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本题共12分)我家门前有一条河。小时候我并不知道,门前这条河北起北京,南至东海之滨的宁波。它纵贯中华大地,连接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我更不知道,这条长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双手一点点挖出来的,其中最古老的河段开凿于200多年前。这条长河见证了华夏民族的一段兴亡史,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辛勤,也滋养着我们深厚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条河就是()的京杭大运河。身为华夏儿女,我们何其有幸!古人以惊人的创造力与不懈的努力,()了这样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泽被后世。无数文化遗产跨越千年时光,早已悄然融入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我们的饮食之丰富世所罕见,____________;巍巍长城、全榫卯木结构的宫殿、巧夺天工的桥梁等建筑,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仍屹立不倒;《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了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的成就领先海外数百年;()不消说我们还有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四大发明……翻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这本书,仔细了解我们祖先在农业、数学、天文、机械等方面的科学创造与(),会唤醒我们身为华夏儿女那血脉中千年绵延不绝的民族记忆,而它,也召唤着我们在新时代去续写同样光辉的新篇章。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举世瞩目创造也沉淀 B.举世闻名创造更沉淀C.举世瞩目缔造也积淀 D.举世闻名缔造更积淀2.填入横线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至今我们的生活仍受到独树一帜的历法的指导B.我们的生活至今仍受到历法的指导,独树一帜C.独树一帜的历法,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生活D.历法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生活,独树一帜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条长河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辛勤,滋养着我们深厚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见证了华夏民族的一段兴亡史。B.这条长河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辛勤,见证了华夏民族的一段兴亡史,也滋养着我们深厚而灿烂的中华文明。C.这条长河见证了华夏民族的一段兴亡史,滋养着我们深厚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辛勤。D.这条长河滋润着我们深厚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见证了华夏民族的一段兴亡史,也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辛勤。4.下列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B.《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C.《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北宋编年体史书D.《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二、社科文阅读(本题共12分)材料一: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材料二: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䓠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7.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8.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3分)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6分)材料一:齐有闾丘卬,年十八,道遮宜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宜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卬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秦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卬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骖驹而能服重致远者也。由此观之,夫士亦华发堕颠而后可用耳。”闾丘卬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骏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宜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见寡人之晚也?”卬对曰:“夫鸡豚讙嗷,即夺钟鼓之音。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诗》曰:‘听言则对,谮言则退。’庸得进乎?”宜王拊轼曰:“寡人有过。”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之谓也。(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有删改)材料二:孟子谓齐宜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遮宣王 道:道路 B.能服重致远者也 致:到达C.子有善言 善:好的、优秀的 D.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察:考察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贤焉,然后用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C.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D.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B.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C.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D.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1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颛顼和《屈原列传》中的“帝喾”都属五帝。B.咫角骖驹指未壮的牛马,比喻人年少;《侍坐》中的“冠者”指成年人,“童子”指儿童。C.堂庑指堂及四周的廊屋,庐室指房舍的意思:《阿房宫赋》里的“复道”指楼阁之间架在空中的通道。D.尺和寸是传统的长度单位,一尺等于十寸;《五石之瓠》中的“石”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丘卬拦住齐宜王,希望能得到君王任用以供养家庭和父母,然而齐宜王认为他年纪尚幼,并不适合担任官职。B.齐宣王认为,年轻人做官就像小马驹拉重车走远路一样,也需要等到年纪大一些,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C.齐宜王在听了阎丘卬的阐述后用车载着闾丘卬一同回去,并任用了闾丘卬,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卬“后生可畏”。D.材料二中孟子先向齐宣王阐述了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故国”的道理,引出了其对选拔贤才的看法。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4分)(2)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3分)15.材料一中的阆丘印和材料二中的孟子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请概括说明。(4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7分)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17.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五、古诗文默写(本题共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六、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浪街贾平凹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伊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关注天津考生公众号获取最新试卷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吹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有删改)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C.友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2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的讲究和热爱。B.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C.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D.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21.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22.文章如何将三省人“各自的特点”表现得鲜明生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七、语言运用(本题共9分)2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雨村断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24.请你分析以下材料中,歌德的反驳是如何巧妙还击对方的。(6分)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不料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碰见一位对他抱有成见并把他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狭路相逢,四目相对。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瓜,我决不让路。”歌德面对辱骂,微笑道:“我正好与你相反。”说罢往路边一站。闻此,那位批评家的脸变得通红,进退不得。八、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有为”既体现在个体面对困境的坚忍进取中,也体现在中华民族每一次整体性的重大历史选择中。追求“刚健有为”,在当今时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D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强调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强调事情的广泛知名度。语境中在强调大运河的知名度,故选“举世闻名”。创造:指发明或首先做出某种新事物。它强调的是创作出之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方法。语气相对较轻。缔造:指创立或建立伟大事业。强调的是从无到有地创建或构建一个事物或系统。带有一种宏观、伟大的语气。根据后文“博大精深的”“泽被后世”的宏大语气,故选择“缔造”。也:表并列;更:表递进,根据前文历数华夏文明伟大成果,需要用递进关系的“更”。积淀:指积累积淀。着重积累的过程,强调不断积多,常搭配需要长时间后天形成的抽象事物。沉淀:指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释出,常搭配具象事物,如泥沙;也可指凝聚、积累,着重积累的结果。通过后文“唤醒记忆”,可知重在了解华夏儿女积累的过程,故“积淀”更适合。2.C根据前文“无数文化遗产融入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句式上应选择主动态,排除AB;内容上,在强调历法对我们的影响,“独树一帜”应做历法的定语。3.B这句话包含两处语病,凝结与智慧的搭配不当;三个分句的语序问题,根据前文“古代劳动人民一点点挖出来的”,需要将“凝聚智慧与辛勤”放在第一位,逻辑上是先“见证历史”再到“滋养文明”。凝聚:指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聚集。指思想、感情、精神、智慧或心血等聚集在一起。凝结:多指物质形态的聚集。指血、汗、思想、感情等凝结成新的东西。4.D5【答案】A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是“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6.【答案】C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7.【答案】D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8.【答案】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9.A10.D11.C12.B13.C(“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印‘后生可畏’”说法错误,“此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表明是引用孔子的话,而不是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印)14.(1)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鼠由。(得分点:“使”“疾”各1分,状后1分,句意1分)(2)(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得分点:“亲臣”“进”“亡”各1分)15.①闾丘印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②孟子认为人才就是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有个叫闾丘印的人,年仅十八岁,在路上拦住齐宣王说:“我家境贫寒,父母年老,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官职。”宣王说:“你年纪还小,不能胜任。”闾丘印回答说:“不对,从前颛项帝,十二岁就治理天下,秦国的项橐七岁就成为圣人的老师。由此看来,只是我不成才罢了,年纪并不小了。”宣王说:“不曾有咫角幼驹能负载重物远行的事例。由此看来,士人也要头发花白、牙齿脱落之后才能任用呢。”闾丘印说:“不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是天下的骏马,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但如果让它们与燕雀、蝙蝠在堂屋屋檐之下比试飞翔,它们的灵巧未必能超过燕雀、蝙蝠。辟闾、巨阙,是天下的利剑,击石不会缺损,刺石不会弯曲,但如果让它们与小草棍比试剔除眼中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小草棍。由此看来,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跟我有什么两样呢?”宣王说:“好。你有如此见解,为什么这么晚才见我呢?”闾丘印回答说:“那些鸡和猪的喧哗,会掩盖钟鼓的乐声。云霞遮蔽天空,会掩盖日月的光明。进谗言的人在旁边,因此见您晚了。《诗经》上说:‘对可听取的言语进行排斥,对谗言态度柔顺。’我怎么能得到任用呢?”宣王拍着手中的横木说:“我有过错。”于是用车载着他一同回去并任用了他。所以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材料二: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中有高大久远的树木,而是说有历代能为国家建立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齐宣王说:“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原本地位低的人,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将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慎重吗?左右近臣都说他贤能,还不能任用;朝中大夫都说他贤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贤能,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贤能;若真的贤能,就任用他。左右近臣都说他不行,不要轻易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他不行,就考察一下实际情况;若他真的不行,就罢免掉。左右近臣都说他该杀,不要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听从;全国的人都说他该杀,就去考察实情,发现真的该杀,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民杀了他呀。能够明白这样做,就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君王)了。”16.【答案】B17.【答案】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18.(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9.A“以秦腔点化了主题”错,文章前两段与结尾呼应,暗示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秦腔无法点化这一主题。20.B“湖北人生意的寒微”错,“七元八元”指其生意所得,但无寒微之意,“就”字表现的是其赚钱容易。21.①上联,与文章开头巧妙呼应,写丹江横跨五县,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②下联,与主体部分照应,概写此街连接三省,又以“无波”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③横批,照应尾段,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22.①紧扣三省不同的省风省俗,表现三省人特有的职业、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②运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呈现三省人各自典型的生活场景。③融入作者对三省人不同性格的理解,鲜活地刻画三省人不同的精神风貌。【详解】①按“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陕西人,固有的风格……”这一叙事顺序,对三省分别介绍,紧扣三省不同的省风省俗,表现三省人不同的生活方式。②描写细致、生动,如湖北人“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说东头李家”“说西头刘家”等;如河南人放排谋生的惊心动魄;如陕西人“打麻绳”的场景等,呈现三省人各自典型的生活场景。③融入作者对三省人不同性格的理解,在作者看来,湖北人热情、河南人豪迈、陕西人淳朴,并列举各自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如湖北人“会做生意”,河南人“靠水吃水”,陕西人“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等,鲜活地刻画出了三省人不同的精神风貌。23.D【详解】“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以贾雨村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