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五校第一次联考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古诗文阅读(4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与《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相同的妙思,都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烘托天姥山之高峻。

⑶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两句气势磅礴,境界高远,用大开大合的笔墨写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凸显了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⑷《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以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完成2~4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遮盖,遮挡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手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随便地,轻易地

3.下列对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琶琶女的神态,还暗示出她此时幽愁暗恨的复杂心理。

B.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C.“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诗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了琵琶女当年高贵的身份,道出歌女不甘沦落天涯的心态。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4.白居易描写音乐,如“间关莺语花底滑"、“铁骑突出刀枪鸣”等都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田文),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5.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A赵与强秦为界也B地亦C且岁危D民亦E且岁死矣F此文之所G以忠于大王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实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直接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请和,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0~11题。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

李白

昔在九江②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明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11.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①中国儒家文化有“乐学”的传统。《论语》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明确指出了“学”与“悦"之间的关系。孔子还谈到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尊崇的“孔颜之乐”,就是儒家“乐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明代大儒王艮(字汝止,号心斋,阳明后学的集大成者,泰州学派创始人)有一首《乐学歌》流传于世,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乐学"理念。

②“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明代大儒、王艮之子王东厓也指出:“乐者,心之本体也。有不乐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复其初而已矣。"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刚出生的婴儿,既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他只是处在一种简单自然、自在自适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可以看作一种“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头脑开始发育,欲望逐渐萌生:正是头脑所制造的私欲,把“心之本体"给蒙蔽、束缚了。一旦陷入欲望的泥潭,必然患得患失,烦恼也将如影随形。

③“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这是阳明心学的重要修养功夫。良知与私欲,如同光明与黑暗,当光明进来的时候,黑暗将自然消退,正如王阳明所说:“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④“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看来,真正的“学”就是致良知。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如果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良知。当然,如果不去学习和践行致良知,也难以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这意味着,当我们处在放松而警觉的状态,内心宁静、无有思虑,那就是在“学"(致良知);当我们处在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内心躁动、思绪纷杂,那就不是在“学”(致良知)。在王阳明看来,“常快活便是功夫”,故而,要体会到真正的“乐”,不仅要研读圣贤之书,而且需要恰当的训练或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情绪的垃圾丢出去,“心之本体"才有可能显露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喜乐,就意味着这个“学”是卓有成效的,那是处在正确的学习方向;如果内心越来越纠结,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痛苦,那就意味着它是不自然的,很有可能偏离了圣人之学的方向。

⑤“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王艮提出,要在乐中求学,当我们的心处在宁静愉悦的状态,学习圣贤之学(致良知)将会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觉到不乐。那还不如停下来歇息。与此同时,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致良知)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在儒家看来,“乐”就是“学”,“学”就是“乐"。“学”与“乐"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旦把它们割裂开来,也就步入歧途了。这意味着,真正的“学”并不是拿起书本来读的那个状态,而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⑥“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世间各种欲望之乐,犹如过客一般转瞬即逝,丝毫不值得贪恋,而致良知所带来的精神之乐,是长久的乐、最大的乐。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

⑦在现代社会,有的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知识的累积、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的涵养、智慧的提升,学习变得趋向功利化、技术化,陷入所谓的“学习焦虑”。今天,重温王艮的《乐学歌》,无疑有助于我们明晰学习的动机,真正通过学习来滋养心灵、唤醒智慧,进而增益人生的幸福。

(摘编自谢青松《“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王艮(乐学歌)解读》)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论语》的“学”“悦"关系和孔子倡导的学习以乐之为上的理念导入,为进一步论证中心观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王艮父子对心的本来状态的认识一致,都认为快乐是心的本体;烦恼不是心的最初状态,而是完全由外在条件和环境左右而产生的欲望。

C.致良知和体会本体之乐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通过致良知,能够发现本体之乐:处于本体之乐中的学,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D.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在作者看来,王艮的这句话表达了对致良知带来的精神之乐的极大肯定和对欲望之乐的否定。

1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学……若费些子气力,便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

B.“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

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D.“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14.王阳明说:“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据此比喻,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良知”“私欲"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选自《白洋淀纪事》,1949年12月,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华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正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D.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16.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这篇小说中,女孩子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6分)

17.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从人物、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对这种“诗化小说"文体特征的理解。(6分)

整本书阅读及语言运用

(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18.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

B.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可以体现在一些观念或现象上,如“叶落归根”、“日新月异"、“眉目传情”、“老死不相往来"等等。

C.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的,有语言等传情达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D.《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见渔人,乃大惊"、“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等均能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5分)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去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___(选自梁鸿《出梁庄记》)

根据《乡土中国》的内容,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怎样的特征?请概括并简要说明。(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如果说先秦神话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滥觞,经历了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契合。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20.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

①觞:②仄:③契: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枝独秀错落有致如果

B.一枝独秀参差不齐不但

C.独树一帜错落有致不但

D.独树一帜参差不齐如果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阅读者借此可以汲取丰富的语言养分,产生思想的飞跃,完成一次整体性的建构,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碎片化、快餐化阅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倡导整本书阅读彰显了教育的责任。但是,有同学认为高中学业繁重,整本书阅读是浪费时间;也有同学认为,“短平快”的阅读更契合时代特征,整本书阅读不合时宜;还有同学认为,《乡土中国》《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书艰深晦涩,读不下去。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请结合自身读书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五校第一次联考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

一、古诗文阅读

(一)名篇名句默写:

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⑵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2.A【解析】“掩抑"意思是声音低沉。

3.C【解析】“高贵的身份”说法不当。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A.用龙吟虎啸之声、万籁之声、百泉之声写觱篥之声。B.用“商声"羽声”直接写笛声。C.用蜂鸣、蝉唱写琴声。D.用敲击白玉之声、黄莺啼鸣写胡琴之声。故选B。

5.BDF【解析】句意: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6.C【解析】“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7.A【解析】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8.(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岁”,年;“熟”,有收成,丰收;“奈何”,怎么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折节”,屈服于别人;“与”,送给;“去”,离开;句意通顺1分)

9.(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或者答“唇亡齿寒"的道理)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不救助魏国的弊端(或者后果)引起燕王的重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2两点给1分.)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10.A【解析】诗作开篇并未交代写作的目的。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诗人创作此诗是为了赠予好友。

11.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出"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远景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每点2分,任答出3点,可得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

12.B【解析】B.“是完全由外在条件和环境左右而产生的欲望”错误,推理错误。由原文第二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头脑开始发育,欲望逐渐萌生:正是头脑所制造的私欲,把“心之本体"给蒙蔽、束缚”可知,“烦恼"不等于“私欲”,它是在外界影响下“随着年龄增长,头脑开始发育"萌生,”“制造"的“私欲”如影随形带来的,并不是“完全由外在条件和环境左右而产生的"。故选B。

13.A【解析】第四段的论点是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A.“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符合第四段观点。B.“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可论证第五段观点: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致良知)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可论证第三段观点:良知和私欲的关系。D.“为己之学”与本文观点无关。故选A。

14.关系理解:(1)良知为主,私欲为奴仆,良知可以管控私欲;(2分)

(2)私欲强悍,常有萌发,任其蔓延会蒙蔽良知;(2分)

如何处理:(3)不可贪恋私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