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小庭寒夜寄梦得

白居易

庭小同蜗舍,门闲称雀罗。

火将灯共尽,风与雪相和。

老睡随年减,衰情向夕多。

不知同病者,争奈夜长何。

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

刘禹锡

寒夜阴云起,疏林宿鸟惊。

斜风闪灯影,迸雪打窗声。

竟夕不能寐,同年知此情。

汉皇无奈老,何况本书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前两句通过“蜗舍”雀罗”的比喻,写出自己闲居时的冷

落与凄清。

B.白诗五六句通过写自己年老睡眠减少以及身体日渐衰弱来表

达悲哀之情。

C.刘诗通过“阴云”疏林”“斜风”等写夜晚的寒冷,表示对白诗

的回应。

D.刘诗结尾句借汉武帝寻长生不老果的典故,表示对衰老死亡

的无奈之情。

16.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小通则以诗相戒,索居则以

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J这也说明古代酬和诗有“相戒”相慰”"相

娱”等内涵。以上两首白刘间的酬和诗属于哪一种?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6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刘诗结

尾借汉武帝典故写出人终究难免一死,即使是君主也不例外,是心境

的旷达。故选D。

16.①相慰②白居易说自己闲居蜗舍,年老多病,雪夜难眠,孤

独难耐,于是写诗把自己的现状与心境告诉朋友刘禹锡。③刘禹锡说

自己也是雪夜难眠,对朋友的心境感同身受,但连皇帝也避免不了人

老落寞,更何况你我这书生,以此宽慰勉励白居易(希望白居易旷达

一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明

确属于“相慰二白诗开篇,诗人用比喻,把自己的庭院比作蜗壳,

身处其间,整个人也仿佛被束缚住,难得自由;然后写在风雪交加的

夜晚,诗人辗转难眠;颈联说衰老之后的睡眠每年都会减少,颓丧的

情感每每到了傍晚就会盈满心头;尾联写不知道与我身处共同境遇中

的你,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诗人把自己的现状与心境告诉朋友刘

禹锡。刘禹锡诗,前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夜晚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情

感和思考。夜晚阴云密布,疏林中的鸟儿被惊扰而惊飞。斜风吹动灯

光,使得光影不断闪烁,窗外的雪花猛烈地敲打着窗户,发出清脆的

声响。整个夜晚,诗人无法入眠,对朋友的心境感同身受。诗中还提

到汉皇无奈老去,更何况是普通的文人,以此宽慰勉励白居易(希望

白居易旷达一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太行路(节选)

(唐代)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

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

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

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较含蓄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

虚心纳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

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D

16.①结构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使诗歌思路清晰。

第一次感叹“行路难”后,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向议论;第二次感叹“行

路难”后,描写对象由夫妻转向君臣;第三次感叹“行路难”后,结

构上对全诗作了收束。②音律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一唱

三叹,不断深化,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内容上,三次“行路雅”

的感叹后分别对应不同的内容,对于“难”的描述由“难重陈”到“难

于山,险于水"再到“不在水,不在山”,实现了语意上的递进、感情

的逐步加深,主题的不断深化。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西河-和王潜斋①韵

曹幽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

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永。西风落日惨新亭②,几人堕

泪!战和何者是良等,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间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③

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②新亭:

东晋初过江人士齐聚新亭,周侯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

”众人相视流泪。后世称之为“新序对泣二③相将:将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首词,运用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表达了

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

B.词作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高度概括了从北宋灭亡到作者写

作此词之间的历史变故。

C.新亭对泣与南宋姜夔《扬州慢》的黍离之悲,均借助典故表达

了对时势的悲痛之情。

D.“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意在劝诫统治者不要急

于决定,应顺势而为。

16.此词是对王潜斋词作《西河》(天下事)的和作。请结合本词

内容及相关信息,推测《西河》(天下事)表达的主体情感内容,并列

明推测依据。(6分)

15.D

16.①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担忧和痛心。(1分。语意相近即可)依

据:A词题“天下事”,B王潜斋是南宋爱国词人(1分。AB两点写出

一点,即计1分),C本词作为和词表达了相近内容(1分。如写出了

相应情感内容的具体诗句,也计1分)。②想要为国分忧的壮志及壮

志不得的无奈。(1分。壮志与无奈,均要写出才计分。语意相近即

可)依据:A诗人作为爱国词人却遭劾无奈隐居(1分),B本同有句“岂

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1分。写出

其中一句即可计1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次韵季节推九日登南山

(宋)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1)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2)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3)o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注】(1)指徐州戏马台,陈师道当时在徐州任州学教授。(2)

孟嘉落帽,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桓温燕龙山,僚佐毕

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桓温命孙盛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文甚

美,四坐嗟叹。”(3)宋璟是唐朝贤相,E直有大节,但却写出了风

流妩媚的《梅花赋》,皮日休评价他“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

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

15.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首联著一“荒"字,有咏怀古迹之意,又写夕阳晚照,联想到

老境将至。

B.颔联承接上文,感慨人生平淡无趣,又以梅花自喻,表达今

非昔比之叹。

C.颈联写诗人头巾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觉

到时节相催。

D.尾联写傍晚登览所见壮景,叹息俗事未了。整首诗清淡高致、

内涵深蕴。

16.江西诗派主张化用前人陈言入诗,而起到“点铁成金”的效

果。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是否体现“点铁成金”的妙处。(6分)

15.B

16.结尾两句妙用杜甫《登高》诗“元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

滚滚来”句意。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

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表达了作者想要玩

赏却因忙于世务,很难玩赏的惋惜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答洛阳主人

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

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注】①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②中

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③《史记•平津侯列

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

平津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

奉养双亲。

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

庸碌之辈。

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

沉的志向。

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

风格代表。

16.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

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A

16.①开头写早有“白云志”、追随“赤松子”漫游,结尾“鸣鹭

忘机”的典故,鲜明地反映出归隐山林、访仙求道的道家思想。②中

间写不能奉养双亲而憾恨、要为天子献良策是典型的儒家忠孝思想。

接着写的建功立业、进官封侯的渴望休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

③结尾处“不然”一语勾连前后,明确表达了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就

归隐江湖、独善其身“儒道互补”思想。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赠李白①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开砂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徒。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

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

(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

因杜甫行二,故称。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

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医学家,

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鹫乌飞扬,大鱼跋扈。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李诗的“飞

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

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

后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

D.李诗三、四句中一个“重”字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

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志趣,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16.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

有怎样的特点。(6分)

15.C

16.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

歌,可见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

落:杜诗“飘蓬”句,李诗“飞蓬”句,均见李白如蓬飘零;“飞扬跋

扈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

两首诗饮酒句“痛饮狂歌"醉别”可见嗜酒情怀,李诗“登临遍池台”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像”可见其热爱山水情怀。④重情重义,珍惜

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骆,款②见骐麟出东壁。

一匹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比?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歌(chud):形容短促、

迅速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

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B.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

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C.“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

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

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16.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6

分)

15.D

16.①“我”知道韦偃绘画无人能及,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②正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通过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表现韦偃

画技之高。③通过直接描写画面中马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④通过联想想象写出马的精神,表现韦偃的画技之高。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注】南宋时,川蜀为沿边重镇,与金国接壤,常须戒备。这首

词大概是词人担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远处着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十里稻田一片金

灿灿的丰收景象,风拂平野,稻谷飘香。

B.诗人移步换景,看到村后山坡上挂满了黄中带青的山果,“垂

垂”突出果实的硕大饱满,如在眼前。

C.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

的概括,突出江南农家山清水秀的风貌。

D.下片作者通过“晨气润”和“午阴凉”渲染秋日江村道中的凉

爽,即便着戎装巡行也无需车盖遮阳。

16.有人评价这首词纯由景见情,无一赘语。请结合诗句分析词

中蕴含的思想情感c(6分)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C.“山清水

秀”错。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突出的是丰收的景象,而非山清水

秀的风貌。故选C。

16.①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稻谷飘香,山果青黄,词人眼中

一派丰收的景象。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词的上片充分调动视觉和

嗅觉,色彩层次感强,景物错落有致。③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c词

人奔走驱驰间能沉下心欣赏江村丰收景象,“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

厌恶。④表达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

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的责任

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共三句:

第一句写远景,金灿灿的十里平畴,稻香扑鼻;第二句稍近些,红艳

的木槿花后,有青袈的修竹在迎风摇曳;第三句写近旁的山坡上,累

累山果挂满枝头,青黄相间,低头摇晃,招人喜爱。词人通过三个典

型意象群突出了丰收的景象,暗含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上片写

景中,诗人不仅调动了视觉,同时也调动了嗅觉写果香;同时使用“青

黄”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果有的成熟了,有的尚未成熟的景象。

字里行间流露着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下片旨在写词人旅途感受。

时已初秋,晨雾渐渭,空气湿润,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渐

觉凉爽宜人。末句写词人舍车骑马,戎装而行,饱览这迷人的秋色,

寄托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同时“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

厌恶,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结合【注】可知,词人作为负有守土

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

护国,守护百姓这美好的生活的责任感。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鹏鹄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

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

冷眼看。

【注】作此诗时,黄庭坚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前韵”,指依前一首诗的韵作诗。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

上与眉山隐士史应之相互酬唱之作。

B.“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

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不同。

C.“身健”加餐”“舞裙”歌板”是诗人勉励众人保养行乐之辞,

也写出了宴席热闹欢快的场景。

D.“黄花”白发”色彩明快,相互映衬,照应上阕的“簪花1赏

菊、簪菊是重阳旧俗,寄寓丰富。

16.有人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狂士”形象,其“狂”体现

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5.B

16.①举止狂放:上阕后两句与下阕“舞裙”“歌板"写出了词人

的醉酒簪花、倒戴冠帽、歌舞清欢狂放不羁的行为。②内心狂傲:下

阕“付与时人冷眼看”,表达了词人对世俗的蔑视与激愤。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

黄庭坚

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

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

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

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

[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

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层鸣禽集,水木湛

清华工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

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

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

送给进叔欣赏。

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弩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

东的进叔的家。

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

烈的伤感之情。

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

会在春天。

16.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

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6分)

15.D

16.本诗善于化用典故,借鉴古人的话,化腐朽为神奇。颔联”皂

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

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

西池》“景层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

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尾联“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

记载,巧用武则天令百花在冬天火速开放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

当下和朋友欢聚畅饮的美好时光,“连夜发园花”突出表达了诗人对

朋友之情的珍惜。(意思对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

如梦,苒苒②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⑥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

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屡遭排挤;

此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词人被贬谪已将近两年。②苒苒:

时间渐渐过去。③银蟾:月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写于鄱阳的一次宴席上,是词人为贺方回的金陵怀古词

写的和词。

B.词的上片通过所见水云、玉树,所听歌声、钟声,烘托了词人

内心的悲凉。

C.战争痕迹泯灭,六朝繁华不再,只有明月兀自圆缺,见证着世

事变幻。

D.尾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借不惧寒雪、独立江头的渔翁

表达心志。

16.本词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词,两

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B(“歌沉玉树”意思是“南朝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

早已歌声沉寂”)

16.①相同点:两首词都总结了六朝灭亡的教训,借以抒发对国

事的忧虑。②不同点:王词表达了对北宋王朝沉迷于享乐,不能励精

图治的不满。本词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矢志不移、坚持抗金

的决心。(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挽王中丞二首

(明)李攀龙

其一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其二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族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

【注释】①王中丞:王悸,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

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东等

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②司马台:古时,掌

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御史台为“柏

台“。③属镂:剑名。《史记•伍子胥传》载,太宰篇谗言构陷子胥,

吴王乃派人赐属镂剑予子胥曰:子以此死。子胥自刎。吴王取其尸,

盛以鸥夷(皮制的口袋),浮之江中。吴人为子胥立祠江上,命曰胥

山。后世传说子胥死后为潮神,呼啸奔腾以泄其郁怒不平。④丹施:

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施:音zhdo,招魂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抒为官廉正高洁,

直气劲节。

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

斗争的残酷。

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街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

亲身征讨。

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

幡来回招展。

16.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

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诗句,对此评价加以分析。(6分)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第二句写

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错。“风云

犹自夹”的意思是王的豪气死后依然回绕着军旗,表现其心系国家的

蓟辽大业,赞美其生前忠于职守,勤于戍边。故选B。

16.示例:沈德潜评语是评价李攀龙诗歌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深

沉,这两首诗是为王中之死鸣不平。“其一”两句化用伍子胥之死典故,

表明王中丞蒙冤被害与伍子胥被赐死原因虽不同,但同样冤屈,令人

悲愤;“其二”两句想象风雨交加的夜晚,在疆场上看到王中丞亲率

军队御敌,以此赞美王中丞的忠诚与功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语近

情深”意思是,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深沉。“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

山万里涛”,提到“属镂”,这里指的是祭祀逝者时使用的祭器。诗人

表达了逝者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成为祭祀的对象,暗示逝者的离去并

非早有准备或自愿,这增加了悼念的哀伤感。最后一句“莫作胥山万

里涛”,表达了不要将逝者比作浩渺翻滚的大海。胥山是神话中的山

名,常用来比喻巨大的波涛和浩渺的景象,诗人希望不要过分夸大逝

者的影响力,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逝者的离去。由注释③可知,“其

一”两句化用伍子胥之死典故,表明王中丞蒙冤被害与伍子胥被赐死

原因虽不同,但同样冤屈,令人悲愤。“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

铁骑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战场上的夜晚常常是风雨

交加的,但是战士们仍然坚韧地前行,提着铁骑回归,表现出顽强的

战斗精神。这两句想象风雨交加的夜晚,在疆场上看到王中丞亲率军

队御敌,以此赞美王中丞的忠诚与功业。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晴”揭示春日乍雨还睛的天气变化,“萧萧”点明山雨的凄

清寒冷,体物细腻°

B.颔联写雨后春花、春草的生机勃勃的动人姿态,正是对首联

“郊园物物”的具体展开。

C.颈联诗人自伤老病,“病躯却怕酒壶倾”与杜甫“潦倒新停浊

酒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日边”一语双关,既指春日暖阳,又暗用典故,喻指

国都、京师,含蓄蕴藉。

16.论者评价此诗“波澜起伏,抑扬映衬,用尽其妙”,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其“波澜起伏,抑扬映衬”之处。(6分)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

能力。A."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错,“萧萧”为拟声词,常

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此处摹绘山

雨之声。故选A。

16.①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

联自伤老病,一变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

②尾联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

于美好春光,由“抑”而“扬”;③诗人先以明媚春景烘托其忧郁愁闷

和相思之苦,后以自己愁郁寂寥的心境再反衬想象中友人阳光下的明

丽形象,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山雨萧萧作

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时值清明,雨后放晴,不仅写出了春天气

候的倏忽多变,而且从春天轻柔的雨声中,写出了盎然春意。次联上

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出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

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这是“扬”;这只是

为下文作一反衬。“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

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

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工

文人墨客,总是好赏花,喜饮酒。赏花既已无意,饮酒又为病体所禁。

“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洒的主观情感。

心情的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所以前面对春事越夸张、越强

调,在这里就越突出心情的落寞、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诗歌前

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伤老病,一变

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睡余苦忆旧交友,

应在日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

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日边”,是个常用典故,指

天子近旁或国都,表明所苦忆的友人秦髯是在京都。但此语与晓莺安

排在一起,除了原夹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既切合诗题

“春日”,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

诗带来了一抹亮色C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

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而“扬二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

用来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想象中友人阳光下

的明丽形象。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虽为短篇,却多见

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15〜16题。

金缕曲

梁启超

丁未①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传在,

一例差池双剪②。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

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

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

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注】①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

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

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②差池双剪:燕尾如剪。《诗》:“燕燕

于飞,差池其羽。”差池:不齐的样子。③“十二曲阑”即十二楼。

这里喻指光绪皇帝的囚禁处。光绪此时已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瀚海飘流燕"突起,暗示作者飘泊扶桑、流离苦辛的

身世遭遇。以此总领全词,既点明自己的身份,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B.“乍归来”几句,抒写作者归来深觉风景已殊,清王朝国事

日非,腐朽不堪,使得他对自己的旧家庭院已经无法辨认,痛苦万分。

C.“算兴亡、已惯司空见“,以反语抒发“奇愁二对于国家民

族的兴亡、保皇立宪的成败,他怎会司空见惯呢?话甚淡而情实深。

D.过片不写人恋故巢,而用拟人化手法写“故巢似与人留恋”,

将恋巢之情表现得更深一层,即便这故巢已是“欲黏还坠,落泥片片二

1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凡写情……皆可于一草一

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

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首词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请就评价语中“不肯一语道破”和“性情之厚”谈谈你的理解。(6分)

15.B

16.①“不许一语道破”:词人没有一语道破其情,通篇运用比

兴(“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手法,以燕自喻,亦物亦人,“故

巢”即残破的国家,把自己的家国之恨、故君之恋表现得形象、婉转

而又贴切。②“性情之厚”:即指词人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主要

情感有:离乡漂泊的苦情;殷勤救国的爱国之情;国家残破的痛惜之

情;自己苦心一片,却始终不被当政者谅解的痛苦之情;不见(光绪)

皇帝、“故巢”难补的憾恨与惋惜;对国家命运不可挽回、自己理想

不能实现的怨恨;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专权误国的怨恨。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15〜16题。

石头城【注】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曾为昊、东晋、宋、齐、梁、陈

六朝都城。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首诗的题目都是“石头城”,但刘禹锡重在表达被贬多年的

失意,而刘翰重在表达故土沦丧的悲哀。

B.“旧时月”的“旧”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旧苑东”的

“旧”则是在绿草映衬下的破败荒凉。

C.“空城”直接点明城的荒芜寂寞,“空江”写江面空空荡荡,以

江空映衬城空,两个“空”异曲同工。

D.石头城是六朝兴亡见证。两首诗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文字朴实,

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16.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15.A

16.①寓情于景。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山”“潮”月”等,

刘翰的《石头城》中有“草”江”“月”等,寓情于景。②今昔对比。

两首诗都写出了石头城今日之荒凉,也都暗含了昔日之繁华,形戌今

昔对比。③动静结合。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山”为静,“打”过”

为动,刘翰的《石头城》中“芳草”明月”等为静,“雁声”为动,动

静结合。(答“视听结合”亦可)④虚实结合。两首诗都实写石头城

今日之荒凉,也都虚写(暗含)昔日之繁华,有实有虚,虚实结合。

⑤借古伤(讽)今。两首诗重在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同

时也是借古讽今,隐含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戏题阶前芍药

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①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凑淆②赠,悠悠南国人。

【注】①暄风:春风。②漆消:典出《诗经・潦消》,诗中有青

年男子向心爱的女子“赠之以芍药”的句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一开始把普通花卉与芍药进行了鲜明对比,意在表明普通

花卉容易凋谢的特点。

B.诗人生动刻画了芍药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而这恰是

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C.“孤赏”两句写出了芍药自我欣赏的倩影:在傍晚时分,在

春风之中轻轻地摇曳。

D.诗人用拟人手法表现芍药在夜里让香气透进幽窗,与静卧的

人相亲近,极富情趣。

16.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此诗:“结句虽戏,亦

《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5.A

16.①真想像《漆消》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芍药赠给悠

悠的江南美人。②诗人用“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的典

故,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报引(渴望得到统治者

赏识,渴望得到上级提拔、推荐)的愿望。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言怀

陆游

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

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

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

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

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

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

不然赍恨死,犹冀扬清芬。

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

[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

用以称壮烈之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

己的心志。

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以反问直抒胸臆,语气强烈,

掷地有声。

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

所共知的。

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反复咏怀,风格

质朴刚健。

16.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对此如何

理解?(6分)

15、C

16、①诗人先假想自己有一天能实现为国杀敌的理想,那他必勇

冠三军,哪怕捐躯亦在所不惜;②但如果报国理想落空,也希望能葬

在吴国勇士的坟边;③两句诗前后相连,抒发诗人生死不变的忠诚之

情,体现始终如一的气节。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

中回首往事。

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

能寐的情景。

C.“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

是相同的。

D.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

伴的洒脱豁达之情C

16.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

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6分)

15.D

16.①三幅画面:夜晚更声回荡在空寂的城中;室内老鼠窸窣出

行,枯叶因邻家的狗走在上面沙沙作响;明月高悬照耀广阔的松林和

江水。②彼此关联:前两幅画面是个整体,由远及近,以声衬静;第

三幅画面是想象之景,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蛰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

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

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

雄讽谏汉成帝之作C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

种萧瑟凄清的氛围c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

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懑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

的状态让他欣慰。

0.“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

国家前途的隐忧。

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二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

析。(6分)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

力。C.“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错误。”忽记横戈盘马处,

散关清渭应如故”中“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

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

选项曲解了词意。故选C。

16.(1)情感:年事已高的哀叹,石志难酬的愤懑。词人此刻

被罢官,但年事已高,功业未就,不免生出“悔当年”和“衰鬓先斑”

的悲叹。词人借扬雄讽谏之作,指自己也曾上北伐兴国之策,曾经自

比“塞上长城”,如今却报国无门,内心顿生悲愤之情。(2)方式:

①用典。《书愤》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自比塞上长城,到头来空有一

腔抱负,无处施展才能。本词使用扬雄上书讽谏典故,后悔立下报国

志,“悔”中尽显愤。②直抒胸臆。《书愤》中的“空”衰鬓”直接传

递出年华空老、大业未就的遗憾。本词中“早信”悔”也直接抒发年

龄大、事无成的愤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情感和抒情方式的比较和分

析概括能力。从情感方面表达看:本词最后两句“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从“早信”“悔"等词看出诗人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这和《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两句抒发的情感别无二致,都是慨叹自己年岁已高,但不被统治

者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从抒情方式来看:这两处都运用了直抒胸臆

的手法。本词中的“早信"悔”两个字几乎是脱口而出,表达自己苦

苦进谏,但不被采纳的悔恨之情,而“塞二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中的“空”和“衰鬓”都是直接表达目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就

的惆怅之情。另外,二者都引用了典故。本词运用扬雄讽谏汉成帝,

而作《长杨赋》,表达自己忠耿进谏却不被采纳的抑郁悲愤;而《书

愤》中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表达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

的苦闷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与诸子登帆首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③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幌(xian)首:即明山,又称明首山,在湖北襄阳南。

②鱼梁:指鱼梁洲。《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

居J庞德公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③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

羊祜而建。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江山留胜迹”承“今”字,“我辈复登临”承“古”

字,“胜迹〃指羊公碑和鱼梁洲。

B.颈联写登山所见。诗人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既表

现时序,又烘托作者的心情。

C.尾联怀念羊祜,以其功绩卓著、名垂青史来反衬自己怀才不

遇,只能隐居山林的身世之悲。

D.本诗触景生情,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

情真挚深沉,整体格调哀而不伤。

16.本诗前两联蕴含一定的哲理,请结合诗句分析。(二)阅读

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15.A

16.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

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人类社会总是在发

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

法则。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渔家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C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

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

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

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

“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

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腐。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

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1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

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6分)

15.D

【解析「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错误。

根据该词上下阕,应是官场生活的种种不自由令人未老先衰。

1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运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

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

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②“寻寻觅觅”运用叠词,写词人若

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

劫难后的忧愁苦闷C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其一)

苏轼

退等如山①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裕元和脚,莫厌家鸡③更问人。

赠外孙

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维,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注】①(退笔如山)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把练习书法用秃的笔埋

起来后像小山一样c②(元和脚)借指柳家高超的书法艺术。③(家

鸡)喻指家传之学C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诗第一句"未足珍'',从练习书法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

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的否定。

B.苏诗三四句中,诗人告诫晚辈在选择学习的对象和目标时,

既要重视家学渊源,又要注意向他人学习、求教。

C.王诗一二句中的“凤凰雏”眉目分明”,展现出一个英俊秀颖

的少年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外孙的喜爱和赞美。

D.王诗第三句是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顺应其生命成长的规律,

让他想干什么干什么,自由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16.苏诗的“始”和王诗的“须”体现了哪些相同的内容是如何

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A

16.①“始"须”都表达了诗人对后辈的期望,勉励后辈博学、勤

学。②“始”,开始,连接了“读书万卷”和“通神”,使之构成因果条

件关系,告诫后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下笔如有神助。③“须”,必须,

将“读五车书”视作长大成人的条件,告诫后辈要博览群书、广泛积

累知识。(每点2分)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

曾是蜀、魏的战场c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正,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

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

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

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

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

16.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

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6分)

15.B

16.(1)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2)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

(3)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

会转为顺境的信念c

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①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鸡,荤牵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亳鸣窟中如打衙③。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

【注】①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

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鬓鸣:传说天旱水干,

鬓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1,鳄鱼的一种。打衙,击鼓。

④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

态,生动传神。

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

有如绿针点点。

C.颈联实写五月洞庭飞起沙尘,鬓鸣如鼓,言旱情严重,烘托

内心焦急之情。

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灾年百姓遇旱车水的寻常情景

写出了深厚意味。

16.本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情感和哲理。(6分)

15.C

16.情感:①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颈联两联可见诗人

因旱情或缓或重而或喜或忧。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

叹。颔联车水入田、稻芽青翠,可见诗人喜悦之情;联系全诗可见诗

人对水车作用的赞叹。③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哲理:

人在苦难面前不能听天由命,而应积极作为。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