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学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学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学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学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讲义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一)

——读懂诗歌

前言

为什么古诗难读懂?

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

这种语言有别于口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

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

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

一、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

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

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

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

意为“使……饮酒二

二、语言“变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

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示例: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颍《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

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

宾换位。

三、语言“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

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

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月答话蕴含问

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

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诗歌鉴赏(一)

如何读懂诗歌

【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整体思路

一、读标题,挖信息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

揭示作品的线索(陆游《游山西村》,提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王建

“游”,以游踪为线索)《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欧阳修《画眉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辛弃疾《鹊桥

——

鸟》,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仙•赠鹭鹭》)

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苏轼《送暗含情感或莫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子由使契丹》,送别诗)(杜甫《春夜喜雨》)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

标题蕴含的信息

白下驿饯唐少府(1)

醉落魄•人口南山约应提刑懋之(2)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3)

苦笋(4)

赠别郑炼赴襄阳(5)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6)

答案:

(1)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

(2)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②诗歌写作的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应懋之提刑)及

事件(约南山游)。

(3)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②表明诗的题材(奉和诗)。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

希望早口康复)。

(4)①表明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5)①交代诗的题材.(赠别诗)。②交代别之缘由(赴襄阳)。

(6)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喑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特别提醒】规避读标题的误区

1.《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

2.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

3.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

酒”等V

一、联作者,知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

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

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F1会提供

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朝代诗人风格代表作

东汉

社会动荡,诗风苍凉雄健,倡导建曹操情感深沉,慷慨悲凉,豪放磅礴《观沧海》

功立业

晋陶渊明田园生活,淡远闲静《饮酒》

李白激越豪放,浪漫主义《行路难》

杜甫忧国忧民,爱国诗史,沉郁顿挫《春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

盛唐诗风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勃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

州》

中晚唐国势式微,悲壮凄怆,边塞

李商隐含蓄典雅《无题》

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王维恬淡优美《竹里馆》

李煜颓靡伤感《相见欢》

宋范仲淹豪放悲凉,气度豁达《渔家傲》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苏轼豪放豁达《江城子》

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李清照离情别绪,家国之思,婉约自然《渔家傲》

的悲怆呼号。陆游抗敌御侮,沉着豪放,婉约精巧《游山西村》

元马致远悲凉凄惨《天净沙・秋思》

清纳兰容若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长相思》

三、读注释,明暗示

诗歌后面如果有注释,则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

注释作用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

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

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

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原因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链接他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四、借试题,巧理解

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它对读懂诗歌的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选项特点:

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

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

总之,如同文言文阅读内容概括分析选择题一样,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

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

(2021•新高考I)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溢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漓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

集会。

【鉴赏】杨巨源是中唐著名诗人,他35岁进士及第,仕进之蹿虽然慢,却比较平顺。白居易在朝为官时,

他们经常以诗书往来。杨巨源虽然比白居易大了十几岁,但非常钦佩这位青年才俊的文学造诣,白居易也

同样对这位长者非常尊重,他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交。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心情郁闷,深处异乡乂缺少知音,甚至一度想阪依佛门。杨巨源非常同情他的

不幸遭遇,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并依然相信他前途光明。因为杨巨源挂念白居易,所以寄赠了这首七律。

开篇以两个问句展开,颇有生趣。诗人首先询问白居易是否适应了新环境,并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更

牵挂他的安全。其实诗人一定知道了他的窘迫处境,所以次句才又追问,禅院是否住得习惯。“惠远”本指

东晋时庐山东林寺的高僧,这里弓申为白居易经常与当地的僧侣相处,逐渐地淡泊名利,更有了归隐之心。

诗人担心白居易经受不住打击,又受到禅宗的影响,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抒写了自己的态

度:“溢涌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渝江发源于江西的溢山,并在九江汇入长江,它曲折绵长,仿

佛一条蜿蜒的衣带;庐山群峰耸立,其中香炉峰更是壮美秀丽。“衣带”二字,化用典故,隋文帝曾对仆射

高颍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诗人希望对方不要因为一心参禅,而忘记自己为官

一任,要造福一方。诗人知道白居易博学多才,他一定能够领悟诗中的隐含意思。

诗人深知白居易身在异乡,一定非常思念长安和亲朋,于是又转而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题诗岁晏离

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二岁末年关,白居易却归期不定,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音讯仝无;更像生病的飞

鹤,纵然经常眺望京城,却因为远隔T•里,而不能看见长安的宫阙。“离鸿”“病鹤”,都形象地刻画出白居

易处境之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忘年之交的关心。其实诗人何尝不感到孤独,友人远离,自己也因为

大事小情而感到身心俱疲,时常想早点退休,却又身不由己。

诗人还是希望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更不可沉迷于佛禅,而忘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莫谩拘牵雨花社”,

这一句也化用典故。梁武帝时,曾有云光法师讲经于雨花社,并有幸获得天雨赐花。白居易好佛,故此句

劝其不要拘牵于浮屠,从而消磨了锐气。最后一句充满期待,诗人热心地开解对方,虽然身处困境,但前

途远大,不可荒废一FI。白居易若读到这首诗,也一定会感怀于这番深情。

杨巨源的这首七律措辞委婉,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意。诗人欣赏白居易的不凡才华,

也为其坎坷遭遇而感到不平。可是诗人不愿看见朋友继续消沉,“青云依旧是前途”,这一句既是对白居易

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和鼓舞。全篇虽然没有滚烫的话语,却充满温情,人生若能有这样的知己,夫复

何求!

夸赞中有宽慰,思念中有同情,劝告莫沉湎于佛事,鼓励前途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费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答案:B(“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

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溢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温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温水的蜿蜒之美,

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

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读懂读透题目的意旨是得分的关键,这道题尤其考直理解题意的能力。我们要特别琢磨“已包

含委婉劝告”的意味,这不同于“含有”或“表达了”,这个“已包含”暗示着整首诗多处表达“劝告”之

意,只是这一句比较“委婉”,这样就要作如下思考:第二句是不是有委婉劝告的意味,还有哪些诗句在劝

告友人,具体劝告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直接显豁的表达,这一句与其他的劝告诗句又有什么关系。第

二句的字面意思是,东晋惠远高僧修行的东林寺你去住过了吗?言外之意是,你被贬之地有名胜古迹,可

以寻幽探胜。颔联承接此意,继续用美景宽慰。尾联照应东林寺,劝告友人东林虽好,但还要以前途为重;

佛教虽可以使人超脱苦难,但不可忘却再上青云的追求。

五、抓情语,明主旨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

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逐有词的下片.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

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抓“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类型阐释示例

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

如“愁”“怨”“恨”“愤”“忧”“凄”

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

显性词语“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

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

“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

①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

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

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情

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

感,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隐性词语

如“但”“却”“惟”“仍”“又”“只”

“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

②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

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请找出下面这首诗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鉴赏】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

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闰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

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第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

成熟稍晚的憨态。第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乂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第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做法。诗中没有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

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来看,此诗深刻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有愁一知愁一掩愁一解愁一触愁一悔愁。诗

歌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涧,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利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1.显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悔;将少妇对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2.忽;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部分:练习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9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宋)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阐明无论富贵或隐居都要宠辱不惊的道理,以与祐之弟共勉。

B.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却回忆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倍显多情。

C.词人想象送别后只有翠山秋水作祐之弟前行,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

D.这首词描写、叙述、议论结合,运用想象、比喻、对仗等手法,耐人回味。

2.“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赠成封州陆游

绿发临边固已奇,不应憔悴客京师。极知自有封侯骨①,但要无忘耕垄②时。

意气覆毡③书捷布,风流横槊④赋新诗。平生每恨相从少,满眼关山乂语离。

【注】①封侯骨,典出《汉书》。翟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汝

南蔡父认为其有封侯的骨相,后来翟方进曾为相。②耕垄,指“躬耕陇亩”,语出《诸葛亮传》。③覆毡,

比喻才思敏捷,典出《北史•陈元康传》。④横槊,即“横槊赋诗”,语出苏轼《前赤壁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走四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句写朋友青春年少到边疆(封州)任职,固然已经算是惊奇之举,寓含赞扬之意。

B.第二句话锋一转,表面写朋友不应面容憔悴客居京师,实则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C.颔联写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但不会忘记“躬耕陇亩”,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

【).尾联感慨平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不多,短短相聚,就知道要分开了,只好匆匆话别。

2.颈联“意气覆毡书捷布,风流横槊赋新诗”是这首诗的诗胆1即核心思想)所在,请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自洛之越①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气

【注】①孟浩然素怀功名之心,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求仕无果;于是到东都洛阳游览,滞留半年有

余;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本诗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②《晋书•文苑•张翰传》有句

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中含情,回顾过往,慨叹人生的失意无奈,令人读之油然而生悲凉沧桑之感。

B.颔联每句句中倒装,两句前后又倒装。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

C.颈联“扁舟泛湖海”一句紧承颔联,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暗扣诗歌的标题。

D.从诗歌标题及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赠别诗,类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从军行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巴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②。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无碘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B.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C.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邪”“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D.诗人盼望出现应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2.同样是描写战场,木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

之处?(6分)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①,偶题东壁(其三)白居易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苴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②。

【注】①草堂初成:唐元和十年(315),白居易因忠耿直言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即于此筑草堂。

②孟光:东汉贤士梁鸿之妻,成语“举案齐眉”即出自梁鸿、孟光之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氐砸的一项是()(3分)

A.根据题目,本诗当属白居易在香炉峰下择地建房居住时写的组诗之一。

B.颔联写冬“纳日”夏“迎风”,描绘草堂一年四季都适合居住的美好。

C.颈联中的“才有点”和“不成行”与题目中的“草堂初成”遥相呼应。

D.尾联用典,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向往。

2.白居易的诗一向以“平易通俗”而著称,但本诗也不乏委婉含蓄的抒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第三部分:练习巩固

一、(9分)

1.(3分)C(“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有误。这里将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表现了词人对祐之弟的美好

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故选C。)

2.(6分)秋来饮美酒,冬夜吟佳句,描述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既表现了词人闲处过平生的人生态度和

高洁的情趣,又嘱咐了祐之弟走后要闲淡处世,宠辱不惊。

二、(9分)

1.(3分)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

骨相”“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分析错误,这里是以翟方进喻指朋友,借诸葛亮之事来告诚后辈勤于学

问,躬耕陇亩,韬光养晦。)

2.①颈联借用典故,“意气”“风流”典故分别指陈元康和曹操两人,诗中取其书生意气、洒脱豪放之意。

②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颈联借用典,希望朋友能文能武,意气风发,挥写捷报,风流倜傥,横矛吟作新诗

篇,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对朋友的期待与鼓励。③同时,颈联乜抒发自己的情怀,充分体现了诗人言书捷

报及赋予新诗篇的报国宏愿,丰富了诗歌的主题。

三、(9分)

1.(3分)D(本诗并非赠别诗,看不出赠别的对象。)

2.(6分)①“长揖谢公卿”,诗人告别“公卿”时使用平辈交往的礼节一一长揖,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

向达官贵人摇尾乞怜,表现了为人傲岸、平交王侯的气概。②尾联“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用典,诗

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实为愤激之语。

四、(9分)

1.(3分)I)(“盼望出现良将”无中生有。)

2.(6分)①都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李白诗写听到鼓声鸣起,看到兵气入云;李贺诗写

听到角声震天,看到鲜血凝紫。②都以侧面描写方式描写战争场面。李白诗通过鼓声、兵气侧面烘托战场

气势;李贺诗通过角声、血色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

五、(9分)

1.(3分)D(“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向往”错误。诗人以东汉梁鸿自

比,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比自己的爱妻,暗指自己与妻子之间举案齐眉,互敬互爱。故选D。)

2.(6分)①平易通俗:前三联多用白描直叙,不求工巧。先后叙写了草堂的规模、建材、设计、特点等内

容,明白如话,通俗易懂。②委婉含蓄:尾联既以“更葺东厢屋”代指为儿子改建新的居所,又用孟光的

典故委婉自比隐士梁鸿,含蓄表达诗人远离官场之后在香炉峰卜.与妻儿筑屋隐居的闲适生活之乐。

诗歌鉴赏(二)

——物象与人物形象

外在:外貌、动作、语言、地位自我形象型

赏特点外在:形、色、态

内在:性格、理想、人生态度等他人形象

j人物

事物内在:具有人化特质

正面描写象

法形象〔力法(找到“物”“人”契合I

侧面衬托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物象特征和情志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

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

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伶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IH)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笋陆游

藜蕾盘中忽眼明巴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

【注】①藜董:藜和番。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番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

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

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

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二者

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

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二者价值相似,都各尽

其功用:魏征辅佐君工,直言劝课,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第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

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

的赞赏,也是劝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

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

的,只是生逢南宋,报国无门罢了。

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

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乂让我们看到了一

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①内心耿介,具有苦节;②战风雨,方成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C(“吃起来II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

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2.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以藜董作比(衬托);把苦笋比作

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

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

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

魏在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

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

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总结归纳】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抵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

(1)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

(2)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

(3)抓住诗歌中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

2.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

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v

3.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但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

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二部分:人物形象特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2017•全国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咒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笫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川。③唐代李

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

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

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活巾”。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

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思念。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

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

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

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亲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

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①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②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C(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

举t±皆知,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

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

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工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

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活巾。”这两句先讲

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

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

我们仅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

3.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

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

(解析: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口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

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4.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

与嘱咐中来推测其形象特点。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联、颈联中可

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联、尾联中可以读出。)

【总结归纳】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

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

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

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

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

•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

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第三部分:巩固提升

一、物象综合练

(~)(2021•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

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次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

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脸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答矣: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是说梅花天

生具有不同寻常的韵致,与“风露冰雪”无关1

2.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解析: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

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

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

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

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词人的理想品格。)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小松唐-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儿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巴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其成材之难。

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出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

C.《小松》笫二句中的“出”字,承前是“刺”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出小松由小变大的

变化过程。

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之人不关心人才成长。

答案:A(“说小松’一年儿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儿变”,是考大桃李变化

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

2.两首诗中小松的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相同点: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②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③都志向

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

(2)不同点:《题小松》中,小松挺立庭院中,枝口I•纤细柔韧,令人爱怜:《小松》中,小松淹没在深草里,

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

(解析:《题小松》:开篇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

风姿。后面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天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二而小

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

功。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儿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

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唱定v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写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从中看不出来。这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

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

低头。“刺头”的“刺”,一字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