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综合思维: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2、区域认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核心素养3、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一、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思考: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生态脆弱区4、土地退化: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的生态脆弱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基本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区、青藏高原及东部沿海水路交接地区。生态脆弱区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自然原因: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暴雨引发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贫困石漠化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贫困。贫困与石漠化总结伴出现,国家级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别是乌蒙山贫困区、武陵山贫困区及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都与其本地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关。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典型地区: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思考:1.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解析:1.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0mm,图中显示1961年降水最多约为550mm,1965年降水最少约为130mm。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少时出现严重的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限,加剧土地退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根本原因:对降水变率敏感,土地易受风蚀和沙化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②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鄂尔多斯市近46年大风日数时间变化趋势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降水多农耕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少农作物长势差农民收入下降进一步扩大耕地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风蚀、水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垦殖区面积扩大●过度开垦因为不断地垦荒,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耕地总面积在1988年到2000年间呈增长趋势,年增加耕地面积为361.08hm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鄂尔多斯的牧民为了得到更多的羊绒,纷纷改养破坏力强的厚绒山羊,并且大大超过当地草原的承载能力。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开矿过度樵采道路建设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解析:①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蒸发量巨大。②在降水方面,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是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潜藏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由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据图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解析:①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②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③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解析:①图2.16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