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汨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汨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强调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现代的散体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诗歌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问题。他认为,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进行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是因为“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现和发明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执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等诗人探索了新诗的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作出不恰当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诗歌的音乐性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D.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较成熟,而现代新诗处在生长期,二者不宜用同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但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请梳理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应如何评价中国新诗?请结合材料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秦易名。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事实是这样: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

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米米和小小有机会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忽然也心里怦怦地乱跳起来。

一天,阁楼上又发出那种很轻很轻的声音,夜已深了,一切似乎都很安静,米米迷迷糊糊地也入了睡梦。

突然,米米和小小给一阵猛烈的骚乱声惊醒了,一睁眼,姊弟俩就给面前的景象吓呆了。妈妈脸色灰白,直挺挺地站在床前,阁楼上“砰嘭哗啦”,乱成一片。一会,就见几个穿短衫的人,拿枪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双手被铐着,人好像一下变瘦了,嘴角破了,血一滴一滴地向下流。米米和小小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睁着眼,迷惘地看着爸爸,①爸爸赶紧用肩膀擦了擦嘴上的血,对米米、小小笑了笑说:“不要怕,不要怕,小孩子要学得勇敢一些。”妈妈一听这话,就转过头去了。那些人给妈妈也铐上了手铐,说:

“走!"几个人过来就推着走了,爸爸走到门边,又回头看了一下。

不知是爸爸逮去的第几天,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一会,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

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接着就听到刚才那个轻轻说话的人又开口了,声音还是很轻,不过这一次,一字一字都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②“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③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④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秦易名很古怪,他做事没有原则,总是无理由地为里弄居民做各种琐事,也不收取报酬。

B.夜里阁楼上“很轻很轻的声音”“轻微的嗒嗒声"等暗示了爸爸的身份,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爸爸的腿受伤了,只能在弄堂里爬着走,这是爸爸被捕后受到严酷迫害的表现,揭示了敌伪特务的残忍。

D.“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一句采用比拟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革命进程发展迅猛。

7.关于文中妈妈回答小小“这是什么声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只聪慧的鸟”,它为了避开坏人的干扰,特选择在晚上唱歌。

B.鸟的歌声具有魔力,能给漂游的、迷失的人们方向,增添勇气和力量。

C.“鸟"唱歌”“海岸"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值得细细揣摩品味。

D.妈妈的话语转移了小小的注意力,消除了他的疑惑,守护了相关秘密。

8.“有包孕的片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是指“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人想象的片刻”,它能让作品产生丰富意蕴。小说划线处多次写到爸爸的“笑”,请选取两处简要分析。

9.故事、价值、视角是判断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在要求,请结合文本简析《黎明前的故事》入选“100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又善A陈B时事C律切D精深E至千言F不少衰G世号H诗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同“黎元"黎庶”。②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辛诗题目相同,都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B.陆诗重言志,辛诗重抒情,但陆诗和辛诗均以主观感受引出读书的情景。

C.陆诗透露出诗人可能年岁已老,辛诗暗示出诗人在现实中可能屡屡碰壁。

D.陆诗中的“犹课"和辛诗中的“细较量”均可看出诗人坚持苦读的情状。

16.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缘由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述。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词人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①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③,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④,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弥足珍贵大有裨益毋庸置疑数不胜数

B.弥足珍贵受益匪浅不容置疑数不胜数

C.吉光片羽大有裨益不容置疑不胜枚举

D.吉光片羽受益匪浅毋庸置疑不胜枚举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

B.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C.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D.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①,但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孔子正跟弟子们谈话时,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虽然文字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②,“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因为汉字不是以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语音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③,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语段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B.乡村文化活动火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乡土文化的“厚积薄发”。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

22.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病句,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有个人之争,有企业之争,有大国之争。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人“内卷”,有人“躺平”,有人……

《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中学生正逢青春年少,应该要“争"。

究竟应该“争”还是“不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D2.C3.B4.(1)先总说,人们对中国新诗的评价存在很大争议,引出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2)再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现代新诗和古体诗;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表示不认可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认为不能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④认为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5.①中国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相比尚不成熟。

6.A7.D8.第①处是爸爸意识到姐弟俩“吓呆了”,用笑来缓和紧张气氛,不让孩子太害怕,鼓励孩子,凸显出爸爸为孩子着想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第②处是爸爸故意在与敌人周旋,这里的笑是对敌人的轻蔑,嘲笑。第③处是一名革命战士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泰然自若的笑,表现其满腔忠诚、临危不惧的坚强品格。第④处是爸爸在关心和安慰孩子,内心充满了对孩子的不舍,同时表现出对革命的必胜信心。9.①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小说讲述了秦易名秘密接发电报被捕后英勇不屈的故事,故事性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②主题价值具有引领性:小说歌颂了革命者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引领读者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明晓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③儿童视角具有亲和性:小说大量篇幅采用儿童视角,通过米米和小小的见闻来展开故事,让孩子读了有亲切感。

10.CEG11.B12.C13.(1)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

(2)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鄘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14.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

15.D16.情景不同:①陆诗中末两句惟妙惟肖地描写出诗人在夜灯之下,眼神不如以前却仍然奋力阅读蝇头小字的情景;②辛诗中末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诗人读到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揉着肚子大笑,在长廊里来回踱步的情景。

缘由各异:①陆诗中前两句点出自己读书的缘由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②辛诗中前两句点出自己读书的缘由是对生活中的是非得失感到迷茫,想从读书中得到启迪。

1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