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大庆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大庆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大庆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大庆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参考答案20241017

1.A。(选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杜甫是“最会写诗的人"是作者基于《抱朴子》的观点而形成的个人看法,并非众望所归。)

2.C。(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是杜甫成为“诗圣”的外在条件,而非首要条件。)

3.D。(第⑥段阐述了杜甫封圣得益于“时势所成"和“江山之助”。A项写杜甫受家庭影响,树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B项写杜甫初入长安,诗歌创作受交往圈层影响。C项写杜甫诗歌兼容并蓄的特点。D项写杜甫经历世事变化而作诗。故答案选D。)

4.①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被后人汇入自己的经验,杜甫的世界与后人的世界相互交织照应。②我们通过杜诗了解杜甫其人,同时,杜甫又给予了后人情感的教育,影响了后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后人观物与审美的眼光。(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5.①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栖栖一代中”,阐述了杜甫写诗孜孜不倦的形象。或引用“克罗齐的说法”,论证了杜诗作为史诗是活在每个人身上的。②对比论证,将历史在史书中的记载和杜诗中的记载作对比,凸显了杜诗记载的历史更加鲜活的特点。③举例论证,列举杜诗中对史实的书写,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史"的魅力。④类比论证,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名人传》“记录”历史的差异类比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历史的差异,更能体现杜诗中历史鲜活深刻的特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找错段落不给分。)

6.D。(D.“毫无生机”错误。团团簇簇的草色,白白绿绿的、斑斓而开阔的盐碱滩,也给人以希望,让人在春天里把一年的美好种在心里。)

7.D。(D.“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错误,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现荒野的辽阔和壮美,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处境和感受,并非为了凸显乘坐摩托车的乐趣。)

8.①世界很大:在他的文字世界中,世界阔大,如“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自然力量强大,如“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②人很小:人数量极少,常常单独且偶然地出现;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人的力量渺小,如“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③这种大小关系既体现了人在阔大环境中的渺小存在,又赞美了人面对世界之大时所呈现出的坚韧乐观精神。

9.示例一: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坚韧与顽强。文章描绘了荒野中骑摩托车所经历的路途遥远、风沙侵袭以及车辆故障等困难。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坚持不懈地前行。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示例二:该散文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文章描绘了尽管出行充满艰辛和困难,但“我"却能够从中发现美好所在,并流露出对美好地方的向往。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示例三:该散文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情。文章描绘了陌生的摩托车骑手慷慨赠油,收到现金答谢不已;破烂卡车司机无偿给油送水,且再三叮嘱行进路线,展现了陌生人之间的这种帮助和关爱。让李娟用文字带你领略那独特的荒野之春,这篇散文值得你用心品读。

10.CEF。(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11.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的意义是乘。)

12.D。(“北”并非方位词,“追北"的意思是追击败逃的军队。)

13.(1)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拜访他的贤臣,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了。(朝:拜访,1分;趋:奔赴、赶赴,1分;大意2分,共4分)

(2)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见:被,1分;远:以……为远,意动用法,1分;大意2分,共4分)

14.①郭隗善于献策。②燕昭王积极纳谏,礼待重用贤才。③燕昭王爱护关心百姓使国家富强,士兵乐于效命。(每点1分,共3分)

15.C。(“意在表现自己虽生不逢时、处境艰难,但对人生满怀希望”错误。此处更多地是要表现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希望国家局势好转)

16.①颈联描写诗人看到的雨中之景,竹子在狂风暴雨中顽强地挺立,山角处露出了光明,说明雨中万物并没有完全屈服,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寄寓了不屈的情志;②尾联诗人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龙送风雨,清洗兵甲,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每点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18.C。文中加点处的“一般"指通常。A.指相同;B.指一种;C.指通常;D.指像、类似。故选C。

19.B。甲处,语境有“持续下好几天”,表现秋雨连绵,故选②;乙处,语境说“形容秋雨的轻轻柔柔”,表现秋雨轻柔,故选③;丙处,语境“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视觉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声音”,表现秋雨细密和声音,故选④;丁处,语境有“降雨强度很大”,表现秋雨之大,故选①。故选B。

20.①一是秋冬过渡季节的雨;②江浙地区的秋雨为何会如此之大。【详解】①前面说“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天气通称为秋雨”,可见秋雨有两个时段,此处是第一个。②前面说江苏、浙江等秋雨“降雨强度很大”,后文解释原因,此处是提问。

21.不过,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比如江苏、浙江等地区,秋雨不但不温柔,反而有时还会非常迅猛。【详解】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关联词“因为”应放在“我国"前面;成分残缺,“江苏、浙江等”后面加上“地区";不合逻辑,“有时还会非常迅猛”与前句形成转折,“而且"改为“反而”。(一处2分,两处3分,三处4分。)

22.①原句以设问的形式解释了天气转凉后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的原因,更能引发读者的注意力和思考,同时强调原因。②原句“导演"一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台风以生命力,同时将自然现象与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相联系,增添了文学色彩。③原句由多个短句组成,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天气转凉后台风还如此频繁的原因,同时,长短句结合,句式更加灵动自然。【详解】①从修辞使用看,原句“为什么天气转凉,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呢?”运用设问修辞,先问后答,强调了原因,引起读者注意;改句直接陈述原因,没有强调的效果。②从词语运用看,原句说台风“导演"了一场大戏,把台风人格化,让自然现象与艺术形式形成关联,语言新颖,增强了语言的文学色彩;改句没有这样的语言,缺少表现力。③从句式特点看,原句“为什么天气转凉,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呢?原来,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因此台风更易出现在这一时段”多用短句,与长句配合,句式灵动,形成参差错落的美;改句“台风在天气转凉后还会如此频繁出现的原因在于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为长句,句子冗长,表意不好理解。

23.立意参考:(1)巧妙借助外界条件,成就自己的人。

___(2)人应懂得感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只顾自己风光是不可取的。

___(3)人不能老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应该自立自强。

___(4)人依靠别人而成就自己,但也用自己的美丽装扮了对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登上王位,他保持谦恭的态度,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他特地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我国内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报仇。然而得到贤士与我共理国政,来洗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把贤者当作老师对待,成就王业的国君将贤者当作朋友对待,成就霸业的国君把贤者当作普通臣下对待,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当作仆役对待。国君如果能够降低身份侍奉贤者,拜师接受教诲,那么才能超出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做事抢先而休息在后,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斜眼看人指手画脚,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这就是古往今来服侍有道德的人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果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拜访他的贤臣,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了。"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的国君,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的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他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且还白白花费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说:‘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去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千里马来了。’于是不到一年,送来的千里马就有三匹。如果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前来,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燕昭王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悠闲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三晋联合谋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军队,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材料二:

文学夫子说:“过去成康治世的出现,靠的是君主的德行吗?还是臣子的功劳呢?”先生说:“没有圣明智慧的君主,哪里有施行德政的臣子?价值千金的皮衣,绝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建成大厦所需的木材,不能只靠一座山的树;天下太平的功绩,不是仅靠一个人的策略就能够实现。魏文侯有段干木、田子芳、翟璜,使秦王停止对魏国用兵,魏文侯制敌取胜于万里之外;燕昭王有郭隗、乐毅,攻破齐国的疆域,在莒城围困齐闵王。力量弱小的诸侯,功名尚且能够像这样显著,更何况帝王能在四海之内选拔贤才,护佑百姓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登上王位,他保持谦恭的态度,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他特地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我国内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报仇。然而得到贤士与我共理国政,来洗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把贤者当作老师对待,成就王业的国君将贤者当作朋友对待,成就霸业的国君把贤者当作普通臣下对待,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当作仆役对待。国君如果能够降低身份侍奉贤者,拜师接受教诲,那么才能超出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做事抢先而休息在后,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斜眼看人指手画脚,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这就是古往今来服侍有道德的人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果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拜访他的贤臣,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了。”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的国君,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的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他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且还白白花费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说:‘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去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千里马来了。’于是不到一年,送来的千里马就有三匹。如果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前来,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燕昭王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悠闲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三晋联合谋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军队,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材料二:

文学夫子说:“过去成康治世的出现,靠的是君主的德行吗?还是臣子的功劳呢?"先生说:“没有圣明智慧的君主,哪里有施行德政的臣子?价值千金的皮衣,绝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建成大厦所需的木材,不能只靠一座山的树;天下太平的功绩,不是仅靠一个人的策略就能够实现。魏文侯有段干木、田子芳、翟璜,使秦王停止对魏国用兵,魏文侯制敌取胜于万里之外;燕昭王有郭隗、乐毅,攻破齐国的疆域,在莒城围困齐闵王。力量弱小的诸侯,功名尚且能够像这样显著,更何况帝王能在四海之内选拔贤才,护佑百姓呢!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通过杜诗,不但可以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颜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④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⑤杜甫何以封圣?

⑥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窝,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⑦从诗史本身来看,诗骚、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形式也堪称完美。

⑧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瞻。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干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院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

⑨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即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这些顶流的音乐和舞蹈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养分。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李邕是忘年交,顾戒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摘编自江弱水《杜诗何以封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B.唐代以后,有的诗人在写花时“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定程度受到了杜甫观物与审美眼光的影响。

C.杜甫诗歌艺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三吏”、“三别"、《兵车行》中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就是其体现。

D.杜甫得以封圣,既关乎杜甫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又得到了时代与诗歌发展的助力,是内外因综合推动的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论述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史实的差异时,类比了莎翁的历史剧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可推知《名人传》应是史传作品。

B.我们可以透过杜甫的诗歌看到鲜活的时代,看到杜甫的身影;我们也可以知人论世,通过时代的特点与杜甫的形象,去观照杜甫的诗歌。

C.材料分析“杜甫何以封圣"这一问题时,首先阐述了“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这一因素,说明这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首要条件。

D.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听李龟年唱歌、赏书画名家的真迹,这些都对其写诗有所增益。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可以彼此唤醒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杜甫自诩为官从政是家族“素业”,自我确立的人生目标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B.初到长安,杜甫以长安的八位善饮文士为题材创作了《饮中八仙歌》,体现了他的交往圈层。

C.元稹在写给杜甫的《慕系铭》中评价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D.当杜甫陷身于沦陷的长安时,徘徊于故国旧物间,写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请根据材料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读杜诗可以论其世"?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娟

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尤其当我们把家从北部山区搬到阿克哈拉村后,摩托车就更加重要了。

②阿克哈拉位于南面乌伦古河一带的戈壁滩上,离县城两百多公里。要是坐汽车的话,冬天去县城一趟得花五十块钱呢。而且就算愿意花五十块钱,还不一定有得坐。摩托车多方便呀,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而且,骑摩托车去县上的话,来回的汽油费也就十几块钱。

③话又说回来,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可真够受的。虽然我妈给我弄了个头盔,可那玩意儿沉甸甸的,扣在脑袋上,压得人头晕眼花;挂在脖子上,任它垂在后脑勺那儿。可风一吹,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吐出半截舌头。我只好把这玩意儿解下来抱在怀里。可这样一来,我和前面开车的我叔之间就被隔出了好大的空隙,风嗖嗖往那儿灌,没一会儿就被风吹透了哎,也不能戴,也不能不戴,连放都没地方放,真是拿这个东西一点办法也没有。

④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在野地中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已经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过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⑤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其中位于我们的正前方的那一股最高大,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⑥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觉得我的右脸已经被压得很紧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抖抖索索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

⑦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钱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才停下来。

⑧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逐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⑨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

⑩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我们进入了一片陷入大地的裙红色起伏地带。而在此之前,我叔叔在这片大地上往返过许多趟,却对这一处根本没有印象。我提醒叔叔往回走,他却认为反正都是朝南的方向,怎么走都会走到乌伦古河的,沿着乌伦古河往下游走,怎么走都能走到家。这会儿我也没什么主见,只好听他的。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鞭,静坐在马背上,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到了后来,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头去找那个少年,却再也找不到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挨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雷锋时代的“老解放"。我们迷路后,好像就穿越到了过去年代似的。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景。

司机察觉到有车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我们赶到时,他正靠在半开着的车门上卷莫合烟。问明来意,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大车后面走。可是他所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我们仔细地问清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都会到达乌河的。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朝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抠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所以和叔叔骑摩托车去两百多公里的县城,是因为方便且省钱,自然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困苦。

B.“我”坐摩托车却不愿意戴头盔,实在是因为头盔重且呼吸不畅——毫不避讳地呈现面对风沙时的无奈。

C.第⑧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落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

D.李娟打造了一个荒野上的艺术地理空间,从无垠的荒漠开始,雪白的盐碱滩被绿色簇拥着,毫无生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标题中“春天的荒野”这一短语,矛盾而又富有诗意,既有画面感,又有语言感染力,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提到的“玛瑙"具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美好的人、事、物的热爱与眷恋。

C.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又诙谐幽默,如“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D.文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是有意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坐摩托车的乐趣,也凸显出人与自然神秘宁静的关系。

8.王安忆曾评价李娟说:“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美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从“人性美"的角度写一段推荐语。(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材料二:

文学夫子曰:“昔成康之世,君之德与?臣之力也?”先生曰:“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魏文有段干、田、翟,秦人寝兵,折冲万里。燕昭有郭隗、乐毅,夷破彊齐,困闵于莒。夫以诸侯之细,功名犹尚若此,而况帝王选于四海,羽翼百姓哉!"

(节选自《昭明文选·四子讲德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得贤A士与B共国C以雪先D王之耻E孤之愿也F敢G问以国报H雠者奈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通“凭”,靠着,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冯”的意义相同。

B.且,尚且,与《愚公移山》中的“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字的意义不同。

C.市,买,与《木兰诗》中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市”字的意义相同。

D.恶,哪里,与“好逸恶劳"惩恶扬善”“恶衣恶食"中的“恶”的读音与意义均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想要复仇雪耻,但燕国势单力薄,所以他降低身份招揽贤才,并积极求教。

B.郭隗先介绍了君主与贤人相处的四种模式,再从对待贤人的四种不同态度所能招纳的贤才类型启发燕昭王应善待贤人。

C.涓人以五百金买千里马之首的做法让君主快速求得了千里马,郭隗提及此事是为了说服燕昭王礼遇自己,以吸引人才。

D.燕昭王筑宫礼遇郭隗的做法成功吸引了各国的人才,后燕昭王联合他国共同伐齐,并独自向北追击,最终报仇雪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4分)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4分)

14.材料二中说“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燕昭王成功雪耻的多方面原因。(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动作,隐含了时代的特点及诗人内心的沉重。

B.颔联描写出壮阔的景象,诗人借夏季风云翻涌、大雨滂沱暗喻整个国家的动荡危机。

C.尾联诗人化用杜甫诗句,意在表现自己虽生不逢时、处境艰难,但对人生满怀希望。

D.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双关等手法,不仅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而且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16.结合最后两联,分析诗人在“观雨”中寄寓了哪些情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甄嬛传》中皇帝为甄嬛回宫拟定“熹"为封号,并解释“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