活动”是开放式“活动”,一方面是落实课程
标准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方面的进展和成就,另一
方面是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在收集资料、
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能增进他们对祖国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讲述】宇宙很大,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员。但人
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
新课导入
补天……远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传说,诉说着对太空的向
往。
【承转】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古代火箭的发展、
16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现代工业的兴起,使人类探索太空得以从幻想转向科
学。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探索的
新课学习
新纪元。比较国际和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自然段、教材图1.3、教材第9页第一自
然段和教材图14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说一说国际和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在起步时间上的特点。
(2)将以下发展历程按探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月球探测、火星探测、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建设、太空观测、载人航天。
(3)说出国际和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在发展历程上的共同点。
(4)比较国际和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在发展速度上的区别。
【小结】人类不断开展各项研究,在太空探索各方面取得了进展和成就。
【承转】我国太空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起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努力,
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
【讲述】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第一颗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从卫
星上接收的《东方红》乐曲声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时,中国人航天之路开始了
全新的篇章。50多年后,中国已经拥有了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神舟十一号等
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
【承转】1970年冬天,就在举国欢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时候,
中国航天人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要一鼓作气搞载人飞天。
【学生活动】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介绍我国的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建设。
【承转】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仅想看得更清楚,我们也想看得更远。
【学生活动】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介绍我国的太空观测成就一-“中国
天眼”。
【承转】近年来,我们对月球的拜访十分频繁,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
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自然天体,研究月球对我们进一步走向深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的“思与学”栏目一一航天员在月球上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讲述月球自然环境的恶劣之处。
(2)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介绍我国月球探测成就。
(3)小组合作,结合月球自然环境,设计一款适宜在月球上使用的服装或
车辆,并交流设计意图。
【承转】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火星一直被人类关注着。
【学生活动】利用课前制作的课件介绍火星探测成就。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了解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的活动并相互交流。
【小结】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建设、
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
献了中国力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0页第一自然段,简述太空探索的意义。
【讲述】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太空的进展,列举了我国太空探索
课堂总结成就,认识了太空探索的意义。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是永不停息的,也希望每
一位同学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传奇!
板书设计
人类探索太空
的进展
•人造地球卫星
,载人航天
我国太空
地球的宇宙环境•空间站建设
探索成就
•太空观测
・月球探测
・火星探测
宇宙探索的意义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
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要求学生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通过使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或是通过与不同事物进
行比较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
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
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内容要点说明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概括地表达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教材图1.5中①天圆地方、②太阳
和月球、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④地球卫星影像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
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影像获得直观认识。可见,人类对地
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
精神。
2.地球是个球体,这个球体有多大?说明球体的大小,必然要涉及半径、周长和表面
积。教材图L6中标示了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由于地球的形状不是正球体,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
往使用“平均半径”。运用人造地球卫星等空间技术,科学家能很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与
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
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由此可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过,就巨大
的地球而言,这些差异是微不足道的。
3.“活动”主要依据课标要求的“地球大小”内容设计。针对“认识地球的大小”这
个“活动”主题,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把地球与不同事物作比较,进行简单换算,
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地球之“大”。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计算,“活动”所选事物的数据
均为约数。
【地球的模型一地球仪】
1.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是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也是地理学习的好帮手。观
察与使用地球仪,必须了解旋转轴“地轴”。确定了地轴,便可知该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相
交的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
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这是教材图1.9示意的主要内容。南北极的确定是在地球仪
上建构经纬网系统的基础。
2.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是落实课程标准中“观察地
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这一条“内容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材给出了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建议和详细的制作步骤。学生在制
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可加强对地轴、极点、赤道等的认知,为后续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以及
地球运动等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提问】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活动】观看地球卫星照片,说出地球的形状一球体。
新课导入
【过渡】“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
论。然而,在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
漫长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追随前人的脚步,学习“地球与地球仪”。
【承转】那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艰苦而漫长的
探索过程呢?你能分享所知道的一些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事件吗?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教材图15开展“讲历史”——
说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一些事件。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从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再从“麦哲伦
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卫星影像”,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
新课学习
提升的过程: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过程,是不断进行科
学探索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
以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承转】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学生活动】(1)根据教材图L6,找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
面积。
(2)完成教材“认识地球的大小”的活动,通过计算,与生活中熟悉的事
物,以及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小结】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通过数字描述(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
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
法描述(与太阳相比,地球较小,但与月球、人类相比,地球较大)。
【承转】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
难了。如何才能让地球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学生活动】观察手里的地球仪,找一找、说一说地球仪上有什么。
【小结】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
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展示】学习资料:①教材图1.9;②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的空白图。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L9,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
纬线,以及赤道。
在“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的空白图中的对应位置,填写相关地理事物
的名称(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以及赤道)。
【小结】地球仪上有很多经线和纬线,它们构成了经纬网。认识经纬网首
先要认识地轴,以及地轴与球面相交的两个极点。但是,地轴、经纬线在地球
上实际是不存在的。
【承转】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常用的工具,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通过制作地球仪,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习
地理的兴趣。通过组内讨论、成果展示,攻克本课重难点内容。
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约20cm)、胶布、橡皮泥、记号笔、胶水、
剪刀等。制作要求:
①绘制至少一条纬线、一条经线,并用文字标注(也可适量增加);
②标注地轴、南极、北极;
③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对模型进行美化。
制作步骤:
①读教材第14页“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2)至(5)的步骤。
②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地球仪模型。
③分组讨论、完善所制作的地球仪模型,展示介绍所制作的地球仪模型,
并互相评价。
【讲述】回顾“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我们追随前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制作了简易的地理学习常用工具——地球仪,认
课堂总结
识了地球仪上的地轴、南北极、经纬线。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
解经纬线、经纬度,以及利用经纬网定位。
板书设计
「形状一A球体r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4「数字描述《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大小<1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1比较法
模型——地球仪-----►重要的点和线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
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知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
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
象所在地的位置。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
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内容要点说明
【经线和经度】
1.相比于纬线,经线成因比较简单。从地球仪上可以直观看出,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
的半圆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先安排了经线和经度的内容,再由此进入纬线和纬度
的学习。旨在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相关知识。
2.教材中经线和经度的相关概念是通过叙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的,直观明了。
3.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像教材中指出的,地球仪上任意两条相对的经
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按照东西经的
划分,可以自然划分出东西半球,即以0。和18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但我们日常见到的东西半球图是以20°W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这
样的制图方式可以完整呈现欧洲和非洲大陆。因此教材在课文中说明一般我们看到的东西半
球图(特指教材图L⑵是以20°MD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4.为了进一步说明东西半球图的划分,教材设计“思与学”栏目一为什么东西半球
图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该“思与学”栏目以人们脚跨英国格林尼治
天文台旧址的本初子午线地面标志拍照作为引入,提出他们为什么会一人脚跨东西半球,而
我们常见的东西半球图却是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教材进一步作解释,
具体说明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图的原因。
【纬线和纬度】
1.教材中纬线和纬度的相关概念是通过叙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的。
2.“活动”安排在学完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后,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经
线(度)和纬线(度),进一步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以及地球仪上赤道、南北回归
线、南北极圈等重要纬线的特点,感知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定位】
1.教材通过学生的对话,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入利用经纬网定位。简述了经纬网
的概念,利用经纬网定位的主要作用与用途。教材内容安排力图起到导知、导思的作用。
2.教材中的“活动”是围绕利用经纬网定位设计的。活动第1题是利用经纬网查找对
应的城市,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材在选择城市时,重点选择一些经纬度为整数的
城市,降低活动难度,便于学生在地球仪上查找。活动第2题是通过台风“圆规”的实例,
引导学生将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并制作了地球的模
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是地球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能识别它们吗?你能
描述它们的性质与度数分布规律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一条或多条经线、纬线,并尝试给
新课导入
绘制的经纬线标定度数。
【过渡】要能准确地在地球仪(教具)上绘制经线和纬线,需要我们对它
的性质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及
其分布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具),完成教材“认识经纬线和经纬
度”的活动。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教具)并自主学习教材第15—18页。
(2)填写教材表1.4和教材表1.5,绘制高、中、低纬度划分简图。
(3)用蓝色记号笔在地球仪(教具)上描绘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用红色记号笔在地球仪(教具)上描绘0°经线与180。经线。
(4)分小组讨论3—5分钟,组内交流、总结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描
新课学习
述其性质与分布规律;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
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5)利用学习成果,修改自制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分小组展示,进行汇报
讲解,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及纠错。
(6)教师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小结】纬线是不等长的圆,它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是半圆弧,两条相对
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指示南北方向。因为在地球仪(教具)上可以画
出无数条经纬线,所以人们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纬度。赤道是地球上
最长的纬线,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
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
表示。地球仪(教具)的0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
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表示,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表示。一般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
东西半球。
【承转】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用经纬度描述某
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看电影时,我们如何快速确定自己的座位?
【学生活动】说出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号,总结可以用行和列确定座位。
【提问】那在茫茫的大海上怎样确定船舶的具体位置呢?
【讲述】在地球仪(教具)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地球
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提问】你知道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9页课文及教材图1.17,学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
一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
【讲述】一般先找出该地点所在的纬线,确定是北纬还是南纬并读出度数;
再找出它所在的经线,确定是东经还是西经并读出度数;最后把这点所在的纬
线度数和这点所在的经线度数写在一起,就是该点的经纬度位置。
【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教材“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活动。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地球仪(教具)查找城市并填写教材表1.6。
(2)在地球仪上标出台风“圆规”的生成位置和登陆位置。
(3)讨论,组内交流。
(4)各组上台在屏幕的数字地球上标记并进行说明。
(5)教师点评。
【小结】用经纬网定位置时需要注意:经度必须说清是东经还是西经,纬
度必须说清是北纬还是南纬,否则不能确定某地的位置。
【讲述】本节课我们利用地球仪这一地理工具,完成了经纬线、经纬度对
课堂总结
比表的填写,通过观察,直观地认识了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初步
建立了经纬网的概念,能够说出划分半球的依据,学会了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
确定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具备了判读某地经纬度的技能,并形成了判读经纬度
的一般方法。
【提问】经纬网定位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讲述】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是我们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一个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通过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就可以推断这里的某些地理环境特征。经纬网定位广泛
应用于军事、航海、航空,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
板书设计
「概念及特征
「经线和经度<经度
、东西半球的划分
,概念及特征
纬度
经纬网<
纬线和纬度,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特殊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
〔经纬网定位<L定位方法
、应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要求学生
能够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要求学
生能够结合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
【地球的自转】
1.教材图1.18是对于昼与夜的说明。课文部分围绕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昼夜交替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
行的。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的地球表面,被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为
黑夜。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
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因为地球自
西向东自转,图中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
的则正值子夜,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
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
差1小时。
2.教材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此标题
下的“思与学”栏目,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按现在的观点看,哥白
尼的宇宙体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地球的自转,
最早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停留在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的水平,
没有得到科学证明。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
项实验,即“傅科摆”所证实。“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
3.此标题下的“活动”栏目的主题是“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
系”。演示地球自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加强对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更替、
时间差异现象的认识,注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安排与地球自转有密切的关系,落实
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提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更替,周而复始”,同学们每天
新课导入都能看到太阳和星星的东升西落,好像他们都围绕着地球转动,地球到底是静
止的还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是天转还是地转”的“思与学”内容,结
合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过渡】从长期盛行的地心说到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直至
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支持日心说的天文现象,科学家们长期坚持观察
和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看视频: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在“天宫”看到的地球。
【讲述】其实宇宙间一切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
体,自然也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状态之中。
【展示】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
【讲述】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地球的自转。
【提问】观察课件中地球自转示意图,思考地球自转的旋转轴、方向,并
结合生活常识说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承转】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后,让我们一起演示地球的自转。
【讲述】演示地球自转的实验要求如下。
新课学习(1)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2)实验环境:暗室或灯光较暗。
(3)器材说明:用手电筒作光源,模拟太阳光。
(4)实验要求:边演示边观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发挥集体
智慧,共同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时语言要清晰,声音要
洪亮。
【学习活动】完成演示地球自转的活动,具体的步骤和要求如下。
步骤1:观察课件中地球自转演示图,并读教材第21页第二自然段,匀速
缓慢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出自转特征。
要求:首先独立思考和演示,然后在组内演示,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演
示地球自转,并说出自转特征。
步骤2: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地球仪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
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在图中画出。
要求:从侧视的角度、从北极上空俯视的角度、从南极上空俯视的角度分
别观察;首先独立思考和演示,并在教材图1.18中描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
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演示。
【小结】从侧视的角度来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
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活动,探究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具体的步骤和
要求如下。
步骤:参照教材图1.19,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照亮的范围(假设地
球静止不动)。
要求:首先独立思考和演示,然后在组内演示,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演
示昼夜现象,说出实验结论。
【小结】由于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
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是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
处于黑夜,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被称为晨昏线。
【提问】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活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具体的步
骤和要求如下。
步骤1:用手电筒照亮中国所在的区域,指出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
步骤2:保持手电筒照射方向不变,自西向东匀速缓慢拨动地球仪,观察
中国的昼夜变化。
要求:首先独立思考和演示,然后在组内演示,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演
示昼夜交替现象,说出实验结论。
【小结】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地球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
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活动,探究不同经度地方的时间差异。具体的步
骤和要求如下。
步骤: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北京、纽约
进入白昼和黑夜的先后顺序。
要求:首先独立思考和演示,然后在组内演示,最后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演
示实验,说出北京、纽约两地进入白昼和黑夜的先后顺序。
【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而言,东边的地点比
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
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展示】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的时间差异。
【提问】读教材图1.20,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国外出差的妈妈互致问
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学生活动】
(1)说出自己的理解。
(2)在教材图1.20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描出晨昏线,进一步理解北
京和纽约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地球自转有关?
【学生活动】
(1)思考生活中和地球自转有关的现象。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播放】视频:地球自转的证据。
【提问】学习了地球自转这一内容后,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请同
学们分组讨论,若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提出来。
【学生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在小组内讨论,若小组内不能解决,
就向全班提出。
【小结】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
【提问】地球如果不自转,会有昼夜交替吗?可能发生什么?昼夜交替的
周期如果不是一天,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小结】有的问题科学家已有解释,有的问题还没有结论,涉及物理、生
物等很多学科的知识。关于地球的运动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讲述】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
地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地球的运动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更
课堂总结
赋予我们生活以斑斓的色彩。愿同学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浩瀚宇
宙,奥秘无穷,期待你们去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要求学生能
够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要求学
生能够结合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
【地球的公转】
1.教材图1.21是地球公转的示意。它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
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和与太阳相对位置等。第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
置,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图中显示了北半球二分二
至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与日期。其中,夏至日的日期在2010—2050年这段时间里多数为6
月21日,因此教材上夏至日的日期写的是“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
归线之间往复运动,季节就不断更替。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由于季节变换的情况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季节变换而
变化,教材图L22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场景作为对话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思
考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其中,在农业方面常见的影响
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有不同季节的穿衣变化、出行游玩的季
节安排等。
3.教材图1.23是地球上的五带,此图便于学生认识五带的范围,以及每个温度带的特
点。地球公转,以及相关的季节变换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都比较复杂,往往要涉及黄赤交
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内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依据课程标准的
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尽可能做到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内容,
重现象描述,轻原理解析。
4.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围绕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和极圈展开,说明回归线和极圈
的特殊性、它们是如何被命名的和具有的特殊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此标题下的“活动”栏目的主题是“演示地球公转,了解季节变换”。演示地球公
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地球公转加强对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运动的
基本特征,地球自转的绕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
天。明确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
新课导入些都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提问】生活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小明,打算在元旦期间前往澳大利亚
的悉尼。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小明准备多带上几件厚厚的防寒服,你觉得小明
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查找北半球中纬度某城市和澳大利亚悉尼1月平均气温或穿
衣建议等资料,根据资料,说明两地的气温差异和所处季节,判断小明的做法
是否正确。
【讲述】结合资料和生活体验,我们不难发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某城
新课学习市,1月为冬季,气温低,地处南半球的悉尼,1月为夏季,气温高。因此,小
明的做法是不对的。
【承转】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这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你知道地球的
公转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23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1.21,从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等方面描述地球的公转运动。
2.观察教师的模拟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用地球仪
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完成教材第26页活动)。
3.认真观察教师的模拟演示并结合自己的演示过程,列出正确演示地球公
转运动的注意事项。
【讲述】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都是绕着太阳
运动的,太阳是它们共同的中心天体。因此,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被称为“公转”。
读教材第23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1.21,我们知道,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
阳,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这些都需要在演示的时候加以注意。另外,
地球是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进行公转,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进行公转,而
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这些也需要在演示过程中特别注意。
【承转】为什么地球的公转会使得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呢?接下来我们就
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探究太阳照射与地面所获光热之间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太阳垂直照射、斜射与地球表面所获光热之间的关系。实
验器材:手电筒(模拟太阳)、桌面。
实验步骤:
(1)用手电筒在距离桌面一定高度的位置垂直照射桌面,观察桌面被手电
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状况;
(2)保持手电筒高度不变,将手电筒稍稍倾斜,使其倾斜照射桌面,观察
桌面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状况;
(3)保持同样的照射高度,进一步加大手电筒倾斜角度,观察桌面被手电
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状况。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完成填空:
垂直照射,照亮面积_____(大/中/小),亮度状况______(亮/中/暗);
稍稍倾斜照射,照亮面积(大/中/小),亮度状况(亮/中/暗);
加大倾斜角度照射,照亮面积(大/中/小),亮度状况(亮/
中/暗)。
【讲述】对于同一地区来说,太阳垂直照射时,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光
热最多;太阳斜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且太阳斜射程度越大,
单位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月考学习总结(3篇)
- 让小学生热爱英语的策略分享
- 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四大误区
- 语文大专解读卷
- 语文课件婴宁的学习
- 豪华别墅装修协议示范
- 质量保证投标
- 购买牛只协议书
- 购销合同中的价格管理与调整
- 购销合同协议书编写要点
-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解读课件
- 2023年uniapp教程讲解模板
- 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 五保户照料协议书
- 战略投资部操作手册(模板)
- 学校教代会章程
- 少先队历史教育
- 河道施工导流
- 【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社区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 水运规划及建设项目管理课件
-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ch5 wavel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