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管理论文2篇_第1页
国家公务员管理论文2篇_第2页
国家公务员管理论文2篇_第3页
国家公务员管理论文2篇_第4页
国家公务员管理论文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技术层面。新形势下,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是多样化的,基于此文章从介绍公务员能力的相关概念入手,进一步介绍了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能力的特点,最后着重介绍了国家公务员的能力构成。【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能力;特征;构成一、国家公务人员的能力内涵公务员能力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学术界对其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顾名思义,公务员的能力是指公务员所具有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就其属性来看,主要是公务人员能力的活动属性,公务人员能力是在组织的社会活动中所体现的能力。公务人员的一般工作能力是进行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而公务人员的特殊工作能力是公务人员从事特定工作所必须的。国家公务人员的一般能力属于各级公务人员都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二、国家公务人员的能力特征依照法律法规去履行职责,从事国家治理,群众服务工作,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才华和能力就是公务员能力的体现。从公务人员个体来看,公务人员能力具备以下特征:(一)综合性。公务员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涉及的工作内容也很繁琐和复杂。这一切都要求公务员应当具备较全面的综合能力,能够统筹兼顾的去处理问题。(二)稳定性。由于公务人员工作具有连贯性、经常性、稳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公务人员的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相反,若公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一直处于一种“绝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必然会受到优胜略汰法则的惩罚。所以,此处所指的公务员能力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三)差异性。由于每个人情况的不同,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国家公务人员个体之间的能力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公务员间存在能力差异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要承认这种差异,并不断融合以求更好的发展。(四)可塑性。国家公务人员的能力应有较大的可塑性。国家公务人员可以通过在后天的学习、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可塑性。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能力的可塑性特征是公务人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公务人员能力的综合性、稳定性、差异性、可塑性特征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正是这些特征的共存才构成了国家公务人员能力特征的有机整体,要将这写特征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三、国家公务人员能力的构成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步比较晚,我国对于国家公务人员能力素质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涉及的公务人员能力主要属于技能范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智力能力。(1)观察的能力。所谓观察力就是对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并保证国家公务人员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更加地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公务在日常的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仅仅通过表面现象就能够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的,这就要求公务员要具备很好的观察能力,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隐藏在表面背后的真正原因。(2)分析的能力。分析的能力是需要公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在处理问题是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能力是在观察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3)理解的能力。作为国家公务员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和问题时要有超强的理解力,能够理解问题准确、迅速,并能够举一反三。好的理解力对于政策的制定,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能力。(4)判断的能力。判断的能力不仅指公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本质工作进行分析,还指公务人员能够有判断对错和是非的能力。作为国家权利的执行者,往往要面对很多诱惑,这个时候良好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是非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二)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很多,主要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者的国家公务员必须要有公共服务的能力,能够切实的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廉洁自律、克己奉公,防止腐败的发生、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国家公务人员要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三)国家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其他能力。(1)统筹兼顾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要解除矛盾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对于国家公务人员来说,必须具备统筹兼顾的能力。(2)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源动力,作为公家公务人员更应该与时俱进拥有很好的开拓创新的能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探索创新。(3)应对风险的能力。风险是指“与潜在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损失有关,但是,风险有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本身不是危险或灾难,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部分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客观的,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而有些风险的形成原因则是主观的,例如因人的看法和态度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风险则具有主观性。不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可能引起社会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国家公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应对风险的能力。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公务员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国家公务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智力能力还要具备职业能力和一些其他能力。当然这只是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中的一部分。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所变化。新时期,唯有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能力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公务队伍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参考文献[1]金延平.人员培训与开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王维(1987.02-),女,河北兴隆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张书钦(1987.10-),男,河北馆陶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浅谈国家公务员招录摘要:国家公务员招录是国家选拔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重要行为,应该保证公民参与的公平。文章分析了公务员招录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探讨了出现这些歧视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就业歧视;公务员招考与录用;原因;对策一、就业歧视释义(一)歧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歧”的涵义为不相同、不一致,“视”的涵义为看待,那么歧视的涵义可以解释为不一致或不相同地对待、看待。“歧视”一词在词性上为贬义词。通俗地说,“歧视”就是某主体用差别对待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相同或相似的主体或物体。(二)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是歧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之一。就业歧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就业歧视指的是在获得职业的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某部分劳动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这部分劳动者由于个人与工作岗位性质没有必要联系的身份、性别、地域、户籍、种族、年龄、容貌或其他与劳动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因素,而遭到雇主的拒绝或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区别对待。而广义上的就业歧视可采用《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定义,它既包括狭义上的就业录用歧视,也包括就业状态下的工资收入歧视和职业选择歧视等待遇方面的歧视。(三)公务员招录歧视公务员招录歧视是就业歧视在公务员招考录用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具体的涵义可以理解为公务员招考录用部门在招录公务员的过程中设置了不合理的差别对待社会应考主体的条件的现象。公务员招录歧视现象在我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范,没有合理的监督审查体制,这一现象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着。二、公务员招录歧视现象的种类不管是中央国家机关,还是地方党政机关在招录公务员的条件设置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歧视现象,笔者结合相关的规定谈谈我国公务员招录中歧视现象的种类。(一)年龄问题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招考简章中共提供897个职位,有81个职位对年龄作了进一步的限制,占9%。2005年,中央党群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共提供1147个职位,有年龄限制的职位占职位总数的8%。地方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招录条件也基本上都涉及到年龄限制的问题。《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14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年龄在35岁以下,经主管机关批准,可适当放宽限制。《公务员法》中公务员报考条件中并没有对年龄限制作为报考的条件。国家干部队伍年轻化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原则之一,但这一原则不能成为剥夺年龄较大的公民参与国家公务员职位竞争的借口。所以,国家在招录公务员过程中设置年龄的关卡这一做法有待改善。(二)学历问题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简章中对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的职位达到91.7%;2006年为87.3%,2004年和2005年三年的学历要求均超过74%;根据统计,对学历的要求限制在大学专科以上是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最低学历。歧视理论中统计性歧视是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比较,高中生比初中生强。以此推论,大专生比中专生强。但由此得出每一个中专生都比大专生差的定论有失偏颇。同样的政府工作,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学历比较高的人才能完成,只能根据职位本身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来加以相应的条件。(三)身份问题2002年至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职位表中只有10%左右的职位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招考,符合报考资格的社会在职人员无一例外地要求具有北京市户籍,而且部分职位要求具有北京市城镇户籍。《2007年下半年天津市招考公务员简章》招考的范围和对象:1、符合职位要求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2、社会人员需具有天津市常住户口,非津生源应届毕业生需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以上看到的是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身份之分,还有一种身份之分,那就是农业人口身份和城镇居民人口身份的划分。据统计,我国考试录用公务员已达70多万人,其中农民只有5000人。目前,山东省几经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农业户口的优秀人员仍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但这一现象只限于报考基层国家公务员。(四)地域问题《广东省2003年下半年招考机关工作和国家公务员公告》第1条规定招考对象和条件中非广东户籍报考者限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2004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考试录用简章》招考对象:生源地和常住户口为广西的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以上人员。地域歧视表现在招考公告中对招考对象和招考范围的要求。省级国家机关地域歧视表现为是面向全国范围招考还是面向本行政区域进行公开招考。公务员招考歧视现象还有其他的一些表现,比如说对毕业院校的限制、对婚姻状况的限制、对生源地的限制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举例说明了。三、公务员招录歧视的原因分析(一)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供给大于需求2003年,全国有212万高校毕业生走上社会;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这一数字在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已突破400万,达到412万人。这只是指高校毕业生,加上社会失业和待就业人员,还有广大的农民,其数量极其庞大,但国家公务员每年的招考职位数量不过数万人,这就显得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在国家对报考条件进行限制的情况下,依然是几个、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劳动力的过剩给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国家就可以对公务员招考的条件进行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二)统计性歧视的影响所谓的统计性歧视就是指在不完全信息和不正当的激励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有趣的歧视的变形。即独特个体的情况被按其所属群体的平均情况来加以处理。简单地说就是高中生肯定不如大学生,那么每一个高中生就是不如每一个大学生。在我国,学历教育使人们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教育时间的长短是衡量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国家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这一党的政策指引下,公务员录用机关就形成一种观念:学历高的人知识和能力就会更高,录用高学历的人就能够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这种观念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在统计性歧视的影响下,国家对公务员录用限定了比较严格的条件。(三)户籍制度的不合理中国户籍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身份的划分及其农业人口与非农业户口转换机制,人为把公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两种不同身份,对两种身份采取两种政策,在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一道身份鸿沟。不同身份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拥有不同的权力。身份成为人们获得某种职业、地位,享有某种社会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我国公务员招录还没有能够打破传统的户籍限制,对农民形成了应考的身份歧视。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地域划分,致使出现大城市对小城市人的歧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歧视。国家4部委(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也出台了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取消大学生跨省、跨区就业限制的政策,但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没有能够遏制公务员招考中对考生户籍和生源的限制。这是由制度造成的歧视,需要改变制度来改变现状。(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国家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面试暂行条例》以及各省的《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和《国家公务员体检实施办法》或体检实施细则是目前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的法律依据。这些法律依据存在的问题是规范公务员录用行为的立法层次的多样性和不统一性,法律规范的法律效力等级不高,法律依据的本身的合理性及合宪性遭到质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平等就业,《国家公务员法》对公务员报考条件也作了较大的空间的规定,但具体操作性的政策却把瓶口缩小了许多,造成了歧视现象的存在。四、反公务员招录歧视的对策(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现行的公务员招录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