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种群与群落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种群与群落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种群与群落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种群与群落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点突破训练种群与群落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与群落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更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渐渐上升B.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C.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D.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小【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增长速率,依据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更规律推想该种群呈“S”型增长,T3时刻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刻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据分析可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不为0,说明种群数量都在增长,A正确;T5时种群的诞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若增加饵料的投放,则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T3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因此,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正确;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使幼体逃脱,从而导致调查值偏小,D正确。2.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A.假如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运用标记重捕法比较相宜B.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更,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减小C.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其次养分级D.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诞生率之差(死亡率-诞生率)的变更,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b时期不断减小【答案】B【解析】据图示可知,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a和c点对应的Y值为0,b点时,Y的值最大。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为消费者,最低处于其次养分级,也可能高于其次养分级。小型犬浣熊属于动物,活动范围较广,假如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运用标记重捕法比较相宜,A正确;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更,则浣熊呈“S”型增长,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变慢,B错误;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最低处于其次养分级,C正确;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诞生率之差(死亡率-诞生率)的变更,则小型犬浣熊在a~b时期死亡率与诞生率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大,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D正确。3.科学家探讨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更,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诞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诞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状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更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A.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D.田鼠种群数量在A~D间先升后降,而C~D间始终在下降【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诞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样的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肯定相等,A错误;田鼠的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诞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始终在削减,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在O~D范围内,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更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错误;在A~D之间,依据R值先大于1后小于1的变更可推知:田鼠的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诞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始终在削减,D正确。4.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更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B.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C.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D.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答案】A【解析】识图分析可知: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削减,最终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2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依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2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正确,D错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依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B错误;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为1,但是0-t1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乙种群在此时间段内在竞争中受到抑制,因此甲种群的死亡率较低,而乙种群的死亡率应当较高,故二者死亡率不同,C错误。5.如图是某海疆的大黄鱼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曲线图(a、b点对应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点时大黄鱼的诞生率要大于a点时的诞生率B.该海疆的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C.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的种群密度时,估计值一般都偏大D.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答案】A【解析】题图分析:由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变更曲线图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K/2值。b点时大黄鱼的增长速率要大于a点时的种群增长速率,但不能比较两点的诞生率,A错误;由于种群曲线表现S型增长,符合呈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的种群密度时,由于其次次捕获更加困难,所以估计值一般都偏大,C正确;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因为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6.下列关于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动物的数量越多C.在群落垂直结构的各层次上栖息的动物都不同D.光的穿透性对湖泊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B错误;有些动物在群落中栖息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多个层次,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等确定,D正确。7.探讨性小组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除40℃组,另外两组均先呈现J型增长B.试验表明30℃是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C.如图a点时l0℃组和30℃组浑浊度相同D.培育至48h,不同温度组的年龄结构均呈衰退型【答案】C【解析】由于资源空间有限,10℃、30℃都呈S型曲线增长,A错误;试验表明30℃起初种群增长最快,但由于不同温度的试验组太少,不能确定30℃是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B错误;a点时l0℃组和30℃组种群数量相同,浑浊度相同,C正确;培育至48h,30℃、40℃组的年龄结构均呈衰退型,而10℃呈增长型,D错误。8.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育良好的森林群落树冠层影响力最大 B.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C.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基本上是匀称的 D.物候学就是探讨生物活动的季节变更【答案】C【解析】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树冠层位于群落的最上方,对群落的影响最大,A正确;表水层阳光丰富,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水生动物种类也较多,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正确;陆地群落的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是匀称分布的,C错误;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哺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季节推移的气候变更和这种变更对动植物的影响。9.探讨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更状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1975年时相比,1971年时该种群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B.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变更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干脆缘由C.该种群的数量变更为周期性波动,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D.该种群成熟植株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能保持基本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生存阻力也相对较大,A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变更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干脆缘由,B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变更为周期性波动,种群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C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成熟植株数量在1972-1975年间保持相对稳定,推想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基本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10.探讨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的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猕猴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达K值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诞生率将上升【答案】D【解析】猕猴活动实力强和范围大,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猕猴种群的数量和密度,A正确;由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正确;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依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诞生率将上升,D错误。11.如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性比率保持1:1B.第10年时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缘由可能是食物短缺C.第25年时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D.第15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解析】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性比率保持1:1,A错误;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B错误;第25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会使得其他种群的资源削减,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削减,C正确;在15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约为0,不是最大值,D错误。1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始终永恒持续下去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生长起来的森林称为次生林C.北温带湖泊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为4℃D.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困难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答案】A【解析】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A错误;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B正确;北温带湖泊水层表面若结冰,则同质量的冰体积比水的体积大,密度小,故湖泊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为4℃,C正确;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镶嵌分布,其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困难的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D正确。13.福寿螺的适应实力强、繁殖速度快,能取食水生植物。为探讨福寿螺对水稻的影响,将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种到不同的水稻田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稻田中各生物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福寿螺属于初级消费者,与水稻和水花生为捕食关系B.用样方法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C.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与各植物的竞争压力小于其他密度的小区D.中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C【解析】依据题意,本试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个物种的日均密度增长速率;依据题意,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随福寿螺种群密度的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速率减小,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试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依据以上分析可知,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因此与水稻和水花生为捕食关系,A正确;由于福寿螺的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纳样方法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依据以上分析,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中密度福寿螺与各植物的竞争压力大于其他密度的小区,C错误,D正确。1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更C.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后仍接着增大【答案】D【解析】该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变更,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更,B错误;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单子叶植物常为丛生或者蔓生,不简洁进行计数,故不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D.“S”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之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大之后达到K值,D正确。15.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选择,描述正确的是()A.某丛生植株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亚洲鲤鱼的丰富度C.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更而发生变更【答案】C【解析】丛生植株难于辨别个体数目,所以不宜选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相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丰富度是群落中的物种组成,B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光、声、磁力等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季节的变更会影响某些种群的数量,如某种一年生植物,可能夏季数量多,秋天结种子,冬天温度低可能没有分布,所以有些生物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的变更而发生变更,D错误。16.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消遣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易造成植物根系缺氧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全部植被和栖息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肯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植物根系须要从生活的垃圾土壤中汲取水分和无机盐等,假如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B正确;由于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细胞呼吸过程,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从而造成土壤中缺少氧气而导致植物根系缺氧,C正确;群落是指在肯定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种群的总和,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全部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17.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料,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须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削减。预料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确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 D.诞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料种群数量变更,A错误;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料种群将来的动态,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诞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更,C错误;诞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确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干脆因素,D错误。18.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其次养分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记重捕法C.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更如图2中的曲线X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更,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答案】C【解析】由图1可知是戊是生产者,甲、己、丁、庚是其次养分级,同时丁和庚又是第三养分级,乙是第三和第四养分级,丙是最高养分级。由图2可知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X是“J”型增长,曲线“Y”是“S”型增长,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甲和己虽都是其次养分级,但不肯定是同一个种群,故A错误;戊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故B错误;当新物种刚进入新环境时,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呈“J”型曲线即X增长,故C正确;当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2时增速最快,即t1,此时捕获鱼,将在很短时间内会重新复原原来状态,故D错误。故选C。19.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纳标记重捕法,若渔网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C.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生物群落水平的探讨内容D.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种群密度的大小和天敌数目的多少都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B【解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査值偏小,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B正确;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天敌数量增多会降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20.下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B.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C.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D.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肯定下降【答案】D【解析】一龄期二代棉铃虫寄生率约为0,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A正确;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捕食率约为0,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B正确;种间斗争形式包括寄生、捕食和竞争,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C正确;种群数量是否增加确定于诞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不肯定下降,D错误。21.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A.防治农业害虫应把害虫数量限制在K/2处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水平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缘由是受天敌、资源等影响。D.a点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防治农业害虫应把害虫数量限制在K/2以下,因为种群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a时期,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缘由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达到c点时,即达到种群的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22.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采蜜导致的,采蜜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依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23.在榕树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科研人员探讨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榕果内种子数量传粉小蜂后代数量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传粉榕小蜂5.5108.50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10.010.580.7A.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像B.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实力C.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D.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依据“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像,A正确;传粉榕小蜂单独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8.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5,可见榕果内杨氏榕树金小蜂比传粉榕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实力,B错误;由表格数据,只有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5.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10.0,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也有助于榕树传粉,C正确;传粉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的幼虫供应养分,说明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正确。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变更B.捕食者数量的变更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更之间存在负反馈调整^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全部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D【解析】A项,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变更,故A正确。B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数量的变更存在负反馈调整,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故B正确。C项,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而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C正确。D项,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能超过其他全部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地震、海啸等,故D错误。2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生态系统的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1中d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B.“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2中的①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3中的II类型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2中的②、④来防治害虫【答案】B【解析】“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1中d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A正确;“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2中的③是竞争,B错误;“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3中的II增长型,C正确;“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2中的②是寄生、④是捕食来防治害虫,D正确;故选B。26.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探讨,计算出其λ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更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4年间和第6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5年和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2年起先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5年末起先,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前4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从第11年到12年λ<1,乌鸦种群数量始终在不断削减,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C错误;由图可以知道:在第1~第5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D正确。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可被灌木完全取代B.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更D.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高【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不会被灌木完全取代,A错误;“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发生变更,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更,C正确;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则结果只是对大鱼数量的调查,故调查结果会偏小,D错误。28.探讨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的λ值(指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该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表中数据显示,动物A的种群数量在2014年到2024年渐渐增多B.动物B在2013年的λ值较低,缘由可能是雌性个体削减,诞生率降低C.动物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影响D.2015年至2024年,动物C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表中数据显示,动物A的种群数量在2014年到2024年,λ值始终小于1,种群数量削减,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动物B在2013年的λ值较低,缘由可能是雌性个体削减,诞生率降低所致,B正确;依据以上分析可知,动物C的数量呈现类似于J型曲线的增长趋势,因此动物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影响,C正确;2015年至2024年,λ值等于1,故动物C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29.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打造“一带一路”。小麦原产西亚,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B.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分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逼【答案】B【解析】荒地原来有生物存在,故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不一样,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分,B正确;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30.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在K/2之后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B.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利用信息传递可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例如,生物防治中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答案】C【解析】“S”型曲线的增长速领先增大后降低,从起先环境阻力越来越大,A错误;种群不存在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中的分布,B错误;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信息,是生物防治过程,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D错误。故选C。31.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更状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B.a~b段,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更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更,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答案】D【解析】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增长,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形式增长,A错误;a~b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因此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在不断变更,B错误;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K/2点之前(低密度时期)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C错误;一般K值越大,相应的环境越适合种群生物生存,所以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更,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正确。3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纳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C.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确定的D.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这种现象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不同种群的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表现在K值上下波动,B正确;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种群密度的确定因素,C正确;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这种现象是次生演替,D错误。33.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觉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渐渐减小B.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点少C.种群密度低于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在肯定范围内,体长与种群密度成反比,所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渐渐减小,A正确;因为B点种群密度比A点大,而生物量相当,所以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B错误;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还没有达到K值,A点后,达到K值,所以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笠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既和体长有关,也和种群密度有关,在肯定种群密度中(0A段),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错误。34.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灌木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地衣B.演替过程中有机物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渐渐下降C.灌木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缘由是草本植物的寿命较短D.该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答案】D【解析】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的取代,不是物种的取代,所以在灌木阶段,群落中仍旧存在地衣,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随着有机物增加,土壤中分解者(如蚯蚓)数量增加,蚯蚓在土壤中的翻动使得土壤通气性增加,B错误;由于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与草本植物竞争过程中占优势,所以演替过程中灌木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C错误;因为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以绿色植物为食,假如没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就没有食物来源,无法生存,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正确。3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中群落的分层结构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B.一个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可预料该种群数量将上升C.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详细存在单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变更【答案】B【解析】森林中群落的分层结构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A正确;干脆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除了诞生率和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详细存在单位,C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变更,D正确。故选B。36.“溪流”是诸多文人墨客重点描绘的对象,如“飞桥自古双溪合,桂柳如今夹岸垂”—宋・吕渭老,又如“蛙声两岸夹溪流,漫漫澄潭夜进舟”——宋•钱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溪流边柳树种群密度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B.物理信息“蛙声”能调整该溪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C.用柳枝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时,需用生长素浸泡其形态学上端D.“飞桥自古双溪合,轻柳如今夹岸垂”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答案】C【解析】溪流边柳树种植在河流两岸,用样方法调查溪流边柳树种群密度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A正确;“蛙声”属于物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能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用柳枝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时,需用生长素浸泡其形态学下端,C错误;“飞桥自古双溪合,轻柳如今夹岸垂”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D正确。37.下列有关教材试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试验中须要设置空白比照B.“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须要用到显微镜C.“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获得的结果是估计值D.“视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原”须要细胞保持活性【答案】A【解析】“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试验中不须要设置空白比照,而是不同大小琼脂块之间相互比较,A错误。“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须要用到显微镜视察、统计、记录酵母菌的数量,B正确。“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计算发病率,计算结果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值,C正确。只有保持细胞活性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原,D正确。38.丝瓜是一年生攀援藤本,一棵植株上能结多个果实。它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在某块丝瓜地中主要生活着两种小型昆虫(甲、乙)。如图为在某年度丝瓜生长期间调查该瓜地甲、乙种群数量的变更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甲的养分级较高B.推想7~9月份应当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C.由丝瓜和这两种昆虫及生活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D.统计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标记重捕法【答案】B【解析】两种昆虫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甲的养分级较低,A项错误;丝瓜喜较强阳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故推想7~9月份应当是一年中丝瓜大量结果的时期,B项正确;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环境,C项错误;统计该瓜地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需用样方法,D项错误。39.下列关于削减试验误差的措施,正确的是A.性状分别比的模拟试验中,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要足够多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滴加培育液到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要短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保温时间要足够长【答案】A【解析】性状分别比的模拟试验中,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开试验的偶然性,削减试验误差,A正确;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当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育液到计数室,B错误;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以便动物能够匀称分布,进而削减试验误差,C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裂解后释放出噬菌体,会导致上清液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进而影响试验结果,D错误。40.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肯定量的符合酵母菌生长的养分液,接种少量的酵母菌,每隔一段时间测定酵母菌的个体数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试验初期酵母菌增长缓慢是由于种内斗争强B.该试验中常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更与养分条件有关D.该试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会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试验初期酵母菌增长缓慢是由于起始种群数量少,A错误;对酵母菌种群数量检测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的方法,B正确;养分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的因素之一,C正确;在最大值之前,酵母菌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稳定在K值时酵母菌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41.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种群数量大于K/2后诞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C.培育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D.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答案】C【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会在K值处上下波动,A错误;种群数量大于K/2,小于K时,诞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培育瓶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C正确;若要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D错误。故选C。42.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起先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诞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快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答案】D【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诞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快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43.下图是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更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曲线揭示了种群数量变更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变量无关B.该曲线CD段虽然呈下降趋势,但种群数量仍旧在缓慢增加C.该曲线可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培育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更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则捕捞该鱼的最佳时间在E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能够揭示种群数量变更与时间有关,但不能表明种群数量变更与其他变量无关,A错误;该曲线CD段呈下降趋势,说明种群增长速率渐渐减小,但此时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仍旧在缓慢增加,B正确;在密闭容器中培育的酵母菌,随着培育时间的递增,培育液中的养分物质不断被消耗、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溶氧不断削减,导致酵母菌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当其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酵母菌种群的死亡率大于诞生率,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所以该曲线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不能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培育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更,C错误;E时期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诞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在C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更新,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则捕捞该鱼的最佳时间应在大于C时期,但不是在E时期,而是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时期对应的水平,D错误。4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提高B.bc段增长速率渐渐下降,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曲线X的种群数量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速率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答案】C【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改善空间和资源,K值会上升,A正确;bc段增长速率渐渐下降,但诞生率仍旧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曲线X的种群数量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倍数,C错误;曲线Y表明S型曲线,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45.数学方法在生态学探讨中广泛应用,而每个数学模型的应用都具有肯定的限度和范围。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块稻田中选取稗草较多的地方取样,所取样本的平均数可估算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B.标记重捕法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不同的特点C.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依据多年数据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D.采纳标记重捕法,可精确统计某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并制定捕捞安排【答案】C【解析】样方法要求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标记重捕法正是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相同的特点,来估算某种活动实力强、运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B错误;利用灯光诱捕昆虫的方法,可获得肯定量的昆虫,假如长期观测、多年积累,可以获得某种昆虫的数量值。在生产实践中,假如结合田间昆虫的数量和气象因子等环境条件,可绘制出某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对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料,C正确;标记重捕法只能大致估算种群密度,不能精确统计,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1.某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状况如图2所示,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淌方向,箭头上方的数字为有关能量数值,单位为×106J/(cm2•a)。请回答:(1)苔藓和地衣中的碳元素以______形式传递到北极熊,图1中北极兔、驯鹿处于食物链的同一环节,它们的总和称为______。(2)北极地区的动物在不同的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它们的这种适应性特征是长期______的结果。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的环境容纳量会______(增加、下降、基本不变)。(3)图中第一个养分级到其次个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D固定的能量除了图示的去向外,还有______。【答案】有机物植食性动物(其次养分级)自然选择下降13.0%未利用部分【解析】题图分析:图1中,苔藓和地衣是生产者,为第一养分级,其次养分级有:驯鹿、北极兔、北极狐;第三养分级:北极狐、北极狼、北极熊;第四养分级有:北极熊。图2中,A、C、D、E分别是第一、二、三、四养分级,B是分解者。(1)苔藓和地衣中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经食物链传递到北极熊,图1中北极兔、驯鹿处于食物链的同一环节,它们的总和称为植食性动物(其次养分级)。(2)北极地区的动物在不同的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种适应性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因环境变更变得不适应,从而导致环境容纳量会下降。(3)图2中A为第一养分级,同化的能量为912×106J/(cm2•a),C为其次养分级,同化的能量为119×106J/(cm2•a),所以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19×106)÷(912×106)×100%≈13.0%,D固定的能量除了图示的流向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流向下一养分级外,还有未利用部分储存在本养分级中。2.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某山区弃耕农田在二十余年间渐渐发展成为森林。下表为该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请回答:(1)在演替过程中,调查该地区不同阶段的植物种类应采纳____________。该地区演替到灌木丛阶段时,有________种灌木种群,全部的植物种类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群落,处于竞争优势的植物种类是________。(2)该地区演替的过程中,某段时间出现了严峻虫害。人们进行药物灭虫,对虫害的限制很难长久有效,后来引进了主要以虫为食的某种鸟,虫害渐渐被限制并保持相对稳定。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灭虫对虫害的限制很难长久有效,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对此合理的说明是_____。引进某种鸟后,虫害被限制并使该地区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____的结果。(3)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渐渐被多年生草本植物取代,缘由是__________。【答案】样方法22不能灌木药物灭虫只能短暂降低环境对虫的容纳量(K值)负反馈调整多年生草本植物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强,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存供应了良好的环境【解析】(1)样方法可以调查某种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地区的植物种类。该地区演替到灌木丛阶段时,灌木有22种,依据种群的定义,可构成22种灌木种群。全部植物只是该地区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灌木丛阶段,灌木对该阶段影响比较大,属于该阶段的优势种。(2)由于药物灭虫只能短暂降低环境对虫的容纳量,所以一段时间后,没有了药物的作用,虫子会大量繁殖,且药物的选择会使虫子出现抗药性增加,再运用相同药物杀虫时,效果不佳,所以药物灭虫对虫害的限制很难长久有效。引进某种鸟后,由于鸟和虫之间为捕食关系,虫子数量增加,鸟会因为食物增加,数量也增加,从而导致虫子数量削减,虫子削减,鸟又会因食物削减其数量也削减,通过这种负反馈调整,虫害被限制并使该地区长期保持相对稳定。(3)多年生草本植物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强,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存供应了良好的环境,所以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渐渐被多年生草本植物取代。3.某河流干枯后若干年内,经验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更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2)图1体现了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________现象,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物种③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又为动物供应了____________,使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3)对该群落中某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更进行探讨,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该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_(填字母)。(4)经视察和测定,灌木丛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其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3所示。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养分级为第________养分级。能量从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调查沙氏变色蜥的种群密度时采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5)树木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整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答案】次生演替分层竞争栖息空间和食物a三、四(b+d+e)/a标记重捕法干脆和间接【解析】(1)河流原来有生物存在,干枯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图1存在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三个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物种③乔木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又为动物供应了栖息空间和食物,使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3)图2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a点。(4)图3中:沙氏变色蜥处于三条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三、第四养分级。第一养分级的同化量为a,其次养分级的同化量为b+d+e,能量从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沙氏变色蜥活动实力强,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沙氏变色蜥的种群密度。(5)树木可以用于造纸体现的是干脆价值,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整气候,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4.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严峻阻碍疫区经济发展和威逼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限制钉螺的分布、生长和繁殖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1)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从_____获得养分用于_____,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_____。(2)由于钉螺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以采纳_____法调查钉螺的种群密度,探讨钉螺密度与血吸虫病之间的关系。(3)现今歼灭钉螺的方法适用性较广的是化学灭螺,其主要方法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灭螺、植物药物灭螺等。该方法灭螺效果好,但污染环境,有毒物质会通过_____的富集作用使高养分级的生物类群和人类受到危害。(4)探讨人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活螺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可知,_____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_____达到削减钉螺的目的。(5)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限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变更原有群落的_____,从而变更钉螺孳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6)抑螺防病林除了抑制钉螺孳生,还具有多种生态价值,请说出两项其他生态价值_____。【答案】血细胞和淋巴细胞自身生长发育寄生样方法生物林地植树造林空间结构防风固沙,含蓄水源等【解析】(1)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可从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内获得养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故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寄生;(2)由题干可知:钉螺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以采纳样方法调查钉螺的种群密度;(3)现今歼灭钉螺的方法适用性较广的是化学灭螺,其主要方法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灭螺、植物药物灭螺等;该方法灭螺效果好,但污染环境,有毒物质会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使高养分级的生物类群和人类受到危害;(4)分析柱状图显示的结果,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达到削减钉螺的目的;(5)依据生态工程的定义可推知: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限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目的是变更钉螺孳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所以可以变更原有群落的空间结构;(6)抑螺防病林除了抑制钉螺孳生外,还具有多种生态价值,例如防风固沙,含蓄水源等。5.为了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对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西北某地草原牧场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依据表中试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相对值)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第1年第2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第3年轻度放牧282522165140140中度放牧262422150145149重度放牧252318155110105(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这类探讨时,常采纳________法进行采集和调查。(2)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由表中物种丰富度的试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表中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试验结果可推想,要使该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纳______________放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草原生态系统。【答案】很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实力,而且身体微小取样器取样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中度随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变更最小(或影响不大)无机环境【解析】(1)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等适用于样方法;对于鱼等活动范围大的要用标记重捕法。由于很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实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常采纳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依据表中数据可知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和放牧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3)要使草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纳中度放牧量,因为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中度放牧的草地地上总生物量的变更最小;(4)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肯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肯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草原生态系统是指该草地的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6请据图回答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及其丰富度的调查的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丰富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很多土壤小动物活动实力较__________,身体微小,因此不适用于用样方法或___________取样调查。(4)上图A为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肯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A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____________的习性(至少答出两点)。上图B为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诱虫器或是吸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5)长期分析,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最终都将流入下一养分级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消费者或分解者取样器取样法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强标记重捕法便于空气流通避光、避高温、趋湿避开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70%酒精被分解者利用【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2)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很多土壤小动物活动实力较强不适用于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用于用标记重捕法取样调查。(4)图A为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肯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利用A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图B为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避开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无论诱虫器或是吸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酒精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5)长期分析,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最终都将流入下一养分级或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7.某小型自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实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_______明显削减,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更。(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削减的干脆缘由是______、______。(3)从表中可以推想,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4)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假如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想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复原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干脆作用是____________。【答案】丰富度食物链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投饵输入大量能量削减增加汲取养分物质或竞争光照【解析】(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明显削减,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的食物链发生显著变更。(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削减的干脆缘由: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即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另一方面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缘由是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削减,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复原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关系,水生高等植物的干脆作用是汲取养分物质或竞争光照,可肯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生长。8.为探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补偿实力的影响,生态学家在海拔3500米处的草场进行试验并采集相关数据。(1)高寒草甸的4-8月是草本植物生长季,流经高寒草甸的总能量是______,放牧会使这些能量中的一部分通过牲畜流向人类,也会对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牛羊啃食和践踏会使牧草中能量削减,但肯定程度的啃食能刺激牧草生长。牛羊粪便通过_______的分解,可为牧草生长供应____,从而对牧草生长起到肯定的补偿作用。(2)试验所用草场仅在11月-5月用于放牧。在早春植物返青时,探讨者选取三种不同生境类型的样地并设定样方,一半样方用铁丝扣覆盖住,另一半不设扣笼,于6月和8月两次统计样方内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种(数据如下表),并测定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计算地上及地下补偿量,结果图所示。生境类型重度放牧中度放牧封育物种丰富度143528优势种鹅绒委陵菜各类牧草各类牧草各类牧草①表中结果显示,生境类型为___的草场区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②补偿量可作为草场养分资源复原的重要指标,为植物生长量与被采食量之和。其中,植物生长量为8月末测定的未扣笼样方中植物的生物量,则被采食量应为6月份测定的__________生物量之差。③图中结果显示重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的地上补偿量均显著高于封育组,推想可能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重度放牧与封育组的地下补偿量无显著差异,均低于中度放牧组,说明________。(3)探讨发觉土壤的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重度放牧组的地上补偿量中,鹅绒委陵菜(草甸退化的指示种)的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推想鹅绒委陵菜能够更_____用于地上部分生长,通过种间_____排斥其他牧草生长。(4)结合对三种生境的探讨,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依据。___________。【答案】全部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分解者(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矿质养分(无机盐)中度放牧笼内与笼外动物啃食刺激牧草生长,且排出的粪便尿液,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产生矿质养分(氮磷等无机盐),土壤养分丰富,为植物生长供应所需养分中度放牧最有利于草场补偿实力的提高,利于草场养分资源的复原高效汲取土壤的N元素竞争重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封育区草地的补偿量不高,不能发挥草地的生产潜力。中度放牧会提高草场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补偿实力,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宜采纳中度放牧【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牛羊粪便通过分解者的分解,可为牧草生长供应无机盐以及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从而对牧草生长起到肯定的补偿作用。(2)①由表中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可知,重度放牧时丰富度为14,中度放牧时丰富度为35,封育时丰富度为28,所以生境类型为中度放牧的草场区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②补偿量为植物生长量与被采食量之和。笼内的没有被采食,测定量为补偿量,笼外的被动物采食,所测定的量为生长量,所以被采食量应为6月份测定的笼内与笼外生物量之差。③由于动物啃食刺激牧草生长,且排出的粪便尿液,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产生矿质养分(氮磷等无机盐),土壤养分丰富,为植物生长供应所需养分,所以导致重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的地上补偿量均显著高于封育组。重度放牧与封育组的地下补偿量无显著差异,均低于中度放牧组,说明中度放牧最有利于草场补偿实力的提高,利于草场养分资源的复原。(3)N元素是构成叶绿素、蛋白质等物质的重要元素,植物汲取的N元素增加,有利于其生长。探讨发觉土壤的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重度放牧组的地上补偿量中,鹅绒委陵菜(草甸退化的指示种)的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推想鹅绒委陵菜能够更高效汲取土壤的N元素用于地上部分生长,通过种间竞争排斥其他牧草生长。(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重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但封育区草地的补偿量不高,不能发挥草地的生产潜力。中度放牧会提高草场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补偿实力,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宜采纳中度放牧。9.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严峻阻碍疫区经济发展和威逼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限制钉螺的分布、生长和繁殖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1)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从内环境获得养分用于生长和繁殖,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2)由于钉螺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以采纳________法调查钉螺的种群密度,探讨钉螺密度与血吸虫病之间的关系。(3)现今歼灭钉螺的方法适用性较广的是化学灭螺,该方法灭螺效果好,但污染环境,有毒物质会通过__________的富集作用使高养分级的生物类群和人类受到危害。(4)探讨人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活螺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可知,__________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详细措施达到削减钉螺的目的。(5)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限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变更原有群落的空间结构,从而变更钉螺滋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抑螺防病林除了抑制钉螺滋生,还具有多种生态价值,请说出两项其他生态价值_______________。【答案】寄生样方食物链林地变更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爱护等【解析】(1)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从内环境获得养分用于生长和繁殖,故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寄生关系。(2)调查活动实力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由于钉螺的移动速率很小,所以可以采纳样方法调查钉螺的种群密度。

(3)有毒物质由于难在生物体内分解,所以简洁在生物体内积累。所以化学灭螺效果虽好,但污染环境,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使高养分级的生物类群和人类受到危害。

(4)分析柱状图显示的结果可知,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变更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来达到削减钉螺的目的。

(5)抑螺防病林除了抑制钉螺滋生,还具有多种生态价值,例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10.一种食草动物的放牧活动,能改善另一种食草动物的食物供应,这一现象称为“放牧促进”。塞伦盖提草原拥有大量的食草动物,斑马主要吃草的茎和鞘,几平不吃其叶子;角马更多的吃鞘和叶子;汤姆逊羚羊则吃前两者吃剩的牧草叶和大最未动过的杂草类。牧草茎含大最木质素、蛋白含量低,养分价值低;而叶则相反,且杂草叶含蛋白质的比例又比禾草叶高。角马采食过的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复原快。在角马迁走后,汤姆逊羚羊迁入,它们喜爱集中在原来角马吃食过的地方吃草,对未被角马吃食过的草地不感爱好。(1)上述几种食草动物对草的选择主要是选择草的不同_____________(填“种类”或“部位"),这有利于减弱它们对食物的竞争。(2)斑马不是反刍动物胃简洁而大,相对其他几种食草动物,斑马需大量吃草、缘由是________。(3)如将这些食草动物从牧草地迁走,反而造成杂草从生,说明食草动物的活动能调整________,提高牧草地的_______________。(4)“放牧促进”的现象说明,食草动物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还在促进牧草生长方面有________。(5)过度放牧和停止放牧都会破坏草原,从爱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这说明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应________。【答案】部位斑马的食物养分价值低低(且斑马消化汲取养分物质的实力较差),需通过大量吃草来补偿种间关系(反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整实力)协同作用(协作关系)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的开发和利用,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分析,“放牧促进”指的是一种食草动物的放牧活动,能改善另一种食草动物的食物供应。塞伦盖提草原拥有大量的食草动物,有斑马、角马、汤姆逊羚羊,三者都以草为捕食对象,分别吃茎和鞘、鞘和叶子、前两者吃剩的牧草叶和大最未动过的杂草类,说明三者好用的草的部位不同,种类也有差异,因此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1)依据以上分析已知,三种动物对草的选择主要是选择草的不同部位,这样有利于减弱它们对食物的竞争。(2)依据题意分析,斑马不是反刍动物胃简洁而大,说明斑马的食物养分价值低且消化汲取养分物质的实力较差,因此需通过大量吃草来补偿。(3)依据题意分析,将食草动物从牧草地迁走后造成了杂草从生,说明食草动物的活动能调整种间关系,提高牧草地的自我调整实力或反抗力稳定性。(4)“放牧促进”的现象说明,食草动物之间不仅仅存在竞争关系,还在促进牧草生长方面有协同关系。(5)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过度放牧和停止放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