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礼泉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科素养评价质量调研

高一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in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in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有删改)

材料二: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都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二“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中的“文化"。

B.秦国很早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秦朝建立后采用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后来的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C.华夏大国工匠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D.唐代后期的《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凸显了工匠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很多匠人名垂青史,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B.材料二第二段在论证官方和民间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时,都采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

C.“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表现。

D.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蔚然成风,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B.《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精神,在我国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逐渐定型?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秦易名。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事实是这样: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大热天,弄堂口来了一个卖西瓜的乡下人,手里捧了一个剖开的生西瓜,跟买主在吵:一个说,我要你包开的;一个说,我光开不包的。双方吵了半天都不肯认账。结果秦易名在一旁见了,就照价把那个西瓜给买了下来……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

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时,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就是胡阿秀阿姨的公公死了的那一次,她半夜来敲门,一下大家都醒了。②妈妈不知怎么弄的,慌忙从床上跳起,不去开门,却站在床上,只顾伸手去敲爸爸的阁楼楼板,到后来知道是胡阿姨死了公公,妈妈的脸色这才转过来,就叫胡阿姨先回去,自己爬到爸爸的阁楼上去了。米米和小小一见有这机会,也就一骨碌地爬起来,轻手轻脚地上了楼梯。一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心也忽然怦怦地乱跳起来。

一天,阁楼上又发出那种很轻很轻的声音,夜已深了,一切似乎都很安静,米米迷迷糊糊地也入了梦。

突然,米米和小小给一阵猛烈的骚乱声惊醒了,一睁眼,姊弟俩就给面前的景象吓呆了。妈妈脸色灰白,直挺挺地站在床前,阁楼上“砰嘭哗啦”,乱成一片。一会,就见几个穿短衫的人,拿枪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双手被铐着,人好像一下变瘦了,嘴角破了,血一滴一滴地向下流。米米和小小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睁着眼,迷惘地看着爸爸,A爸爸赶紧用肩膀擦了擦嘴上的血,对米米、小小笑了笑说:“不要怕,不要怕,小孩子要学得勇敢一些。"妈妈一听这话,就转过头去了。那些人给妈妈也铐上了手铐,说:“走!”几个人过来就推着走了,爸爸走到门边,又回头看了一下。

不知是爸爸逮去的第几天,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一会,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

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③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接着就听到刚才那个轻轻说话的人又开口了,声音还是很轻,不过这一次,一字一字都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B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④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日常生活中,秦易名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个革命者急人所急、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B.夜里阁楼上“很轻很轻的声音”“轻微的嗒嗒声"等暗示了爸爸的身份,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文中小小问妈妈“这是什么声音”,而妈妈的回答则转移了小小的注意力,消除了小小的疑惑,守护了爸爸的秘密。

D.爸爸的腿受伤了,只能在弄堂里爬着走,这是爸爸被捕后受到严酷迫害的表现,揭示了敌人的残忍。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的“真实"表明秦易名一家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只是进行了事件的客观转述。

B.句子②通过写妈妈的状态从“慌忙”到“脸色这才转过来”,侧面写出秦易名工作的危险。

C.句子③中的“鸟”“唱歌"海岸”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值得细细揣摩品味。

D.句子④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革命进程的发展迅猛。

8.文中A、B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爸爸的笑。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两处“笑"的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学完茹志鹃的《百合花》后,老师提供了一段拓展材料,请你结合《百合花》和本文,分析茹志鹃写人物的三个特点在《百合花》和本文中的具体体现。(任选两个特点分析即可)(6分)

拓展材料:茹志鹃写人物有三个特点。其一,她注重细节描写。尊重人物的感情,深入人物心理。其二,她非常注重女性视角。她的小说基本是以女性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或者用第三人称的内聚焦,来深入女性人物的内心,展开叙事。这些既出于她对自身女性身份的感受,也依赖于她对于女性命运的广泛的关心。其三,她注重人物的结局。在对人物的情感上,她也表现得温柔敦厚,不会对人物做太严厉的批评,故事也大多用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结局收尾。

(摘编自叶端《理想和诗意的探寻——论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创作》)

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摘自曹操《求贤令》,有删改)

材料三: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与A战B军C败D为流矢所E中F长G子昂H遇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业,文中指德行功业,操行学业,今天主要指职业的类别,亦泛指职业。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的“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的“且"意思不同。

C.顿首,是一种古代的行礼方式,表示对前辈或上级的尊敬和敬意。

D.归,指归附、投靠,与《琵琶行并序》“主人忘归客不发”中的“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绣等人出尔反尔,投降后又反叛,最终被曹操彻底打败,曹操总结初战失利的原因时,认为是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

B.魏种的孝廉是曹操举荐的,但魏种背叛了曹操,一路向北逃到了胡地;在建安四年春天,曹操活捉魏种,不再加以任用。

C.在曹操看来,齐桓公能称霸当世,是因为人才;陈平行为不敦厚,苏秦没有诚信,但他们有才能,都在当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三中,曹操对“有行之士"和“进取之士”是如何看待的?他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②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②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诗人“独宿”之苦。

B.诗歌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动静结合,以吞吐的语气,塑造出一个看月听角声、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

C.“栖息一枝安”,表达出作者对在苦捱十年后获朋友严武送来“一枝"栖息,在幕府得以安宁寄居的感激之情。

D.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直接抒发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6.《宿府》和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三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村庄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传说中的瀛洲“__________”,但现实中的天姥山却是“___________”,以虚衬实,令人对天姥山产生向往之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眼前之景,联想起南朝雄主刘裕辉煌的历史功绩。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A是唐还是宋,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幸存传世者B。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到了宋末,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C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巾帼英雄没有缺席。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18.请在文段中的A处填入恰当的连词,在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

20.文段中用“变身”来形容宋词在内容上的变化,与之类似,“主旋律"一词的使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以“主旋律”为例进行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诸多实践证明,后浪正在告慰前浪。中国新时代的青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们是时代的脊梁,能堪当大任,也能让世界刮目相看。

党和人民对①,希望广大青年能够成为先锋分子——“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②,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征程,每一代青年③。微光汇聚,正是青春蓬勃的中国力量,每个拼搏的你,构成了青春中国的缩影。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21.请在文段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段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上次借的那本《三国演义》,如果你看完了,就还过来吧。

B.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

C.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D.到底是你去还是他去?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你该做个决定了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让人生在建功立业中绽放光彩;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让人生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回归本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人生在自由与抗争中表现出别样的光彩……这些都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选择。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以“人生的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礼泉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科素养评价质量调研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凸显了工匠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错误,由材料二“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可知,材料中并未提及工匠的地位,且“巨大贡献"说法有误。选项曲解文意。)

2.(3分)B(“都采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在论述“民间对工匠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时,说“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可见没有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

3.(3分)B(A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B项,讲农民劳动的辛苦和繁忙,与“工匠精神”无关。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4.(4分)①起源于《诗经》中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②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提炼出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并首次用文字记述。③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提出了“精益求精"。④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了“精益求精”精神。(每点1分,准确、恰当即可)

5.(6分)①要认识到“工匠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要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为精品出现做好制度保障。③要传承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每点2分,准确、合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而妈妈的回答则转移了小小的注意力,消除了小小的疑惑”分析错误,阅读文章可知,文中并未出现“消除"的字眼或与之相似的话语,选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7.(3分)A(“表明秦易名一家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只是进行了事件的客观转述”错误,原文说“真实"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而且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也不能做到客观转述。)

8.(4分)A处是爸爸意识到姐弟俩“吓呆了”,用笑来缓和紧张气氛,不让孩子太害怕,鼓励孩子,凸显出爸爸为孩子着想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B处是一名革命战士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泰然自若的笑,表现其满腔忠诚、临危不惧的坚强品格。(每处2分,分析准确、合理即可)

9.(6分)①注重细节描写:《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他衣肩上的破洞等细节,以及对本文中姐弟俩被惊醒的神情,爸爸被敌人抓走、再回来后的外貌描写,都是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②注重女性视角:《百合花》以“我"这个女同志为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叙事;本文对妈妈的描写,都是女性视角的体现。③注重人物的结局:《百合花》中高尚的人性美,本文中爸爸为革命献身、“解放军过江向南进军"的结局,都给人以光明和希望,暗示了中国革命一定能取得成功。(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准确、恰当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DF(“公”作主语,“战"作谓语;“军”作主语,“败"作谓语,故应在B、D处断开;“长子昂”作主语,“遇害"作谓语,故应在F处断开。)

11.(3分)D(“意思相同”错误。归附、归顺/回归、归家;句意:(毕谌)就逃亡归附了吕布/主人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12.(3分)B(“但魏种背叛了曹操,一路向北逃到了胡地……不再加以任用"错误。由材料一“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13.(8分)(1)(4分)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济”,拯救;“安”,使安定;“其乎”,大概吧。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2)(4分)自古以来接受天命、由衰败而重新复兴(或“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君子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受命”,接受天命,也指开国;“何尝乎”,哪有呢;“治”,治理。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曹操认为,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2分)②他列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动静结合”错误。颔联的意思是: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以彻夜回响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无人相伴的悲情。)

16.(6分)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动乱的忧虑和自身飘泊流离的愁闷。(2分)《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万里”“常作客"都写出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苦痛。“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不仅指个人生活的艰难、不如意,也指国家的动荡。(2分)《宿府》中的颈联写出了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自己回家之难;尾联中“十年事”也写出了诗人长期忍受战乱之苦,漂泊流离之苦。(2分)(分析准确、恰当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示例]A无论B凤毛麟角C颠沛流离(每空1分)

19.(4分)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语序不当,根据后文中“自由”和“多侧面"各自对应的内容可知,二者应该调换位置。二是“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动宾搭配不当,主语“词"对应的宾语应该是“社会人生”,“多侧面"只是修饰谓语“关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