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常见题材印如果你是古时候的一位诗人:
看世间恩爱,而你所爱隔天涯!——爱情闺怨诗片刻沉思后,你轻发哲言,秀于朋友圈。——哲理思辨诗诗成,于朋友圈轻@挚友共赏。画意,随诗意跃然纸上。——酬答唱和诗随后,你的挚友佳作完成,你欣然挥笔,致敬并赞其精妙。——题画写意诗你超怕大雨,就偷偷给crush写了首诗,望他能够心领神会!可人家不理你,你便出去走走。望见自然万物,心想:这花儿真纯澈洁白,像我一般独特!——咏物言志诗——干谒言志诗你继续逍遥山水间,这景色太赞了,爱了,想退学畅游!你忽然想起一堆试卷未写,心里糟心、闹心又焦急!继续游,游到了一处古迹,你不禁思索着-当年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人们在此谈笑风生,如今却只剩下断壁
残垣,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咏史怀古诗继续游,在这寂静的夜晚,你独自一人远离家乡,手里的干粮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只有那轮明月依旧高挂于天际。你不禁想起了故乡的月亮,它总是那么圆满,那么温暖。毕业后,你与挚友依依惜别,心中满是对重逢的期盼。柳枝轻轻摇曳,你默默地祈愿,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与好友相聚,共享欢笑与温情。——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后来,你参军了,随军南征北战,战场上刀光剑影,险象环生,九死一生!家,或许成了遥远的牵挂;那个人,或许只能梦里相见。但你想,保家卫国,本就是英雄本色,怕啥?勇往直前!
边塞征战诗古诗诗歌题材:古诗常见题材吟咏画作诗干谒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咏物言志诗酬答唱和诗哲理思辨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年份卷别篇名朝代作者体裁题材2024新高考全国Ⅰ卷宿千岁庵听泉宋刘克庄诗即事抒怀诗新高考全国Ⅱ卷雨后为山亭独卧宋叶梦得诗即事抒怀诗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宋吕本中诗酬和赠答诗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答友人论学宋林希逸诗酬和赠答诗新高考全国Ⅱ卷湖上晚归宋林逋诗山水田园诗全国甲卷临江仙宋晁补之词送别诗全国乙卷破阵子宋陆游词即事抒怀诗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mào)之》宋魏了翁词即事抒怀诗新高考全国Ⅱ卷《送别》唐李白诗送别怀人诗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宋欧阳修、文同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唐王勃诗送别怀人诗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唐杨巨源诗酬和赠答诗新高考全国Ⅱ卷《示儿子》宋陆游诗即事抒怀诗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陈师道诗酬和赠答诗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宋辛弃疾词咏物言志诗考情微观熟悉古诗常见题材知识点梳理一、酬答唱和诗(酬答寄赠诗)相关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交往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多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多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内容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必用被和诗原韵。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被和诗原字。③用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必顺其次序。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②比喻象征。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标志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赞美,或表干谒,或表心志。情感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内涵表示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二、吟咏画作诗(题画写意诗)相关诗作:《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王维)、《墨梅》(王冕)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题画诗是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内容画家生平际遇的描述,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析。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借画咏志。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标志①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画家为别人的画所题的诗。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题某画等为题目形式。情感①题画诗除了体现在其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外,还在于多方面地表现了对画内的自然之美欣赏与赞美。②借画面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三、送别怀人诗(送别诗)相关诗作:《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渡荆门送别》(李白)、《送友人》(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等。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四、劳动民生诗相关诗作:《观刈麦》(白居易)、《悯农》(李绅)、《芣苢》(《诗经》)、《插秧歌》(杨万里)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反映国事民生、歌颂生产劳动、反映民间疾苦为题材。内容①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②民情:百姓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凄惨,社会的不公。③赞歌:劳动的乐趣,对田园的向往,赞美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精神。①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表明作者立场。②以“赋”为主,描写生动。运用简练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③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④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⑤对比。通过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⑥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标志①标题: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农、民、田夫、田、村”等字眼。②主要人物有官与民、贵与贱之别。③意象:田间劳作、横征暴敛、百姓生计、林间采桑、水上采莲、江上捕鱼、机上织女、工人劳动等。情感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劝谏统治者。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同情人民的情感。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④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⑤劳作虽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往。五、托物言志诗(咏物诗)相关诗作:《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①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②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③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多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内容①描摹情态类。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②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③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④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⑤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等。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④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五、托物言志诗(咏物诗)相关诗作:《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希望实现个人理想,或希望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等。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④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六、哲理思辨诗(哲理诗)相关诗作:《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登飞来峰》(王安石)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含蓄,寓哲理于形象中。内容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有感而发,内容幽远奥妙。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诗歌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部分作品会结合历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④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和阐明道理。⑤主要运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出诗人的哲思。标志①既是说理,又很有诗味,它以理语入诗,即用诗来说理,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②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生动,意蕴深远含蓄。③题目中常有“有感”“论”等字眼。情感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关照,折射诗人内心的一种澄澈的思考。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③在日常的生活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七、羁旅思乡诗(思乡怀人诗)相关诗作:《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月夜忆舍弟》(杜甫)、《商山早行》(温庭筠)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颇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③侧面落笔(对写法)。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流水、井等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以及幽怨愤慨之情。相关诗作:《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内容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是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①山水诗常见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田园诗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八、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田园诗)九、咏史怀古诗相关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贾生》(李商隐)、《泊秦淮》(杜牧)、《蜀相》(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内容①描写古代人物的丰功伟绩,表达敬仰之情。②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③描写古迹,叹沧桑巨变、盛衰无常。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标志①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②常见意象:咸阳、长安、金陵、骊山、新亭、隋堤、祠庙、湘妃祠、吴钩、《后庭花》等。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之情。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十、边塞征战诗相关诗作:《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写从军出塞、征战备战、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塞等,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十一、即事(景)抒怀诗特征内涵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标志(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内容情感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情感(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表现了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4)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描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借助典故,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教材链接《无题》(李商隐)、《春望》(杜甫)、《一剪梅》(李清照)代表作品杜甫《客至》、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将进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春夜喜雨》、岑参《逢入京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十一、即事(景)抒怀诗相关题材例题解析学会运用,学会分析(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A解析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解析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用尽心力创造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第二问,需要结合前六句中对许道宁画作的描述以及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分析概括尾联中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全诗前四句描述画作中的山水,“满眼”“苍然”赞美画家描摹物象的功力,“何郡山”之问,比直接正面说画山似真山更婉曲有致,“万里意”赞美画作意境空灵,画外有画,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画面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第五、六句描述画作中的树木与浮云,树木“含晚”,浮云“不还”,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独特的主观感受,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尾联用衬托的手法,以诗人竭尽心力写出的诗句的平庸来衬托画作蕴含的诗意的高妙,对许道宁的画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A解析A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解析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C解析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A解析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文诗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不是典型的咏物诗。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解析欧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下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诗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聆听画眉鸟的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内心的闲适、自在。【2020·全国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雷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自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答案:C“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2020·全国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雷战风雨。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
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B解析B项,“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不正确。开头四句是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往往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亦即“湮没无闻”不正确。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解析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催。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例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教你读诗: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②[景、事]
(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含山店梦觉作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答案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2020·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人才培养项目
- 机器开发合同范例
- 汽车物流挂靠合同范例
- 大型企业聘用合同范例
- 住宅土地出售合同范例
- 村集体项目合同模板
- 猪场建设租赁合同范例
- 海鱼买卖合同范例
- 工抵合同模板
- 水果购销框架合同模板
- 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904
- 【课件】高山流水志家国+课件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英语演讲-机器人发展
- 羽毛球基本功的学与练-教学实施报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 GB/T 28181-2022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 JJG 667-2010液体容积式流量计
- GB/T 8733-2007铸造铝合金锭
- GB/T 37970-2019软件过程及制品可信度评估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巧与拙”导写及范文
- GB/T 32638-2016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GB/T 18915.2-2002镀膜玻璃第2部分:低辐射镀膜玻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