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
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
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
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
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
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
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
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
人说是“软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墩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
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
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坡,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
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
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
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
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
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
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莹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
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
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
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
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
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
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
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
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
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
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
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
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
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
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
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
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
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
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
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
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坡、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
较浓的寻访意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3.“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
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LB2.C3.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
承受生活之重;
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
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4.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
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
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
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
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
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
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
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
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
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
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我们
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
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
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
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
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
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
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
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
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
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实在
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
行,你得自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
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围绕“河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结合“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你
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等内容可知,文章有很多抒
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的好多记忆和生活感悟都和河流有关。
结合“你沿着大填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
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等内容分析可知,
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
漕河”“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
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等内容分析可知,从主题上看,
河流既是人们的得生活环境,也是自然风景,它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对生活生命
的思索。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n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
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
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
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
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
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
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
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
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
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
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
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
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
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
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萝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
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
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
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
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
只雄鸣,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
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
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
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攒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
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
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
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
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挥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
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
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
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
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
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
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
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
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
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萝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
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
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
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
的乡土社会。
7.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8.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D6.C7.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
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
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
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8.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
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
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②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
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
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蹒的担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
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不能体现其吝啬。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
家”可知,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疲倦和意犹未尽。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
如“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
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通过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
“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
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第二出戏与劝忠
教孝有关”“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通过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侧面烘托:
如“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
看大戏”“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
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长顺自己且换了件
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
处走动拜客”,通过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体现其仪式感;
“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
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
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通过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
“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
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戏还未开场,空坪
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通过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
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首先找出带有这些短语或词语的句子,如“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因为一
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
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
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
红包封”“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
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出公份子演戏六天”是往年惯例;一有戏吕家坪镇上各种做买卖的就都来竞争招揽买
卖;开锣后演出“打加官”是固定剧目;要人点了戏后要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正角上场后的包封是由办会
预备好的。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表明像这样的社戏是每年都有的,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给人
们带来了节日般的快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又表明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这是封闭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缩影,暗
示着这里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
文中有“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年年固定演出的社
戏有可能被战争打断,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可能被战争打破,“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
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蹒的担忧。
(2023•全国•统考全国乙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出一地的好养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
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
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
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
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倚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
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
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苗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
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
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
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桦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
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才隼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
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
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
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
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
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
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
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
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
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
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
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
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
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
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养麦,腊月天,只能种养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
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养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
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养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茅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
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茶麦,长呀
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
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
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养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
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
执着性格的体现。
10.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11.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9.A10.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
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11.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
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
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
神。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原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
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据此
看出不是埋下伏笔,而是烘托德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故选Ao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画线部分的描写,形成人、牛、犁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第一,从内容上看,一人,一牛,一犁,三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第二,从形式上看,“人老,牛老,犁也老”“牛前边领,德责后面跟”“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句式
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第三,从手法上看,“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人老,牛老,犁也老”,人赶着牛,肩扛着犁,彼此
相依,浑然一体;作者用语简洁,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
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小说中写德贵与牛、犁对话:
“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
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
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据此看出德贵问牛和犁,但牛和犁是不会回答的,显示出人物
内心的孤独;
“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据此看出,德贵心里早有答案,不怕
失败,坚持耕种,衬托出德贵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023•全国•统考全国甲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
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
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
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
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
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
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船上有不少工
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
工人在管机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
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
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
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
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rsentimental
(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
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
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
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
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
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
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
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
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
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
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
前提。
13.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4.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2.C13.(1)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2)机器的创造,
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3)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
的肯定。14.(1)这是联想,由轮船上的机器联想到上海的建筑所用的机器,二者都体现机器的力量,
具有相似性。(2)拓展文章的广度,丰富其内容。(3)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至!]“许多人”的喜悦,表明
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由文中“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可知,作
者认为诗应该给人创造的喜悦、散布生命,并非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形象的能力。
首先分析二者的关联。结合“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
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可知,工人操控、管理、指挥这些机械,如果没
有工人,这些机械就是一堆废铁,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价值。
结合“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
的猛蛇”“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可知,机器在
人的操控管理之下拥有了创造的能力,所以机械的创造实则是人的创造。
最后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文章题为“机械的诗”,赞美了机械的创造的力量,更是肯定了机械背后的管理
操控者一工人的能力。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
从文中可知,上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到在上海的生活
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
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
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
动”“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
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
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文章
主旨。
(2023•江苏扬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咱们要着起来‘注】
丁玲
章品站在街口上,想看看有熟人没有。忽然从后面转过一个人,用力地在他肩头一拍,笑道:“你好大
的眼睛,真是到了县上工作,就不认识咱了,咱在后边跟了你半天。''这正是那黑汉子张正国。
年轻的部长也给了他一拳:“你这个家伙,做啥要吓唬人呀!”
有几个人从对面走过来,笑着说:“看你把裤子卷得这么高,到了县城里,还这么个土样子。”
大家看了看没有外人,有一个便低低地说道:“老章!昨天咱们村打了架,今天还没解决啦,说今晚开
农会解决。你看刘满可能赢?”
“赢不赢就看咱大家敢不敢说话嘛!老章!咱们找裕民去。''张正国忙着往头里带路。章品向那群人说:
“一个人力量小,大伙儿力量就大了;一把麦秸不顶事,一堆麦垛就顶事了。刘满打了先锋,你们跟着就上
去嘛!”
人越围越多了起来,远远的墙根下有个老头坐在那里晒太阳。张正国碰了一碰章品,章品认得那老头
是一贯道的侯殿魁。他问:"他病好了么?”
“老早好了。他成天坐在这里晒太阳,观风看色咧!今天跑到农会来问还要清算他不:说只有四五十亩
地了,要是村上地不够均,他还可以献点地。谁在背后也笑他:'你不骑烈马上西天啦?……'"张正国告
诉他时,旁边有听见的人也笑了。那老头子装着没看见,像个老僧入定的那样呆坐着。
章品便又问张裕民他们住在哪里。
有个站在旁边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道:“咱知道张裕民在哪里,咱引你们去。”
他们在门口把章品接住,忙忙往里拉,连连的说道:“啊!你来得真好!”章品看见张裕民和李昌之外还
有两个不大认识的人,李昌便说道:“这是咱本家两个哥哥,都是老实人。”这两个本来就有些胆小的人,便
显得很拘束。
“还是谈你们的吧,咱先听听。“章品又把他们让到炕上面,自己也靠墙坐了。
李之祥说:“早上是咱跟小昌兄弟说了,也是咱女人说不报告怕不成。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也不见得,
他也只给咱讲这么多。”
章品问他们道:“你们村上有几个尖?”
李之祥答道:“咱也不知道有几个,人都说八大尖。”
“八大尖也就是那么叫叫的,其实也只有几个是厉害的。”李昌说。
“对呀!”章品更说道,“去年跑了个许有武,今年春上又斗争了侯殿魁。如今侯殿魁天天坐在戏台前晒
太阳,谁也不理他。李子俊听说分地,就逃跑了。你看还是他们怕咱们,还是咱们怕他们?”
“怕咱们,哈哈...他们可不怕咱们。”
“当然他不会怕你们一个人,要是你们全村穷人齐了心,他不怕?人多成王,这道理明白不明白?''
“明白是明白,可是老百姓就不齐心。干部还不齐心呢,不信你问张三哥,庄稼主谁都在骂治安员娶了
人家闺女,吃了迷魂汤,人家不向着丈人还向着咱们?昨天不就为了这事和刘满闹架?’‘李之祥不觉得便都
说了出来。
张裕民赶忙分辩道:“那只是治安员一个人的事,咱们不是在今晚开农会解决么,你们要说他不对,咱
们能说他好?咱们并没有护着他嘛!”
章品又解释道:“那些坏蛋并不怕几个干部,他们只怕穷人一条心。干部是能撤换的,要是有那些软骨
头,稀泥泥不上墙的角色,就别叫他当干部嘛。”
两兄弟又笑了,李之祥道:“杨同志也是这么给咱们说。唉,咱们脑筋死,一下子变不过来,咱总是想:
人穷了惹不起人。咱心里也明白。可就是个怕,没长肩膀,扛不起个事。”
“有了带头的就好了,你说是不是?别人走在头里了,你还怕么?”
“如今就是谁也不走在头里。”
“只要大伙儿都上来,就谁也不怕了。”李之寿也显得活泼些了,不觉也有些眉飞色舞。
“怎么没人,刘满就是一个。如今就差大伙儿赶上去。干部也不只是布置些工作,下命令,要自己也在
群众中起带头作用。咱们老是怕闹过了火,只肯自己几个干部考虑了又考虑,就怕不能掌握住,就怕老百
姓犯错误,不敢去发动他们,这是不相信老百姓。如今老百姓已经批评咱们了。”张裕民听到批评他,立刻
感觉到自己是太没有勇气了,很容易办的事却使自己那么做难。
“不用怕!''章品又拍着李之祥的背,“咱们这会要着起来,把那些坏蛋都烧光,看他们还来个里应外合
不啦。咱们先下手为强,人们就不会害怕了。”
这两兄弟都欢喜得跳下地来,呵呵地齐声笑道:”这话太对了!咱们要不翻透身,就不翻,夹生饭没吃
头。”
“翻不透,就再使把劲,夹生饭就再加上把火,咱们还能不翻身,不吃饭?咱们想问题总要往长远想,
咱们如今才好比一棵小树,青枝绿叶的,它还得长大,开花,结果。财主们已经是日落西山,红不过一会
儿了。你们别看他们还有人怕他,世界已经翻了个过,世界还要往好里闹啦!”
章品走下地来,向张裕民道:“走,时间不多,咱们还是找工作组的同志们去,有事还是大家商量。”
(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四十三章,有删改)
【注】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前文写的是暖水屯群众刘满和地主
钱文贵的女婿打架一事引起风波,县上干部章品来到了村里。张裕民是屯里党支部书记,李昌是村干部。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汉子张正国悄悄拍了章品的肩头,“你好大的眼睛”既是玩笑又有关心,可以看出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B.一贯道的侯殿魁病好之后,坐在村里晒太阳“观风看色”,可以看出,他在提出愿意献地后心情踏实多了。
C.小说通过章品对张裕民的批评,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存在着部分干部满足于布置、带头作用不足、脱
离群众等问题。
D.选文结尾章品提到“找工作组的同志们,有事还是大家商量”,反映出党员干部发扬民主的优良工作作风。
1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精心设计章节标题,“我们要着起来“,反映了章品内心的着急和焦虑,希望能尽快开展土地改革斗
争。
B.小说对话描写细腻,“看了看没有外人,有一个便低低地说道”反映出村里形势错综复杂有人可能通风报
信。
C.小说善用比喻,“一把麦秸”和“一堆麦垛”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青枝绿叶的小树”展示了土改的美好愿
景。
D.小说语言通俗、淳朴,富于浓郁的乡土风味,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对话语言简洁明了,不乏生动形象。
17.在与章品交流的过程中,李昌两个兄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8.《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书于1948年,是丁玲结合自己土改工作经历而创作的一部作品。有人认为这
部作品已经与当下生活关联不多,因此阅读的价值也就不大。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5.B16.A17.①先是非常拘束,因为胆小,在章品要求下才肯留下来;
②然后活泼起来,在章品的引导下,打开话匣子说明冲突的情况;
③最后非常激动,由于章品的激励,消除了顾虑,团结起来求翻身。18.不认同。这部作品对当下仍
有积极意义:
①解放区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件大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进而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②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鲜活的生活语言和浓郁的乡村气息,当下仍然有其独特的
艺术价值;
③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仍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心情踏实多了”错,察言观色,说明还在观望之中。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章品内心的着急和焦虑”错,着,是“燃烧”的意思,主人公不是着急,正在进行深入调查。
故选Ao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两个本来就有些胆小的人,便显得很拘束”先是非常拘束,因为胆小,在章品要求下才肯留下来;
“两兄弟又笑了”“李之寿也显得活泼些了,不觉也有些眉飞色舞”然后活泼起来,在章品的引导下,打开话匣
子说明冲突的情况;
“这两兄弟都欢喜得跳下地来,呵呵地齐声笑道:’这话太对了!咱们要不翻透身,就不翻,夹生饭没吃头。
最后非常激动,由于章品的激励,消除了顾虑,团结起来求翻身。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认同”,再结合作品分析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
结合注释“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可知,解放区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史
中的一件大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进而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从艺术上看,小说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
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全书58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作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章
回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使得全书波澜起伏,舒
徐有致。作品中丰富的人物形象、鲜活的生活语言和浓郁的乡村气息,当下仍然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主题看,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仍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小说中的章品
是一个从县上来到村里,处理村里打架风波的干部,他希望能尽快开展土地改革斗争,处理打架风波时,
进行深入调查,对李昌两个兄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抛开顾虑,说明情况,并鼓励他们团结起来求翻身,
在他身上体现了身为党的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分时代,对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仍
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023•广东东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娘•粮
徐嘉馨
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
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
不由分说,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壤,绕过村中央那棵安静的百年老槐,
再往前,穿越李嫂油汪汪的咸鱼架,到了马哥家积满厚厚桂花的井,从桶里掬一口水,接着走,走到村西
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
硕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大铁锅,“喇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
他们一边炒,一边扯开一张大布,把炒面倒在上面,堆起座小山,然后一个排一个班,分列两侧,把炒面
装进自己的随身布兜,没有人争抢,盛两瓢就放下,同样的升落姿势重复了百遍千遍,仿佛无声的仪式。
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娘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
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娘向她最熟悉的东西——
米面和锅灶——走去,想说你们别这样炒,火小了不香,要双面颠着翻动。娘想说,让我来,你们这么好,
让一村的人吃饱,我来帮你们颠勺。
春光洒在了娘的身上。第二天,娘就和那打麦场上的女子一样,换了新鞋新袜,一跃一跃唱起了歌。
娘从未笑得这样开怀。娘六岁就下了地,听着婆家的吩咐,用小竹筐盛了窝窝头和半碟萝卜,一碗撒了葱
花的粗面,乖乖到田间。田间的汉子们走过来,他们惊异一个六岁女娃煮的汤怎么会如此可口,拿油抹了
底,又滑又细,进了胃里舒舒坦坦的。从此,做饭和送饭成了我娘唯一的营生,她也因此学会了如何揉面、
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
一晃儿,娘长大了。
娘一来,那些田里的汉子们脸上就堆满了笑,讨好似的看娘手里的黄盆儿,说贾家的来啦?这次又是
啥饭?娘别过脸,不吭声,只是手极乖顺地伸进筐里,取出一沓盘盘碗碗,有烧黄豆,炒菱白瓜丝,干干
净净、不沾一丝儿煤渣的烤馍片,还有胡辣汤、面疙瘩和用酱油腌过的捣碎了的葱蒜拌笋丝。
现在,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我十七岁的娘进
了营,头发‘‘喇''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娘欢喜地跟乡亲们作别——其实不用,因为十个乡邻有七个加入
了红军——远离了小村炊烟,被拉进了叫作“革命”的阵营。
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
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
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
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
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
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哇,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
要是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
娘十七岁的手指提起笔,蘸足了墨汁,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用两位数乘除 测试卷含答案(达标题)
- 国画基础学教案
- 暑假的学习计划(16篇)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评估服务委托合同
- 诚信承诺声明
- 详细保证书模板保证心得
- 语文大专辩论赛评分卷
- 财务收款确认书
- 质量守则系统保证书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4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题班会 进 享 未 来 博 采 众 长课件
- 一年级上册劳动《各种各样的职业》课件
- 2024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 2024年小学汉字听写大会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中石油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新解读《JTGT 5214-2022在用公路桥梁现场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内置直驱动力刀塔
- 油气藏工程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24至2030年中国永磁同步电动机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
- Unit 2 Great People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