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铅山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铅山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铅山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铅山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铅山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铅山致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农书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内的前此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70余种。有宋一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

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总结、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

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奠定了哲学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

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旉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妻《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

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宋代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3.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

A.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长官兼任。

B.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三十万顷。

C.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技书籍。

D.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4.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文章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

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第三、四段中关于原子弹的描写,体现出“我们”内心为父母的工作感到由衷的自豪,这也慢慢冲淡了荒凉环境、艰苦条件带来的苦涩味道。

C.孩子们提议将胜利渠边上的胡杨树移到山上,等到胡杨树被成功移到山上后,立刻枝繁叶茂,成为了山上的绿洲。

D.文中“兵二代"是一群跟随着父母来到矿区,过着艰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的儿童,他们是兵团培养的接班人,未来将继承父母的事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小说开头“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表明此处是一个光秃秃的了无生趣的地方,与标题照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虽是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地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造成延宕效果。

D.文中的“我”,主要作为线索人物而存在,“我”亲历并讲述了胡杨树移植的全过程,为故事构建了清晰的脉络和紧凑的情节;同时,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作品主题。

8.胡杨树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多重意蕴。

9.文中胡老师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特征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做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闲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材料二: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则夷狄之。郑伯恶一人而兼弃其师,故有“夷、狄不君”之辞。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实,心奚因知之,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所辅A于君B未见C于众D而受E若鱼F是反晏子之义G而顺谄谀之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意为“使……好”,后文“未有一士以闻者也"中的“闻”意为“使……听到”,两者用法相同。

B.游,指交往、交际,与“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离骚》)中的“游"词义相同。

C.遗行,意为“留下的操行”,称赞弦章沿袭了晏子的美德,奉行廉洁正直的为臣之道。

D.夷狄,意思是“当做夷狄”,与句中的“能君”对举,强调这种君王的名不副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都出自《说苑·君道》,可见,作者的目的在于阐释为君之道,但君臣既身份相对,又是治国的一体,所以,君道中也很见臣道。

B.在晏子看来,齐桓公能成就霸业,不是因为自己英明勤勉,而是因为善于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因为他常常让臣子替代自己处理各种政务。

C.景公射箭脱靶,臣子还是齐声称好,面对景公的失望,弦章既批评了群臣的不智不勇,也警示景公,做君主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爱听谄媚阿谀之辞。

D.作者认为,上天设立君主之位,就是要为人民做事的,所以,做君主的要扼制私欲,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是名不副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

(2)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此之谓也。

14.这两则材料都出自《说苑·君道》,请概括其中讲述的为君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荷花

(宋)陆游

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

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李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荷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陆诗写不同季节的荷花,写出了荷花在不同季节中的美。

C.陆诗第二句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荷花片片凋零,令人悲叹。

D.李诗中世人对待花和叶的不同态度,可看出他们对花的珍视喜爱。

16.两首诗都写到了荷花,但却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启发,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兵器,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山村的夜雨和竹林一同环绕着木屋,你听,那瓦片上撒豆瓣般的雨点声,唰地一下子就摊开,不一会儿便如小珠落玉盘似的嘈嘈切切了。你还在静听时,它们又从瓦片的沟槽里溜到屋檐边,接连不断地砸在屋后的水沟里,哗哗交响。山村的夜雨啊,你是要用这种方式聊表欢迎吗?还是担心异乡的我们无法入睡,特地奏响一首长长的安眠曲呢?

听雨声,好入眠。一夜了无痕,朝日早在虫鸣和鸟啼声中欢腾。提起木插销,拉开木窗,窗外的翠绿向我扑来。那些经过雨洗礼的竹子像涤去纤尘,从头到脚都是青春的模样。好不容易除好草的埕被雨水倾情灌溉,残存的草根大有破土再出之势。我在想,兴许有的草根就在泥土中醉生梦死了,而那些正在潜滋暗长的,是要悄悄地铺成一地细小的绿,和微风轻拂的竹尖照个面,然后在我回望的某个时刻,给我一个假意叫苦的惊喜吧。这是雨和它们的暗语吗?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一个多小时的水沟清理后,盛情的杨老师把我们邀到隔壁的小屋里去。小屋的木桌已备好土猪肉、咸菜干、苦菜汤,热气腾腾。一切顺势而动——吃菜,对酌,谈笑风生,至微醺。直到天色暗了下来,已是准备晚饭的时候了。

18.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9.杨老师邀请作者为山村小学生作“青春的模样"主题报告,请你依据文本为报告拟写三点发言要点。

20.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都有“当然”一词,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在售卖时明确告知消费者食材原料组成理所当然。

(2)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商周文化许多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如《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①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③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关。④而楚文化无论是在成熟期,并且在鼎盛期、衰退期,⑤它在接受其它文化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⑥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印证。⑦在先秦时期,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同时,B。⑧而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⑨成为了构成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⑩正是由于各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使得中国古文明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两千年。

21.请在文中画横线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材料二: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最终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C3.B

4.①将宋代农书数量与前后朝代进行比较,这些数字突出了宋代农书数量之多,体现了宋代农学的巨大成就;②这些数字具体明确,使语言严谨准确,增强了说服力。

5.①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发相关文献以勉励民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②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鼓励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6.B7.C

8.①生命力的象征:胡杨树在荒凉的矿区中孤独生长,它的坚韧和生命力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决心和能力,反映矿区居民不屈不挠的精神。②故乡与记忆的承载:胡杨树成为孩子们以及远离故乡的兵团人心中的故乡树,寄托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是“寻根"的桥梁。③希望与未来的标志:胡杨树的移植,代表矿区居民对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成为了希望和未来的象征。④精神追求的体现:全矿区的人们聚集观看栽树体现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胡杨树成为了共同精神追求的象征。

9.①“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语言细节描写,体现胡老师即使面对恶劣的教学环境,依然内心豁达、富有教学艺术的形象。②“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神态、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他对学生的理解、怜爱。③“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这一个不适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用环境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即使环境艰苦,胡老师依然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其关心学生成长、热爱教育事业的形象更加高大。

10.DFG11.B12.B

13.(1)因此,(他的)命令传达到远方但没有人违抗,对有罪的人兴兵讨伐但不会遭受挫折。

(2)所以说:“掌握国政的人不能不学习《春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4.①要虚心纳谏并改正错误;

②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③要扼制私欲,以民为本。

15.B

16.①陆诗写荷花虽然片片凋零、枝折叶枯,但在眼力超群的人看来,残败的荷花更显奇美。启发我们,只要有眼力,也能从残败的事物中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

②李诗写荷花与荷叶不像其他的花和叶有区别,它们相互交映,当荷叶枯败荷花凋谢之时,令人惋惜。告诉我们,事物相互映衬,带来了美的和谐,欣赏美要注重整体。

17.朝闻道夕死可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8.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四个独立短句,起到强调作用;

②逗号停顿时间较长,将人的动作、状态缓慢而又自然的特点呈现出来,表现了过客身心舒畅、怡然自得、关系和谐的场景。

19.①涤去纤尘,展现青春的模样。

②即便遭遇挫折,难阻青春蓬勃之势。

③积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