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专题07古诗词鉴赏(教师版)【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过广陵驿萨都剌①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8.《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9.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答案】8.该句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对于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9.诗人“自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远处点点砧声敲响,更显一片宁静;繁霜满天,云天间一声秋雁鸣叫,也催促游子踏上归程。作者连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个意象,视觉上写月光如水,繁霜满天,听觉上写点点砧声敲响,一声秋雁鸣叫,视听结合,更进一步描绘出秋意深重的场景,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也委婉地抒写出内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怅羁旅孤单,而归鸿与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诗人应该早点还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诗句“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和前文可知,作者飘泊他乡、孤寂难捱,一点寒灯就勾起了他联翩的思绪,看到这一幕幕让人思乡的画面,作者却忽然开始自嘲起来。结合作者身份背景,作者自称“淮海客”,因为他这位北方人长期滞留于南方,虽然早已习惯了当地的风俗,但是始终觉得应该落叶归根。所以埋藏在心中的“十年心事”,突然就被一盏灯全部点亮,更折射出其心中的无限愁情。作者的一份深情难以言表,只好自嘲和假装豁达,体现出作者的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甲】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乙】《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3)孔子不能决也
(4)孰谓汝多知乎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11.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12.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答案】7.D8.记载离开判定,决断同“智”,智慧9.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0.(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11.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2.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实景,“星河欲转千帆舞”是作者的想象,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本项“上阕主要写实景”有误;B.“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词。本项“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有误;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本项“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有误;故选D。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2)句意: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3)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决,判定,决断。(4)句意: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分析句意可知,“日初出沧沧凉凉”点明太阳初升时人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点明中午时候人的感觉。“此”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故断句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2)以:认为。而:表并列。日中:中午。1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丙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孔子不能决”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谁说的是对的。孔子是圣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但是他却直接承认自己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说法的正误。这说明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1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甲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去倾述隐衷,寄托情思。乙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表现了作者对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观察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两小儿对于孔子的嘲弄也富有生活情趣。从这三篇诗文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然哲理的思考与辩证思维。【参考译文】:【乙】:《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事无成老已成”中“一事无成”与“老已成”有着强烈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因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失望与遗憾。B.“不堪岁月又峥嵘”的“不堪”指不能承受,“岁月又峥嵘”指年华不断流逝,这是诗人因年复一年的蹉跎而发出的感慨。C.“愁生新雁寒初下”是说秋天一到大雁从北地飞来,诗人触景生愁,这个愁与范仲淹见到“衡阳雁去”所生之愁是一样的。D.颈联意思是说要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恐怕还是需要志在报国的书生的,这是年纪老大而壮心不已的诗人真诚的期盼。7.仔细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哪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2)“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答案】6.C7.(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面对地图上朝廷未能收复的失地而流泪,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表述不准确,“愁生新雁寒初下”中写的是作者因祖国大好山河沦陷,自己年事已高感到忧愁;而范仲淹所写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作者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自己在塞外的思归之愁,二者不同;故选C。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⑴“行年七十初心在”意思是经历过七十年,当初的豪情壮志还存在。指作者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壮志依然没有消散;《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并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因此这两句都能体现出陆游的爱国之志,报国之情选择其一即可。⑵“偶展舆图泪自倾”是指诗人打开地图,看到祖国大好山河沦陷在异族统治之下,不禁热泪倾流。表达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渴盼;《我爱这土地》,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艾青写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6.阅读王安石的《金陵即事①》,完成各题。水际柴扉②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③是梅。【注】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②扉:一作“门”。③并:都。(1)下列王安石的诗句中,与本诗感情基调最接近的一项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见人。结合诗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人。【答案】(1)C(2)示例: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首句写隔水望见茅屋柴门半开半闭,这是“人”看的结果;第二句写由小桥进入居处,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里的“入桥”,“见青苔”也是人所为;第三句写水边柳树与梅花,柳则背人照影,梅则隔屋吹香,似是有意与观赏保持距离,从而赋予了它们以现实生活中有些羞怯的少女形象。虽未写人,但都给人有人侧的感觉。这些都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理解。A.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写的是除岁迎新的情景。B.意思是: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写的是思乡之情。C.意思是: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写了优美的田园生活。D.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写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本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山水小桥,青苔柳荫,优美静谧的田园环境,反映了作者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这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反映了作者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本诗中,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首句写诗人隔水望见茅屋。屋子建在水边,柴门半开半闭,说明环境非常优美和静谧。第二句写由诗人由小桥进入居处。沿水有路,诗人由路上转入小桥,则小桥便好像是水边那条道路的岔道,故云“分路”。诗人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又说明主人爱静,很少宾客来往,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第三句写水边柳树。由于这些柳树都生长在水和屋之间(亦即屋前、水后),从院内或屋里望去,它们垂下枝头,伸向水面,仿佛是许许多多美女,背对着屋子的主人,正在顾影自怜呢,虽未直接写人,但赋予了它们人的灵性,宛若翩翩少女。第四句写屋后梅花飘香。梅花的香气本来是被风吹送过来的,现在梅成为主语,同上句一样,都是用的拟人化手法,好像香气是梅送过来的,说明屋后传来的都是梅花的香气,好像香气是梅送过来的,再一次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整首诗虽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但又处处充满人的气息,人的行踪。【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润州①江口刘言史秋江欲起白头波,贾②客瞻风无渡河。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②贾(gǔ):商人。5.简述作者夜泊润州江口的原因。6.根据诗句概括润州城的特点。7.下列诗句均写到夜船行止,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答案】5.看风向风势,江面上将会有大风浪,船只无法过江。6.“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有长江重要渡口,属交通要冲;联系“贾客”和“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从“寺多”看出润州城寺庙多,佛事盛行。(意思对即可)7.B【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秋江欲起白头波,贾客瞻风无渡河”意思“秋江即将起波涛,商人旅客眺望风势却无法过河”来理解,可知是因为看风向风势,江面上将会有大风浪,船只无法过江。只要答出“江上将有大风浪”的意思即可。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贾客瞻风无渡河”中的“贾客”指商人和旅客,与下句“千船火绝寒宵半”中的“千船”(上千艘帆船)相照应,写出润州城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特点,同时“千船”还点明润州城水运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商旅集散地;“独听钟声觉寺多”可知,诗人夜晚停泊在润州江口,通过听到寺庙钟声,感觉润州城寺庙之多,佛事盛行。据此回答。7.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晚泊润州江口》表达了诗人夜晚停泊在润州江口,在羁旅途中的哀愁以及绵绵的思乡之情。A.句意: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抒发的是思念友人之情;B.句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抒发的是思乡之情;C.句意: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抒发的是怀古伤今之情;D.句意: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故选B。【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文鉴赏阅读【甲】春题湖上注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乙】钱塘湖石记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予在郡三年,仍①岁逢早,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4.朗诵甲诗颔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或词)是:上句,下句。(限各写一个)原因是:。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甲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6.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7.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8.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课内迁移】具答之(《桃花源记》)具列如下具:(1)【成语推断】望尘莫及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及:(2)【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从水,从夬。”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即更决临平湖决:(3)9.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1)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2)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答案】4.排点“排”和“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5.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6.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表达诗人流连美景的闲适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7.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8.(1)详细;(2)赶得上;(3)把水打开口子,使水流入。9.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10.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朗读。重读的字是最能够表现情感的字。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意思是: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排”和“点”重读。颔联中的“排”“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山上的松树是翠绿色的,“排”字写出青松生机盎然,也写出松树的层次美,它随山峦参差呈现多种层次的翠绿;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像珍珠一样点缀在湖中央,“点”字写出皓月高悬远空,好像在着意点缀湖水的情态。5.本题考查描写诗句画面。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大意,然后联系语境,发挥想象,融入情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即可。颈联句意: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碧毯线头”生动形象写出了早稻形态的整齐和颜色的碧绿,“青罗裙带”写出了新蒲的颜色的绿和形态的飘逸,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西湖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据此概括即可。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由此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翻译“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可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整首诗描绘出西湖的美景,展现出对这样流连美景的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时,应根据句子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故断句为: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类题,首先弄懂句子意思,再结合方法指引作答。第(1)空。结合课内迁移法,“具答之”的“具”:详细;“具列如下”句意:详细地写在下面;具:详细。第(2)空。结合成语推断法,“望尘莫及”“及”:赶得上;“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句意:而旱田早已来不及了;及:赶得上。第(3)空。结合借助字形法,“决”是使水“行流”的意思;“即更决临平湖”句意:使湖水流入运河;决:把水打开口子,使水流入。9.本题考查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若:如果;如法:合乎规格;濒:靠近;凶年:荒年。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从“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可知,白居易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于是写了《钱塘湖石记》刻在石碑上;结合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春题湖上》和《钱塘湖石记》均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春题湖上》一诗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钱塘湖石记》一文中,“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写他为了组织当地的官民,修筑西湖堤防,解决百姓旱年缺水问题,可见他是一个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参考译文】:【乙】关于钱塘湖(西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先将几个要点陈述如下:钱塘湖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笕决湖。大凡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降低一寸,可以灌溉十五顷有多;每一昼夜,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之前需要挑选两个官吏,站在农田和湖边,会同本地农户,根据农田的面积,约好放水的时间,算好放水的尺寸,限量放水。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给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交上州府所属的各个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发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的小官,动不动就要十来天,即使得到了水,早已来不及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秋天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从钱塘到海宁盐官镇,应该依靠运河灌溉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河,河水入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了湖堤,加高了好几尺,蓄水量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就再挖开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可以用之有余了。我在杭州三年,连年遇到旱灾,湖水的益处和灾害,都弄清了缘由。想到后人应该知道,所以写在石上。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选自刘向《新序》【乙】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丙】咏睢宁(明)杨于臣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3.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嗣
君
曰
先
君
无
命
孤
不
敢
受
剑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②始一反焉B.①然吾心许之矣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C.①北遇徐君
②北山愚公者D.①以过徐君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1)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2)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6.请对【丙】文“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作简要赏析。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徐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心许之”,待完成出使任务后即了却心愿。“季子挂剑”是诚信的象征,也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B.两千多年来,包括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由此可见“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C.【甲】【乙】两文除了写季子,还写了从者,从者的言行既对季子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又使情节发展出现起伏。D.同是“季子挂剑”的故事,【甲】文记述最详尽,【乙】文次之,而【丙】文仅用了“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寥寥十个字,由此可见【甲】文的记述最真实可信。【答案】3.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4.A5.(1)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2)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6.“泗水南”指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至今”交待了挂剑赠人、一诺千金的故事一直在流传;“芳踪”是指“挂剑赠人”的事、遗址还都有迹可循,千古流传;这两句话高度赞扬了季札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7.D【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故断为: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同“反”,均译为“返回”;B.动词,答应/助词,表约数,左右;C.动词,北行/名词,北边;D.动词,经过/动词,犯错;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从者:随从;止:制止;以赠:用来作赠礼;(2)好:喜爱;弗敢言:指不好意思说出来。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意思是:到如今泗水的南面,高台上传送着他的美名。“至今”指到现在;说明到现在还在流传,表现故事流传之久;“泗水南”点明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芳踪”,指美名。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后来在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选择“挂剑赠人”,表现了季札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而现如今还在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表现了对其的赞扬。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不能仅根据故事详尽与否来判断故事是否真实,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可见“季子挂剑”的可信度很高;故选D。【参考译文】:【甲】延陵季子要向西出使晋国,佩戴着宝剑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所以没有献给他,但心里已经决定要给他了。等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后,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了,季子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他的侍从阻止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可以赠送他人。”延陵季子说:“我不是用来送人的。此前我来徐国,徐君观赏我的剑,虽没说出来,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我因为还要到中原大国访问,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心里已经决定给他了。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到徐君墓地的树上离开了。【乙】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丙】季札回报徐君,坟前的树,上挂着剑锋。到如今泗水的南面,高台上传送着他的美名。【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甲】送苏尚书赴益州[唐]郑惟忠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乙】送别[唐]陈子良落叶聚还散,征禽①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注】:均选自《全唐诗》。①[征禽]远徒的大雁。(1)【乙】诗为什么写“落叶”和“征禽”?(2)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简述理由。【答案】(1)“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2)示例: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两句诗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象的理解。“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意思是落叶聚在一起终究还会飘散,远徒的大雁一去不复返。“落叶”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在诗词中,同有“雁”归而人去的离情别愁。所以,“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2)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首诗的含义是年岁将尽,离愁渐渐消逝,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同时描述了庭院里的花朵似乎有意留下美丽,等待人们来欣赏。“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适合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有鼓励和期许之意。【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①(一)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二)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答案】8.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9.B10.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9.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青年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宝鸡三和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HSE知识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医院医疗救护工作总结与未来计划
- 2024年江苏连云港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自考复习资料】05175税收筹划(重点知识汇总)
- Unit+5+Music+Listening+and+Speaking+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高级焊工培训-(焊工识图基础知识、焊接符号)
- 2024年中国电信安徽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数据运营全流程手册
- 5W1H-分析法与5W分析法培训课件
- 动火作业安全检查表
- Revit-基础教程课件
- 尿失禁的康复计划
- 南昌航空大学往年计算机C语言题目(含六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