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之道》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_第1页
2《大学之道》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_第2页
2《大学之道》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_第3页
2《大学之道》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_第4页
2《大学之道》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大学之道》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可增删词语。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恕"乎_________欲齐其家者

B.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物格而后知至

C.小人喻于利_________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迩之事父____________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死而后已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丙)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7.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自贼者也___(2)若火之始然___(3)先正其心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人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儒学追求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是实现“八目”的具体步骤,“八目"的内容是一个可以任意颠倒的理论体系。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材料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

【注】①谦:通“慊”,满足。

1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序号写在答题线上。

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君子F而后厌然G掩其不善H而著其善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指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探究,进而推究事物的原理,开启智慧。

B.庶人:泛指无官爵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

C.“人之视己”中“之"意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之”的用法相同。

D.“肺肝"比喻内心,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肝肺"意义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三纲"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

B.材料一中提到的“八条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C.材料二提出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

D.材料三中提出“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只是圣人之道,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6.结合材料,用自己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三、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17.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18.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1)从上述材料可看出,要想让远人“服"且“来之”,应该推行__________,即_________。

(2)你如何评价第二则材料中的“大学之道"?

四、小阅读

20.你如何理解《大学》开头这几句话?它们有什么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C.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D.根据课文可知,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物中的错误,纠正事物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

22.谈谈你对《礼记》中这段话的理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

为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厦门大学准备举办一个德育论坛,邀请部分中学校长参加。育才中学校长应邀参加此次论坛,请你以他的身份写一个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下定义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第一句中的“‘慎独’是……修身术"。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如谁创造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最早的记载,“最早载于《中庸》中";具体含义,“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说到底就是‘慎心’";其主要作用,“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等。整理这些内容,按照合理顺序排列,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2.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

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男孩子。

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

故选C。

3.B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句意为: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B项,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而”,假设连词,如果。

C项,句意为: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言,不能说是忠君的。“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D项,句意为:了解文却不了解武,知道一却不知道二。“而”,转折连词,作“却"讲。

故选B。

4.C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故选C。

5.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B项,则:连词,表承接,就。

C项,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等。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①②③全都属于古今同义。

故选C。

7.伤害同“燃”,燃烧使……端正

8.A9.C10.C

11.(1)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导语】这三则材料均出自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分别论述了人性道德、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以及为政之德。《孟子》重在阐述人皆有恻隐之心,主张用仁政治理天下。《礼记·大学》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层次。《孔子家语》则讨论了如何治理民生和用人之道,总结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三者合观,构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①伤害。句意:是自己伤害自己。

②同“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③使……端正。句意:就要先使自己的内心端正。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D。

“末”是“图"的宾语,“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百姓……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

D.正确。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三纲’是实现‘八目’的具体步骤,‘八目’的内容是一个可以任意颠倒的理论体系"错误。“三纲”并不是实现“八目"的具体步骤,而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八目”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从个体的内心修养开始逐步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这一过程是有明确顺序的,不可随意颠倒。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2)“道”,宗旨;第一个“明”,彰显;“止”,达到。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乙)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丙)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12.CEG13.A14.B15.(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一定会变得刚强。16.①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②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③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

【导语】《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的重要经典,分别探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和诚意的重要性。《大学》重视从修身开始,通过正心、诚意、致知等步骤,逐层推进。《中庸》则强调诚的天人之道,鼓励通过博学、审问、慎思等方法,实现诚意和智慧。两者共同传递了修身立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和实践的持续努力。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

“小人”为主语,“闲居"为状语,“不善”意为不好的事情,作“为"的宾语,所以“小人闲居”和“为不善"之间不可断开,应在C处断开;

“无所不至”作省略的主语“小人"的谓语,应在“无所不至”的后面断开,即E处;

“见君子而后厌然"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两种表现,即应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辨析一词多义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国人也就是庶人"错误。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C.错误。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别人看你。

结构助词“的”。句意: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D.错误。文中的“肝肺"肺肝”都是“内心"的意思。句意:就像能看见你的内心一样清楚。/内心像冰雪一样纯净透明。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错误。应是“修身"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明”,彰明,形容词作动词;“亲”,亲近/新民,使天下人去旧立新;“止”,至,到;“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果”,如果;“虽”,即使;“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聪明。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提到“诚"的部分主要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知,要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②材料二中提到“诚"的部分主要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由此可知,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③材料三中提到“诚"的部分主要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由此可知,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材料二: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材料三: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决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而未知,决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决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决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决不放下。别人一次就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好;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一定会变得刚强。

17.《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18.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可见《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可知,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可见《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18.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可见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翻译:

①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大学之道》)

②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老子》)

19.(1)文德(或文教),文治教化

(2)①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此设立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是十分必要的,这值得肯定。②“大学之道”比较注重德行,如“志向"敬爱师长”等,与现在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相吻合。③“大学之道”可以教化人民、改变风俗,使人归服,这对当今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1)读懂材料内容,从相应的句子中找出关键词“文德”,再根据内容进行解释。

(2)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首先要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第二则材料可概括为三点:是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二是“大学教育”注重德行,三是“大学之道"的意义。据此联系实际进行评价即可。

【点睛】平时要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注意加强积累。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参考译文: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作“小成”。第九年考查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作“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礼记·学记》)

20.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去旧立新,“止于至善"是指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含义,作用可从结构和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句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可见这句话主要写了大学的宗旨有三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个“明”为形容词作动词,弘扬,“明明德"指弘扬高尚德行;“亲”同“新”,指革新、弃旧图新,即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至善”指最高境界的善,让人达到最高境界。

它处于文章开头,结构上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的教育宗旨、纲领,以及最后的目标“止于至善"。

2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物中的错误,纠正事物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错。文中说,“致知在格物”,即要想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故选D。

22.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枝末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的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就不远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这段文字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译文是: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在《大学》的第一章,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表明,“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整个文段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3.例文:

立德树人常抓不懈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育才中学校长,很高兴参加有关德育的论坛,并作为代表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立德树人常抓不懈”。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呢?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是啊,一个人可以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也可以没有能歌善舞的才能,但决不能没有道德。知识可以去积累,才能可以去学习,但惟有道德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就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丝一毫都关乎节操,它不能用钱来买,不能用金子来换。道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道德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道德,人类就没有了核心,人类将自相残杀,争名逐利,世界将一片混乱,惨不忍睹。

所以每一所学校,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该把立德树人的风尚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常抓不懈。

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个目标思考问题,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