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作品分析-第七讲-英和白-分析_第1页
电视作品分析-第七讲-英和白-分析_第2页
电视作品分析-第七讲-英和白-分析_第3页
电视作品分析-第七讲-英和白-分析_第4页
电视作品分析-第七讲-英和白-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节目分析第七讲电视纪录片《英和白》分析纪录片内容简介主要人物:英(大熊猫)、白(驯兽师)、娟(邻居小女孩)电视(世界之窗)白,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驯兽师,在业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言语在此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就像她的孩子,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它,准备极具营养的食物,检查大便。而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拥抱她抚摸头发给她安慰。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只能通过电视来联系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外部世界。而娟是个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所事事地坐在花园里等待父母下班的小女孩,漫长的时间、无聊的环境使小女孩变得孤独寂寞。随着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体现于物质,制度和思想观念诸层面。现代社会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人变成了机器和制度的附属物;物质生产资料更加紧张;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和战争冲突依然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滋生出的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消解了传统的道德和人性的终极关怀。所有这些都使人在为现代社会的成就欢呼雀跃的同时感到莫大的失落和沮丧。电视记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的人文纪录片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精神,以独特的审美视点和角度通过平民视角来反映人类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终极的探寻。表现出人文主义的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在2001年的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金熊猫大奖的电视记录片《英与白》可以说是这种人文主义纪录片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试图从“形而上”的层面对这部电视记录片进行解读,来探求这作品是如何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的。主题:通过对人文纪录片《英与白》形而下的探讨,分析《英与白》是如何通过画面语言对当代人精神层面探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在发生着异化,人类已失去了精神家园,《英与白》正是对人类精神的终极探寻。我们看到了一种文化拯救的使命感。角度所谓的角度,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生活的总视点,也就是站在什么位置上,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同一的社会生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表现。选择独特的最佳视点可以更加艺术地反映社会风貌,时代气息和人物的心态。《英与白》正是选择了一个独特而深透的角度反映社会风貌和心态。可以说《英与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意于角度的选择。它攫取了大熊猫“英”和驯兽员“白”的日常生活来折射整个社会。我们把熊猫抓来,本来是要它为人类表演以显示人类的智慧和熊猫的乖巧,可是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对待动物、特别是对待熊猫这样的生态指标物种是不对的,并且通过立法禁止用于表演。若将它回归自然,它又因我们的训练已经失去了在天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只好继续由人类养起来、寄生在人类社会里。熊猫“白”慢慢地与“英”相厮守,而“英”也慢慢地与离不开“白”了。“英”和“白”的生活都异化了,他们在这种异化的生活中建立起了互相的认同。人与自己的同类开始疏远,反倒和异类亲近起来。(张义庆《记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和白>》)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在当今社会中,现代化的进程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却渐渐的淡漠了,缺少了认同感。《英与白》正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结构《英与白》的结构是双线进行的。一条线是大熊猫“白”和驯兽员“英”的日常生活,另一条线是通过电视展现的。电视是主人公与外部世界唯一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交代了生活的背景和氛围,更有深深的含义。《英与白》的副标题是“99记事”,电视中播出的涉及我国和世界的大事,五十周年国庆,普京上任,我国加入世贸谈判,台湾大地震,美国轰炸南联盟等等。这两条线索形成了互补关系,第二条线索把“英”与“白”的日常生活贯穿起来。1999年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世纪末,人们怀有一种世纪末的情结,人类在为自己现代化的成就欢心雀跃的同时,一种“世纪病”也在人们心中蔓延。人们感到一种恐惧,失落。而“英”与“白”的生活现状正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缩写。人类的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开始疏远,自封在自己的狭小空间,人类得了“失语症”。电视中所反映的是“英”与“白”的生活社会的大态势,而“英”与“白”的生活正是这种大态势造就的人的生活的状态。两条线索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展现出作品独特的结构。解说词大多数纪录片都有解说词,以此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而《英与白》片长近一个小时,通篇不着一言,没有一句解说词,通过画面和片中人物的语言来传达给观众信息,必要时打出字幕。《英和白》片头的字幕有这样一段话:“多少万年前,熊猫和人类都是独居的;多少万年过去了,熊猫还是独居的,而人类呢……”。熊猫英,是无法表达自己的拍摄对象,而白是一个拒绝表达的女人,“交流不畅”本来是应该是本片创作过程中的很大障碍。然而本片没有任何旁白和解说词,对于英的资料和白的背景,都是靠屏幕文字语言,配合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明的,体现了本片最大的创作特色:《英和白》胜在没有去构造感情,而是把英英和白的情感原原本本的暴露在观众面前。情感不是喷发式的而是缓慢渗出的,它的情感是由内及外的。画面《英与白》开头的画面给人视觉上冲击。他把画面倒转,以铁笼中的大熊猫的视点来看世界,这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开头的画面镜头拍摄从清晰的起幅逐渐推倒落幅,而落幅是虚的,达到了一种从清楚到模糊的变化效果,体现了作者的一种逆向思维。在拍摄时,镜头不是直接的展现“英”与“白”的日常生活,而总是以栅栏作为前景,拍大熊猫是隔着铁栅栏往笼子中拍,拍“英”也是隔着铁栅栏从笼中往外拍,拍小姑娘则是隔着木栅栏来拍。栅栏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所代表的不是人类的成功而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是来自“英”和“白”生活中的一道警示。(张义庆《记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和白>》)最后,《英与白》中摆拍的运用。英和白的一些生活的段落如英洗澡,体检,看电视等都是运用摆拍,讲求画面的造型效果。剪辑在剪辑该片时,作者更多加入了自己的创作观念。这也是张以庆的创作理念。交叉蒙太奇分别把英英和白的生活交叉在了一起。片中有很多描写白生活的场景,包括白的饮食(吃面加很多番茄酱)、白所欣赏的音乐等等,都很自然地穿插在了以描写英英为主的片中。对比蒙太奇英英和小姑娘都在栅栏背后愣愣得遥望和等待,两个打哈欠的镜头,在对比的之下表现了他们生性的孤独,大熊猫和小孩,一个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一个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都是得到社会保护的弱势群体,很多方面上都会得到悉心的照顾,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们仍然孤独,仍然需要“找呀找呀找朋友”,对比蒙太奇在此的运用尤为明显。细节在纪实性作品中,细节的捕捉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情景和人物性格的屏幕体现,往往是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成的。《英与白》中细节表现充分展现了英与白的“厮守”,展现出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的交流。“英”处在发情期的时候,抱着“白”,吻她,抚摸她的头发等等来展现英与白的情感的沟通。造型符号电视节目的符号系统包括有声语言、音响、音乐、屏幕文字、造型等,这些传播符号对反应影片的主题有着重大的作用。一个狭小的房间,一台电视、一个铁笼、一张床,一扇窗。虽然英不会说话,但能感受到白占据了英大部分的视线,电视机里播放着,窗口敞开着。最值得思考的是电视机里包揽了1999年的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人类自身无法解决的孤独状态。但外面的世界无论是战火连连还是丰富多彩,通通与他们无关。这些符号语言表现了白和英纯粹的感情:两人若读懂了彼此的心,话语就变得多余。电视的声音在这里只是一种反衬。同期声影片《英和白》中,无论是英在训练时发脾气、撒娇,白对英近似哄婴儿般的“母语”:英英,过来;英英,该吃饭了;英英,真乖,真是个好孩子!还是生活毫无联系的电视新闻播报的声音,采用了同期声的方式,这样的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没有太多的喧闹,没有优美的对白,几近苍白的声音中但却没有丝毫偏离生活的节奏和真实,更加深了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