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2从“2023三个报告新图景”谈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2023年的全国“两会”将如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开局之年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切实解决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和热点问题,通过发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从多个方面部署民生新举措,勾勒出民生发展新图景。结合2023年全国“两会”的热度,可能考察:(1)中国民生思想(诸子百家、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唐玄宗发展民生的措施、洋务运动中的求富、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等)(2)中国促进民生发展的举措(商鞅变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辛亥革命、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杂交水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3)世界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举措(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赫鲁晓夫改革、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国家等)(一)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二)中国民生思想代表人物主
要
思
想影
响唐太宗以民为本、存百姓的思想(君舟民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忽必烈“治国安民”方略,注重农桑,编纂《农桑辑要》促进农业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后增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的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三民主义”,但由于资产阶级脱离群众,致使这一主张未能实现张謇实业救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三)中外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举措1.中国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举措时期事件/人物举措/内容影响特点战国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禁止弃农经商;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以农为主,重视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发展的特性西汉汉文帝、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三国三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曹魏,出现翻车);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蜀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北方生产的恢复;加快西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唐太宗、唐玄宗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曲辕犁和筒车),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减轻了农民负担,出现“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局面宋朝发展经济政府推广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秧马)、开发圩田、引进占城稻;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出现交子等纸币;鼓励海外贸易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朝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清朝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形成商帮(徽商和晋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民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工商业和实业发展的一系列法令,提出平均地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拥有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以获得农民对革命和人民政权的支持、巩固政权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五计划”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发展轻工业、农业、商业等改善了人民生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之一)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解决民生问题过于急躁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失误“文化大革命”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生产力遭到破坏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贡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开始,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体现了改革开放在各方面的发展成就(2)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后,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人民幸福感
取消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取消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民生工程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九大民生工程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两个一百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2.世界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举措国别事件举措影响日本
大化改新废除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明治维新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俄国(苏俄、苏联)农奴制改革(1)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活跃了商品经济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到1937年基本结束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但也大大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赫鲁晓夫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法国法国大革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宣告了人权、自由、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保障了人权和人民私有财产美国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这两个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南北战争的战局,成为战争的转折点;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社会保障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英法德社会福利国家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西方国家建立的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制度缓和阶级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西欧西欧的联合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共体,之后成立欧洲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四)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1.第一次: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开始)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背景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目的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2.第二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开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1947年背景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法律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影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3.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地区新解放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间1950年~1952年底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结果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实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2)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4.第四次: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方式)背景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概况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生产。意义①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大量原材料5.第五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表现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特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盛行“共产风”;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结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6.第六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1978年背景农村经济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概况(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大包干),自负盈亏。(2)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1)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2)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的权、责、利紧密结合意义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7.第七次:农村经济改革新方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原因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A命题趋势:中国民生思想难度:★★建议用时:30分钟1.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读书摘要的主题是(
)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远古传说【答案】A【详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根据材料“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可知,反映了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效法古代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排除C项;墨子等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并非远古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张,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答案】A【详解】“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崇德尚贤、天人合一、兼爱非攻,排除BCD项。故选A项。3.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答案】D【详解】根据图示a阶段,可知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题干只反映人口数量的下滑和提升,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反映不出“循环往复、科技进步”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4.关注民生,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局势,这是历代王朝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为此,西汉前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政策的相似点是(
)A.发展农业,征收重税 B.休养生息C.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 D.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B项正确;“征收重税”属于暴政,与西汉前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政策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排除C项;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排除D项。故选B项。5.从下面材料中可归纳出中国古代两个封建治世局面的共同点是(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推行“轻德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是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A.实行仁政 B.虚心纳谏 C.以德化民 D.重视科举【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推行“轻德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是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可以看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相同点都是实行仁政,社会才会出现盛世,A项正确;唐太宗虚心纳谏、重视科举,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德化民,BCD项所述片面,排除。故选A项。6.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合理的政策B.和平稳定的环境C.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D.贤臣能将的辅助【答案】A【详解】根据“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概括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政策,推动了封建盛世的出现。A项正确;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是封建盛世的表现而不是产生原因,且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A项。7.下图是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出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下列对经济发展趋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发展 B.②指孝文帝改革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C.③指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达到鼎盛 D.④指两宋时期政权并立使经济衰落【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③时期是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之后安史之乱便由盛转衰,C项正确;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爆发。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其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A项;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8.阅读下表,从表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统治者治国措施结果唐太宗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发展科举制;严格考察官吏:重视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武则天打击故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度,重视选拔人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重视文教,编修经籍。“开元盛世”局面出现A.武则天统治时期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更加稳定B.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管理机构极大膨胀C.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有作为的皇帝D.武则天的统治与唐朝盛世局面无关【答案】C【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唐太宗虚心纳谏,广纳贤才...重视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武则天打击故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重视文教,编修经籍。”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武则天统治时期比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更加稳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管理机构极大膨胀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武则天的统治与唐朝盛世局面无关的说法错误,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D。故选C。9.下列史实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②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③整顿吏治,注重农桑④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图片人物是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而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是成吉思汗。所以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0.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以看出,明朝后期,朝政混乱,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针对这些现象,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B项正确;“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与解决题干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与解决题干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攻占北京,北拒满洲”与解决题干中的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为“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为“求富”,他们又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哪个企业是洋务派为“求富”而兴建的(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开平矿务局【答案】D【详解】19世纪七十代期,在军事企业面临燃料资金等问题情况下,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D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排除ABC项,故选D项。12.“民生”问题基本是历届“两会”的主题之一,人大代表曾挑出“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有关该内容的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D【详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解释为三民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D项正确;驱除鞑虏是民族主义,排除A项;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排除B项;创立民国是民权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13.对于孙中山参加革命以来的重要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④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A.①明确了同盟会的政治目标B.②的主张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得到了实现C.③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D.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排除A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没有实现,排除B项;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图所示史料最适合用来说明(
)A.民主革命的影响 B.实业救国的思潮C.近代科学的成就 D.三大改造的意义【答案】B【详解】根据“请用国货”可知这是倡导民众使用国货,属于实业救国的表现,所以可以用来说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和发展,B项正确;“请用国货”无法体现民主革命和近代科学,排除AC项;“请用国货”的口号说明当时存在洋货的冲击,而三大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这一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答案】D【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错误选项,根据所学知识,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进入2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调整和经济的恢复,列强不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一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材料二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材料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材料四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论断1)。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论断2)。——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答案】(1)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2)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3)主张:平均地权;振兴实业;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4)背景意义论断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论断2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GDP总量持续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详解】(1)根据材料一“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可知,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2)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可知,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是: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第二问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接列举即可:平均地权;振兴实业;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4)根据材料四信息,选取任一种论断,根据所学,对该论断提出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外交背景等进行分析,概括论断提出的历史意义即可,注意背景史实要准确,语言精炼。B命题趋势:中外促进民生发展的举措难度:★★★建议用时:60分钟1.商鞅变法后,“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第十八年,车裂商君,灭商君之家;第二十六年,秦收复河西地区;第一百三十五年,六王毕,四海一。”这表明商鞅变法(
)A.最终走向了失败 B.改变了政治制度 C.取得了巨大成效 D.触犯了贵族利益【答案】C【详解】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第一百三十五年,六王毕,四海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使秦国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也无法体现触犯了贵族利益,排除BD项。故选C项。2.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B项;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与汉代“千里不贩柔”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交子的出现 B.夜市的产生C.商帮的兴起 D.十三行的设立【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为长途运输提供了可能,C项正确;交子是最早的纸币,与商品运输无关,排除A项;夜市的产生与长途贩运商品无关,排除B项;广州十三行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4.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土地政策也进行了适当调整,指出: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等等。中共做出上述调整的时期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土地政策也进行了适当调整,指出: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指1924年-1927年,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一般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1927年-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在1946年-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为1948年春节某地“翻身年画之《喜气临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农民喜气临门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战役获得胜利 B.农民乐于分田分地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政协会议成功召开【答案】B【详解】由材料“1948年春节某地‘翻身年画之《喜气临门》’”,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B项正确;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肩带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排除C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6.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开展土改,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答案】C【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政策,排除A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是“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从中可以直接读取的信息是(
)农林水利轻工业重工业运输邮电贸易物储文教卫生城市公用其他7.66.5251.6819.237.23.71.1A.各行业均衡发展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轻工业 D.“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一五计划基建投资分配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一五计划是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大力发展轻工业、注重各行业协调发展表述错误,故AC不合题意。排除AC项;“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8.观察下面两幅图,这两幅图可以用来说明(
)A.农民翻身做主人 B.土地经营权的变化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D.土地所有权的变化【答案】B【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分别反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个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均体现了土地经营权的变化,B项正确;农民翻身做主人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排除A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属于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择B项。9.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一中购买东西需要票证,到图二今日商品任意买,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关。建国后,由于物资缺乏,经济落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这一“新时代”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时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排除B项;票证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面是某同学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C.明治维新 D.大化改新【答案】D【详解】从“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日本的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综上所述,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与材料中的“废除一切私地”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并没有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清朝的地方机构也不是分为国、郡、里三级,排除B项;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措施主要是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这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权宣言》宣告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且在权力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两部文献的共同之处是(
)A.都强调自由、平等原则 B.都宣扬忍耐、顺从观念C.都推崇暴力革命思想 D.都强调财产不可侵犯【答案】A【详解】根据“《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权宣言》宣告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且在权力方面是平等的”可知,材料体现《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都宣称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所以共同之处是强调自由、平等原则,A项正确;两部文献都没有宣扬忍耐、顺从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暴力革命,排除C项;强调财产不可侵犯的是《人权宣言》,排除D项。故选A项。12.为了在战争中笼络人心,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成为私有财产。”与该历史事件相关的法令是(
)A.《独立宣言》 B.《宅地法》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土地改革法》【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863年”“从国有土地中领取……土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了赢得南北战争颁布了《宅地法》,通过授予农民土地的方式换取了支持,B项正确;《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与“186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土地改革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法律,与美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大力发展教育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日本明治维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D项正确;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中央集权都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不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排除ABC项。故选D项。14.下表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粮食、肉类、奶类年均产量和农庄庄员月均收入变化的情况,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粮食年均产量肉类年均产量奶类年均产量农庄庄员月均收入1951-19553850万吨570万吨3790万吨25卢布1961-19651.303亿吨930万吨6470万吨51.3卢布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成效C.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带来的严重弊端 D.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失败【答案】B【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61-1965年的粮食、肉类、奶类年均产量和农庄庄员月均收入,比1951-1955年的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因此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成效。B项正确;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的苏联模式带来的严重弊端,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5.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的旗帜,对该时期历史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欧洲煤钢共同体旗帜
欧盟旗帜A.了解欧洲国际地位的演变 B.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C.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认识欧洲联合的发展进程【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因此,欧洲煤钢共同体、欧盟反映的是欧洲走向联合史实,D项正确;了解欧洲国际地位的演变、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6.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本资料《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示意图材料二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战国后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晋]常璩《华阳国志》材料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众作为国家生存决定性条件的理论。《左传》记载了“爱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惠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材料四: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注:醇驷,指四匹马的毛色一样)材料五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1)从材料一的文本资料中找出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意义。举出2例原始农耕时期的农作物来印证划线部分的说法。(2)写出在材料一所示房屋中生活的原始居民。以上两种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实物史料在当时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作用。写出材料二文献史料部分所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及其主持修建者。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产生的积极影响。(4)从材料三中找出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他们都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孟子的思想具有怎样的地位?(5)材料四描述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境况?(用1个词或1句话形容即可)为改变这一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写出在这一政策下出现的治世局面。(6)依据材料五,指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答案】(1)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水稻粟(2)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与南方相比,较为寒冷(或者:二者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不同决定的(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都江堰李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孔子:惠民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5)残破荒凉的景象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6)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详解】(1)从“‘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可知,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意义是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人种植的水稻以及半坡人种植的粟,都能用于印证“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这一说法。(2)材料一所示房屋分别为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导致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房屋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河姆渡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防潮防湿,而半坡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风沙大,与南方相比,较为寒冷,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3)通过观察材料二实物史料图片可知,该实物是铁农具。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可知,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等关键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从“时(战国后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都江堰的修筑,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从“孔子提出了‘惠民’的思想”“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是惠民,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可知,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5)从“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材料四描述了西汉初年残破荒凉的社会景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社会残破荒凉的境况,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由于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6)从“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可知,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措施是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1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材料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却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厉的粮食无偿征集,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就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而1920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许多产粮区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问题。为此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粮食生产的成就,并指出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政策因素。材料四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一条建议并对其进行说明。(要求:建议的观点明确,说明的内容具体,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1)措施:统治者引导种植粮食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修建;引进和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影响: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问题: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缩减;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答出两点即可)调整: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答出一点即可)(3)成就: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稳定高产;人均占有粮食大大增加。(答出两点即可)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建议:统筹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论述: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灌溉等的费用在不断上涨,但粮食的价格却一直变化不大,但是收获不多。因此,很多农民开始撂荒,外出打工。因而,适当提高粮食价格,让农民能够从种粮中看到希望,回归农村,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在提高粮食价格的同时,也要为消费者考虑,尤其是城乡当中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饮食成本会相应提高,价格过高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粮食价格一定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做到统筹兼顾。【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根据材料一中“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可知,宋朝统治者引导百姓种植粮食作物;根据材料一中“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可知,宋朝引进和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占城稻。通过这些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福州闽侯县总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co2吸收课程设计
- 迎元旦活动总结报告6篇
- java课程设计 算术运算测试
- c 拼图游戏课课程设计
- 中班防止溺亡课程设计
- mysql课程设计医院住宿管理
- 2016年贵州安顺中考满分作文《时间抵万金》
-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 PartB Let's learn (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 中学生解剖课课程设计
- 第四章设计素描的形态变异
- AB Logix5000系统硬件配置
- 柯蒂斯控制器课件
- 电池中英文报价单模版
- 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延期换证申请登记表
- Linux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培训教材(共29页).ppt
- 跨越架搭拆专项施工方案(共22页)
- API-685-中文_
- 2014年光电子技术思考题答案
- 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防弹片的生产工艺设计
- 温度传感器单片机实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