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9/05/wKhkGWdD2GeAJaPOAAMAyc78tPI075.jpg)
![名校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9/05/wKhkGWdD2GeAJaPOAAMAyc78tPI0752.jpg)
![名校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9/05/wKhkGWdD2GeAJaPOAAMAyc78tPI0753.jpg)
![名校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9/05/wKhkGWdD2GeAJaPOAAMAyc78tPI0754.jpg)
![名校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9/05/wKhkGWdD2GeAJaPOAAMAyc78tPI07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崇左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包容性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中华民族主张“民胞物与"万邦协和”的天下观,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彰显出超越民族、超越文明的宽广胸怀,表达出包容互补、交流互鉴的务实态度。根据史料记载,“和合思想”和“融合包容"的理念最早出现在尧舜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和合思想”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从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到西学东渐,中华文明正是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发展过程中,不断成就新的文明形态,融汇成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明发展长河。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历史根基。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秉持开放包容、深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突出的包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贯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国,也要胸怀天下。因此,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把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与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结合,与推动“一带一路"纵深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同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贫富分化不断加大的今天,为世界贡献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在个人私欲盛行于世的今天,为个人贡献立己达人、群己协调的处世之道;在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今天,为国家贡献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包容精神……总之,以突出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铸就实践路径,不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全球文明倡议既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有力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是筑牢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鲜明特质。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致力于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然归宿。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推动中外文明相互影响、互学互鉴的重要根源,同时,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既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智慧,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升华中,通过自身发展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摘编自叶本乾、何琴《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其中,“包容性"是最能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格局和开放胸怀的特性的。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特质。以稳定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与社会,因其生态和人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更加注重协作、组织、管理,重视和谐、合作、顺应自然,必然形成族群的强烈内聚、凝聚、包容以及稳定与持续的特质。“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是我国农耕社会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对之术,其结果必然是“九州咸同"万邦协和”。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文明的多元并存和兼收并蓄是骨子里的品质或言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自其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就自带了相合相生的生态理念与和谐包容的人文情怀。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为核心内涵的包容性。这种突出的包容性随着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其包容性内涵不断发展、更新丰富的动力源泉。近年来,中国在探索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以良渚、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就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基因组”和“基因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早期中国区域文化对其他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简单的复制性效仿,而是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造和创新。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其包容性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包括冲突在内的文化交流互动会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与认同,广泛、多样、复杂的文化融合自然会形成内涵丰富、多彩、繁盛的文化大认同。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形成跨越地理单元甚至跨越文化的共识,而成为一种文明的“中心”。这种文明中心在地理空间的合法性基础上,还会进一步成为意识上的“正统”,并以“文化基因”相传。
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处世哲学及其世界交往体系一个原则的两个方面。包容与和平是当今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世界主题和人类共同价值。包容性是脱离对抗和霸权,在和平之上的更多内涵、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而构建的发展意识和文明情怀。
(摘编自高江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彰显了中华民族超越不同文明的宽广胸怀,表达了互补互鉴的务实态度。
B.中华文明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发展中不断成就新的文明形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
C.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秉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并运用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习总书记的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是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然归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历史根基,其突出的中华文明包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B.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铸就实践路径,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C.中华文明以稳定的农业为基础,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包容、融合、和善"为核心内涵的包容性,其包容性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D.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促成了其突出的包容性,在地理空间的合法性基础上,包括冲突在内的交流互动会形成内涵丰富、融合包容的文化大认同。
3.下列选项中,属于“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举措一项是()(3分)
A.2023年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论坛一减贫与发展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主题为“共享减贫经验,共谋合作发展"。
B.2023年11月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端稀土新材料的攻关,促进稀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
C.习近平主席2024年5月8日至10日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D.西方大国从地中海文明开始开创了海洋文明,凭借舰队开辟战略通道,依靠殖民地贸易提前进入工业文明、海洋文明时代。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以史料为依据论证了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
B.材料一画横线处运用排比,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极具气势。
C.材料二围绕“包容性是最能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格局和开放胸怀的特性”观点进行论述。
D.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分说部分从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特质等多方面展开论述。
5.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包容性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做到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地洞(节选)卡夫卡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树林中的空气透进来,既暖和又清凉。有时我惬意地伸展身子,在通道上打起滚来。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觉,这是和平宁静的睡眠,是满足安全感的睡眠,是实现了建立安心之所的愿望的睡眠。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的警觉,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肃然谛听着那日夜支配着这里的宁静,然后宽慰地微微一笑,旋即又舒展四肢,沉入更为香甜的梦乡。那些无家可归的可怜虫们啊,他们在马路上、在树林中流浪,至多只能匍匐在堆积的树叶底下,或者与同类结伙,暴露在天地间的一切灾厄之中!
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不是直接的追踪,而是包围——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在一切其他场合,都是极端紧张的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这个中央广场则是我的艰巨的体力劳动的成果,比地洞里的别的部分都艰巨。
我利用这个广场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任何时候,只要我想看一看储藏品,都能一目了然,而且我还可以随时进行重新排列,根据不同季节,做出必要的预计和狩猎计划。有这样一些时候:由于洞里食物富足,我对饮食漠不关心,因而对这些出没的小动物根本不去理会。由于经常从事防御准备工作,我原想充分利用地洞来进行防御的主张有了小幅度的改变和发展,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或者,各按它们通向主要出口的位置,挑选少数广场错杂其间。自然,每一项这样的新计划都要求艰巨地搬运工作,我必须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来回搬东西。当然啰,我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地干,把珍贵的东西衔在嘴里搬运,高兴在什么地方歇一歇,就在什么地方歇一歇。遇到可口的东西就吃它几口,这是蛮不错的。糟糕的是,我每每从梦中惊醒,就仿佛觉得目前的这种粮食分贮法是完全失算的,它会招致严重的危险,非立即加以纠正不可,睡意和疲劳也在所不顾。于是我急忙就走,快步如飞,连考虑一下的工夫都没有。为了实施这一新的、全新的计划,我不顾一切,凡是碰到嘴边的东西,就只管逮住,用牙齿咬着,拖呀,背呀,喘息着,呻吟着,踉踉跄跄地前进。只要对目前这种我感到过于危险的状况有任何些微的改变,我就心满意足了。直到睡意渐渐地消除,脑子完全清醒过来,我几乎不理解何以有这一番极度的紧张活动,对于被自己扰乱了的家里的和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重新回到我的卧所,由于新造成的劳累而立即睡着了。
此后又有一些时候,我觉得还是把所有的食粮集中于一个场地为上策。贮藏在小广场上对我会有什么好处呢?那里到底放得下多少东西呢?无论你拿什么放到那里去,都会堵塞道路,一旦有防务活动,奔跑起来,说不定反而成为我的障碍。再说,分成这么多摊,不会散失很多吗?我总不能老在纵横交错的通道上四处奔跑,以便看看是否一切仍然原封未动。分散贮藏的基本想法是对的,但必须有个前提:拥有好几个像我的城郭这样的场地。好几个城郭!一点不假!但是谁能够把它们建筑起来呢?在我的地洞建造的总计划中,现在也没有增添的余地了。我承认,这一点正是我的地洞的缺陷,就好比任何东西如果只有一种样品时,都有缺陷一样。而且我也承认,在建设整个地洞期间,我对于拥有几个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识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说我有过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我没有按照那种要求去做,对于这项巨大的工程,我感到自己太弱了,甚至,我就是想象一下这项工程的必要性也感到自己太弱了。我以同样模糊的感觉聊以自慰,这在平常是难以做到的,但在这一场合我却做到了。现在我只拥有一个城郭,但觉得一个不够用的那种模糊感觉,已经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满足于一个。想用许多小广场来代替它是代替不了的。所以,当这种想法在我心中热起来的时候,我就又动手把各个小广场上的所有东西重新搬回城郭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我"是一种动物,至于是什么动物作者并未交代,这恰恰是匠心所在:因为“我”只是一个符号,是一类人的代表。
B.这篇小说与教材中《变形记(节选)》一样,都是“独白体"小说,整篇无一句对话,全是独白,体现了“我”的灾难感、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
C.“我"认为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地洞)是一个被危险包裹着的世界——敌人无处不在,灾祸随时会降临。
D.小说中连用“新的”“全新的"修饰“计划”,是因为“我"认为地洞并不完美,需要不断地对其加以改进,使其完美。
7.对文中“地洞”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篇小说围绕着地洞展开,涉及地洞的构造、修建地洞的目的以及对地洞的扩建与改造等。
B.“我"决定在地洞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的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杂。
C.“我"对在地洞中是“分批贮藏”还是“把所有的食粮集中于一个场地"感到纠结。
D.地洞是有形的,但在“我”心中又是无形的,成了“我"的一种精神负累。
8.地洞修成后,“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概括作答。(5分)
9.西方荒诞小说的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请据此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二国A委秦B而四国休息C于内D以阴助E其急F若此G可以H应夫无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家,文中指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用来叙述王侯将相的事迹。
B.“此危道也"与“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两句中的“危"字词义不同。
C.藉,指凭借,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中的“藉"字词义不同。
D.故,指所以、因此,与“故宁请汝先死”(《与妻书》)中的“故"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要害是在韩、魏的城郊,因为韩、魏位于秦国出入关中的要冲之上。
B.作者用秦昭王为了让韩国、魏国真心归附而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的事例来证明韩、魏两国的重要。
C.作者对六国想要不被灭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
D.文章观点明晰,结构严谨,论证精辟,结尾用“可不悲哉!”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六国被灭亡的叹惋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4分)
(2)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4分)
14.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①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宣和六年(1124年)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1126年)发生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②南服,指南方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
B.“堤绵绵"草木相连”紧扣首句“壮观"二字,对“壮观”进行具体展示。
C.颈联写诗人因世间万事而白了双鬓,抒发了内心的迁谪之恨、亡国之恨。
D.诗人本想写诗怀想古昔之人,却内心茫然,因为诗人愁情深重。
16.“寓情于景"是诗歌常见的手法,请据此对诗中“江湖异态”“风壮浪涌"景象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秦将掠夺剥削来的钱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愤慨。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老邢在一个铁路机务段的蒸汽机车上当了曾经三十多年的副司机,副司机主要担任瞭望工作职责。蒸汽机车正前端封闭,死铁疙瘩一坨,不像汽车或现在的高铁机车,前面是明亮的挡风玻璃,可一览无余。蒸汽机车的瞭望窗口设在侧端,老邢把半个身子支出窗外,监视着前方路况。狂风呼啸扑面而来,老邢在钢铁的震颤中像一根钉斜了的钉子一样把自己纹丝不动地钉进风里,鬓角的汗珠被风梢掠成了冰片,身体凉透了,然后麻,成了雕塑,只剩下眼睛里的光芒还是热的。而在机车里间干活的司炉累得筋疲力尽时,副司机就要转身进来接过司炉的大板锹,往锅炉里填煤烧火。烈焰熊熊,瞬间就把雕塑老邢烤得复苏。正司机一声喊:“前方进站,老邢注意瞭望信号——”老邢就像一只刚出笼的馒头带着腾腾热气又一头斜刺进刺骨的风里。
逝水流年在茫茫铁道线上洒下一路风景,颠簸了半生的老邢终于熬成了正司机,可一声笨重的汽笛,老邢只一站便把蒸汽机车开进了博物馆。动车高铁如雨后春笋,蒸汽机被时代淘汰了。
18.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前方进站,老邢注意瞭望信号——"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野火是自然界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球在生命出现之前,大气层也会电闪雷鸣。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陆生植物后,①,时不时地熊熊燃烧起来,与陆地生态系统伴生至今。现在,全球每年约有3%的陆地面积要经历一场野火。
野火是纯粹的反面角色吗?在科学家看来,野火②,关键在于是否适度。大规模的野火,会直接烧死大量生物,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大规模的野火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有毒物质,造成大气成分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区域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但是,一个生态系统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些优势物种,遏制其他物种的生存。蔓延的野火,就如同生态系统的一次大洗牌,让原本弱势的物种发展起来,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结合第二段内容概括野火的作用,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复句,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不少学校更加重视课间活动:有小学因地制宜,把跳绳作为学生的主要课余运动项目;还有部分小学以课桌舞、“小小贪吃蛇"等集体游戏为抓手,增强活动趣味性……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中小学校努力丰富课间活动内容,让课间更热闹,让学生更欢乐。
材料二:
庄子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意思是身体一直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息,就会元气劳损。
学校(统称“复兴中学")拟举办“重视课间活动,享美好十分钟”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李为"的名义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春季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首先要秉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说法错误,一切文明交流都应首先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
2.D(“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促成了其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说反了,根据文本应理解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促成了其突出的统一性”)
3.A(全球文明倡议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要内容,只有A项符合要求;B项讲的是研究稀土的高质量发展,属于国内经济问题;C项中匈提升两国关系;“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侧重于政治上的友好合作;D项西方大国“依靠殖民地贸易”,不属于文明范畴)
4.B(“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说法错误,从陈述的对象来看,应是突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迫性)
5.①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贯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国,也要胸怀天下;②随着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要不断丰富内涵,从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③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不能简单复制性效仿,而是要进行改造和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B(教材中《变形记(节选)》中是有人物对话的)
7.B(“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杂”理解不当。从文中“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信息可知目的是保障安全)
8.①起初“我”认为地洞是和平宁静的场所,内心是平静的。②后来因为考虑到种种危险因素,变得焦虑、恐惧。(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生活意义的虚无。尽管“我"为自己建造的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最终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劳而无意义的。②和谐关系的丧失。“我"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危险的存在,洞内洞外都存在“敌人”,“我"与这个世界没有和谐可言;“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让“我"感到无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谐关系也已经丧失。③人的异化。小说的主人公“我”体现了人的异化。完美的人应该是身心和谐的人,但文中的“我"却时刻生活于矛盾、恐惧与焦虑之中,促成了小说的荒诞感。(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11.A(“用来叙述王侯将相的事迹”说法错误,“世家"是用来叙述王侯事迹的)
12.B(“秦昭王为了让韩国、魏国真心归附而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说法错误,是用“秦昭王没有得到韩国、魏国的真心归附,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范雎为此而担忧"一事来证明韩、魏两国的重要)
13.(1)而范雎为此而担忧,那么秦国所顾忌的事情就能够看到了。(得分点:“忧”“忌"见”各1分,句意1分)
(2)来抵挡强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从而归附秦国呢?(得分点:“当"安”“折"各1分,句意1分)
1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谋士考虑不周详,不知道天下的形势;六国之间没有互助,反而背盟败约,互相残杀。(2分)苏洵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贿赂秦国。(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篇章,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着大于秦国五倍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兵力,发愤向西,去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只有千里的秦国,却不免于灭亡。我常常认真思考这件事,认为一定有能够使他们得以保全的计策。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谋士,认为他们考虑忧患的时候是很不周详的,看到的利益也只是表面上的一些小利,而并不知道天下的形势。
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要害,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城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要害,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野外。韩国和魏国的存在对于秦国而言,就好像人的心腹得了疾病一样。韩国和魏国位于秦国出入关中的要冲之上,庇护着崤山以东的诸侯,所以在全天下所看重的国家当中,地位没有超过韩国、魏国的了。从前范雎为秦国所用,秦国因此收服了韩国;商鞅为秦国所用,秦国因此收服了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国、魏国的真心归附,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而范雎为此而担忧,那么秦国所顾忌的事情就能够看到了。
秦国如果对燕国、赵国用兵,这对秦国来讲是件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而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魏国趁机在背后偷袭,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粤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版高二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西师新版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教版选修3物理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人教A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新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威海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充电桩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偏瘫足内翻的治疗
- 药企质量主管竞聘
- 信息对抗与认知战研究-洞察分析
- 蔚来用户运营分析报告-数字化
- 食品安全公益诉讼
- 弱电项目经理工作总结
- 基于情报基本理论的公安情报
- 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用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