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11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2022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原卷版)_第1页
题型11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2022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原卷版)_第2页
题型11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2022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原卷版)_第3页
题型11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2022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原卷版)_第4页
题型11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2022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提分策略(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1.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C.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2.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J”型曲线3.科学工作者通过对同一草场的牧草产量的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蝗虫幼虫跳蝻进行密度调查时通常采用样方法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类型的蝗虫,因变量是牧草产量C.据图分析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据图可知不同类型蝗虫的存在均对牧草的生长不利4.海水涨潮至最高位与落潮至最低位之间的海岸称为潮间带。浜螺是其中常见的捕食中者,以多种藻类为食,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图表示藻类种数与浜螺密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潮间带群落的丰富度就是指其“藻类种数”多样B.浜螺密度在225个/m2时藻类的种数最大C.图中显示浜螺的适度捕食提高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D.藻类种数增加的变化可能与浜螺捕食浒苔有关5.a、b、e、f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a是某种自养生物,其中a、e、f的营养关系为a→e→f,a与b的关系如图所示。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f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个f个体,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35个f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若f的数量减少,e的数量会持续增加C.该生态系统f种群的个体数量约为280个D.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农区鼠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种群数量以捕获率表示,捕获率=(捕获数/置夹数)×100%。A.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内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等都属于种群特征B.与农田区相比,该种群在住宅区的数量总体较低的原因是鼠的环境容纳量低C.气温、降雪、天敌、传染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关D.从总体上分析,该种群在住宅区和农田区发生高峰期和低谷期的月份基本相同7.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其中该种群的K值为100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环境阻力越大C.种群数量大于500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D.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8.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田鼠种群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b~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不断降低C.c时间种群密度最小D.a~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9.下图为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此实验结果表明()A.不同温度下种群增长方式不同B.温度越低该藻类的K值越小C.温度越低该藻类达到K值所需时间越长D.三条曲线各自达到K值后,温度都不再是主要限制因素10.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某封闭的池塘后,一段时间内,其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11.研究发现,蝗虫成虫产卵于土壤中,从孵化成幼蝗到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35天,幼蝗的翅不发达,在地表或矮草间跳跃,活动范围小,成虫的翅发达,善于飞翔。幼蝗和成虫大量取食植物的叶片,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下图为蝗虫迁入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蝗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特定发育时期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卵、幼蝗、成虫的分布呈现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n线可代表该种群的K值,m点以后种群数量越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大D.一年中蝗虫的种群密度受气候、食物的影响比较大12.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13.将自然环境中的家蝇和丽蝇共同培养在多个小种群笼中,部分小种群笼经过约13周后只剩下家蝇,部分小种群笼经过约12周后只剩下丽蝇。如果将两种蝇共同培养在一个大种群笼中,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小种群笼培养的实验结果说明家蝇和丽蝇的竞争能力大致相当B.将两种蝇共同培养在一个大种群笼中,在培养初期两种蝇的竞争强度减弱C.在大种群笼培养过程中,丽蝇种群在第43周时通过进化获得了竞争优势D.在自然环境中家蝇和丽蝇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只有一种蝇可以存活14.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田鼠种群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该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C时间种群密度最小C.A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C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判断,A、B时间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15.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150ml稻草浸出液中进行常规培养,每天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如图为此次实验记录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履虫种群起始阶段呈加速增长B.此次实验中该浸出液中最多可容纳约700只草履虫C.草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D.随着时间的变化,该浸出液中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不变16.下图表示在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J”型增长;由于生存斗争的存在,种群实际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改变环境容纳量B.阴影部分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的环境阻力C.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对数量的影响在b点之后体现出来D.ce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17.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能出现种群“J”型曲线B.“S”型曲线和“J”型曲线相差的个体数就是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C.为保护鱼类资源,应该达到K值再进行捕捞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18.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19.生态学家高斯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前6天,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在第2天和第3天,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较快C.在0.5mL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375个D.6天后,若不改变培养条件,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将长期稳定不变20.在欧洲西北部,两种藤壶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但多数小藤壶成体生活在较高处,而藤壶成体生活在较低处(如下图)。尽管有很多小藤壶幼体出现在藤壶成体的分布带,但存活时间很短。研究发现,若将小藤壶幼体保护起来,使其不接触藤壶,则它们在潮间带各位置都存活得很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竞争B.两种藤壶在同一岩礁型海岸的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C.栖息环境的分化减少了两种藤壶对各自可利用的资源的竞争,有利于两种藤壶生存D.将小藤壶幼体保护起来,使其不接触藤壶,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因此产生生殖隔离2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错误的是()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22.全爪螨体型小,活动范围窄,是柑橘园主要的害虫之—。在柑橘园中释放以杂草花粉为饲料的钝绥螨(全爪螨天敌),可有效防治全爪螨。下图表示全爪螨与钝绥螨数量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全爪螨种群密度以监测和预报虫害情况B.不同条件下,钝绥螨的种群数量都会呈"S"型增长C.田间留草可保证钝绥螨正常繁殖以防止全爪螨再次爆发D.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可以彻底清除柑橘园中的全爪螨23.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乙、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B.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调节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C.在第7年时,甲种群中的个体数:幼年<成年<老年D.此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乙种群数量约为甲的10%~20%24.图中甲、乙、丙的关系依次是()A.共生、捕食、寄生 B.共生、竞争、捕食C.寄生、共生、竞争 D.共生、捕食、竞争25.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其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四大家鱼的全部个体组成一个种群B.图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C.草鱼与鲢鱼的食性有很大差别,故不存在竞争关系D.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6.图甲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乙为研究人员绘制的某种动物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甲中t2时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000只,则t1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P点时该种群的数量比t1时的__________。(2)图乙中,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甲中t0~t1段与图乙中1~5年的两个不同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是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27.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耐盐碱,耐贫瘠,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1)某地黄顶菊入侵(t点)一段时间后,黄顶菊(a)和某原有物种(b)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该段时间内,黄顶菊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原有物种与黄顶菊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关系。(2)科研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Ⅰ.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以研究黄顶菊入侵对土壤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图中结果___________(是/否)支持该推测。(3)下表为当地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内能量(单位:百万千焦/平方米/年)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数据。种群输入的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A65.03.014.045.0B14.050.52.5C20.61.4微量(不计)无由表可知,输入到种群A的总能量为________百万千焦/平方米/年,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____百万千焦/平方米/年,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28.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____________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5)为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们需要根据草场的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草原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还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29.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_。②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③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_水平。(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________法。(3)该红树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30.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_____________蝗虫取食量,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_____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___型蝗虫。(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具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31.鲌(bó)鱼是太湖中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类。鲚(j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