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概括要点(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概括要点(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概括要点(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概括要点(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概括要点(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分层训练(解析版)

解密0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概括要点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一、散文特征

二、概括分析

B•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A•常考题不丢分、

一、散文特征

(2023上•四川内江•高三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

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

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那黑漆

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

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

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

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长得低的

槐花就顺手折下;长得高的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较松地拧断槐树枝,

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擒下,放进竹筛子里,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

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

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儿。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

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

,,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绑钩子的竹竿越来越长,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

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低的槐树枝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槐树枝都被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

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

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我很

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

村西边找到一棵槐花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

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

剪指甲;给奶奶说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奶奶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

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来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斩不断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

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篮格子手帕,穿着斜襟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

面容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儿歌)……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

麦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槐花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

槐花飘香的季节,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橹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

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

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落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

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到。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橹槐花,奶奶笑眯

眯地看着我说:“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

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

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用词新颖生动,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

追忆。

C.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

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3.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答案】1.D2.①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且与首段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浑融完整;

②内容上,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更好地表达了缅怀故乡亲人这一主题;

③手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3.①“形散”体现在

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动,

结构自由;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②“神聚”体现在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分析错误,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怀念亲人、追怀过去的文章,表达的是时

光流逝,缅怀故土与亲人的感情,选项将文章主题界定为“乡土文化消逝”属于刻意拔高。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点题,是否与文中的某些段落照应;从内容上

分析,可以看其是否突出、升华了主题;从手法上分析,可以看其是否回味悠长,是否以景结情;等等。

①结构上,“我折下一串槐花”呼应了文章的标题“老屋后的槐花树”并且与首段“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我

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浑融完整;

②内容上,“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

味儿”写如今的“我”在经历了世事后内心的波澜,“我”和泪轻嚼槐花,强烈而真挚地表达了怀念故乡和亲人

的主题;

③手法上,以“我”含泪嚼槐花的动作描写收束全文,“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言已尽而

意无穷,产生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通过审题可知,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据此可知应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进行分析。

“形散”:就是要分析本文的外部形态,可从选材、行文脉络、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这篇散文从选材上看,

主要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父亲,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从文章的构思上看,

文章由眼前的槐花和槐花树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对梦境的描写,最后又回到现

实中来,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从文章的表现手

法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神聚”就是线索清晰、主旨集中。这篇文章以“槐花”为线索,将所有看似散乱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选材、

组织架构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均是为表达怀念故乡亲人这一主题服务的。

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

(2023上•云南大理•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

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

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

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

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

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

想过《东京梦华录》【注】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

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O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

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根,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

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

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

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

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顾客盈

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一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

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

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

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

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

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

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

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

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

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

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

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

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间小木楼的门窗呀的一声

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

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

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注】《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作,回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盛况的作品,以黄帝“梦游

华胥之国”的故事而命名,也是后世研究宋代都城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心中有许多憧憬以及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常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足见作者是一个童心未

泯的人。

B.作者把汴京城里的灯比作天空中的星星,用众多的星星如雨一般洒落在汴京城,来写汴京城里元宵

节晚上熙来攘往,盛况空前。

C.文中加点处,作者“感如此新奇和庆幸”,是作者有感于汴京城的繁荣辉煌,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

裕,精神焕发。

D.文章结尾回扣开头孩提时的梦,想象中的星河与现实中的灯市交相辉映,充满诗意情韵,巧妙地扣

住了“星河梦”的题旨。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头写儿时对着星空产生的想象,用手抖落夜幕中珠宝似的星星,这点扣了题目中的“星河”。

B.作者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场景。最后“一团艳艳的红云”,由虚入实,足见作

者对“汴京星河”的痴迷。

C.作者特写了八角宫灯和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细腻而安静,与前文喧闹热烈的灯景形成对比,丰富了

散文的内容和形象。

D.散文在叙述上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兼有第二人称,亲切真诚,抒发了作者赏灯时的喜悦满足和兴奋

之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6.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层次清晰,请梳理这篇散文的行文脉络。

7.有文学评论家说:“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

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请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4.C5.B6.①作者从孩提时自己看天上的星河写起,引入嫦娥的神话,写到儿时念头和

充满甜蜜的记忆。②再写到自己亲身来到汴京城,感到新奇和庆幸,并终于见到了汴京的灯会。③接着,

作者从“那街”(繁荣的街道)“那人”(拥集的闲人)写到“那灯”(汴京的灯会),层层铺垫,层层递进。④

作者又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汴京的彩灯。彩灯引发了作者关于古人观灯和现代人观灯不同的思考,再写到作

者看到一幕让“我怦然心动的景象”和“恍恍的灯影”。⑤最后由灯影和红云写到少年时的梦,照应了散文开头

作者梦中的星河。7.①语言清新明快,用词华丽,想象丰富,用嫦娥等神话传说,让散文充满诗意的

美。②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和比喻等,写出千姿百态的彩灯,亮和美的灯光。③大量使用了短句

和整句,节奏明快,描写了街的繁荣、游人众多、观灯盛况,流露中对汴京的赞赏。④多用副词等,如“果

有”“真个,,等副词生动地写出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以偏概全。C选项的关键词是“新奇”和“庆幸”。汴梁城的星河为什么会让“我”有新奇和庆幸的感觉,要结

合后文分析。第5段往后,作者陆续写到了汴京城繁荣的街、衣帽鲜亮高兴游玩的人、巧夺天工的灯,描

绘出一幅繁荣热闹的优美星河图。第13段“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

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第21段“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也暗示了本文的主题:

眼前的盛世景象是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所以,作者新奇的是现代

科技让古都汴梁又一次牵下了星河,实现了“我”的“星河梦”;庆幸的是“我”生在当今,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

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时代。选项内容不全面,未能涵盖全文的主题。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由虚入实”错,应该是由实入虚。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①“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

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

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作者从孩提时自己看天上的星河写起,引入嫦娥的神话,写到儿时念头和充

满甜蜜的记忆。

②“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一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一开封”“果真又一次牵下

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在月华皎皎的元

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再写到自己亲身来到汴京城,感到新

奇和庆幸,并终于见到了汴京的灯会。

③接着,作者从“那街”(繁荣的街道)“那人”(拥集的闲人)写到“那灯”(汴京的灯会),层层铺垫。“先

说那街”,突出“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

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

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

灯”“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

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结构上是层层铺垫逐层递进。

④作者又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汴京的彩灯。“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

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兴尽欲归时,在

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

猩红雪衫的姑娘”彩灯引发了作者关于古人观灯和现代人观灯不同的思考,再写到作者看到一幕让“我怦然心

动的景象”和“恍恍的灯影”。

⑤最后“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一

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由灯影和红云写到少年时的梦,照应了散文开头作者梦中的

星河。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语言清新明快,用词华丽,想象丰富,如“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

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用嫦娥等神话传说,让散

文充满诗意的美。

②大量使用修辞手法,“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

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

来回穿梭,熠熠生辉”多用排比和比喻等,写出千姿百态的彩灯,亮和美的灯光。

③大量使用了短句和整句,短句如“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

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句式简洁明快,整句如“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

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句

式整齐,节奏明快,描写了街的繁荣、游人众多、观灯盛况,流露中对汴京的赞赏。

④多用副词等,如“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果然是人潮滚滚”“真个

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真的”“果有”“果然”“真个’等副词生动地写出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二、概括分析

(2023上•北京朝阳•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越窑遗址记

很寻常的一个下午。天阴着,雨水随时会从不胜重荷的云层中滴落下来。这片叫作上林湖的水面很平

静,环湖的低山有松,有竹,杨梅正在结果,合欢正在开花。载我们划过水面的狭长的船很漂亮,只是驱

动船的柴油机嗓门对这片山水来说,是有点唐突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我们来到这里,看一个越窑旧

址。更准确地说,是来怀念,来凭吊一种非常中国的物质,来追怀一种遥远的美丽。

窑,一个非常中国的词。这是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利用火的力量,给土这种最普通的物质塑胎炼骨的

伟大所在。那时候,中国人探求物理世界的秘密是多么持续专注,多么愿意在技艺精进后使技艺更加精进

啊!中国,曾经在不同的窑口里出来那么多东西:砖、瓦、俑、缸、瓶、瓮……这些与日常生活关涉紧密

的器物,却总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匠人手下,经过灵光一闪,上升为艺术,培养了中国人基本的日常美感。

但就在某一天,某一个时代,一口一口的窑,莫名地开始坍缩了,那些神奇的火焰也慢慢熄灭了。这

些窑,在渐行渐远的时间深处被遗忘,被荒草杂树淹没。那被拍岸的湖水冲刷出来,层层堆积在岸边的碎

瓷片是多么寂寞啊!

在窑火熄灭后的好多年里,应该也有很多人经过了窑群的废墟,看到了窑场四周瓷器的碎片,却毫无

知觉吧。文明的进程常常是这样。一个地方,一种文化,曾经是创造力勃发的,曾经是让各种生产技艺日

益精进的,曾经是把美当作内在的蕴含与外在的形态来追求的。可到了某一天,这样的东西起身离开了,

连留下的遗迹人们都会熟视无睹。这样的时代,是人们的心灵堕入麻木与粗鄙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众生

似乎只是陷于求生与求富的挣扎。又到了某种历史关口,人们又从荒烟蔓草中重新发现了它们,好像内心

深处又被触动了什么,噢醒了什么,意识到它们闪烁着遥远的、却是中国人努力追求生活的质地与美感的

那些时代的光——那是自己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来的一段辉煌。

人们开始怀着一点惭愧的心情站在这样的遗址面前。

一口只剩下一个窑底的冷了一千多年的窑,在被掩埋和遗忘很多很多年后,重新被发现,被发掘,被

考证,被保护,被展示,让我们记起史书里记载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美流光溢彩的时代。窑里有火的时候,

这地方该是多么喧闹多么生机勃勃啊!山路上,运送瓷土的人络绎而来。窑前,一定整出了大片的平地,

土和上水被搅,被拌,被捣,被搓,被揉,被塑造成种种坯子。起先没有釉,后来有了釉。制釉与施釉,

给生产流程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多的美感。坯入窑了,点火那一刻应该是越来越有仪式感的吧。仪

式也给劳动过程增加了美感。火点燃了,热力顺着窑壁自低而高向上升腾。加上瓷土中的金属性矿物元素,

这一下,真是金、木、水、火、土共舞一炉了。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催发,互相转化,在当时的世界能够

达到的最高的人工温度中,以最炽烈的方式升华。如此这般,打开窑上的封泥,让曾经的炽烈慢慢冷却下

来,这个世界就得到漂亮的青瓷了。大多的青餐的质地都是可以预期的,最激动人心的是,每一窑口中不

可见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都可能产生出绝世精品,尤其是批量的定制中神奇的窑变奉献了难以预期的瓷

中极品。在人类的全部劳动中,像这种生产流程中就充满了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时刻都有着创造惊世之

美的可能的劳动真是不多,人类利用工具来劳动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的是,让劳动过程和劳动的结果具

备美感。这是一种关于劳动的崇高伦理。美的劳动与劳动的美使得日常生活具有了一些神性的光彩。

窑旁,有许多菊花样开着的淡青花朵。要知道,在这座窑口中有火熊熊燃烧,有无数种的瓷器被打捆

包扎好了顺着水路去向四面八方的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没有这种野草,那时候它们还只生长在美洲的荒

野。我愿意相信,这些植物的种子是从那些把这个窑口的瓷器运往海外的船只上带回来的。但现在,它们

全然是本土的样子了。植物之美与周遭的自然环境那么容易协调起来,而且能把周遭很多不美的不和谐的

东西协调起来,这是美的一个巨大功能。所以,我这时想到瓷器,就不只是想到它们在重重保安措施下安

放在博物架上的样子,而是想到它们怎样一天天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多数时候都黯淡无光的

日子变得有了某种光亮——美的光亮。

那真是一种遥远绵长的光亮。可是怎么形容这种光亮,特别是在湖水拍击下永远晶莹的碎瓷片上的光

亮呢?突然想到杜甫的一句诗:“大邑烧餐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哀玉”这个词很好,移用到眼前的情

景,那些一天天任湖水与时光淘洗的碎瓷的质感有了,而我们这些凭吊者的心情也在其中了。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有点唐容了唐突:冒犯,破坏和谐

B.莫名地开始坦缅了坍缩:倒塌,衰败

C.常常有美军为造彩的时代流光溢彩:辉煌,繁盛

D.出现带米之笔的可能神来之笔:因获得灵感而创造佳作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琥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越窑遗址的静谧,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生活中的器物,由于出自不知名的匠人之手,故而具有了日常的美感。

C.在越窑遗址前,美唤醒了人们的心灵,使人惭愧于自己的麻木与粗鄙。

D.作者写窑旁的淡青花朵,表明美能把不美的、不和谐的东西协调起来。

10.文章第六段写了烧窑制瓷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一过程体现了哪些劳动之美。

11.结尾段中用“哀玉”形容瓷的光亮。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哀玉”的涵义。

【答案】8.D9.B10.①人们运送瓷土、搅土塑坯的劳动场景,充满了劳动的生机之美。

②制釉与施釉的生产流程,增加了劳动的技术之美。

③坯入窑时点火,增加了劳动的仪式之美。

④烧制后开窑,制出了漂亮的青瓷,创造了劳动的成果之美。

⑤窑中不可见的物质转化、神奇的窑变可能创造出具有惊世之美的作品,带来了劳动结果的意外之美。

⑥烧窑制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俱美,形成了劳动在哲学意义上的崇高之美。11.①“哀玉”原指凄清

美妙的玉声,此处以“哀玉”之美形容中国瓷之美和瓷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②越窑已成遗址,只余湖水中的碎瓷,此处以“哀玉”之哀表达对曾经辉煌的越窑青瓷文化已消失感到的悲哀。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神来之笔:本指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指文学、艺术创作时似受到神灵的启示而灵感顿生,从而创

作出极佳的作品。结合文中“在人类的全部劳动中,像这种生产流程中就充满了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时刻

都有着创造惊世之美的可能的劳动”可知,这里的“神来之笔”是指劳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惊世之美。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由于出自不知名的匠人之手,故而具有了日常的美感”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这些与日常生活关涉紧密

的器物,却总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匠人手下,经过灵光一闪,上升为艺术,培养了中国人基本的日常美感”。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依据“山路上,运送瓷土的人络绎而来。窑前,一定整出了大片的平地,土和上水被搅,被拌,被捣,被

搓,被揉,被塑造成种种坯子”可知人们运送瓷土、搅土塑坯的劳动场景,充满了劳动的生机之美。

②依据“制釉与施釉,给生产流程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多的美感”可知制釉与施釉的生产流程,增加了

劳动的技术之美。

③依据“坯入窑了,点火那一刻应该是越来越有仪式感的吧。仪式也给劳动过程增加了美感”可知坯入窑时点

火,增加了劳动的仪式之美。

④依据“打开窑上的封泥,让曾经的炽烈慢慢冷却下来,这个世界就得到漂亮的青瓷了”可知烧制后开窑,制

出了漂亮的青瓷,创造了劳动的成果之美。

⑤依据“每一窑口中不可见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都可能产生出绝世精品,尤其是批量的定制中神奇的窑变

奉献了难以预期的瓷中极品”可知窑中不可见的物质转化、神奇的窑变可能创造出具有惊世之美的作品,带

来了劳动结果的意外之美。

⑥依据“在人类的全部劳动中,像这种生产流程中就充满了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时刻都有着创造惊世之美

的可能的劳动真是不多,人类利用工具来劳动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的是,让劳动过程和劳动的结果具备

美感。这是一种关于劳动的崇高伦理”可知烧窑制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俱美,形成了劳动在哲学意义上

的崇高之美。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哀玉”原指凄清美妙的玉声,依据“这些与日常生活关涉紧密的器物,却总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匠人手下,

经过灵光一闪,上升为艺术,培养了中国人基本的日常美感”可知此处以“哀玉”之美形容中国瓷之美和瓷器

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②依据“我们来到这里,看一个越窑旧址。更准确地说,是来怀念,来凭吊一种非常中国的物质,来追怀一

种遥远的美丽”“这些窑,在渐行渐远的时间深处被遗忘,被荒草杂树淹没。那被拍岸的湖水冲刷出来,层层

堆积在岸边的碎瓷片是多么寂寞啊”可知越窑已成遗址,只余湖水中的碎瓷,此处以“哀玉”之哀表达对曾经

辉煌的越窑青瓷文化已消失感到的悲哀。

(2023上•北京丰台•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近乡情更怯

①唐天宝三载(744年)正月初五,是诗人贺知章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的日子。《新唐书•贺知章传》记

载:“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放眼整个大唐帝国,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似乎都很难找

到哪一位诗人有过如此完美的人生结局,不独完美,而且笔擎:三十六岁中状元郎,顺利入仕,宦海畅游

五十载,几乎没有呛过一口水,现如今又以高龄全身而退,更不可思议的是,还乡不久他就寿终正寝了,

而此时留下的人生绝笔《回乡偶书》也成为其传世之作。这样完整的生命与文学年谱,我们确实很难在文

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找到先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

来。”(《回乡偶书》其一)如此平淡无奇、童趣稚拙的诗句,只能出自这位见惯了风云的老者之手,在

扮演过“诗狂”“书狂”“酒狂”等诸多角色,卸下了各种精神面具和伪装之后,诗人也卸下了繁复冗赘

的语言技艺,回到了真实无碍的也5抄状态里。《回乡偶书》是贺知章的生命执念,是他深思熟虑的人生总

结。

②我们在贺知章身上看见了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极端性一面,或者说,贺知章的命运暗合了所有诗人

(甚至是所有人)对自我命运的先期罩咚,而真正修成这一正果的人少之又少。

③读书,入仕,立德,立言,立功,或扬名立万,或遗臭千载,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一直都是”

性的,可供他们选择、施展抱负的进阶途径并不多,而要实现这样的抱负,第一步必须是走出书斋,远离

家乡,到帝国的中心去,赢取和认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这样笔直的人生路径,决定了所有的诗人都不

得不挤行在同样的道路上,你推我攘,头破血流。另辟蹊径者也有,但屈指可数。而一旦成功入仕,其个

人命运就被迫与时代、王朝的命运永远捆绑在了一起。

④比如南朝庾信。庾信出生在士族望门,年纪轻轻就成了东宫学士。但不幸的是,庾信生活在一个危

如累卵的乱世,梁元帝让他出使西魏,以缓解来自北方政权的压力,从此,他便过上了与“质子”无异的

背井离乡的生活,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回到家乡江陵。浓烈的思乡之痛,无数次涌现在庾信的笔下,让他写

出了中国古代辞赋史上的恢弘巨制《哀江南赋》。

⑤还乡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却从来就不是一个较松的主题。在汉语世界里,“乡”字除了与亲情

紧密相联,通常还与“愁”字勾联在一起。

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题为《度桑干》

的诗,讲述的是诗人在异乡与他乡之间辗转的过程中,最终性多了“故乡”概念的事。关于其作者,自古

无定论,但无论《度桑干》的真正作者是谁,都不妨碍我们对“故乡”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也许正是这样

一种同为“异乡客”的情感体验,反倒冲淡了我们对作者究竟是谁的在意。咸阳也罢,并州也好,总之,

这种情感上的位移,即便是放在现今,也普遍存在着。

⑦“错把他乡当故乡”从来就不是一场真正的错误或误会,而是人生的正解。如同归不得,或回不去,

总是人生的常态一样。正因为如此,关于“乡愁”的书写,才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中一直经久不衰、绵延至

今的重要主题。当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时.实际上,他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你必得投入万分

的情谊于眼前的生活中,与你的安身立命之所保持住相互搀扶、相互融通的关系,摆脱寄居蟹的身份,惟

有如此,才能避免身心的不停撕扯和互损。这样的现实看似残酷无比,却是我们获救的惟一通道,因为,

所有的身心分离之苦,都缘于我们不愿去面对回不去、归不得的现实,而这样的现实是每一个人都无法改

变的,就像肚脐永远在那里,而脐带早已被剪断。

⑧杜牧出生在樊川一座名为“朱坡”的园子里。唐大中六年(852年),在经历了无数次外放之后,年

届50的杜牧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长安,迁中书舍人。一回到京都,他就立即着手修葺祖父杜佑留下来的

樊川别墅。诗人阅遍天下风景,而真正能够让他肉身得以安顿下来的,仍然是故园樊川。尽管现在的朱坡

已经荒芜破败,但起点即为终点,这才是诗人挥之不去的内心律令,一再催逼着他浪子回头。杜牧在完成

了对朱坡的修缮与改造后,干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闭门烧诗。他把一生所写下的诗篇重新整理了

一遍,将其中的三分之二扔进了熊熊燃烧的火炉。望着满屋子飘飞的灰烬,精疲力竭的诗人做了一个荒唐

大梦,梦中人凑在耳边对他说:“尔应名毕。”听闻此言,杜牧取出一管并不存在的笔,在并不存在的纸

上写道:“皎皎白驹,过隙也。”人生在世,确乎如白驹过隙,而所谓的“隙”,不过是故乡与他乡之间

的距离,更是此故乡与彼故乡之间的距离,你以为你回来了,其实回来的也只不过是被时光磨损殆尽的一

介肉身。

⑨诗人张九龄的家乡在岭南,他上书朝廷,为岭南民众开凿大庾岭。然而,张九龄从来不曾想过,这

条连通南北原本用于兴利于民的重要孔道,日后竟然会成为一代一代文人骚客流徙放逐的必经之途。

⑩“自古文人伤心岭”,说的就是大庾岭。仅在唐代,就有沈伦期、宋之问、高适、刘长卿、元稹、

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许浑等人到过岭南。在他们笔下,大庾岭以南便是华夏的万里之遥,是天涯,

是绝境,是燧魅、瘴气、毒龙、百蛮的乐园,总之,是真正的人间畏途。

⑪而到了宋代,大庾岭更是无数文人骚客的心碎之地,还乡的愿望,对于每一位贬谪者来讲,在大庾

岭这里都变成了一种有去无回的奢望。在世人的心目中,大庾岭渐渐变成了某种象征,它既是物候的分界,

也是文化的隔屏。只有当那些去过大庾岭,感受过岭外岭内差异的诗人,站在陡峭的岭岩上回望过去时,

才能体会到“故乡”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故乡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终有一日明了——由此及彼并

非难事,但若是想原路返回,则几无可能。

⑫从这种意义来看,人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道“伤心岭”,而看似人生圆满的贺知章也有,因为他回去

的地方,已经算不得是自己真正的故乡了:“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其二)

(取材于张执浩的同名散文)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独完美,而且完整完整:有始有终,且全面

B.回到了真实无碍的型抄状态里拙朴:笨拙朴素

C.对自我命运的先期预设预设:预先设定

D.人生道路一直都是线性的线性:狭窄单一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贺知章归乡及书写的《回乡偶书》领起、收束全文,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主题。

B.⑦段中“此心安处是故乡”意为唯有在故乡才可以心安,表达了苏东坡对故乡的渴望和深情。

C.⑦段用“肚脐永远在那里,而脐带早已被剪断”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愁”的理解。

D.杜牧闭门烧诗,与贺知章卸去繁冗的语言技艺,都体现了诗人暮年归乡后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14.文章用了较多笔墨写“自古文人伤心岭”——大庾岭,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

15.“近乡情更怯”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游子情感复杂的原因。

【答案】12.B13.B14.①大庾岭是贬谪者的必经地,“大庾岭以南便是华夏的万里之遥”,过大

庾岭说明文人读书入仕、济世报国的仕途之路中断,与上文内容形成呼应;②大庾岭是“物候的分界,也是

文化的隔屏”,过大庾岭,文人面临的是“离家万里”“归家无望”的生活状态,加深了“思乡归乡”迫切情感;

③“原路返回,几无可能”,人人心中都有一道“伤心岭”。过大庾岭,就是走向了“有去无回”的人生之路,深

化了“归不得”的人生主题。15.①没有完成人生命运的先期预设;②情感上的位移使人在故乡与他乡的

概念上发生混淆;③回来的自己不是曾经的自己,只是肉身;④回来的故乡不再是曾经的故乡。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一般词语意义的能力。

B.“拙朴:笨拙朴素”错,结合“如此平淡无奇、童趣稚拙的诗句,只能出自这位见惯了风云的老者之手,

在扮演过'诗狂”书狂''酒狂'等诸多角色,卸下了各种精神面具和伪装之后,诗人也卸下了繁复冗赘的语言

技艺”“真实无碍”分析,此处“拙朴”应意为“简单质朴、朴实率真”的意思。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意为唯有在故乡才可以心安,表达了苏东坡对故乡的渴望和深情”错,“此心安处是吾乡”,意为:心安

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表达了苏东坡身处荒蛮之地,仍然能自得其乐,表现了他安定自信、随遇而安

的人生态度。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这条连通南北原本用于兴利于民的重要孔道,日后竟然会成为一代一代文人骚客流徙放逐的必经之

途”“”概括:大庾岭是贬谪者的必经地;“大庾岭以南便是华夏的万里之遥,……是真正的人间畏途”,过大

庾岭说明文人读书入仕、济世报国的仕途之路中断,与上文内容“读书,入仕,立德,立言,立功,或扬名

立万,或遗臭千载,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一直都是线性的”形成呼应;

根据“大庾岭更是无数文人骚客的心碎之地,还乡的愿望,对于每一位贬谪者来讲,在大庾岭这里都变成了

一种有去无回的奢望。在世人的心目中,大庾岭渐渐变成了某种象征,它既是物候的分界,也是文化的隔

屏。只有当那些去过大庾岭,感受过岭外岭内差异的诗人,站在陡峭的岭岩上回望过去时,才能体会到‘故

乡’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故乡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终有一日明了——由此及彼并非难事,但若是想

原路返回,则几无可能”概括:大庾岭是“物候的分界,也是文化的隔屏”,过大庾岭,文人面临的是“离家万

里”“归家无望”的生活状态,加深了“思乡归乡”迫切情感;

根据“'自古文人伤心岭’,说的就是大庾岭”“只有当那些去过大庾岭,感受过岭外岭内差异的诗人……才能

体会到‘故乡’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故乡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终有一日明了——由此及彼并非难事,

但若是想原路返回,则几无可能”概括:人人心中都有一道“伤心岭”,“原路返回,几无可能”。过大庾岭,

就是走向了“有去无回”的人生之路,深化了“归不得”的人生主题。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情感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根据“贺知章的命运暗合了所有诗人(甚至是所有人)对自我命运的先期预设”“读书,入仕,立德,立言,

立功,或扬名立万,或遗臭千载,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一直都是线性的,可供他们选择、施展抱负的

进阶途径并不多,而要实现这样的抱负,第一步必须是走出书斋,远离家乡,到帝国的中心去,赢取和认

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这样笔直的人生路径,决定了所有的诗人都不得不挤行在同样的道路上,你推我

攘,头破血流”分析,没有完成人生命运的先期预设;

根据“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同为‘异乡客’的情感体验,反倒冲淡了我们对作者究竟是谁的在意……,总之,这种

情感上的位移,即便是放在现今,也普遍存在着”,“错把他乡当故乡'从来就不是一场真正的错误或误会,而

是人生的正解。如同归不得,或回不去,总是人生的常态一样”“人生在世……不过是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距离,

更是此故乡与彼故乡之间的距离”分析,情感上的位移使人在故乡与他乡的概念上发生混淆;

根据“人生在世,确乎如白驹过隙,而所谓的,隙',不过是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距离,更是此故乡与彼故乡之

间的距离,你以为你回来了,其实回来的也只不过是被时光磨损殆尽的一介肉身”分析,回来的自己不是曾

经的自己,只是肉身;

根据“看似人生圆满的贺知章也有,因为他回去的地方,已经算不得是自己真正的故乡了”分析,回来的故乡

不再是曾经的故乡。

B•拓展培优拿高分、

(2023上•辽宁鞍山•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五四”

冰心

一九一九年,我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的一年生。

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了耳部手术的二弟。

“五四”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在游行,

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候又有一位亲戚来了,兴奋地告诉我说北京的大学生们为了阻止北洋军

阀政府和日本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在天安门聚集起浩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呼口号撒传单,最后涌到卖国

贼章宗祥的住处,火烧了赵家楼,有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愤慨,她走了之后,我的心还

在激昂地跳,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

“五四”这一夜,我兴奋得合不上眼,第二天就同二弟从医院回家去了。到学校一看,学生自治会里

完全变了样,大家都不上课了,都站在院子里面红耳赤地大声谈论,同时也紧张地投入了工作。我们的学

生会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之一员,我也就参加了联合会的宣传股。出席女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

都是些高班的同学,我们只做些文字宣传,鼓动罢课罢市,或对市民演讲。为了抵制日货,我们还制造些

日用品如文具之类,或绣些手绢去卖。协和女大是个教会学校,一向对于当前政治潮流,不闻不问,而这

次波澜壮阔的爱国力量,终于冲进了这个校园,修道院似的校院,也成了女学界联合会代表们开会的场所

To同学们个个兴奋紧张,一听见什么紧急消息,就纷纷丢下书本涌出课堂,谁也阻挡不住。我们三五成

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宣传,沿门沿户地进入商店,对着怀疑而又热情的脸,劝说他们不要贩卖日货,

讲着人民必须一致奋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反对军阀政府卖国行为的大道理。我们也三三两

两地抱着大扑满,山,在大风扬尘的长安街,在破敝黯旧的天安门前,拦住过往的人力车,请求大家捐些铜

子,帮助援教慰问那些被捕的爱国同学。我们大队大队地去参加北京法庭对被捕学生的审讯。我们开始用

白话文写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

这时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刊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几乎看不过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

着借,彼此传阅,如《新青年》、《新湖》、《中国青年》,一直到后来的《语丝》。看了这些书报上大

学生们写的东西,我写作的胆子又大了一些,觉得反正大家都是试笔,我又何妨把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

小问题,也写出来求教呢?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里的小学生,我还是有点胆怯,我用“冰心”这个笔名投稿。

这时我写东西,写得手滑了,一直滑到了使我改变了我理想中的职业。

在这以前,我是一心一意想学医的。在中学时代,我就对于理科课程特别用功,升到协和女大时,我

报的也是理预科。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和怂恿,我就同意“改行”

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班。从那时起,我就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

二十年前,在一九五九年四月,我已经写过一篇《回忆“五四”》的短文,在那里我曾歉疚地承认过,

我的家庭出身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以及我自己的软弱本质,使得我没有投身到火热的政治革命中去,使得

五四运动对我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学方面——即以新的文学形式来代替旧的文学形式,等等。但在今天,

我又想,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潮流在前进,决不容一朵小小的浪花沉滞在中流,特别是经过了

这曲折的六十年,我更认清、看准了,在我们前面高高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如今,我的岁月和

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仍当为我们能拿到、举起这两盏照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上我最大

的力量!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日

(选自《文艺论丛》1979年9月第8期,有改动)

【注】扑满,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储蓄罐。

16.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兴奋地讲述学生游行,作者听到后“又是兴奋又是愤慨”,表明当时的“运动”对普通大众而言是得

人心的。

B.曾经对政治潮流不闻不问的协和女大深受爱国力量感召,其学子积极行动,成了本次救亡图存运动

的中流砥柱。

C.作者能“改行”写作,是与空前高涨的新思潮的影响、报刊上同学们发表文章的鼓舞及周围人的帮助

分不开的。

D.在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决心将老骥伏杨,为祖国的光明前途

而竭尽全力,

17.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烘托了作者的激切心情,夸张地写出五四当天的事

对她的振奋之大

B.第三段写一向对政治闻不问的协和女大的学生在五四动后积极行动起来,从侧面表现了五四运动

对当时社会影响深广

C.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协和女大学生在五四运动后的种种革命行动,从而对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起到

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D.作者把一九五九年写文章时的认识与今天作了比较,是为了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自己对五四运动

的感悟更加深刻

18.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我”由先前的“软弱”直到后来坚定地为“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力,内心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19.有人说:“冰心的散文体现着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

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请结合本文,赏析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