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_第1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_第2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_第3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_第4页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现代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诗歌

读文

指导»»»快速有奴读瞳现代诗歌

DUWEN2HI0A0

一'现代诗歌文体特征

现代诗歌又称白话诗,发端于清末,盛行于“五四”以后,像中国现代社会

一样,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推崇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思潮。其与古典诗

歌相比较,虽都为有感而作,但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形式更加奔放自由,

意涵也更加丰富跳跃,意象的经营往往重于对修辞的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

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进行“可感与不

可感之间”的沟通。其特点有:

1.分行排列。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2.饱含真情。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

“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

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跳跃自如。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

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6.凝练集中。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

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

思想内容。

7.节奏和谐。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

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

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

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8.形象生动。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

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

等。

9.意境优美。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

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

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0.虚实相生。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

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二'现代诗歌的分类

现代诗的分类有多种表述方式。按形式分,可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按体裁

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和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分,可分为叙事诗、

说理诗和抒情诗;若按篇幅长短划分,则又可分为微诗、小诗、短诗、长诗几大

类。现在一般认为十行以内,一百字左右即为小诗,代表人物是冰心和宗白华,

代表诗集是《繁星》《春水》和《流云》等;二十行或三十行以内为短诗;长诗

的设定一般以四十行为标准——即等于或超过四十行均为长诗。

三、现代诗歌“三扣”“四注意”阅读法

静夜

郭沫若

诗歌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鱼交人在岸/对月流珠

主旨也可以叫作主题、主题思想、中心、中心思想等。《静夜》这

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

扣主旨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

扣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扣住了整个诗意的命脉,赏析的思维就不

会出轨。

不妨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静夜》: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

外的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

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

扣意境

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鲸人,如

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只

要扣住了这个意境,我们就能从作品所描绘的有限生活画面里,

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无限意味,获得美的享受。

“鲸人流珠”可谓《静夜》表意的重点。在月华满天的时刻,诗

人想到天上的鲸人对月泣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沉思。诗人

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

扣诗眼

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透过诗作闪露出来的这般晶莹的

眼睛,我们就能走入作者的心灵,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

么。

《静夜》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的人和

注意领会诗

事,目的是与黑暗现实中不自由的生活和心灵相对照,以此反衬

作所表达的

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渺茫之感,表达出诗

思想感情

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诗人的家国之思。

《静夜》中,诗人由月光疏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鲸人

在岸对月流珠;想象中的天河海雾迷蒙,想象中的天河岸边有蚊

注意理解诗

人,想象中的鲸人在对月流珠。作品不仅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

作所描绘的

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还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创造出了看得

灵动形象

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这种动人的形象正是意境的基

础。

《静夜》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宛如一

注意品味诗首小夜曲,愉悦流畅地流过我们的心田。诗行中,叠词(“淡淡”

作所锤炼的“团团”“远远”)的使用,传说的引用,均营造了氛围。短句的

精致语言多用,问句的连用,均给我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留下值得填

补的空白。

《静夜》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第一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

二、三拍,每行的最后一拍均读重音,韵脚的字是

注意识得诗

“林”“星”;第二节的四行分别是二、三、三、二拍,前两行

作所采用的

的第二拍和最后一行的两拍读重音,押“U”韵。朗读时,充分把握

韵律节奏

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自然地做到轻

松、柔和、舒缓,则更能体悟作者的韵味和意趣。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

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

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解析D项,“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错。

答案D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分别代表了语意未

尽、表示转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鸟”为意象,

生动形象,而且能够让人产生联想,拓展了诗的意境。

C.诗歌末句含意是指: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

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D.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国,并赞美为祖国的独

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解析分别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示转折、表示语意未尽。

答案A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答案①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地抒

情。“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

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②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

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4.鸟儿歌唱的内容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人借助这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形象的特征说一说。

[解题思维]

诗歌的鉴赏不外乎是通过感受诗情、领悟诗意、把握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

达到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妨

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鉴赏的突破口。

1.以情解诗。抒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任何一首优秀的诗,都是诗人真

挚感情的结晶。所以,赏析新诗,可以从感受诗情入手。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如

果能正确把握作者不同的喜忧、爱恨之情,我们就能正确判断作者肯定什么,否

定什么,歌颂什么,痛斥什么等问题。例如,可以从诗人的情感入手。诗句说假

如自己是一只鸟,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可见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多

么深沉。而诗人写歌声是嘶哑的,不是欢快的,可见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结合

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H月,可见这里边又蕴涵着诗人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2.以物解诗。诗歌都有一定的意象。意象就是诗中集中表现的体现强烈思想

感情的形象。“意”即思想感情,“象”即形象物。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

情往往附着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是情感的载体。所以,

通过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诗歌。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

达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从诗中“这被暴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

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

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土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

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

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3.以文解诗。文学性强也是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现代诗歌虽然在形式、押

韵方面比古诗自由,但现代诗歌也是同样具有语言委婉、概括,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的特点。

我们也要注意分析这首诗的文学特点。诗人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激

情而又深沉的意境。所以,我们要抓住比喻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诗人把自己比喻

为一只鸟,表达出了要为土地歌唱,即使死了也要腐烂在土地里的深情。通观全

诗,比喻句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为止,最后两句已不是比喻的内

容,诗人回到了直抒胸臆上。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这只鸟正是诗人自

己,是全诗的抒情主人公。

答案①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

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②“被暴风

雨所打击着的”“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分别用来修饰“土地”和“河流”,它

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借助这些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大地当时正在遭受苦难的沉重心情,

写出了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使我们体

会到了人民奋起反抗,正在与侵略者进行的斗争。“悲愤”的河流汹涌激荡,被

“激怒”的风呼啸奔腾,人民的力量正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上,显示

着极大的威力,这几句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激动心情。“黎明”一句表达了诗

人对光明的向往。

题型详解•核心突破

题型一客观题

一'现代诗歌选择题考查角度

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

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

生,,共鸣”。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高考客观题常考的

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如:

诗歌题目命题角度错点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考查结构形

的时候”与“而今”,式

我遥望“偶尔抬头”与“有时回D项理解错

曾卓头”相照应。误。原诗歌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对两个不同人

生活的海洋中/偶尔“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生阶段的不同

考查诗句的

抬头/遥望六十岁,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认识,而不是

理解

像遥望/一个远在异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共

国的港口/经历了狂和认识。同”“都”。

风暴雨,惊涛骇浪/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

考查修辞格

回头/遥望我年轻的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

时候/像遥望迷失在念。

烟雾中的故乡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

的手法,把人生六十年来

考查艺术手

的共同感悟都形象地表现

出来,意蕴绵长,耐人寻

味。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用一个“风”

和一个“掷”字,写出秋

考查炼字

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

是一幅简洁的秋果秋色

图,从这图景里看不出诗

人的感情。

C项错误。

红叶B.诗中“噢”字以下,道

“赋予绿色以

沙白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考查对诗句

生命、和平。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秋了,并点明对这些景物的理解

蓬勃生长之

前/噢/秋天/绿色的有独特的感受。

意”不是作者

生命也有热血/经霜C.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

迥异于他人的

后我才发现……现在于“绿色的生命也有

考查形象特新发现。

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

命、和平、蓬勃生长之

忌、O

D.最后一句虚实兼备,既

写出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

考查艺术手

实,也暗喻了作者经受风

法和情感

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

验。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D项错误。这

生命幻想曲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朦胧诗的本

顾城

A.以“瀑布”隐喻“阳考查艺术手体没有出现,

让太阳的瀑布/洗黑

光”,以“洗黑我的皮法分析必须注意

我的皮肤/太阳是我

肤”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合理性。“皮

的纤夫/它拉着我/用

肤。肤”被“阳

强光的绳索……

B.以“纤夫”隐喻“太考查艺术手光”“洗黑”

阳”,以“绳索”隐喻法暗示诗人希望

“强光”,纤夫“拉着在光明世界中

我",隐喻太阳给了我光锻炼得更强壮

明。这一理念。

C.“纤夫”背着“绳索”“心灵创伤”

拉着“我”在逆流中前考查艺术手这一说法与诗

进,隐喻在险恶的环境中法歌昂扬向上的

奋力前行。情绪是不吻合

D.以“皮肤”被“阳的。

光”“洗黑”,隐喻经过考查艺术手

了种种曲折,造成了心灵法

创伤。

二、现代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合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

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有三类: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

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暗喻之

别。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

“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

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

后写的诗。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现

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谓暗

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

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

沦。”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

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泣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

实。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

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

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

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

的象征……”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狼可

以象征残暴,但有的场合也可以象征野性,自由不羁等等。所以,现代诗中的意

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

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

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

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中的“礁石”,

显然是一种拟人(有身体、有脚、站在那里、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但

它究竟象征什么具体的事物,读者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没有唯一的、明确的

界定。所以说,象征性意象能引发人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自由想

象的空间。

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

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

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

康桥》,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康桥泛舟寻梦,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诗人展示了

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存(水草)”“清

泉一虹一梦”“星辉一歌一笙箫一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

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

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诗人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

三、品读诗歌,体会“三美”

(一)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鉴赏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

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以香草、美人比喻理

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鉴这种传统技法,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

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作者为什么要

选择这样的形象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一目了然。艾青正是因

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

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

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

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是我们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阅读鉴赏时,我们就得

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

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

(二)展开想象、感受形象美

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1.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

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

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体察物象,剖析寓意。中国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

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笔

下的那一块“礁石”,臧克家笔下的那一匹“老马”,都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赏者要学会联想,由表及里地品析,在体察外在形

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三)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

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阅读诗歌时要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

挥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们只要抓住诗中意象深入玩

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就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神话

境界,心中的美感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

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要求情、

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这首

诗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

3.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意境作为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

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

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鉴赏诗歌就不仅要

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

★1.对《手推车》中的“尖音”和“辙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听的噪音。B.难看的荒漠土地。

C.北国人民的悲哀。D.农民劳作的艰辛。

解析从内容上看,全篇分两部分:①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

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②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

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答案C

2.对诗歌所传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民族的痛苦和灾难。

B.农民耕种时的艰辛。

C.中国历史的停滞。

D.北方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沉重和悲哀。

解析诗歌虽然没有写到推车的农夫,只写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从这一个山

脚/到那一个山脚”“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迟缓而笨重地、孤独而无休止

地移动着,“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在灰黄土层上刻画着深深的辙迹。

但通过这一看似简单的意境描写,传达出中国历史的停滞、北方农民生活方式的

单调、沉重和悲哀,以及我们民族的痛苦和灾难。

答案B

3.艾青是一个造境的高手,请阐述本诗是如何只用几组意象便形象地勾勒出一九

三八年的北国人民的生活图画的。

答案几组意象如“枯干了的河底”,“天穹痉挛的尖音”“冰雪凝冻的日

子”“贫穷的小村”“辙迹”“单独的轮子”“广阔与荒漠”等等,其情感基调

与色彩是一致的,共同渲染出压在北国人民头上的沉沉的悲哀,在这死一般的寂

静中,唯有独轮车固执的尖音,暗示着某种终将爆发的反抗。

4.诗歌通过怎样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诗歌通过对北方农民常用的独轮手推车单调、刺耳的“使阴暗的天穹痉挛

的尖音”,象征北方农民无限的悲哀,那贫瘠的黄土地,寒冷与静寂的山脚,那

曲曲弯弯的山间小道,再伴随着独轮车发出的尖叫声,勾画出一幅凝重、昏暗、

贫穷、荒凉的北国农村风景图,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这一主旨。

[解题思维]

第一步:体悟形象美。

全诗结构错落有致,散文化的篇章布局安排使全诗具有独特的随心所欲的韵

致。在谋篇布局上再一次显示艾青作为一个绘画出身的诗人的匠心。两段诗分别

是两幅画,两幅浸透着北国人民的悲哀的、色调阴沉的画,几组意象如“枯干了

的河底”,“天穹痉挛的尖音”,“冰雪凝冻的日子”“贫穷的小村”“辙

迹”“寒冷与静寂”,“广阔与荒漠”等等,其情感基调与色彩是一致的,共同

渲染出压在北国人民头上的沉沉的悲哀,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唯有独轮车固执

的尖音,暗示着某种终将爆发的反抗。艾青不愧为一个造境的高手,只几组意象

便形象地勾勒出一九三八年的北国人民的生活图画。画面凝重深沉,很容易让人

读出艾青蕴含于其中的对与他血脉相连的人民的深沉的爱。因为有爱,所以他感

受到的悲哀和苦痛才格外地沉重,甚至凝成一幅幅流淌不动的画。

第二步:体悟意境美。

诗的开头,是干涸的母亲河,黄河流过的地域已坦露出无数的枯干了河底。

悲凉而沉重的气氛沉沉压下来,手推车正是在这样阴暗的天穹下,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刺耳惊心的尖音,表达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和控诉。那只唯一的、单独的轮子,

“穿过寒冷与静寂”“穿过广阔与荒漠”,穿行的车辙织出一幅以悲哀为经纬的北

国人民苦难生活图。

第三步:体悟情感美。

独轮的手推车载着一个民族的悲哀压过艾青的心头,他真切感受到了北国人

民的手推车装载着的生活的沉重。于是,只有一个轮子的手推车成了北国人民生

活苦痛的符号,它醒目而独特,让艾青无法漠视它。

艾青的诗歌风格再一次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诗歌平白晓畅,在看似平静的、

不动声色的诗句之下掩藏着深沉的情感,仿佛是火山即将爆发之前的宁静,蕴含

了翻天覆地的能量。北国人民的悲哀在一片寂静中化为独轮手推车不堪重荷的尖

音,这种不屈不挠的,“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又似是暗示了某种平静下的

潜流。

【即练即悟】

一、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1〜4题。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

棵。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似想象,慧眼独具,

“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

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解析C项,进行相反联想。

答案c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

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

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

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树》这首诗,“树”的鲜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

呈现出来的,直接明了,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解析D项,“直接明了”改为“含蓄蕴藉”。

答案D

3.如何理解诗句“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

根须纠缠在一起”中“但是”的含义?

答案“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这首诗的博大含

义逐渐清楚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

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

“纠缠在一起”的。

4.浅析本诗的结构和主旨。

答案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

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主旨:诗人用《树》这首诗描绘出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阶级压迫,

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

们之间,似乎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他们似乎都是彼此“孤离”着。但这

只是生活的表层现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凝聚力的,不仅

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这点,它的现在也证明了这点。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

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们会团结起来,进行

殊死的斗争。

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5〜8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

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

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

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

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D.“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诗人要对方“记得”和“忘掉”的内容是交会

时互放的光亮。这两句诗其实是矛盾的。

解析D项,不矛盾。诗人只是一种建议,意思是不要太认真,随便一些。

答案D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

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B.作者在一个完全虚化的时间副词的题目下写出一首如此灵动的小诗。这首对人

生、对情感有着深切感悟的诗,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字里行间也透露

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

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

解析C项,说法是牵强、不妥的。故选C。

答案c

7.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各提到了一次“你”“我”,所指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节里的“我”指的是云,象征“我”的飘忽不定,“你”指的是波,

象征“你”的多情。第二节里的“我”指的是两艘暗夜里在海上相遇的船,象征

“你”“我”选择的方向不同,只有错过。

8.有人说,此诗并非只是简单的爱情诗,它更包含对人生的感叹。请结合全诗加

以赏析。

答案(1)云与水相距万里,偶尔云的倩影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转瞬间却又消失了

踪影。航行在海上的船在黑夜里相逢,然而各有各的方向,偶然相遇,却又匆匆

离别。

(2)人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相遇是偶然,但人生的

彼岸却是必然。人生的旅途有许多的偶然,转角遇到的爱,相逢结下的缘,可这

偶然的爱与缘都只是昙花一现,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随后各自再度回归到自己

的人生轨迹上继续前行。

(3)对于这些偶然的爱与缘,人们无须欢喜,也最好忘掉。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

方向,人们既无法改变人生,那就忘掉,忘掉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人生的无

可奈何,但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心中无所牵挂才能继续前行,前路还有更多的

偶然,若每一个偶然的相遇,都驻足相伴,心中的牵挂,那人生将偏离轨迹,亦

无法到达必然的彼岸。

课时作业

客观题

(60分钟60分)

题组一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

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

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

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

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

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

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解析C项,“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不符合文意。诗中的“一沟绝望的

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

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

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答案c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营

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

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

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泣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

命力的社会现实。

解析每节的第一句不押韵,仅有二、四句押韵,且第一节不押韵。全诗5节,

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

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6分)

萧红墓畔。口占②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注】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

是戴望舒于1944年拜谒萧红墓时所作。②口占,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诗人内心强烈的寂寞。

B.全诗虽是在悼念亡者,但诗人已摒弃过去传统悼亡诗的写法,在平静的追思中,

隐含对生命的思考和慨叹。

C.结尾一句感情丰富,既有对萧红无需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的羡慕,也有对

漫长的革命斗争前途未卜的疑虑和沮丧。

D.这首诗语言质朴且明快,传达出的感情细腻而深沉。

解析C项,“疑虑和沮丧”理解有误。“长夜漫漫”中“等待”的自己一直在

向往光明,等待黎明,期盼与友人互诉衷肠。可“你”却不再等待,去了另一个

世界,“卧听着海涛闲话”,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彻底摆脱“黑暗”的纠缠。漂泊

了一生,终于有了安息之地,在面海的浅水湾,不再受惊扰,不再挣扎流浪漂泊,

依偎在“你”喜欢的大海身旁,睡在这浅水湾的一隅,面朝大海,看绿荫花影,

听潮起潮落。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

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答案c

4.下列关于“红山茶”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走六小时来萧红墓畔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B.“红山茶”与漫漫长夜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了时代的黑暗。

C.“红山茶”是墓主人萧红的写照,喻指她热烈、红艳的生命。

D.“红山茶”是希望的象征,作者在黑暗的时代里仍憧憬明天。

解析B项,“反衬了时代的黑暗”错。“红山茶”之隐喻品德,表达了对萧红

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

品性风采的写照一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

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

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

祭奠。

答案B

题组二综合练

三、(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16分)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

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

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

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

原野时的渺小感。

解析“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原诗中有“我是原野上的主

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可

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答案D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

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

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

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

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这两句诗并没有写“静”与“时间”。

答案B

7.“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解析本题目考查现代诗歌的语言,具体考查的是词句的理解,需要准确地去解

释字词含义,前文说到两个意象“水瓶”和“井”,“空”和“满”具体描述现

实中的两个物,从具体可感的生活当中的物,来写人物抽象的内心,就变得容易

理解一些。“空”和“满”本身是反义词,常规的理解“空而常满”是矛盾的,

在这里肯定是各有所指,因此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答案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

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8.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