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①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并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出现大规模的祭坛D.④处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宫殿建筑和天文建筑【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地图和所学可知,②处为仰韶文化,其典型器物是彩陶,栽培作物以粟为主,B项正确;①处为红山文化,其代表器物为玉器,排除A项;③处为龙山文化,其居民种植粟,排除C项;④处为良渚文化,出土了玉器,此时为新石器时代,并未大量使用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下列属于孟子的观点是()A.“有教无类” B.“道法自然” C.“仁政” D.“相生相胜”【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提出的“仁政”理念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相生相胜”是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而孟子属于儒家学派,排除D项。故选C项。3.伴随着秦人生存空间拓展,农耕区越来越大,最终实现了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为推动其融入华夏提供了根本动力。这反映出()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秦人居于游牧与农耕之间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题干中提到秦人通过扩大农耕区,最终形成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秦人居于游牧与农耕之间,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相关信息,排除A项;只是推动了民族融合,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说法没有依据,排除B项;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4.学者赞同秦汉时期太尉之职不常置,难以作为一种固定领军制度。据《百官公卿表》记载,诸侯国设置中尉,掌一国武事,地位与太傅、丞相、内史并列。这反映出()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秦汉时期,太尉之职不常置,说明其并非固定的领军制度,而是根据需要设置,这种灵活的设置方式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分割与牵制。诸侯国设置中尉,地位与太傅、丞相、内史并列,表明在地方上也采取了类似的权力分割策略,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职官手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公之间斗争,排除A项;这种做法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排除B项;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序号内容①高勒毛都2号墓地M1出土的玉璧与汉代贵族墓中出土同类器物相比,无论是玉料还是雕琢工艺,都属上乘之作。②《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永平)十六年,乃大发缘边兵,遣诸将四道出塞,北征匈奴。”A.匈奴军事实力远超汉政权 B.汉朝与匈奴的民族交流C.汉朝政权呈现出衰亡特征 D.匈奴给汉带来先进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①提到高勒毛都2号墓地出土的玉璧与汉代贵族墓中出土的器物相似,说明匈奴与汉代在文化和工艺上有交流。材料②提到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综合来看,这些材料更倾向于说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民族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双方军事实力,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汉匈民族交往,没有提到汉朝衰亡史实,排除C项;汉匈交往中,汉给匈奴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6.《魏书》记载:“自凤举中京,方隆礼教,宗室之范,每蒙委及,四门之选,负荷铨量……(孝文帝)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A.学习商周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先进礼制文化C.极力推动鲜卑全面的汉化 D.推进拓跋氏上层士族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迁都洛邑后,孝文帝希望有司修复皇宗之学、开辟四门之教,为此诏立了国子太学、四门小学,积极发展教育,进一步推动礼教的发展,说明其意在推动拓跋氏上层士族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孝文帝学习商周的治国理政经验,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虽会带来“传播儒家礼制文化”的客观效果,但并不是孝文帝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推动鲜卑族全面汉化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7.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分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两方面的内容。下列材料所指制度,按其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辛,其不可变也固矣。”②“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④“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周、秦、汉、唐(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辛,其不可变也固矣。”这句话描述的是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情况;②“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句话描述的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现象;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句话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④“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句话描述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①④②,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8.有关科举的诗词数量,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苏轼的《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等,都是用诗句记录送友赴考的情况。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推行外儒内法 B.世家大族没落 C.国民素质提高 D.大力提倡文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文人地位的提升和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使得与科举相关的文化活动(包括诗词创作)也随之繁荣。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宋朝大力提倡文治,D项正确;外儒内法更多与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策略有关,与科举诗词的数量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世家大族的没落可能会影响到社会阶层和权力分布,但它与科举考试和诗词创作数量的直接关系不大,排除B项;虽然国民素质的提高可能促进文学创作,但它不是宋代科举诗词数量增多的直接原因。国民素质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难以直接归因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9.唐朝中期,杨炎在改革建议的奏文中揭示:“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得非当时之实。”杨炎认识到,人民的负担已经严重脱离收入真实情况,税制如不适时进行调整,人民也就只能逃亡。根据他的建议,推行的制度是()A.均田令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杨炎认为人民的负担已经严重脱离收入真实情况,租庸调制弊端日益显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两税法的建议,使赋税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C项正确;均田令是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史专家邓小南先生讲到:“(宋)政权之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权等大权旁落;如何禁止百官间凭籍种种因缘相互朋比,以致构成为专制政权的离心力量;如何消除地方上己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等等。”由此可知,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设立行省制度 D.废丞相设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为了防范文武重臣篡夺、防止大权旁落、禁止百官勾结以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等,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宋代不符,排除A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宋代不符,排除C项;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而内阁制度则始于明朝明成祖时期,与宋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王水照主编的《王安石全集:修订增补版》记载道:“王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C.减轻了人民负担 D.增强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及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并不是局限于整顿吏治,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导致了部分官僚的反对,使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朝诗人陈叔达的《春首》:“雪花联玉树,冰彩散瑶池。翔禽遥出没,积翠远参差。”古诗中的瑶池,就是今日的新疆天山天池。下列是中国历史上在新疆地区设治管理的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设置西域都护府②设置安西都护府③设立伊犁将军④设立北庭都元帅府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为西汉、唐朝、元朝、清朝时期的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设置西域都护府发生在西汉时期;②设置安西都护府发生在唐朝时期;③设立伊犁将军发生在清朝时期;④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发生在元朝时期。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3.据《良渚玉韵》,良渚文化有了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漆器、丝织品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它们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剧烈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据此可知,良渚时期()A.礼制观念成熟 B.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D.血缘关系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良渚文化中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剧烈分化,以及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都是阶级社会形成的典型特征,因此,良渚时期即将迈入阶级社会,C项正确;虽然材料提到形成了规范化的礼制,但“成熟”一词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且不是本题的核心判断点,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这表明农业已经相当成熟,而非“原始”状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关系的变化,且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在阶级社会中往往与血缘关系(如宗法制度)相结合,而非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14.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以田蚡为丞相,田蚡入朝廷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后来田蚡“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皇帝与丞相的矛盾一触即发。为此,汉武帝()A.划分13个州部 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设立了“中朝”,即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决策机构,以此来削弱丞相的权力,D项正确;划分13个州部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是削弱地方诸侯王的权力,排除B项;汉光武帝时增强了尚书台的作用,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图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陶器,据考证,推测是航海过程中用于储存水和食物的容器。其或可说明,曾有不少汉朝人甚至汉朝的船只到达过当地。而且从陶器种类看,既有来自南海沿岸的,也有部分可能来自江浙沿海地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此物可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形成②此物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形成③出土陶器有助研究三彩釉技术④是实物史料,有一定研究价值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陶器是在东南亚地区出土的,且据推测是航海过程中使用的容器,这直接指向了海上交通和贸易。因此,这些陶器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②正确;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为它们能够直接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这些出土的汉朝陶器作为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汉朝的海上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④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的陶器与航海活动相关,而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陆地交通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因此,这些陶器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无直接关联,①错误;三彩釉技术主要指的是唐代的三彩釉陶器,而题目中的陶器是汉朝的。因此,这些陶器与三彩釉技术无直接联系,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6.南宋赵汝适撰写《诸蕃志》记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东至今天的日本,南达印度尼西亚各群岛,西至非洲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达中亚及小亚细亚,地域之广,为当时罕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A.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C.宁波有当时最大外贸港口 D.抑商政策开始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南宋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众多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泛,东至日本,南达印度尼西亚,西至非洲及西西里岛,北达中亚及小亚细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正是海外贸易发达的体现,B项正确;长安在唐代是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但南宋时期的长安(今西安)已不再具备这样的地位,且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关联的是沿海地区,排除A项;虽然宁波在宋代是重要的港口之一,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宁波是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这个结论无法从题目信息中直接得出,排除C项;宋代对商业持相对开放的态度,但题目中并未提及抑商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评述A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B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理学注重强化伦理道德秩序D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这有利于强化伦理道德秩序,C项正确;据材料“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可知,这种情况体现了商朝和东北地区存在文化联系,不能得知此地是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宫殿、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只体现了是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据此不能得知其他文化的特点,不能得知中华文明的“多元”特点,排除B项;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的是社会门第观念的淡化,而不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18.如图是西藏地方政府1785年自铸银币,在货币铭文上刻铸其时皇帝年号“乾隆”,货币上选择“祥云”图案,间隔在“乾隆宝藏”四字之中。特定选择以“祥云”为中央王朝发行于藏流通货币图示,而非选择此前在西藏流通银币上出现的更具藏传佛教含义的八瓣莲花、忍冬纹式。该银币()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B.见证了雍正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这枚银币上刻有“乾隆”年号,表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承认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权,使用中央政府的年号和图案,反映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C项正确;该地区是西藏地区,不是新疆,排除A项;刻有乾隆年号,和雍正无关,排除B项;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排除D项。故选C项。19.明清小说情节中,能够找到不少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元素,如在“三言两拍”中,许多故事围绕着运河水道及沿岸展开。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连接了南北多个重要城市和市镇,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市镇经济的繁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使得与运河相关的故事成为小说中的重要元素,A项正确;虽然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有其特点,但文化专制松弛并不是导致小说中频繁出现运河元素的主要原因。此外,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政策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限制,而非松弛,排除B项;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明清文学中确实存在,但并非导致运河元素频繁出现的主要因素。运河元素更多地与本土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相关,排除C项;印刷技术的进步对明清文学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并不直接导致小说中运河元素的频繁出现。印刷技术的进步更多地影响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20.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地语》里记载了实施“迁海令”后对沿海社会的影响:“岁壬王(康熙元年)寅二月……令沿海之人民向内地迁徙五十里……空其军民,弃赀携累,仓卒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此“迁海令”()A.是中国自然经济心态的反映 B.处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目的C.是针对沿海倭寇猖獗而制定 D.推动了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国内生产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总体上不需要通过大规模对外贸易来满足国内需求,“迁海令”限制民间对外海上贸易,是中国自然经济心态的反映,A项正确;此“迁海令”是中国自然经济心态的反映,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沿海倭寇问题比较严重的时期是在元朝末年和明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迁海令”不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东南沿海等依赖对外贸易地区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清朝中期以后走向衰落,而非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1.《清实录》记载:“云、贵、川、广猺獞杂处,其奉公输赋之土司,皆当与内地人民一体休养,俾得遂生乐业,乃不虚朕怀保柔远之心。……惟冀尔等各抒忠烟,安靖封疆。”关于“改土归流”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逐步地取消土司世袭的制度 B.开展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等工作C.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 D.实现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土归流即改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势力,并进行户籍普查核实地方赋税,主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更有效,并没有实现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治理,D项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地取消土司世袭的制度,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土归流政策要求地方官员开展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等工作,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改土归流即改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2.明太祖曾说:“洪武六年拜(胡惟庸)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帝以准庸为才宠任之。……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胡惟庸在相位时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能够影响皇帝的决策(如隐匿对自己不利的奏章)。这明显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威和专制统治。因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D项正确;虽然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对明朝有影响,但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明太祖是基于历代经验来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项;丞相制度在历代王朝中往往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设立的,因此废除丞相制度会降低工作效率,排除B项;:虽然废除丞相确实是对中枢机构的一种改革,但这更多地描述了行动本身,而非行动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3.永乐年间进士刘球曾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圣天子德加海外,间遣中贵人总甲士帆大舶,穷舻道海洋,抵暹罗、阿丹、爪哇、满剌加、古里、苏门、天方、真腊、锡兰山诸国,收其所谓麒麟、福鹿、狮虎、象犀诸异兽,……以入中国,以为苑囿之实、府库之藏、器玩服饰之用,使远方之人亦得因是以修其敬于朝廷。”这从侧面可说明明朝的对外交往()A.促进西域和中原的联系 B.实施了开明开放的政策C.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 D.由“十三行”代为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郑和的航行既有政治上的意义(如展示国威、加强与各国的联系),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如带回珍稀物品、促进贸易),因此从侧面说明明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C项正确;郑和的航行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中东甚至非洲东海岸,而并非西域(通常指中国西部,尤其是新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明朝对外交往具有双重性质,而未涉及到实施了开明开放的政策,且实施开明开放的政策是唐朝的时代特征,这一特征与明朝不大吻合,排除B项;“十三行”是清代设立的对外贸易机构,与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宋时明州驿亭之设是接待高丽来使必不可少的外交礼仪之需,关于航济亭具体设置时间目前学界并无关注,而史籍所见记载尚有争议。下列论述合理的是()出处内容宋人罗濬《宝庆四明志》航济亭,县东南四十步,元丰元年(1078)建,为高丽使往还赐宴之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二年(1079)五月壬辰,赐明州及定海县高丽贡使馆名曰乐宾,亭名曰航济王应麟《玉海·宫室》元丰二年(1079)明州及定海县作高丽贡使馆。五月二十五日赐名乐宾(亭曰航济)A.航济亭所建时间定为元丰二年 B.海路在宋朝外交中发挥作用C.材料都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低 D.明州主导北宋对外贸易通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三部史籍均提及明州驿亭接待高丽来使的情况可以看出,海路在宋朝的外交活动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由于三部史籍中仅有《宝庆四明志》一部明确记载航济亭建于元丰元年,而另外两部则提到元丰二年赐名,因此无法断定航济亭的确切建设时间为元丰二年,排除A项;虽然这些史料是后人根据前人记录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但并不能因此断定其可信度低。史料的可信度需要根据其内容、来源、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排除C项;题目中的史料并未提及明州是否主导了北宋的对外贸易通道,因此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5小题20分,第26小题20分,共40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初年,三省机构的职能分别是:“中书造命,门下宙复,尚书奉行。”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贞观年间,因为门下省职能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摘编自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三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变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演变。(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分别例举隋唐天文、医学的一项成就。【答案】(1)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期,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三省六部制的权力中心从尚书省逐渐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写4点即满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以)(2)影响: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变得公开公正;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写4点)(3)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孙思邈的《千金方》或唐高宗时期的《唐本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三省机构职能分左是:‘中书造命,门下宙复,尚书奉行。’”得出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根据所学得出唐太宗时期,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中央政治体制‘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实际上是掌握了全国政令的‘副署’和‘颁行’权,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来”得出三省六部制的权力中心从尚书省逐渐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根据所学得出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结合所学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回答,如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变得公开公正;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孙思邈的《千金方》或唐高宗时期的《唐本草》。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改变了隋唐形成的运河格局。大运河的河道长度、漕运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的运转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客观上对保证大运河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求。……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运河南北贯通,运河的格局、路线、重要性等方面都异于前代,运河漕运开始进入全新时期,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管理制度亦较前代有了明显的不同。虽然大运河全线贯通,但终元一代,海运占主导地位,故而研究元代大运河管理制度时不可避免要涉及海运管理。——摘编自钟行明《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雏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材料三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更是日趋活跃,晋商几乎垄断了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明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咸丰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国内战事频繁,当时军阀割据,土匪纷起,以致晋商票号各分庄损失巨大。洋务运动中兴之际,恰是山西票号极盛于各地之时,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受高额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