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第1页
6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第2页
6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第3页
6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第4页
6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目的

(1)能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对其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2)能够深入了解当前国情,主动自觉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基本特征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从结构的角度看,国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人口因素、民族构成以及传统、阶级状况、文化教育、历史特点、地理状况、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如下图所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民族构成及传统历史特点地理状况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状况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情构成要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

年份国家1980198719982006中国2202907721740美国12830198102924042076日本10440172703235036486韩国23303230860014649

印度2503304406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对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问题成为现实的实践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是回答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种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坚持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比较自觉地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冲突,有些人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人则否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为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从理论上深人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但总的说来,这三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时,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979年3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段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英格尔斯现代化十项指标现代化标准

中国状况人均GNP:3000美元以上1000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85%以上82%农业产值在12-15%以下18.8%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GNP比重45%以上3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33%非农业就业人口比重:70%以下47.8%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重12.5%4%成人识字率80%以上83%人口净增长率为1%0以下1.1%0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36.09%每名医生负担人口800人以下1060人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71岁每天每3人以下有一张报纸23人(20世纪末)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标准60以上贫困;撒哈拉大沙漠60%。50-59为温饱;部分发展中国家;40-49为小康,部分发展中国家;30-39相对富裕,东欧国家;20-29富裕状态;欧洲、日本、加拿大;20以下极其富裕。美国,达到16%;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时间城镇农村1978年57.567.780年代初596290年代初51601995年50以下58.690年代末44502001年37.947.8

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的人口数,美国78人,法国36人,日本18人,中国5人;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国从1996年的4839元上升到2000年的6280元,同期发达国家为2—3万美元;

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我国从1995年的240人上升到1999年的328人,但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1515人的水平。

汽车制造厂人均生产汽车,我国为1.16辆,日本31.84辆;

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772美元3000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1%1%以下现代化标准中国(90-98年平均)人口净增长率就业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技术结构低技术多高技术少传统农业多现代工业少不发达地区多发达地区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二)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47.8%70%以上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33%50%以上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82%85%以上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45%以上33%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二)

2010年·,市场经济实现程度:高位预测85%,中位预测·75%--85%,低位预测65%--7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二)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83%80%以上成人识字率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12.5%4%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二)贫困的标准

贫困最常用的界定标准就是平均收入的一半,或中间收入的60%,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贫困人口:绝对数2.5亿—3200万相对数30.7%—3%71岁70岁以上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平均预期寿命620人1000人以下现代化标准中国(1998年)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体制的历史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八是广大人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l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49年56年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00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这反映了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在物质技术基础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方面的不够格。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与世界的差距:

1955年中国GNP占世界4.7%,1980年降2.5%;

1960年中国GNP和日本相等,1980年占日本25%。

1959年,中国出口总值占世界1.95%,居12位;

1980年下降到0.75%,居第32位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原煤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生铁为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

钢产量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

水泥产量1.22公斤,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1949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1910年的俄国;人均相当于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809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4.5%;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人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2004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比较项目中国500强

世界500强两者比率资产规模总额34092亿美元608145亿美元5.61%营业收入总额10862亿美元148834亿美元

7.30%利润收入总额

386.5亿美元7311.6亿美元

5.30%人均营业收入43.54万元

26827万元

16.23%人均利润额1.53万元13.17万元

11.63%人均资产135.83万元1094.19万元

12.41%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初级阶段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这与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基本一致的。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经济战线要进行全面的重大改革,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后,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党的十二大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1985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至此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原则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根本动力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纲领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政治纲领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纲领1、经济纲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纲领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纲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纲领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经济纲领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2、政治纲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政治纲领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纲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纲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纲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纲领3、文化纲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纲领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文化纲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文化纲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文化纲领坚持为人民服务,繁荣学术和文艺。文化纲领继承古今中外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逐步提高了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后,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这时距20世纪末只剩20余年时间。邓小平在此期间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因此他提出,实事求是问题涉及四个现代化。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说法,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思考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能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0年1990年2000年21世纪中人均GNP4000$温饱小康比较富裕“三步走”的实施19881995人均GNP翻两番人均800——1000¥2010年2000年翻一番2020年

全面小康2000年翻两番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最早描述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戴圣(西汉),《礼记·礼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世纪90年代,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5个方面(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16个指标。张家港文明城市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1997实现程度100)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98.5)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72.3)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100)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100)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3.6)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92.3)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100)9)恩格尔系数50%;(95)

10)成人识字率85%;(90)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00)

12)婴儿死亡率3.1%;(45.9)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00)

14)电视机普及率100%;(94.1)

15)森林覆盖率15%;(46.7)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74.0)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97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86.5%。

2000年,除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实现80%)3项指标外,其他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分地区来看,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990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分别是54.2%和58.8;

2001年分别降至38%和48%,由此可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恩格尔系数判断生活水平的一般标准为:60%以上为贫困,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实现:1995年,完成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人均超过800美元。2001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人均突破900美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

这标志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人均水平还不高。按照世界银行的指标划分,我国在20世纪末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时人均仅800美元,2001年人均900美元,2002年达到人均1000美元,但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上限为2400美元)。

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大体上只有70-80%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1/4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不全面,一是说,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生活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社会保障不健全,环境质量还亟待改善,精神生活还需要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130%110%32.1%47%18.4%二是说,即使这种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覆盖全国所有的人,农村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有近2000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更多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了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2001年中国各地人均GDP排名1上海450512新疆95623西藏6412北京306213湖北94424四川6343天津241414吉林92325江西6314浙江177115海南86226安徽6315广东165916内蒙古78127陕西6076江苏156117湖南73128云南5887福建149418河南71629广西5648辽宁145519青海69330甘肃5039山东126420重庆68331贵州35010黑龙江113021山西6603211河北101022宁夏64533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不全面——侧重于物质不平衡——城乡、东西、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更加完备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总之,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人类发展指数HDI1.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由三个指标构成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2/3权数)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1/3权数)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NP来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

2005年

18个下滑国家中的12个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另外6个自1990年以来遭遇倒退的国家隶属于独联体,即苏联的后继者。在全球范围,挪威攀至人类发展指数顶端,而尼日尔则跌至末尾。人类发展指数证明全球总趋势是向上的,自首次报告于1990年发表以来,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人类发展指数显示:孟加拉国、中国和乌干达自1990年以来位次均上升了20%左右。2005年

1挪威0.96379.4376700.99

2冰岛0.95680.7312430.98

3澳大利亚0.95580.3296320.99

4卢森堡0.94978.5622980.95

5加拿大0.94980306770.97

6瑞典0.94980.2267500.99

7瑞士0.94780.5305520.96

8爱尔兰0.94677.7377380.97

9比利时0.94578.9283350.99

10美国0.94477.4375620.972中国的情况1997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01,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行列,排在第98位,与世界平均的人类发展指数差不多。中国的寿命预期指数为0.75,比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平均数(0.69)高0.06;教育指数为0.78,比中等平均数(0.72)高0.06;GDP指数(按PPP法估算)为0.57,比中等平均数(0.58)略低。中国的寿命预期和教育两个单项指标好,但GDP指数稍微低于人类发展指数。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指标比经济发展指标要好。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人均GDP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1980-2000年,GDP年人均增长9.7%。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应设定为25000元。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较快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大致为1982-1988年)。这个时期,广大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比较低的乡镇企业中就业。第二个时期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致为1992-1996年)。这个时期,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空前繁荣,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从事各种低技术的劳动。1998年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基本上保持在50%的水平上。这说明,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没有结构偏向性,或者说,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不快于农业就业的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增长较前一阶段有所放慢;第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导致对于低技术劳动需求增长的减缓。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力地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1890年,美国的人均GDP3396美元(1990年国际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2.7%。1870年,英国的人均GDP3263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7.2%。综上,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2000年的3.5倍,按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左右。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

日均消费支出小于1美元(购买力平价值)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的统计,但有关于城乡人口的贫困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设计这一指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贫困线为231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线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6.3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1.7元。这些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标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一般认为,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因此,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廉政建设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由设在柏林的世界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一般用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反映廉政状况的代行指标(姑且称之为“廉政指数”)。2000年我国万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为41起,至2020年,应降至10起/万人。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能力涉及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方面。为体现小康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易操作,一般选用非正常死亡率作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评价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代行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非正常死亡包括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死亡人数。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一般用交通事故和火灾死亡人数的比重估计非正常死亡率,2000年为15‰,2020年应降至5‰。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在0和1之间,取值为0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取值为l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国: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数据,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3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可以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犯罪率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逆指标。一般选择刑事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平均受教育年限国际上一般选用15岁和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人类发展报告》的资料,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年。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10年,美国为12.1年。我国一般选用6岁和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9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条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文化产业覆盖众多不同的行业。目前,国际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