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议论文复习知识清单内容提要议论文阅读内容提要议论文阅读策略议论文知识清单1.《敬业与乐业》;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3.《论教养》;4.《精神的三间小屋》;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怀疑与学问》;7.《谈创造性思维》;8.《创造宣言》议论文阅读策略“思辨性阅读”强调“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辨性阅读”的关键词是“思”和“辨”,其中“思”是思考,“辨”的意义更广,比较、推断、质疑都是它的延伸义。在初中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议论文应该更适合作为思辨性阅读的分析对象,因为它强调以理服人,强调观点和材料之间严谨的逻辑论证关系,不同于说明文(以知晓人),也不同于记叙文(以事感人)。所以对于议论文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们要指导学生从思辨性阅读的角度看议论文的学习策略。一、找论点——明确作者观点议论文本质上是说服人、宣传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的文体,因此,每一篇议论文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文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在讨论这个论点之前,我们要明确论点和论题。所谓“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它是完整的一句话,比方说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目本身就是一句完整的话,依据句子结构来判定或确定文章的论点的方式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而且,论点是明确的一句话,非疑问句、非比喻句,只能是肯定的判断句。如果不是这样的形式,那么它就不是论点而是“论题”。所谓“论题”就是一个讨论的话题,比方说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这些题目都是论题,论题之下肯定有一个观点。比方说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第一段就明确自己的主要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则引用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发现论点一般在议论文的开头,当然有的也会在篇末点题,有的需要我们结合全文来概括,比如在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中,文章先是通过四个各具特色的图案来引入话题,通读全文,我们才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努力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总而言之,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有一个明确且鲜明的中心论点,如果很多同学即使阅读了全文还是不能概括出来,请务必留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到底”等带有总结性和标志性的词语,这些所在句子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思辨性阅读的第一大重要方面的内容。二、明论据——梳理材料关系论据是议论文的第二要素,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站在思辨性阅读的层面来理解,那就是梳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适当的论据能够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让论点产生无可辩驳的力量,带给人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如何理解论据呢?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类型。事实论据一般包括典型的事例、可靠的史实、确凿的数据和图表等,而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例如,在《谈创造性思维》中,文章有一个分论点——“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个分论点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第二,还有赖于“各种尝试”。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其中一个经典事例是罗兰·布歇内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终于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于是,我们就能发现,这个事例能够具体且有力地论证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至于道理论证不外乎格言,例如在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中,文章大量引用名言警句,如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学则须疑”,法国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些道理论据都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令人信服。另外,需要注意论据的三个重要特性:第一,确凿性。论据是要证明论点的,那么所列举的必须是事实,不管是真实发生的事,还是真实说过的话,这样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第二,论据和论点的一致性。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点与论据要相互联系。第三,权威性。所引用的事实也好,格言也好,都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才能给人说服力。总之,论据是议论文的重要要素,也是最能体现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方面内容,强化文章理性的精神。三、知论证——找准阐述思维论证方法是议论文的第三个要素,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来证明”的问题,是议论文的第三个思辨性要素。在初中阶段,不外乎以下几种论证方法,这里且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来论述。第一是举例论证,即举事例来论证论点的过程。比方说,为了证明“有业之必要”,作者举了唐朝的名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是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事理放在一起比较,比方说社会上有一些“蛀米虫”,他们不思进取,但同样,社会上大部分都是“有业之人”,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的论点。第三是类比论证,所谓“类比”就是将性质类同的事物或者事理放在一起论证论点,让论证更具说服力,比方说文章提到木匠、军人、政治家三个不同岗位的人,职业是三者的共性所在,有力地证明了“忠诚于自己事业就是敬业”。至于道理论证,就是引用名言警句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总而言之,恰当的论证方法能够让论证更具说服力与思辨性。四、明思路——明晰逻辑结构一般来讲,议论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立论式,另外一种是驳论式。立论文较为普遍,它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典型的三段论结构方式,逐层深入地解决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立论式的议论有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文本结构形式,其实相差不大。例如,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作者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从三个方面的分论点逐层深入去谈这个问题:其一是论述“有业”的必要性;其二是“敬业”的重要性;其三是“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升华—“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让整篇文章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让人沉湎其中。至于驳论文,与立论式议论文的重大区别是针对别人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树立自己的观点,这种驳论文的思辨性更强,更具逻辑性的语言思维。它的结构样式是这样的: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批驳对方的论证—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比方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在文章的第一至二段,提出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然后批驳对方的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和论据(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作者不但照应了开头,而且对题目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全文过渡自然,充满极强的逻辑性思维,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议论文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体,它强调观点(态度)要明确鲜明、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严谨,在行文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讲授科学的知识,而是超越两者之上的严密的语言逻辑性,俗语中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在它身上很难寻觅踪迹,它只想告诉人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让人们心悦诚服地去遵守、去践行。阅读这样的文章,思辨性思维显得弥足珍贵,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现象中提炼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文本阅读中精确提炼信息,形成自觉的阅读思辨。议论文知识清单一.《敬业与乐业》(一)内容结构1、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题目的来源,揭示全篇的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第一层(第2-5段):论述有业的必要。第二层(第6-7段):论述敬业的重要。第三层(第8段):论述乐业的重要。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2、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从“必先有业”“要敬业”“要乐业”三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人类合理的生活就应该“敬业”“乐业”。3、事实论据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佝偻丈人承蜩。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性质并没有高下;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今日大热天气,“我”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列举的事例中,既有古代的人物事例,也有当代的,既有大人物,也有普通人,还有自己现场讲、诸君听的事例,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还吸引了听众的兴趣。4、道理论据《礼记》中的“敬业乐群”;《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曾文正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引用大量名言警句,鞭辟入里,既树立起演讲者学识丰富、旁征博引的智者形象,又使演讲魅力无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主题思想1、这篇讲演针对听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2、开头点题,提出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生的不二法门。3、结尾总结,提出希望: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三)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本文列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2.道理论证:引用孔子、庄子、朱子等人的话;3.比喻论证:蛀米虫、赛球的比喻;4.正反对比论证:在论证“要敬业”这一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论述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又引用曾文正的话从反面论述不敬业的危害。(四)语言特点1、提问互动:①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⑤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现场的提问,不管是设问、反问还是疑问,都能启发听众思考,能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了演讲的效果。在行文结构上也直到提示文章思路,引起下文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2、通俗比喻: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竟胜而得快乐。通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让说明的道理深入浅出,方便听众理解。同时,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营造了亲切融洽的交流氛围。3、口语短句: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使用口语短句,如话家常,能引起听众共鸣,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营造了亲切融洽的交流氛围。4、通俗解释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便于听众理解。既在演讲中用名言增强了论证的力量,也考虑了听众的现场接受。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章内容1、结构思路第一层(第1段):交代写信缘由。第二层(第2-4段):热烈地赞美了圆明园的辉煌灿烂。第三层(第5-9段):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第四层(第10段):呼应开头,再次尖锐地嘲讽。2、两个方面:(1)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2)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3、信息提取(1)巴特勒上尉态度:巴特勒认为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体现着拿破仑皇帝的胜利与荣光。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2)巴特勒写信目的: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3)雨果态度: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第7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第8段: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第9段: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二)主题思想1、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2、评价雨果(1)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2)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三)艺术手法1、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作者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的盛景,表达了对东方文明之美的赞叹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作用: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做铺垫,这样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2、类比手法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3、比喻手法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4、反语讽刺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运用反语,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运用反语,讽刺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四)品读语言1、“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对比鲜明,“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愤怒之情。3、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用近似漫画式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刻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极具讽刺效果。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5、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辞严,批判力强。6、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表现出作者对现下政府的极度不满,“干干净净”是指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它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物归原主。雨果他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人类的立场、正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没有任何一点狭隘的所谓的民族主义。三、《论教养》(一)内容理解1、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2、论证思路。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然后列举了“无教养”的种种表现,进而提出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再由“教养”转向“优雅的风度”,并进一步论述“教养”与“风度”的关系;最后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3、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第13段)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第14--17段)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第18段)(二)主题思想1、本文通过列举大量“有教养”和“无教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2、教养与风度的内在联系“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读的修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教养”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三)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每一段都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种种表现,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他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文章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2、对比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多处运用了正反对比进行论证。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通过“有教养”与“没教养”具体表现的鲜明对比,让读者明确了真正的教养的内涵。3、例句分析(1)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的具体表现,通过其“在外”和“在家里”的对比,具体有力地表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进而论证了“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2)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有教养的人”不会去做的和会去做的具体情形,具体充分地论证了“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四)语言特点1.平实自然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一连串的问句,启发人们对做客或接待客人时的种种举止的思考,引出下文。“摆架子”“翘鼻子”运用口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2.灵动活泼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处方”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教养是可以培养的。“自动来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优雅风度是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3.准确严密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4.语势强烈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运用排比手法,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教导我们如何做才是优雅风度。语势强烈,节奏分明,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感染力。四、《精神的三间小屋》(一)内容理解1、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盛放爱和恨。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盛放着事业。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安放我们自身。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每个人都有义务和权利建立自己精神的栖息地,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2、小屋内涵盛放内容理想状态如何实现内涵第一间小屋爱与恨光明温暖爱比恨多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包含:爱、合理规划事业和独立的思想。第二间小屋事业坚固优雅规划自己的事业第三间小屋自我坚固稳定有自己的思维、发现、意见。(二)中心思想1、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2、中心论点:每个人都应当建立自己的精神栖息地。3、分论点:盛放爱比恨多、规划好自己的事业、安放独立自主的思考。(三)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第6段: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8段: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第11段: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第17段: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2、对比论证第8段: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第11段: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第17段: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3、例句分析(1)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和“不喜欢”的两种假设情况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对待事业的心态对精神空间的影响。把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比作“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形象地写出了对自己精神空间的影响,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把保持自我独立精神与思想比喻成两种情况,把别人的思想、意见比作高速公路、集装箱,把自己的思维、思想比作羊肠小道、储藏盒,二者同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场景,既给我们带来了美感,又凸显了修建精神小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四)语言特点1、四字短语。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凄风苦雨、愁云惨雾、形销骨立、净手焚香、洒扫庭院、花容磨损、日月无光、针芒在身、俯拾即是、抽丝剥茧、水落石出、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缤纷和谐、相得益彰、坚固优雅语言凝练,富含诗意,节奏明快,充分彰显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2、比喻排比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连续的排比,语势强烈,节奏分明,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感染力。形象的比喻,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鲜明的对比,让观点更加明确突出。3、形象描写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选取了“微风”“墙壁”“顶棚”“地面”“窗棂”“风雨”等意象,加上形象化的修饰语,生动地描绘了小屋坍塌的景象,突出了失去自我之后,精神世界将无以为生。散文化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增强了说理的效果。4、精练深刻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内容结构1、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2、论证思路文章第①、②段先摆出对方的论据,紧接着摆出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③-⑤段,作者先承认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再阐述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紧接着第⑥段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⑦、⑧段列举了“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第⑨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3、对方论点、论据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4、作者论点、论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二)主题思想1、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2、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作者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①“埋头苦干的人”:指为中国发展努力实干的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近现代有:“三钱”、王进喜、南仁东、袁隆平等为中国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人。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李自成、洪秀全、邓世昌、戚继光……近现代有:毛泽东、周恩来、黄继光、等革命者。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屈原、海瑞、包拯、杜甫、范仲淹、白居易、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近现代有: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王阳明、玄奘、鉴真、谭嗣同、李大钊……近现代有:毛泽东、邓小平、华罗庚、汤飞凡(“中国疫苗之父”)、屠呦呦等。4、你怎样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反复提出的“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三)论证方法1.作者从驳论入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课文先直接反驳对方错误论点,是驳论。紧接着再间接反驳错误论点,从正面立论,从而使对方论点不攻自破。2.驳论证: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出了问题,论点的正确性就有问题。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所以他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3.立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举例论证: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四)语言特点:1、语言凝练,尖锐犀利(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充满了嘲讽意味。(2)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笼罩”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简直”标明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确信无疑。语言犀利,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2、巧用修辞,形象贴切:(1)仿词:“他信力”“自欺力”“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可悲形象。(2)比喻: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比喻统治阶级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3)排比: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六、《怀疑与学问》(一)文章内容1、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其来源是亲眼所见和传说。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那书、那学问才是自己的。3、分论点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首先提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然后从反正两方面说理阐述了为什么;接着列举清代大文学家戴震疑《大学》的事例,引用法国哲学家迪卡儿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从一切学问家做学问到科学的新发明、哲学的新理论,美术的新发明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的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的精神。4.论证思路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主题思想1、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2、“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1)怀疑精神的内涵:对于传说中的话,都要事前思索,不随便轻信,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2)怀疑精神的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论证方法1、道理论证。“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作用:引用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说明了怀疑精神在学问方面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举例论证(1)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国难危急时口头消息的事例,具体地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等事例,具体地论证了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戴震怀疑朱子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对比论证(1)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2)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3)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四)品读语言1、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一切”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有怀疑精神。“一切”中包含了强调和加重的意味。准确强调了“怀疑”对“学问”的重要作用。(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顺序不能调整。四个带有“常常”的短句,从“怀疑”到“辩论”到“评判”到“修正”体现了认知事物的规律,构成了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体现出从怀疑到修正的治学过程,语言表达严谨,逻辑性很强。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七、《谈创造性思维》(一)内容理解1、结构层次。(第1—3段):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第9—12段):论述人人都具有创造力。(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要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2、全文论证思路。文章开头以一道图形选择题引入,通过对不同答案的分析,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然后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有渊博的学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接着指出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区别在于留意细小想法。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要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和相信小灵感。3、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1)采用设问方法,用一个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引出下文的论述;(2)引用他人的回答,揭示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条件:①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3)举了两个事例: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证明“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4、以一道图形选择题引入,通过对不同答案的分析,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作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二)主题思想1、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2、观点:要相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断积累知识;经常保持好奇心,运用所得的知识,去探求新思路;并且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三)论证方法1、道理论证: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结论作为论据,有力地说明了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是要自信并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举例论证: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举了两个事例: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具体有力地证明创造性思维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对比论证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是要自信并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观点。(四)语言特点:准确严密1.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能够长时间的、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3.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树脂采购合同范本
- 物业小区2024年门卫值班安排合同
- 解除老动合同原因
-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原因
- 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征询函模板
- 解除口头合同的诉讼请求
- 安徽省节能减排和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办法
- 沈阳 正规生意合作合同完整版下载
- 入股 意向合同范本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及房屋保险合同2篇
- 2023安徽亳州市蒙城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相关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 LTC与铁三角从线索到回款-读书笔记
- QCT1177-2022汽车空调用冷凝器
- 2024年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北京同仁堂公司2021-2023年度财务报表探析(定量论文)12000字】
- 牙体牙髓病学-关于牙齿的故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 MOOC 理论力学-长安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个体诊所备案信息表
- 看韩剧学韩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移动政企解决方案经理竞聘
- 个人极端应急处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