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湖北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真题试卷专题复习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
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
清净优雅依旧光影斑斓……这,是2500多岁的不老古城苏州的飒中肚咽。
以全国0.09%的土地创迨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
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苏州的发展基调。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谎和、相
得益彰,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
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蓑乐草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发展基调至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苏杭为代表的江
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
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一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
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
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
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
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
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
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
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v动人的城市之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v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时评《城市的腔调里有发展的基调》)
材料二:
王渤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
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一个迁居至杭州的“新杭州人”,他与这个城市的过去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作
为一个建筑师,他对“建筑”这一概念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感,这与他“冷眼”经历这座城市的现
代化建设是一体两面。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周刊》专访了建筑师土渤。
《新周刊》:或许因为文化上的厚重,杭州的城市建设一直很受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王潮:杭州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和一千年前区别不大,变化是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
初,西湖边的新新饭店只6层楼高,但造起来之后,被全国人民议论。杭州高度的破界是80年代
末,西湖边上出现了第一栋50米高的高层建筑。突破这个高度之后,几十栋高楼就陆陆续续建起
来了。
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登峰造极的样板,城是一半,湖山是一半,就这样维持了一千年。这
个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特别深远。颐和园就是西湖的翻版,而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个“西湖”。
现在的杭州则是“1比20”,1份湖山,20份城市。但我只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结构里活动,出
了这个范围,对我来说就相当于出差,去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地方。
《新周刊》:对城市的过去您怎么看?挖掘历史身份的做法贯穿了许多城市,大家把城市最
辉煌的历史印次装移,不断强化类似的形象输出。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
王潮: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跟原有的生活历史脱钩之后,你除了抄别
人没有出路。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巅峰。但真正
生命力的所在,并不是简单地拿宋朝来说事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的高度。对
文化在历史中的变化,要有更高更远的认识;只是单纯地模仿或重现,恐怕很难让一个城市获得
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历史的高峰,物质上特别发达,但难以保证就是文化上的高峰。
你需要找自己到达过的最高点去比较。反过来,这个时代也有野心,想找最厉害的高手过招。
这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是不是有可能重现一千年前的美感?但重要的还是当下。从历史的角度
看,一千年根本就是一刹那;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还是看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对城市的打造,有没
有留下点有意味的东西。这点意味,可以给当下的人以温暖,让一座城市成为融化在现实生活里
的“精神高地”。
(摘编自《新周刊》2023年第19期“人物专访”《慢下来,西湖才会出现》)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腔调”是指融合了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人文风貌。
B“优美乐章”实际上是指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协调共生而带来的良好状态。
C“冷眼”是指建筑师王谕以•个学者的客观与审慎,冷静地看待杭州的变化。
D.“再次装裱”是说杭州城市现代进程的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杭丰富的文化元素促成了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的繁荣,证明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
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
c.建筑家王渤欣赏、推崇杭州原有的”•・半湖山・半城”的城市结构,对于现在的城市结构特点并
不认可。
D.王谕对于杭州寻找宋韵的做法做出了客观评价,既认可了这一做法的必然性,也思考了这一做
法应具备的文化高度。
3.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都涉及城市与人文的关系,但前者重在阐述经济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后者重
在探讨城市发展的具体做法。
B.材料一以苏州真实的生活面面和具体的发展数字,引出“人文需要与经济协调共生”这一观点,
入题方式巧妙生动。
C.材料二中,《新周刊》由杭州的城市建设入手,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这展现
出由浅入深的访谈技巧。
D.材料二中,王湖作为访谈的另一方,以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代的城市建设,这显示了一个
优秀建筑师的素养。
4.好的新闻评论既要能对接生活,又要能引领生活。请分析方料一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4分)
5.《城市愿景》栏H将采访你,希望你谈一谈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期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相关内容,表达你的想法。(6分)
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等
讨论了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方法和材料三者相对重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
方法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被了解。这意味着,考古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决于我们想要解决的
问题,而各种方法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手头材料来进行选择和开发的。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
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
考古学就本质而言旨在研究古代未知名者的遗存,这些物质遗存更多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
方式、生产技术和经济状况,并有助于人们追溯它们的历时发展。由于证据的物质性特点,考古
学家只能对它们的含义作出一般性推断。加上这些证据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需要不
断优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来提炼各种信息,以便对这些无言的物质材料作出科学解释。
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
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
料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
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
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人工制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各
种器物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制造、使用与分配;分子人类学能够提供基因的流动、古代
人群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当今考古学提炼的这些信息已基本上能够独立重建史前期和上古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
程,如果加上文献证据,就能够为这种历史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
并引入了国外考古学的•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法的完善提
供了支持。
(摘编自陈淳《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材料二:
对传说时代占史的考古学研究,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
技术,立足于中国实际,我们认为,由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和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
是研究中国古史较为可行的路径之一。文化谱系,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演变传承。族属
谱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族属类型和演变传承。基因谱系,就是通过对当前人类DNA序
列的分析,推断祖先的DNA类型,并研究其演变传承。在文化谱系中,一定时期居住在特定自
然环境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密切交流,会形成共同习俗甚至语言;而在族属谱系中,血缘关系则
应当是远古人类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的天然纽带。因此,理论上文化谱系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属
谱系就存在相互对应的可能性。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化,但由
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族,不过
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
当然,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国家社会,“按地区划分国民”的情况越来越多,
血缘关系自然会受到削弱,色以血缘相维系的族属认同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有可能在不同族群
的碰撞刺激中得到加强,统治者的族属认同更是如此。统治者还可能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
段,不但将其族属认同,还将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从而使得早期国家的核
心和主体区域成为统治者族属和与之对应的强势文化的分布区,四周则为从属族属和与之对应的
弱势文化分布区。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晚商王朝的王畿、四土、边疆方国,与殷墟文化中心
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金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王畿、封建诸侯国、边疆
地区,与西周文化中心区、诸侯文化区、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足证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的对
证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可靠可行的。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搞清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
不同家族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建立晚商以前的基因谱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将其与文化谱系、
族属谱系结合,一定会取得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基因谱系确定的只是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
而非文化关系,族属虽基于血缘,但更能体现文化,因此不能将基因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
就如同不能将文化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一样。
没有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只是将某地的重要发现和传说轻易对应,无视考古年代和其
他地区的同类传说;或者将某个基因溯源结果和传说时代某“祖先”轻易挂钩,无视这些“祖先'’的
族属、文化属性,都不是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应该提倡的做法。
(摘编自韩建业《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家对古代未知名者遗存的含义只能作出一般性推断,一方面是证据具有物质性特点,另
一方面是理论、方法还不太完善。
B.在中国当下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取得长足进展,这与考古学家专题式的研究探讨以及深度融
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密切相关。
C.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化,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
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
D.在研究文化谱系和族属谱系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进行简单化对应,而要将其置「演变传承的
动态过程中对应,情况较为复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遗存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在得出科学考古结论时要用多种手段来还原历
史真相。
B.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上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确定古代相应人群的
族属关系。
C.国家社会的出现,自然会削弱血缘关系,但族属认同有可能得到加强,而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
也可能呈扩展趋势。
D.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对研究中国古史有引导作用,其价值
」初步显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朱熹曰:“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B.王国维提出:“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C.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D.胡适认为做学问应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主
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说明差序格局在这两种关系
中分别如何体现的。
5.四川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如果要对其历史遗存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引导和问题
的设计”上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湖北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纳为12个
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
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念屡屡见于西周
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
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
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君看成
“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或"民”
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本”进到“人本”,
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
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
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度,据《新
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
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
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I二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作为
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游览者的心
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
响。
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忧患意识”,但并不是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
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
这个目标上。
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还应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美
系。中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看似不同,实则存在会通之点。
会通点表现在对于“人''的研究上。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将儒学归结为r入学”,
我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在“人禽之辨”“文野之分”
(文明与野蛮的区分)的基础上,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
儒学指出人有道德自觉,有群体的社会生活,能从事农业生产,并创制礼法。而道德并非天上的
神物,人在接受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和锻炼,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君子”,
再向呈贤的境界前进。
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亦可称之为“人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指出“人
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活动着的具体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从而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可见,中国古代儒学讲的“人学”,是关于“君子”的道德学问,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本质,但
其理论具有引导人们走向崇高境界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入学”,则是关于人的科学即人
的本质的理论。人的科学并不排斥“君子”的道德学问,能指引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君子”道德学问
的价值,从而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使前者得到发扬光大。
(摘编自张岂之《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上略有差异
罢了,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B.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理念,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反省执政的得失,
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C.虽然民本思想产生早,占人也宣扬“以民为本”,但在占代民本思想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
面确立“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
D.魏征认为治国理政者要牢记国家危亡因素,这样才能让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因为“忧患意识”
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中国封建社会官府衙门的大堂上悬挂“明镜高悬”等大匾,表明为百姓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
私是为官者的职责,也许有告诫官员的用意。
B.范仲淹认为,政治家如果能心忧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
念,范仲淹的这种“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念,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发展“忧患”理念,这
将有助于建设好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更兴。
D.作者认为,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
“君子”,儒学也就可以称为入学。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先简要介绍了学术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概况,再由此表明作者自己的看法。
B.文章在论证时列举了诸多名人言论,既纵向以时间先后列举,又横向进行比较。
C.文章从“以民为本”等两个方面,阐述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认识。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4.就“人学”而言,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以民为本"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请根据
文本概括。(6分)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
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
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
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
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
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
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
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
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
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
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
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
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
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
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
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
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F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
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
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
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
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域、
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
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
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
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
(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
材料二:
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后代文人雅士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
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
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
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自然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
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
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样态,正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
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
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
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宝
库,也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
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
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
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环境歧视、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
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
展开。
B.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更能够揭露环境歧视的
问题。
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
方向。
D.如果没有《瓦尔登湖》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的输入,生态文学很难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和青
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共
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
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
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
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
膜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LJ见我应如是”出自辛弃疾的词作,词人、青山同具慧眼,同生悲喜。
请运用材料一中的“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对此加以分析。<4分)
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材料概括你的看法。(6分)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梅30g、陈皮8g、薄荷8g、桑甚8g、山楂20g、甘草5g……这段时间,一服酸梅汤的中药
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
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
中药房
在奶茶、汽水、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也令广大消费者应接不
暇、褒贬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酸梅汤乂何以迅速“突出重围”、收获广泛好
评?
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从客观角度讲,相较
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中药饮方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
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眯。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
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
配方的“当代优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服中药饮方之所以不必费心营销就能持续热卖,一定程度上述源于年
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呼应和积极推广。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
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
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
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
在更大意义上讲,此次中药饮方的火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身时代活力与价值的案例。
这同样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妨让其更主动贴近当代人的工作
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料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中医
借助网络,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以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述养生之道,收获各年龄群体的
欢迎。
中药版酸梅汤供不应求、掀起社交媒体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这届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把
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
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
(摘编自陈之琪《年轻人中意中药饮方,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
材料二: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
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但这个礼物却是“免费”的c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
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H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荒素的知
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认为她在青蒿素研究中
具有无可争议的“三个第一”。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
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关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
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
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我们对中医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以“汉防己”为例,
这种防己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
然而,这项成果并不姓“中”,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中药提取物如此,中药复方境况也让人担心。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
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比如,不少国人
去口本不仅抢购马桶盖,还会扫货汉方药。这就源于口本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等古籍
中所载古汉方的开发。
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
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笨”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
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
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
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
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
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小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
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中”,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
(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版酸梅汤风行,不仅折射出当代人追求养生的理念,也展现出中医药文化的丰厚底蕴。
B.与商业化产品含有添加剂不同,中药版酸梅汤用料上安全透明,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C.尽管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传统中医药这一宝库的开发和保护任重而道远。
D.科技助力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版酸梅汤的凭实力“出圈”,说明利用中医药饮方培养人们对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
认同成为一种可能。
B.中药版酸梅汤的热卖,说明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与当下的时代节奏
和大众需求相契合。
C.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药品管理法案方面存在着不
小的漏洞。
D.屠呦呦在阅读了两千多本中医古籍之后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折射出我国在发掘新药品的
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与认可”观点的一
项是()
A.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经建成中医馆达四万
余家。
B.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它们不仅疯狂地扫货马桶盖、药妆等,还会扫货日本随处可见的
汉方药。
C.“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目前参观游客人数已超过50余万
人。
D.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
体现。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屠呦呦在《青蒿索•: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道:“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
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高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
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与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屠呦呦的这段言论对
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有何启示。(6分)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
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
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
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
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
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i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
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
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
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
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
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
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
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
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
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
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
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
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地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
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
富的内涵。”•千个读者眼中有•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
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
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
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
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
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
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
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
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
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
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
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童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
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
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
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
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
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
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
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
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
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
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
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需主编第四卷,《v红楼梦那勺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
排列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何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
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C.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
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
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儿女,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D.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既憎恶权势却又趋炎附势。
4.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
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4分)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靖根据材
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
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
清净优雅依旧光影斑斓……这,是2500多岁的不老古城苏州的姨市脱典。
以全国0.09%的土地创迨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
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苏州的发展基调。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调和、相
得益彰,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
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他手乐草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发展基调至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苏杭为代表的江
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
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
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
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
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
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
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
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
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动人的城市之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时评《城市的腔调里有发展的基调》)
材料二:
王渤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
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一个迁居至杭州的“新杭州人”,他与这个城市的过去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作
为一个建筑师,他对“建筑”这一概念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感,这与他“冷眼”经历这座城市的现
代化建设是一体两面。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周刊》专访了建筑师王渤。
《新周刊》:或许因为文化上的厚重,杭州的城市建设一宜很受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王,:杭州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和一千年前区别不大,变化是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
初,西湖边的新新饭店只6层楼高,但造起来之后,被全国人民议论。杭州高度的破界是80年代
末,西湖边上出现了第一栋50米高的高层建筑。突破这个高度之后,几十栋高楼就陆陆续续建起
来了。
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登峰造极的样板,城是一半,湖山是一半,就这样维持了一千年。这
个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特别深远。颐和园就是西湖的翻版,而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个“西湖
现在的杭州则是力比20”,1份湖山,20份城市。但我只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结构里活动,出
了这个范围,对我来说就相当于出差,去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地方。
《新周刊》:对城市的过去您怎么看?挖掘历史身份的做法贯穿了许多城市,大家把城市最
辉煌的历史内次琴襁,不断强化类似的形象输山。包括杭州,也•直在寻找宋韵。
王潮: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跟原有的生活历史脱钩之后,你除了抄别
人没有出路。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巅峰。但真正
生命力的所在,并不是简单地拿宋朝来说事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的高度。对
文化在历史中的变化,要有更高更远的认识;只是单纯地模仿或重现,恐怕很难让一个城市获得
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历史的高峰,物质上特别发达,但难以保证就是文化上的高峰。
你需要找自己到达过的最高点去比较。反过来,这个时代也有野心,想找最厉害的高手过招。
这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是不是有可能重现一千年前的美感?但重要的还是当下。从历史的角度
看,一千年根本就是一刹那;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还是看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对城市的打造,有没
有留卜点有意味的东西。这点意味,可以给当下的人以温暧,让一座城市成为融化在现实生活里
的“精神高地,
(摘编自《新周刊》2023年第19期“人物专访”《慢下来,西湖才会出现》)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腔调”是指融合了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人文风貌。
B“优美乐章”实际上是指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协调共生而带来的良好状态。
C.“冷眼”是指建筑师王谕以一个学者的客观与审慎,冷静地看待杭州的变化。
D“再次装裱”是说杭州城市现代进程的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杭丰富的文化元素促成.了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的繁荣,证明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
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
C.建筑家王渤欣赏、推崇杭州原有的“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结构,对于现在的城市结构特点并
不认可。
D.王粉对于杭州寻找宋韵的做法做出了客观评价,既认可了这一做法的必然性,也思考了这一做
法应具备的文化高度。
3.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都涉及城市与人文的关系,但前者重在阐达经济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后者重
在探讨城市发展的具体做法。
B.材料一以苏州真实的生活面面和具体的发展数字,引出“人文需要与经济协调共生”这一观点,
入题方式巧妙生动。
C材料二中,《新周刊》由杭州的城市建设入手,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这展现
出由浅入深的访谈技巧。
D.材料二中,王湖作为访谈的另一方,以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代的城市建设,这显示了一个
优秀建筑师的素养。
4.好的新闻评论既要能对接生活,又要能引领生活。请分析/料一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4分)
5.《城市愿景》栏目将采访你,希望你谈一谈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期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相关内容,表达你的想法。(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标的明细
- 运载工具用平视显示装置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拖车车灯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物业服务合同管理范围
- 2024年度橱柜加工合同技术培训与技术转移条款
- 2024年度汽车制造外包合同
- 2024年度影视制作与代驾服务合同
- 图书架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演艺经纪合同及演出安排
- 烫发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沧州市基层诊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地址信息
- 小学生汉语拼音田字格练习纸蓝打印版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8S培训教材(-90张)课件
- PPTPEAK经典广告案例分析
- 小学语文《习作一我的拿手好戏》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 小学音乐《京调》课件
-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历史复习课学生材料
- 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16.二维码-扫出便捷生活|华中师大版(新版)
- 涵洞检查评定表
- DG-TJ 08-2061-2020 建设工程班组安全管理标准 高质量清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