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线索1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线索2现代中国的外交(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潮。(3)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考纲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第15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4.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通过“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华约”对抗“北约”5.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图解历史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形成二、“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战争(1)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1.美国“遏制”政策的鼻祖——乔治·凯南1946年2月22日,时任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1947年,乔治·凯南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关注。文中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凯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遏制之父”的称号。2.厨房辩论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NationalExhibition)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都拥有的一切。展馆内到处都是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用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成果。争论正是发生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参观中两人开始争论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劣。这次辩论正值“冷战”的规模扩大时期(以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为开端,直至1960年的U-2侦察机事件为止)。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考点一冷战的起源和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2)战后军事格局、核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导致战争更加具有破坏力,美苏两国不敢贸然开战。(3)世界人民刚刚经历残酷的世界大战,厌战情绪明显。(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平趋势的增强。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祼祼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2016·全国课标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弄清题意题干考查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产生的影响,弄明白美国对欧政策是解题的关键。该政策就是敦促欧洲方面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这是马歇尔计划实施的重要条件。技巧运用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欧洲、控制欧洲的一项措施,参加计划的欧洲各国需要同美国签订双边协定,受美国控制,故B项容易排除。难点辨析本题易错选C项或D项。其实,导致战后欧洲出现对峙局面与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美苏矛盾造成的,而不是马歇尔计划造成的。答案正解A项为正确选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西欧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一体化的探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把西欧主要国家纳入统一轨道,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法、联邦德国、意等国政治、经济上不断联合互补,而煤钢联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故A项正确。解题启示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大,逻辑环节更多。这类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1.冷战的起源在欧洲和亚洲,战后领土划分反映了战后严峻的现实和苏联、美国间的新裂痕。……苏联接管了德国东部地区,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了德国的西部地区。处于苏联控制区内的首都柏林继续由四大国控制。……到20世纪40年代末,战后的领土安排造成了德国的分裂。正如丘吉尔在1946年所说的那样,“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二战后美苏的国家利益之争是导致冷战的根源。命题角度冷战的开端与成因;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2.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及美欧关系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1950年之后进一步加剧),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美苏的敌对促进了西欧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命题角度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及美欧关系;冷战对美欧关系的影响。考点二两极格局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及冷战之间的关系(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3)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4)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材料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1.冷战时期的军事对抗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发现问题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有双重影响。命题角度如何评价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两极格局的影响。2.冷战格局下的欧亚战略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的特点,即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命题角度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特点;美苏冷战格局中的欧亚战略的不同。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Ⅰ,342016全国Ⅰ,35全国Ⅱ,351.命题点:战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与苏联的重建(2017·课标全国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在“苏俄”;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B项;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2.命题点:“冷战”与文化领域的争夺(2016·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而不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且包括亚非拉三大洲的国家,故C项错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美国的宣传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所谓的“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3.命题点: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实力的必然联系(2015·课标全国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C解析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1.命题点:二战后世界形势与国际格局的变化(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三次联考,35)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苏联90%10%50%50%75%英国10%90%50%50%25%A.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B.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C.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希腊不是东欧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英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不涉及双方冷战,故B项错误;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英国和苏联划分对某些欧洲国家的战后控制权,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2.命题点:高科技与美苏“冷战”(2018·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34)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传出,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主流媒体普遍将这一事件作为“紧急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认为“美国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这表明()A.苏联科技水平已超越美国B.意识形态决定科技的发展C.苏联国内不重视空间技术D.美苏争霸已进入新的领域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说明苏联空间科技的发达,但不能说明美苏两国科技实力的高下之分,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空间科技的发展与意识形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苏联空间技术发达,表明苏联重视空间技术,故C项错误;据材料“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传出,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美国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可知,美苏争霸已进入新的领域,故D项正确。3.命题点:“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的调整(2018·河南高考诊断B卷,35)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奉行“两场半战争”的战略,即能够同时应付与苏联、中国外加另一个国家的重大战争,到70年代尼克松时期调整为“一场半战争”。美国做出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B.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C.美国军事实力严重衰退D.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答案D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苏联的军备竞赛,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这种情况下美国进行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出现材料中“两场半战争”的战略调整为“一场半战争”,故D项正确。4.命题点:朝鲜战争期间的美苏关系(2017·黑龙江哈三中三模,35)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872次,共击落1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A.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B.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C.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D.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苏联空军的战果,未涉及美国空军,不能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可知美苏双方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中美苏呈现战争态势,与美苏冷战的缓和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的默契是出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对战争中的朝鲜而言并不能说是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故D项错误。5.命题点:美苏在核领域的合作(2017·宁德二模,3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了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防止核扩散条约》(1968)以及《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1972)等重要协议。这主要反映了()A.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B.苏联最终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C.美苏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局面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已经确立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故B项错误;美苏达成战略武器的协议,本身是建立在美苏以核威慑维持均势的基础之上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6.命题点:柏林墙与美苏的战略缓冲(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34)“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答案A解析“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项正确;“柏林墙”不能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于1951年结束,而柏林墙开始修建于1961年,此时马歇尔计划早已结束,故C项错误;1949年北约建立,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南高考诊断A卷,3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C.加速了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答案C解析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重心是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推动了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期间欧洲普遍衰落,欧美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故D项错误。2.1946年底,欧洲遭遇严寒,经济面临崩溃。次年6月,美国国务卿指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该援助()A.直接推动东欧经济发展B.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C.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D.为欧洲统一奠定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据“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可以判断为马歇尔计划,东欧不在此计划之列,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通过对西欧的援助,控制西欧的经济乃至政治,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B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C项错误;欧洲始终没有完成统一,故D项错误。3.(2017·青岛二模,35)下图是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载的《美国最新式战车》漫画,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A.说明了作者站在美国人立场上谋求世界霸权B.反映了冷战初期大国经济对抗和意识形态之争C.体现了战后苏联加入欧洲的联合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漫画不难看出,作者是站在反美而非美国的立场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47年”的时间点和“财政贷款”的字眼,可以推知漫画讲的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意识形态色彩极强的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苏联在战后并没有加入欧洲的联合,故C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成立,而非材料中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故D项错误。4.(2018·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35)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这一规定()A.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意识B.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矛盾C.推动了各国国有化发展D.旨在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答案C解析国有化与材料中“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相符,故C项正确。5.下图是赫鲁晓夫拥抱肯尼迪的漫画,下面的小人物是卡斯特罗。这一事件说明()A.大国之间的博弈就此消失B.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C.美苏超级大国影响力削弱D.苏联争霸的优势明显体现答案B解析通过图中的三个人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美国总统肯尼迪、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可以判断题中所指的事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结束,苏联的妥协使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故B项正确。6.(2017·玉林、柳州二模,35)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在美国的默许下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这是日本在二战以后第一次派兵出国。这说明日本()A.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二战罪责得以逃脱C.试图挑战美国霸权D.充当美国军事工具答案D解析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日本派兵出国不是为了承担二战罪责,故B项错误;日本挑战美国霸权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之后,故C项错误;二战后日本受美国控制,成为美国控制亚太地区的工具,故D项正确。7.(2017·银川二模,35)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就达25件,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交流,两国最终就古巴导弹问题达成谅解。这说明了美苏两国()A.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C.各自的势力范围不同D.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答案D解析古巴导弹危机体现美苏两国对峙,但最终两者通过信件来往达成谅解说明在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故D项正确。8.(2017·玉林、贵港一模,34)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时间1946年1947年美国顺差77.79亿美元59.22亿美元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答案B解析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材料考查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B项正确;欧洲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现象使欧洲经济萧条,从而激化欧洲社会矛盾,并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削弱,故C项错误;从美国对欧洲贸易顺差下降可知,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D项错误。9.(2017·内江五模,34)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出现: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这体现了()A.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加强B.两极格局的态势C.冷战的紧张情形D.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答案A解析苏联从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到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体现了苏联在民主德国的控制力加强,故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苏联一方的行为,不能说明两极格局态势,故B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能体现冷战的加剧,但与题干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D项错误。10.(2018·深圳一模,35)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答案D解析苏联的霸权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与材料中“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与材料中“1963年”不符,故C项错误;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与材料中“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相符,故D项正确。11.(2017·石家庄一模,34)1971年,美国有学者指出:“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其背景是()A.尼克松主义推行B.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守势C.欧洲联盟的建立D.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答案A解析1971年属于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主义推行,实行战略收缩,材料反映出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错误;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发生在1979年中美建交后,故D项错误。12.(2017·肇庆二模,35)“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答案D解析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7·天津河北二模,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材料二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材料三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答案(1)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层餐巾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热合包装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手绣台布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癫痫宁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发动机推进控制系统项目申请报告
- 2024年岩石矿物标准物质项目申请报告范稿
- 2024年沼气冰箱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服务合同模板完整版3篇
- 司机劳动合同书范本
- 手房买卖合同简单版2篇
- 年产量万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车间设计论述
- 心包积液护理查房课件
- 新药申报程序课件
- 个人品牌建设年终培训教你打造独特的个人品牌形象
- 《导游基础知识》课件
- 公司财务-第4章 净现值
-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护理查房课件
- 1.3+化学键【中职专用】(高教版2021通用类)
- 《尼采善恶之彼岸》课件
- 矿井建设过程安全管理指南
- 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工作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